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宝

发布时间:2015-0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自然地理专业13级的邹丽茹,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道之三宝》。
系统的提出三宝是在道德经的六十七章(放幻灯片)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字义及句义)

从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提出的道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那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理解一下这三宝。
第一宝:慈,慈故能勇。慈乃修身之本。范应元集注道: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皆自然之理,兹为第一宝也。老子的慈爱,相异与儒家的慈孝、仁慈,它以公平、情感的自然流露为特征,其理论的依据在天、地、人,其实质在他人的价值取向,在整体联系性的强调;儒家的仁是一种为人的准则,而老子的慈则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慈爱,亦为慈柔,所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能胜刚,因而慈能勇。太极便能形象的体现柔能胜刚。一招一式似柔软无比,然而却是调动了体内的所有力量,它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宽容也是慈的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上德
若谷,报怨以德。如此开阔的器量几人能做到。谁说道家不慈悲?可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道家的慈悲。这里的慈,是大慈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没说天地不慈。大慈者,无私情,无亲疏远近之别,无喜乐嗔怒之扰,几近于佛。故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安君尊,而天下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第二宝:俭,俭故能广。俭为养性之根。范应元集注道:俭,约也。吾能无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兹亦一宝也。第十二章中讲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多彩的世界在丰富我们生命的同时,也在扰乱我们的心智,而俭使我们耳清目明。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且不谈君子之行,生命之修行也需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俭约故能不暴殄天物,而使天下不尚奢侈,家给人足,可谓广矣。知俭之人在成就事业的时候也懂得权衡,暂时舍弃一些东西去成就更迫切的目标,他明白这种约束和克制是为了成就更高层次的自由和解脱,即为更广。 第三宝:不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长。不为先为养心之道。范应元集注道:吾能虚静谦退无争,不敢为天下先,兹又一宝矣。不为天下先的精髓便是不争、处下、柔顺,体现无为。范仲淹在《登岳阳楼》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先一后。以水为例,详细述说了不争,处下,柔顺,无我,宽容等不敢为天下先的丰富内涵,水至柔,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柔弱胜刚强,水是处下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柔弱处下是做人的特性,因而提倡不争。做人处事应有水的品格,虚怀若谷,谦让居下,如果事事争强好胜,追名逐利,出人头地,好为人师,浮躁浮华,不仅易遭众人之恶,也易内心失衡,而不争, “知其雄,守其雌”“夫唯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融强于弱,纳雄入雌,就会是你外弱内刚,有无穷之力。这样,才能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在自然的环境中自在生活,实现自我,使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道家三宝深刻的体现了道家无为,不争,所柔的精髓,而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与人处事,我们要有慈爱之心;生活上,我们学会俭以修身;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却要学着适当的让步,不争,却是为更广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c8849eaeaad1f346933f89.html

《道家三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