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发布时间:2019-08-08 02:1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田建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05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科学家的时候,钱老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说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概括起来,主要的是五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缺陷。简单把教学当作知识传授,没有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第二个缺陷,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着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条件和思维方式。比如选修课程问题。我国万人规模大学课程充其量也不过是两千门,而美国哈佛大学一万名学生就有一万门课程,平均一个学生就有一门课程。

第三个缺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我们评定奖学金,推荐留学生,就要求学生听话,考试成绩优秀。

第四个缺陷,我们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图书馆,这些设施管理存在着不适应。

第五个缺陷,我们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缺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与社会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这五个缺陷不是在个别学校,在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第一个,教育对象。怎样看待在校的“80后”大学生?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很悲观的,很失望,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通过这次汶川地震,通过这次奥运志愿活动,我们改变了看法。我们认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依赖的一代,责任担当的一代。我认为对这一代大学生的评价,应当从2008年谈起。

2008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灾难与辉煌交织的一年。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座标。我们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地震到奥运,我们经历的悲与喜都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因为苦难,还是因为光荣,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大学生自觉自愿把那么多五星红旗披戴在头上,挥舞在手中,披挂在身上。过去我们讲文化是在经典里,在名言警句中。2008年,地震、奥运生成的文化是震撼我们心灵的文化。2008年,这个伟大的年度,所有的经典话题,包括对这代大学生的评价,都应当从2008年来谈起。

那几个月,大家记忆犹新,非常关注汶川地震,电视台直播,有几个口号首先是从大学生里喊起来的。第一个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口号:“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第三个口号:“立足岗位,刻苦学习。”他们在为爱国主义增添理性的厚度。第四个口号:“中国加油,汶川加油。”他们在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他们的表现是优秀的,得分是高的,比我们期待的更为出色。他们的表现改变了我们的眼光。他们的表现不是一夜长大突然变好,是我们长期坚持思想教育的结果。“80后”这代大学生,开始担当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开放的宽容胸怀,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高涨的爱国热情。

到底是灾难成就了“80后”,还是“80后”早已成长?对于某一代人的评价,如果一个时期骂声四起,另一个时期又好评如潮,至少表明我们的评判标准是有问题的。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构建判断标准。每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美国历史上几次出现垮掉的一代的说法,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一代有一代的风云际会,文化密码;一代有一代的责任担当,责任使命。对“80后”这一代,应当刮目相看,重新认识,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对于“80后”的成长,应当放在大的时代座标下来研判。他们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代。共和国从大的代际来分,主要是三代人,一代人30年。第一代人,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是从革命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老一代。第二代人,我们这一代人,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苦难磨难中走出来的一代。第三代人,“80后”这一代, 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每代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烙印。老一代是讲革命,讲理想,讲传统;我们这一代,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80后”这一代,讲平等,讲自我,讲享乐。

对“80后”思想特点分析,要把握时代特征。他们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最新特点是四个字“高大快强”。所谓高,开放程度高;所谓大,信息量大;所谓快,思想变化快;所谓强,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四性,独立性、主体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心理特点是生理成熟期前移,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比较普遍。他们与以往大学生所不同特点是拥护改革开放,追求成功富裕。他们的发展特点是,四个更加: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成功需求更加强烈。以上这五个特点,符合社会现实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80后”这一代,我们应当充分肯定,转变看法。

第二个观念,教育的本质。传统教育的本质,重视人的智力开发,重智轻德,忽视人的思想品德塑造。现代教育本质,重视做人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摆在首位。这个观念涉及到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说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按照片面发展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种概括,叫做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发人深省。刘海洋已经被清华大学免试保送研究生,偏要拿着硫酸,跑到北京动物园泼到狗熊身上,看看反应如何,缺乏人文道德。我们有的毕业生分到银行,拿着人家的钱,搞到自己的帐号上,做证券生意,高达几百万,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优秀学生,计算机很优秀,做人不优秀,世界观不优秀,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可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对社会潜在的威协。想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应当比专业技能的培养、谋生手段的训练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的完成一件事。

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一本书,少读一本书,对他的成才发展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做人理念发生偏差,将毁坏学生一生。现在国外对道德高度重视。最近从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标准得到启示,著名的MBM公司要求人才是三条:第一,必胜的信念;第二,又快又好执行能力;第三,团队精神。美国微软公司喜欢三种人:有激情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聪明的人。最近日本政府制订人才标准设立ABCD四项指标:A,抱负理想;B,自信;C,制定人生规划;D,行动。资本主义国家把理想抱负放在第一位了。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对500人的理想状况做跟踪调查,分三类:第一类,远大理想;第二类,阶段理想;第三类,没有理想。20年后,有远大理想的,基本上进入了美国高层社会;有阶段性人生目标的,基本上当上了美国的白领;人生无所谓的,基本上生活在美国的低层。

现在国外针对优秀人才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参考六个方面:第一,品行;第二;动机;第三,潜能;第四,理解力;第五,知识;第六,经验。重要程度依次递减。他们把品行放在第一位。它们之间什么逻辑关系呢?有五句话可以简要概括:第一句话,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第二句话,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第三句话,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第四句话,光有理解力没有知识毫无意义;第五句话,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非常强调人的品行、人的全面发展。

9·11”是一场灾难。“9·11”事件中发生了三件事,都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

第一件事,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张。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会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

第二件事,“9·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驾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有关的时刻,我都不愿意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第三个观念,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这个观念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给学生自信的教育。打个比方,让伏明霞成为伏明霞,让杜丽成为杜丽,不能拿跳水运动员训练办法来训练射击运动员。发现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发展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最喜欢的教师是他中学时期的化学教师。这位教师就非常自信,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整理好衣服,对着镜子大叫三声:“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因而,他所教班级学生也认为自己是美国最优秀的学生。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

自信有四句话的理念。自信使人自强,自信能把潜能发挥到极致,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再比如陈景润,身体瘦弱,很善于思辨。姚明身材高大,很有悟性,很灵巧。他们的发展就是他们自己的发展。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而一旦具体到个体上来,发展就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是千差万别的,也必然是个性发展。人的发展都是自己的发展。可以这样讲,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多样性,发展丰富性,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但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

第四个观念,教育的使命。传统教育的使命,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给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8年美国出了一本畅销书,书名是《世界是平的》。书里讲,美国学生的数理水平不如中国和印度。作者在书里讲,过去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好好吃饭,中国和印度的孩子还没饭吃。今天我对女儿讲:女儿,你好好读书,中国和印度的孩子正在抢你的饭碗。”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平的,需要人的竞争力,需要人的能力。

世界教育专家研究表明,21世纪所需的“关键能力”: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全球经济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传统科目,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21世纪技能”,美国教育着眼培养四个能力:

了解世界能力。了解整个世界。美国需要的员工是“拥有国际贸易知识、对外国文化有敏锐意识,能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才。

洞察问题能力。跳出思维的局限。在新经济形势下地工作,“对创造性和革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在别人只看到一片混乱的地方看出规律”。而正是美国学校面临的问题。

信息处理能力。懂得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区分哪些信息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对于学生来说,指导怎样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并采取响应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人际关系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在如今的工作中,轻伤(EQ)和智商(IQ)对于成功已经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涉及大规模的团队成员。他们帮助强调沟通技能,强调团队精神以及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东西?主要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给知识,最低层次。第二个层次给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给眼光,给视野。为什么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平地上视野有限,看到的是近在咫尺的东西。站在高山上,坐在飞机上,看到的是大视野。这种眼光和视野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法。那么,什么叫方法?美国大物理学家劳厄给方法下了个定义,表述不规则,内涵很深刻。他说:“方法就是所学知识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正像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讲的:“什么叫教育?教育就是当老师传授完知识你全都忘记了,仍然留在你心中的、能够解决那些千变万化新鲜问题的那种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最近,美国一批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少而创新能力强,和知识多而创新能力差都属于正常现象。有的心理学家经过调查认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就是因为当时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知识不是很多。知识太多了,可能被知识所累,造成精神短路、知识短路,他可能就提不出相对论。

我国有六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拿了诺贝尔奖。他们在中国接受中小学教育,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对中国教育很有体验。第一位,杨振宁。杨振宁说,中国的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知识积累,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第二位,丁肇中。丁肇中说,中国学生一天到晚围着考试转,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过的问题,考第一不代表什么。他讲,我所认识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一个考第一的,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第三位,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他举例说明,在台湾企业界能争到世界第一的是三个人:王永庆、张荣发、许文龙。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没上过大学。他说,可能没受过大学教授对他们的教学误导,思维更超出常规,方法更为大胆。当然这里绝对不是讲知识层次越低越好,是批评这种传统的知识观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管用的知识越多越好。书本知识不是真正的,课堂知识不是真正的,只有消化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越多越好。邓小平理论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要管用的。说明里面有不管用的、过时的。本科四年,高职高专三年,我们究竟给了学生多少管用的东西、有效的东西?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外语教学,小学学,中学学,大学学,四级、六级通过了,学生到头来还是一个哑巴外语,还是一个聋子外语,这叫不管用。我们无效劳动不少,不管用。

北京国安前主教练金志扬,20世纪90年代到德国进修半年足球,回国后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一篇文章。他说中国现在足球问题,和我们教学几乎一样。他怎么讲呢?为什么我们辛苦,我们忙碌,我们投入很多却收效甚微?中国人很聪明,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德国队训练内容非常简单,效果却很好,根本在于训练指导思想的区别。他们抓住了足球的规律,两个字“对抗”。所有训练围绕着对抗,静止的、个体的、非对抗性的训练极少。我们呢?是先练基本功。对基本功理解是在没人干预情况下对球的控制。德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技术并不差,我们一看你们做准备活动就害怕,可一比赛,一上场,什么都没了。这就是要害。投入产出人家成正比,我们无效劳动太多。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学校的无效劳动,是不是也有不少?

金志扬说的中国的这个问题,和我们现在对教育的评价也是一样的。现在对我们教育的评价是8个字,叫“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赢在起点”,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我国中学生已经连续十五年拿金奖银奖。为什么?中国学生知识学得好,考试考得好,成绩好。所谓“输在终点”,就是大学毕业后,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这都是大家公认的。一上场什么没了,一毕业什么没有了。

知识不是越多越好,管用的东西越多越好。比如,一亩稻子亩产400斤,你施肥一遍两遍三遍产量上去了,600斤。后来你即使是再施10遍肥,产量也上不去了。产量不但上不去,而且把土地搞坏了,农田都板结了。学生也是一样,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功课也不是越多越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树立现代知识观,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既是实施概念系统的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能力呢?这能力,那能力,最核心、最根本能力是内化知识的能力。只有内化了,这才是管用的、有效的。人有很多功能,主要是两个:消化功能、内化功能。所谓消化功能,人吃牛肉不长牛肉;人吃猪肉,也不长猪肉。假如你午饭吃块牛肉,身上长块牛肉;晚饭吃块猪肉,身上再长块猪肉,那麻烦就大了。为什么呢?人有消化功能。吃进去的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营养,化作血和肉。小孩,哪怕是婴儿,消化都要靠自己,别人代替不了。人还有一个功能,叫内化功能。比如讲,你看了伟人的书,你不一定能伟大;你看了平庸的书,不一定就平庸。因为有内化功能,看到、听到各种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思想、灵魂、智慧,这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人,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之中,都在内化之中。

第五个观念,教育的模式。传统教育模式,是塑造教育模式,按照一种模具,把学生放到模具中,出来的是规格相同的批量人才。现代教育主张成长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尊重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自由发展,主动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源头是塑造教育。比如说,国家按照统一要求塑造大学,导致千校一面。学校按照统一标准塑造学生,导致万人一格。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希望他们成龙成凤,使他们丧失了主动性、选择性。西方教育主张成长教育。学生发展顺其自然,按照天赋、兴趣、爱好、特长来发展,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时候毕业,完全由学生自主做出决定。我国某著名大学校长讲,我们学校来的大都是全国的文理科状元,四年下来以后,发现学生就像工厂里的工艺线生产出来的标准件、通用件一样,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担心学校培养质量。有一个寓言故事:动物界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办了一所学校。训练什么科目呢?跑、爬、跳、游泳、飞行。第一位,鸭子。鸭子游泳很好,成绩优秀。练飞行,勉强及格。练跑步,脚掌磨破了也没及格。第二个,兔子。兔子跑得最快,一上游泳课,他就痛苦万分。老师说:这好办。游泳是弱项,跑步是强项,你专门去练游泳吧。学期毕业时候,样样功课学得马马虎虎。但学习成绩加起来第一的泥鳅同学当了典型代表,作了典型发言。类似故事正在我们大学上演。不少学生面临着鸭子的困惑,不少学生面临着兔子的尴尬。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在鼓励泥鳅这样的学生呢?他没有特长,考试考得好,成绩比较好。

第六个观念,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更加突出问题取向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经常说一句话,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提或者不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很重要,发现问题更具前提性,也更重要。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世界上、历史上,一切知识学问的积累都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对“学问”这两个字,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学问,顾名思义,既学又问。学,它是吸取已有知识;问,才是研究探索知识。怎么学,怎么问,本身就是学问。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在校期间光学不问,或者说光学少问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大师李政道有12个字的名言,叫“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现在我们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带着问号进校,带着句号出校,标准答案就一个,老师、学生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小学四年级学生问他一个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他说,考试的话,我就按照答案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水。但我从心里想回答,雪化了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这个意境就很高。小学生作文训练,缩句,百灵鸟放开嗓子欢快在歌唱,我们成人一闭眼,百灵鸟在歌唱。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标准答案不对,标准答案是鸟在歌唱。你不服气没关系,学生可不敢不服气,他不按照答案回答拿不到高分,拿不到高分就不是好学生,不是好学生就升不了高一级的学校。

有位高三学生很有数学天赋,任何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他有一个小缺陷,不喜欢烦琐演算,方法对了、方程对了,答案往往小错不断,高考差两分没进大学。家长把他送到国外,这个学生在国外课堂上经常提出很多问题把老师问得瞠目结舌。老师实在做不出回答了,请全班同学起立,为这位同学能够问倒他而为他鼓掌,这在中国课堂中是极少见的现象。

因此,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要教育得没问题,特别是中小学,老师下课时候总要问一句:全懂了吗?学生都齐声回答:全懂了。没有问题了,老师才放心下课。国外教育恰恰相反,他们是把没问题的学生要教育得有问题。学生越是能把老师问倒越是说明你教学成功,年级越高问题越多,学生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西方有个典型案例,树上有8只鸟,猎人朝树上开了一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中国学生异口同声,一般回答:老师,树上没鸟了。哪位同学说树上还有鸟,大家都说他是大笨蛋,脑子没有急转弯。国外学生不是异口同声,而是七嘴八舌。一位学生说:老师,树上还有3只鸟,枪声响了,3只鸟是聋子没听见,逻辑合理;第二位学生说:老师,树上还有7只鸟,被打死的这只鸟是妻子,他先生,丈夫也在树上,妻子死了,丈夫哪能逃之夭夭?丈夫平常与另外的6只鸟的关系相处的也不错,另外6只鸟愿意与丈夫一块为妻子送葬,逻辑也合理;第三位学生说:老师,树上还有14只鸟,被打死的这只鸟长得很漂亮,很有魅力,另外树上7只鸟都曾经追求过她,和她有很深感情,都愿飞到这棵树上和这棵树上7只鸟一块为她送葬,逻辑也合理。同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同一思维,一个答案,异口同声;国外学生七嘴八舌,发散思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更具价值。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创造性教育就是让你提问题,发表意见,争鸣,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灵感和火花。让学生提问题,我们对学生应当有个正确的态度,这一类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 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新知能力要比我们强得多。对这代学生我们要刮目相看,重新认识。

8年前,全国高考有个命题作文,叫“假如记忆被移植”。有一位考生当时是这样写的,他以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为背景,中国三个伟人态度为线索,构思了这篇作文:被炸后,首先去问毛泽东,毛泽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坚决打!”表现毛泽东的民族气节。第二位问邓小平,邓小平说:“韬光养晦,守住阵脚,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小平的16个字。第三位去问江泽民,江泽民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高考阅卷老师批卷子犯难了,给这位学生打多少分?拿不定主意。请示高考委员会,高考委经过研究,首先肯定这篇作文没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三位领袖人物性格把握准确,文字流畅,也很切题,应当判给高分。大家想想,这么大的历史跨度,这么重大历史事件,学生能在有限高考作文,顶多一个小时,放进去,摆进去,非常不容易,非常不简单。他的东西,未必是老师在课堂上给的,而是他自己感悟到的,内化知识,内化的东西。

多媒体运用,互联网开通,现代远程教育网的建立,使学生获取信息知识不仅再从你老师那儿,从课堂上、书本上,而是有多种渠道、多种途径。这一代学生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成长在信息社会。青少年教育材料讲,3岁小孩在家里挨打,挨打之后跑到里屋去打电话,给110报警。3岁小孩有法律意识。5岁小女孩表示长大后要当国家主席。她母亲听后很高兴,太好了,你当国家主席后我就是皇太后了。小女孩说,就是我将来当了国家主席,你还是普通老百姓,和你没关系。平民意识。

美国芝加哥大学这几年连续拿诺贝尔奖,它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位记者访问一位拿诺贝尔奖的教授,是不是芝大教授很优秀?这位教授回答出人意料,他说不是芝大教授很优秀,而是芝大学生很优秀。你想想,当一个教授面对着20个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小班教学20个学生一个班,他敢有丝毫的懈怠吗?他敢有丝毫的偷懒的企图吗?如果这位教授说的是实话的话,我们应当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好学生培养了好老师。因此,我们的观念都要变了。一堂能够引发许多问题的课叫好课,一堂能够引发难倒教师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常问学生是好学生,爱问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题问得很刁钻、很奇特的学生应当是最好的学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到北大发表演讲。他说,我认为课堂教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你错了。”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教师喜欢学生这样讲,有多少学生他敢于这样讲?这里当然有文化的差异,有我们教学方法的差异。比如文化差异,中国学生放学回家,家长总要问,你今天考了多少分?西方学生回家,家长总要问他,你今天老师提了几个好问题?文化不一样。复旦大学前任校长杨福佳院士,在做他们学校的教授的工作,教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杨校长说,考大学差几十分,看不出学生素质高低。教授反问一句,杨校长,今年我孩子考复旦,差一分,复旦能要他吗?差一分也不行啊。这就是目前中国文化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57327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1.html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