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02 17:43: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解读

灯笼,是孩童的玩具,是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灯笼身上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黑暗中的灯笼,点亮人们前行的路;寒风中的灯笼,慰藉着远行客孤寂的心;宅第中的大红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走近吴伯箫,探究他记忆中的灯笼,进一步体会灯笼对个人、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词句,了解科学小品文特点;

2.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思路,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

1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教学难点

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

诗人戴巴棣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语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去揭开物候学的秘密吧!

二、课文讲授

1.背景介绍。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2.文体常识。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性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文章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因而融科学性与生动性于一体。

3.字词积累。

1)识记一组雅词。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2)积累一组短语。

北雁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4.活动一:抓关键,知文意。

1)出示话题。

默读课文,提出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问题,并就统领内容做简单的阐释。

2)给出范例。

例如: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问题统领了文段710段内容,分别从纬度、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几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3)学生默读,思考。

4)班内交流分享。

5)活动小结。

①问题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呢?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13自然段,它由日常的自然现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通俗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②问题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45段内容,它通过具体例子阐述了物候观测这种简便易行的灵敏方式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③问题三: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怎样的意义?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1112自然段,文段从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引种植物、避免或减轻虫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告诉读者它是一门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

5.活动二:画导图,理思路。

1)根据活动一的关键问题,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2)学生思考,动笔画导图。

3)分组展示思维导图。

4)教师小结:

word/media/image1.gif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的意义

三、深入解析

1活动三:多提炼,学概括。

1)出示任务:本文主要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课文对此进行了通俗的阐释,请结合相关段落给物候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2)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①浏览全文,锁定区间;

②抓关键句,找关键词;

③筛选整合,准确表述。

3)学生思考动笔,按教师所给方法提炼核心信息。

4)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分析:

①锁定区间:文段13自然段。

②抓关键句找关键词: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小结:某一地域的生物随着时节推移和气候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物候。

2.课堂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语言简洁生动,层次清晰,结构分明。

(学生齐读并做课堂笔记)

四、课后作业

1.课下搜集农谚,分析一下里面包含了哪些物候信息;

2.背诵课文第一段,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说明事理的逻辑顺序;

2.体会科学小品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3.学会分析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说明事理的逻辑顺序;

2.体会科学小品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3.学会分析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说明事理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既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向读者介绍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深处理清它的说明顺序,感受它生动而准确的说明语言吧!

二、课文讲授

1.活动一:寻视角,析逻辑。

1)出示话题: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例清晰,试从文中选取一段或者几段来阐释段内或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

2)教师提示。

可以选取某一个段落划分层次,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可以选取几个段落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教师点拨,出示知识卡片,补充有关逻辑顺序常识。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4)学生独立思考作答。

5)班内分享交流。

①文段18句话,17句可以分为一个层次,具体从春夏秋冬三个不同季节描绘自然现象,第8句是前7句话的总结和概括。本段就是按照由分到总、由具体到概括的逻辑顺序写作的。

13自然段,第一段生动描绘四季自然景象,第二段把自然现象和农事联系起来,第三段水到渠成地介绍了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这几个段落就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内在联系说明内容的。

③课文610自然段先提出问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然后分别从纬度、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这几个段落之间按照由总到分、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而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标志词在内容上又体现了由主到次的内在联系,很有层次感。

④文章第8自然段讲述经度差异时按照因果关系阐释了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先概述,后具体举例说明,也遵循了由因到果、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

⑤文章第9自然段讲述高下差异时先阐释了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的一般规律,然后又特别举例说明了逆温层这一特殊现象,利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

6)教师小结。

本文逻辑严密,条例清晰,有的落段结构由分到总,有的段与段之间按照由总到分来组合;有的由具体到概括,有的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内在逻辑严谨性的文体风格。

2.活动二:品语言,明特点。

1)明确任务:本文语言兼具生动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以文章语言的生动∕严谨之美在于……”写话。

2)学生思考,动笔写话。

3)学生分享交流,教师提炼优化。

方法策略——学生先展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接着教师随机提炼优化,最后学生再齐读强化积累。

①生动性。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写话:文章语言的生动之美在于第一自然段,它大量运用了四字短语,比如翩然归来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等词语,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优美典雅。

B.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写话:文章语言的生动之美在于第二自然段,它大量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比如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等词语紧扣语言一词,表达生动形象,富有生命活力。

②准确性

A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写话: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美在它用词严谨,有分寸。句中的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不排除有别的因素造成这种农业损失,避免了把问题绝对化。

B.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写话: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美在它客观冷静说明中展现出的理性思维。表达的程度不同,语气不同,同时句中数字的精确运用,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性思维的科学之美。

4)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既有文学语言的生动优美,也有自然科学的准确严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深入解析

1.活动三:知方法,明作用。

1)出示任务: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从文中各找一处例子,并批注其作用。

2)教师提示批注方法。

圈点勾画,批注关键词关键句。

3)交流展示。

①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批注:

作比较:

1962年北京观测到的几种植物的花期和1961年、1960年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1962年物候现象来临比较晚,但人们却没有注意物候现象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从而深刻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举例子:

以北京1962年的物候观测为例,具体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②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批注:

列数字:

早开20早开10更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因为纬度不同,南京北京两地早春和晚春的植物花期也不同,更让人信服。

注:这里也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全面判断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③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批注:

引用:

引用农谚,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归纳概括几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举例子:具体真实,有说服力

作比较:鲜明强调,深刻突出

列数字:具体准确,有说服力

引用:有说服力,增加趣味

2.拓展留白。

1)出示郭沫若的诗歌《玉兰和红杏》。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玉兰花开;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学生齐读并思考:你能根据课文所学物候学知识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

3)课堂留疑,把探究热情带到课外去。

课后作业

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f943620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3c.html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