传播学视野下的视听符号研究 - 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符号传播

发布时间:2019-10-23 15:26: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7(下)《科技传播》60科技新闻传播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电影引入公众的视野,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视视听艺术,用其新颖的姿态书写自己的未来。影视艺术是一种时空融合的综合艺术形态,它以镜头作为最小的组成单元,依托影调、色彩、光线来构成相应的画面造型语言,同时加之于各种声音符号,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复制展现亦或是创造出三维时空的生活 状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下文简称《牯岭街》)以60年代的台湾为背景,通过描述少年小四儿的一段人生经历,以杀人事件为最终节点透析出当时台湾那一代人的集体悲剧。1960年的台湾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错综复杂的地域,眷村的成型,大陆的威胁,以及来自日本、美国两国文化的堆积与侵略,都使得在那时期一大批“外省人”开始对于自我价值观的选择和自身身份的认同出现了困惑,导演杨德昌正是看到了台湾这一独有的历史现象,以将近4小时的篇幅,利用镜头语言向大众客观地提出了对这个时代的思考,赋予其时代内涵。1 象征性符号在《牯岭街》中的运用《牯岭街》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作品,杨德昌作为一个用画面进行写作的作者,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一层一层剖析出社会的真相。这种既展示先锋手法做派又绝不喧宾夺主的叙事方式,利用影片中的许多非语言符号,巧妙地将导演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传递给观众。电影中所讲述的真实事件发生在1959年前后,那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台湾。日本文化符号对于台湾的影响在影片中也随处可见,如小四儿家住的“日式建筑”、还有他从房顶上发现的“日本刀”和“日本女人的照片”等,都被导演自然而然地注入到影片中成为推动剧情的符号。不仅如此,当美国后来以保护台湾的形象出现后,其文化对于台湾青年一代的影响更是深入。年轻人爱听“猫王”的摇滚乐、谈话时所讲的“英语”、小公园的窗户上也始终装饰着“蒋美联合的旗子”。这么多非语言符号的堆积,体现出一种殖民地与后殖民地色彩,通过影像中符号语言的表达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关于大陆文化符号的传播也是恰到好处,小四儿的父母随着国民党漂泊到台湾,以外省人的身份定居在眷村中,他们内心深处那淡淡的思乡情怀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表露出来。最明显的一处是母亲所有社交活动的衣服,作为地道的上海女人,她每次出席活动都会身着自己极具中国特色的“旗袍”,与她不同的是,女儿所选取的却是当下最流行的“洋装”,这两种鲜明符号的碰撞,客观地展现出外省人必然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设计没有泛滥情感,而是映射出一种社会的真实写照。不难看出,在那个动员戡乱的台湾社会中,来自日本、美国以及祖国大陆的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台湾居民,台湾就像是同时被三座大山挤压,无奈喘息地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法,这就使得牯岭街中那看似可以避免的悲剧成为了必然。2 《牯岭街》中声音符号的传播声音是影视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爵士歌王》诞生以来,声音这一符号逐渐成为了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电影《牯岭街》中声音符号的运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纵观影片全局,环境音的收入可谓是点睛之笔,导演并没有像许多形式主义作品那样对声音进行严格的把控,而是通作者简介:赵蒨,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电视编导与制作。李珂,河北传媒学院。传播学视野下的视听符号研究——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符号传播赵 蒨,李 珂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 要 符号是传播的要素,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符号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样,符号学在影视创作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艺术形态,它指在利用光线、色彩、声音、构图等符号语言将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传递给受众。文章通过对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深度解析,还原各种语言符号及其非语言符号在影片表述中的多重含义,为观者进一步理解影片做出了解读。关键词 传播学;意义;符号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5-0060-02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18.14.03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11428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6.html

《传播学视野下的视听符号研究 - 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符号传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