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二)

发布时间:2013-01-17 09:1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是伙夫头”

红四军军长朱德当年在井冈山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伙夫头”。说起这个绰号,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

192711月,朱德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2000余人,由从广东潮汕一带千里转战,来到了江西南部上堡村休整。

由于沿途连续作战,将士们都已是疲惫不堪,而眼下隆冬将至,同志们身上穿的单衣单裤却得不到及时的更换,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薪饷弹药没有着落,损坏了的枪支也得不到修理。

面对这种现状,朱德心急如焚。他多次与政治部主任陈毅、参谋长王尔琢等人商量对策,但一下子却难于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如果部队的给养不能尽快得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将士们的情绪,还直接关系到这支起义军的存亡。如何保存这支来之不易的革命武装力量,成了朱德等军部领导日思夜想的一大难题。

一天有侦察兵来报,说是被蒋介石排挤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及其所部的三个师长张浩、曾曰唯、赵超率部驻扎在湘南、粤北一带,由于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心里正憋着一肚子窝囊气呢。朱德一听到范石生三个字,早年在云南的生活情景立即浮上了脑海。原来,范石生和张浩等人都是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现在既然他们遭到排挤,何不前去和他叙叙同学旧谊?说不定可以得到一点他们的给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再不济也算是正规的“国民革命军”呀!而且还可趁此机会和他们建立反蒋统一战线。

主意打定,朱德立即修书一封,直寄十六军军长范石生,探问他能否联手拒蒋,共渡难关?

不出所料,半月之后,朱德果然收到了范石生的回信。信中邀请朱德到湖南汝城一叙。朱德看罢信后,心中大喜,他断定范石生本人同意联合之举,只是希望朱德亲自到汝城与师长曾曰唯谈判。

于是,朱德和陈毅、王尔琢等人经过反复商议,为了表示诚意,决定按范石生的意见,由朱德亲自到汝城和曾曰唯面议大事,陈毅、王尔琢率部镇守上堡,待机而动。

第二天,朱德带着50名身强体壮、机智灵活的战士,日夜兼程,赶往汝城。

从江西的上堡去湖南的汝城,要经过湘赣两省的边陲地带。这里地处山区,群峰峻岭,山峦起伏,地势险要,道路艰难。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更是匪祸连绵,盗贼横行,一个名叫胡凤璋的就带着一股人马在这一带打家劫舍,掠夺民财。

一天,朱德一行来到这山间的濠头圩,当时天色已晚,人疲马乏,朱德见此情景,决定在圩中歇息一晚,次日再行,以防不测。

投宿前,朱德向战士们交代说,万一发生意外,大家务必赶到南山脚下集合,以便占领制高点。随后,他与几名战士和衣睡在圩中祠堂内的厢房里,这厢房与伙房仅一墙之隔。几位战士因长途跋涉,实在困乏,一躺下便进入了梦乡。

午夜三更时分,突然间,祠堂外杀声骤起,火光冲天。

睡梦中的朱德一跃而起,朝大门冲去。他刚跨出大门,迎面就有七、八个土匪冲到了他的跟前。

“快说,你是什么人?”一个为头的土匪气势汹汹地问朱德。

朱德见状,灵机一动,揉揉眼睛,不慌不忙地说:

“我是伙夫头,起床去烧饭。”

他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指了指伙房。

那个土匪用火把将朱德全身上下照了个够,只见朱德身穿烂衣破袄,脚着草鞋,右肩披着一条旧毛巾,黑瘦瘦的的脸上留着长长的胡须,便确信他只是一个伙夫头而已,不带任何疑心地又问:

“那你们朱军长在哪?”

“他住在上头。”朱德懒洋洋地转过身子,抬手朝后厅的楼上一指。

土匪们为抢头功,不再理会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伙夫头”,一窝蜂似的朝后厅楼上奔去。

摆脱了这些人后,朱德三步并作两步回到了厢房内,叫醒那几个战士,一道冲出祠堂,赶到南山脚下集合。

朱德拿出哨子,长长地吹了一阵后,又大声地叫道“同志们赶快集合!”朱德睛一看,50位战士全部到齐,一个不拉。大家正准备出发转移时,没想到,刚才那七、八个搜捕朱德的土匪,举着火把,拖着枪也赶来集合。

朱德见状,一声令下:“把他们枪下了!”

这几个土匪一时愕然,分不清东南西北,再留神一看,大吃一惊:“天啦!这不是刚才在祠堂里的那位伙夫吗?!

朱德哈哈大笑:“对。我就是伙夫头,也是你们想要抓的朱德!”

“啊!……”那个头目站立不稳,瘫软在地。

原来,这几土匪按着朱德指引的方向登上祠堂楼上,却不见朱德的踪影,待下楼想再问问那位“伙夫头”,也不知去向。这时,他们听见集合的哨音,以为自己的长官在催他们归队,于是举着火把也匆匆赶来集合了,哪能想到他们是来自投罗网呢!

从此,朱德便得了个“伙夫头”的绰号。

毛委员坐上席

茨坪是井冈山上最大的一个村庄,有几十栋干打垒、树皮盖顶的民房。这里地处湘赣两省的边界,四周群山环绕,险峰峻岭,历来是商贾歇脚之所,也是兵家秣马厉兵、藏龙卧虎之地。王佐多年苦心经营他的绿林队伍,几经与官兵、豪绅和其他土匪武装的较量之后,终于在这茫茫的井冈山区占山为王,独树一帜,尔后又把这支队伍的“司令部”和自己的家小都安置在这里。这回来了个毛委员,既送枪给他,又帮他打掉了民团,还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一下子叫他茅塞顿开。他开始打心眼里信服毛委员,决定请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进驻到茨坪来。

19271027一大早,毛泽东率领全部人马,随王佐进驻茨坪。王佐在头一天便已派人到茨坪吩咐各家各户打扫干净,连革命军战士睡觉的床铺都换上了新鲜的禾草,革命军一到,如入家门,格外亲热。

说来也巧,这天恰好是王佐部下李先开的弟弟办结婚酒的日子。待革命军安顿好一切之后,李先开来请王佐,要他去喝杯喜酒。

王佐心里一动,问:“喜酒我当然要去喝。不过我问你,酒席的上席是哪个坐?”

李先开不假思索地说:“俗话说,‘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按规矩当然是我舅舅了。”

王佐笑笑说:“今天我们要改改这个规矩。上席要请毛委员来坐。”

李先开一听,疑惑不解,忙问:“毛委员是嘛格(当地客家话,‘什么’的意思)人,多大的官,怎么连你都这样敬重他?”因为他知道,王佐平时从来都不把那些当官的放在眼里。

这一问倒把王佐给问住了,其实他也不知道毛委员是个什么样的官,思索了好一阵还是找不出合适的话回答,心里一急,便道:“以前京城里皇帝身边不是有左臣右相么,而今不叫皇帝,叫党中央了,毛委员就是这个党中央的委员,也就是左臣右相了。你想,这样有身份的人爬山过埂来到我们山里,不坐上席还能让他坐下席吗?”

说着,王佐一把拉着李开先,要他和自己一起去请毛委员。

刚刚安顿下来的毛泽东,就接到王佐请去做客的邀请,开始有些惊讶,转而思忖一会,觉得一来这是王佐的一片好意,要领这份情;二来也可乘酒席上山区人们集中的场合,做些宣传,扩大革命军的影响。于是,答应去李家做客。

当王佐向来宾们介绍说,这是共产党中央的毛委员,是领导我们穷苦百姓闹革命的时,席间顿时人头攒动,整个场面更添一份喜气。毛泽东立起身来,拱手向各位宾客致意,然后端起一大碗米酒,连连向新郎新娘恭贺道喜,并向井冈山区民众问好。接着,毛泽东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向大家讲述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工农革命军的任务,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

自此,毛泽东成了井冈山人民心目中的第一贵宾,“毛委员”这一称呼家喻户晓。不久,毛泽东亲自领导井冈山军民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的民谣也传诵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山山水水之间。

乔林建党

1927年底,一个化名为“谭泽”、身份是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副官的人上了井冈山,并要求面见毛泽东。原来,他就是毛泽东的亲弟弟毛泽覃。此行他是奉朱德、陈毅之命,从湘粤赣边界出发,取道湖南茶陵等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取得联络。

顺利完成使命后,根据前委的决定和毛泽东的推荐,毛泽覃前往宁冈乔林,从事农村党的建设。

乔林是宁冈县较为偏僻的一个乡,人口既少又分散,只有300多人,却分散居住在30多个自然村。毛泽覃根据他早年在水口矿山区和长沙积累的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工作经验,初到乔林,便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他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作宣传。他说:“以前穷人受苦,给地主当牛做马。现在共产党来了,要打倒地主、土豪,分粮吃,杀他的鸡、猪,分他的田,看谁的命好。我们穷人吃了亏以前是不敢说,你们群众吃了亏,痛心不?我毛泽覃是痛心,肚子里起火!”

接着,毛泽覃讲了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一件事,来启发大家的觉悟。他说,就在本乡的井水背村有一个姓廖的雇农,一字不识,17岁就开始给地主扛长工。因为没文化,不会算术,他就用泥团给自己计出工的天数,每出一天工,就在自己的小箱子里放一个小泥团。可是到年终结算时,地主往他的箱子里倒了一盆水,泥团都成了泥浆。结果,白白打了一年的长工,没有得到一分钱。第二年,他到另一个地主家里干活,每出一天工,便在小箱子里放进一根小柴棍。不料,到了年底,地主却在他的小箱子里放了一把火,所有的小柴棍都化为灰烬,又给地主白白干了一年。第三年,他又换了一家地主做工,改用纸笔画圈的办法记工,做一天画一个圈。他接受过去的教训,白天黑夜,都把那张纸藏在身上,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可是,到年终时,地主拿着算盘,七折八扣,到头来又是分文不剩。这个长工的父亲气愤不过,上掉自杀了。

毛泽覃讲的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力地揭露了土豪劣绅给农民带来的贫穷和灾难。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毛泽覃设法摸清情况,发展培养建党对象。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毛泽覃在乔林成功地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共30余人。条件是要忠实可靠的农民,烟痞赌棍一律不吸收。

19282月的一天,上午11点多钟,毛泽覃主持了乔林乡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他带领大家举手向党旗宣誓,又用通俗的语言向这些“泥腿子”解释说:“C.C.P”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意思。“牺牲个人”就是说我们共产党员如果被反动派捉到后,即使他们用恶刑毒打,也不能招供别人,至死是我一个人;“严守秘密”就是党内开会等等一切事情都不能对非党员讲,父子妻子凡不是党员的都不能说;“阶级斗争”就是消灭反动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努力革命”就是要不辞劳苦,为党努力工作;“服从党纪、永不叛党”就是要遵守党的铁的纪律,对党忠心,不要半途而废,至死方休。

在发展党员的基础上,毛泽覃建立了湘赣边界最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乔林乡党支部。

在乔林乡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毛泽覃经常召集党员开会,上党课,讲支部应如何建设,讲党员要严守纪律,加强了党员的自身建设和支部班子建设。他的讲课,联系实际,通俗易懂。他说:“中国穷了几百年,是因为没有共产党,现在共产党来了,象个太阳一样,大放光明。原来穷人被踩在脚底下,现在要翻身,把地主阶级压下去,以前穷人如何受苦,不要忘记!”

在说到支部时,毛泽覃比喻说:“党支部是墙基,政府是墙,红军好像是屋梁。如果墙基不好,房子就会倒掉,所以我们要把支部建设好。那么怎样建设好支部呢?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妨碍政策和纪律的,每个人要大胆地批评,要去掉私字。建立支部就要马上组织工农兵政府,组织赤卫队,组织暴动,打倒土豪,分掉地主的田地,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这样才能得到穷人的拥护。”

经过毛泽覃的辛勤劳动,由他担任书记的乔林乡党支部很快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面红旗,并为边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以及乡村政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打败江西两只“羊”

江西敌人并不甘心五斗江之败。5月中旬,杨如轩纠集起4个团的兵力,再次由吉安向井冈山根据地进犯。这次,红四军采取的是“诱敌深入”的办法,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部队主动撤出了永新城,有计划地向根据地中心区域退却。

为了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红军主力西征湖南的错觉,同时,根据准确情报,三十一团一营在营长员一民、党代表毛泽覃的率领下,袭击湖南茶陵县的高陇镇。高陇是湘赣两省的重要通道,而且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凯的老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516,一营为夺取高陇与湘敌发生了激烈战斗。战斗正激烈时,二十八团赶来增援,结果,击溃高陇守敌,缴枪数百支。但是,这一仗,红军也有一定的伤亡,营长员一民不幸中弹牺牲。

高陇的枪声一响,永新城内的杨如轩兴高采烈,他认为,红军主力西征湖南,井冈山内部必定空虚,此时不占井冈山,更待何时?

杨如轩将两个团作为主力,从永新城出发,经龙源口向井冈山腹地进发。另外,他也担心红军主力去湖南是为了避开的部队,于是,同时又派第七十九团从永新往西,把去湖南的红四军主力牵回来。按他的如意算盘,既能占领井冈山,又能全歼红四军。

安排停当,杨如轩留下一个团在永新城,自己则打开了留声机,听起了音乐。

杨如轩部署完兵力后,在宁冈的毛泽东知道敌人中计,立即起草书信一封,令通讯员火速送给朱德、陈毅,要他们率部突袭永新。

518,天刚蒙蒙亮,朱德、陈毅便率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一营冒着淅沥的小雨,直奔永新。当天,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跋涉了130多里路的红军主力到了永新西部重镇里田,在这里了收拾了敌人一个靖卫团后,第二天又继续向永新进发。

19日中午时分,红军到了草市坳,从永新出发来追赶红军的敌七十九团也到了草市坳附近。这时,草市坳便成了隔开红军与敌军的一道天然屏障。

朱德登上高处,察看了一下地形:草市坳位于永新县城与里田之间的中点位置上,西去里田,东至县城,各有15华里。这里四面环山,一面临水,只有一座大桥通行。朱德心中有底了,他与陈毅、王尔琢等作了迎战部署:一、二营负责主攻,正面出击;三营和三十一团一营助攻,侧面协击;永新赤卫队在周围埋伏接应。

午饭过后,敌七十九团大摇大摆地过了草市坳大桥。他们以为红军刚从湖南“溃败”,因而没把红军放在眼里,但是一过了大桥便遭到了突如其来的猛烈进攻,一时晕头转向。外号叫“刘胡子”的团长刘安华急忙带着部下撤退,红军紧追不舍,七十九团退过桥来,桥东又杀来一彪人马。事到如今,七十九团只有乖乖地缴械,刘安华也当场毙命。整个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

接着,朱德又带着红军官兵乘胜杀向永新城,城内一时大乱。

城里的士兵听到激烈的枪声由远而近,急忙向杨如轩报告。正陶醉在留声机动人音乐声中的杨如轩毫不在意地说:“没有事的。我已派了七十九团到前面去了。”

再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被打断了雅兴的杨如轩气不打一处来,将来人狠狠地臭骂了一通。

枪声越来越近,但却没人敢再向杨如轩报告了。直到一颗流弹击碎了杨如轩头上的瓦片,他才知道大事不妙,急忙提着手枪冲出门外。

但是,这时的永新大街上已乱成了一锅粥,人群东奔西窜,行李辎重遍地都是。杨如轩见街上寸步难行,连忙就近爬上了城墙,一纵身跳了下去。正在这时,又一颗流弹飞来,正中杨如轩的左手,他一个跟斗栽了下去。几个马弁急忙架起他向吉安逃去。

红军乘胜第二次占领了永新县城,缴获步枪400支,迫击炮7门,山炮2门,机关枪1挺,大洋20担。

草市坳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杨如轩便草草包扎好伤口,带着剩下的两个团再次向井冈山根据地卷土重来。这次杨如轩不再孤军奋战,江西敌军杨池生带了2个团,湖南敌军吴尚也派了3个团,这样,进攻之敌达到了7个团,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井冈山滚滚杀来。

虽然有了前两次退敌的成功经验,但红军的高层领导人在战术上仍然十分重视敌人,决定采取“对赣敌取攻势,对湘敌取守势”的作战方针,打破敌人的合击。

毛泽东率三十一团,朱德、陈毅、王尔琢率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从两个方向先后进入湖南的酃县。

得到红军主力进入湖南的消息,杨如轩再次作出错误判断,认为根据地内部空虚,于是带着3个团经七溪岭向井冈山扑来,前线总指挥杨池生领1 个团坐镇永新城。

七溪岭位于宁冈与永新的交界处,由新、老七溪岭组成,也是永新通往宁冈的主要通道。这里山高而陡,树高林密,怪石嶙峋。杨如轩3个团向七溪岭杀进,红四军3个团在七溪岭迎战。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623是传统的端午节。一大早,红二十九团团长胡少海便带部队抢占了新七溪岭的制高点。二十九团不多的几支钢枪加上大量的梭标、大刀与装备精良的敌人相比,顿时相形见绌,打阻击战梭标更是发挥不出威力。不久,敌人就靠充足的弹药占了上锋。关键时刻,三十一团一营赶到,加入战斗,双方进入拉锯战中。战斗中,朱德手提花机关枪,亲自杀到前沿阵地,向敌人扫射,他的帽子也被敌人打得满是弹孔。

在老七溪岭方面,当王尔琢和何长工率二十八团赶到时,迎接他们的是先他们而来的杨如轩两个团的疯狂扫射。二十八团的几次冲锋均未成功,王尔琢便组织了几个冲锋集群,向敌人轮番冲击,不久,敌人开始败下阵去。混战中,杨如轩右臂又中弹。

新七溪岭的敌人听说老七溪岭被红军占领,无心恋战,向龙源口方向逃去。红军将逃敌追到龙源口大桥,全歼敌人的二十七团。二十八团也将敌军赶到龙源口,团团包围起来,痛痛快快地结束了战斗。

龙源口大捷后,红军在永新的西乡写下这样的标语:“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真好、真好!快畅、快畅!”两只“羊”就是指的杨如轩和杨池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f7cd66a0b1c59eef8c7b45f.html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