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发布时间:2019-05-19 16:2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目标导航]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

(1)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风俗

(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思维点拨]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表现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

[知识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图解识记]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史料解读]

①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 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主题二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史料解读]

①表明服饰单一化。

表明服饰多元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2.社会习俗的变迁

史料一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史料二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

[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一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依据史料二分析当今党风政风的转变有何意义?

提示 (1)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假日休息制形成。

(2)内涵:清廉节俭,不慕虚荣。

意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新习俗。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

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改革开放前,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思潮的影响。

(2)改革开放后

特征: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

3.(2017·北京海淀期末)如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  )

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

4.(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

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

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

【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妇女的着装因而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故选C

5(2017·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迅猛发展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穿着品味的变化

【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C

解析 抓住设问中关键词政策因素和图片中我国流行服饰从单调到多彩的变化。

6.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基础达标]

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

2.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  )

       图一       图二

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

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

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

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和西装,其中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从图一到图二显示了从传统到开放的表现,故A正确。

3.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如图是一张月份牌,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服饰变革 交通变化 女性地位 礼仪革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中女性都穿旗袍可得出民国初年服饰变革,故正确;据图中木船无法得出近代交通变化,故错误;据材料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可以用来研究女性地位,故正确;礼仪革新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

5.(2018·汉口高一检测)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的选项,故选B

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

7(2018·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汉族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体现,而断发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说的这些辫发之争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故C正确。

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近代中国(  )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风俗礼仪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从打千到鞠躬再到握手,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反映的是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

9(2018·佛山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尚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的称呼,故D项正确。

10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国际舞台的活跃,体现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对国际社会产生极大的辐射作用。由此分析,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2018·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1919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

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

131912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从反面反映出(  )

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一方面教材中有明确表述,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材料中十多年间民国政府不断要求废止缠足,也从反面说明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14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和风尚

答案 C

解析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C项正确。

1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  )

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

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

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和风尚

答案 B

解析 由调查结果前三位看,现代嫁妆档次很高,有房子、车子,还有票子。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嫁妆的实用性,将嫁妆与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故选B。送嫁妆本身就受传统婚俗观的影响,送嫁妆不属于商业行为,材料无法反映女性的政治地位情况,故排除ACD

16.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题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综合

答案 (1)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2)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8f436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4.html

《2019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