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18-04-24 01:35: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15*2=28分)

一、基础知识(共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影(qiàn (nà(nòng)  脉脉含情(mò)

B(qiān)   (shì(diāo)  未雨绸(móu)

C(kǎi)   (cāo)  (áo)   一顾(xiè)

D.裙(jū)    (qiè) (quán)  自用(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  混沌  风姿  没精打采

B.弥望  嬉游  照像  一叶知秋

C.沉封  点缀  气慨  郁郁葱葱

D.幽辟  凝碧  驯鸽  急不暇择

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起在荷塘里。

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_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_____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⑴泻    ⑵漏 

B.⑴淌    ⑵洒 

C.⑴泻    ⑵漏 

D.⑴照    ⑵洒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表示,重阳放假仅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发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B.尽管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可信程度颇受怀疑,但总体来说,它还是收集并提供了一批新旧富豪成长壮大的重要信息。

C.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下30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的。

D.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代表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散文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其中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的文学体裁。

B. “修禊”,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

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

C.王羲之,东汉伟大的书法家。世称“王右军”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为人直爽率直,“东床快婿”典故与王羲之有关。

D.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拟物)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7.对《荷塘月色》第四文段“曲曲折折……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下。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愉悦之情,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8. 下列句子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鱼虾而友鹿。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③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④问其,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火尚足以 ⑥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②//④⑦/⑤⑥ D.///④⑦//

9.指出下列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于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之茫然

C.白露横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0. 下列文言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项是(

A.而今安在?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11.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老将至 ②及其所既倦

B.①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①由山上五六里 ②余与四人拥火

D.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有穴窈

12.下列对《游褒禅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步换景,结构紧凑。全文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B.因事说理,以小见大。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C.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略写褒禅山概况,其中却详记仆碑文字;详写记游华山洞经过,却又略写前洞。游华山洞写得详,借仆碑抒发感慨略。

D.主旨明确,阐述充分。本文以游洞为喻,以“深思慎取”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阅读文段,完成13-15题。(6分,每小题2分)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平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3.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第Ⅱ卷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

5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8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至者少。

四、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共8

17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18-21题。(18分)

野菊花

 野菊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兴起了开放的拓宽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空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族;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脊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地震颤回荡在心……

 

18.从全文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能从野菊花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4)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感叹句:“野菊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对野菊花什么样的态度?(2)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中作者写到人的心灵“久久地震颤”,这两次“震颤”各是什么缘由?(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第一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A.文章第二段用“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是为了写淮河堤畔、大别山麓由野菊花织造出的梦幻神奇的织锦,而这些又把第一段的“满山遍野”形象化了。

B.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风秋雨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是用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文中用严挣”、“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力度的词语,表现了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的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E.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野菊花野性。她勇敢地开放,不懈地拓展,显示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便是它的野性美之所在。

6、《三国演义》阅读

22. 评价曹操形象。(4分)

曹操,这个¡°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作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性格本身就是极为复杂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既塑造了他英雄本色的一面,又塑造了他乱世奸雄的一面。

年仅二十、初涉官场的曹操就活学活用了商鞅变法之始¡°立木南门,公告移至北门有奖¡±的办法,树立威信。“谋董卓曹操献刀”¡°濮阳诈死破吕布¡±¡°望梅止渴¡±¡°割须弃袍¡±¡°挟天子而令诸侯¡±,针对军队践踏麦子一事,曹操¡°割发代首¡±,而与刘备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宴长江横槊赋诗”等故事,均体现了曹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个四字词语概括)

曹操小时候¡°好游猎,喜歌舞,装病谗叔¡±¡°梦中好杀人¡±¡°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最为痛惜的是错杀了神医华佗,并且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斩杀杨修”。由此可见曹操(2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个四字词语概括)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精彩而坚实的脚印,和心灵得到启迪与思考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中,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选择(每小题2分,共30)

基础知识

1.D

2.A

3.A

4.A、搭配不当。形成??传统,搭配错误,应改为发扬,弘扬??传统。B、杂糅D、项主语残缺,应为“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

5.C

6.A

7.D 浓浓的喜悦之情

8.D(①名词意动用法。②动词使动用法。③名词用作动词。④形容词用作名词。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动词用作名词。⑦形容词用作名词。)

9.DA.于是,古义:于是,是两个单音词,“在这个时候”。今义:双音节单纯词,表承接关系的连词。B.茫然,古义:辽阔、旷远的样子。今义:什么都不知道。C.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含义:节气名。)

10.B(例句结构是:“者”字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B句是“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A是宾语前置句。C句“于”表被动的被动句。D“于”字表示被动的被动句。介词宾语作状语后置句。)

11.CA.①之,用在主谓之间。②之,动词,得到、到、往。B.①而,而且表递进②表因果。因而。C.两个“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D.①然,表转折,但是、可是,然而。②然:用在形容词后,修饰形容词状态,??的样子。)

12.D“有志”为中心,不是”深思慎取”。

二、科普文阅读

1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

14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15D试题分析: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

3、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2、齐彭殇为妄作。

3、情随事迁

4、渺沧海之一粟

5、羡长江之无穷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8、则游者众;险以远

4、翻译

1.虽然他们的取舍不同,性格的静躁不同,但当他们对自己所遇到的令其高兴的事物时,会暂时自得,快乐自足,不知老年就要到来。 2、圆满和亏损就像那月亮,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 3尽到实现我的志向的努力,却不能到达,可以不后悔。谁还能讥笑我呢?

5、现代文阅读

16.作者从野菊花一不禁锢自己,二不固守现成两个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每点2分)(4分)

17.答:(1)盛开的野菊花的毫不掩饰的宣泄,毫无保留的聚散。与《金蛇狂舞》的活泼,《十面埋伏》的壮烈类似,所以自然引起了作者的联想。(2分)

2)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活泼、壮烈的音乐形象来表现野菊花盛开的浓香,别致耐人寻味且神似。(2分)

18.(1)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盛开的惊奇之情和赞赏态度。(2分)

2)第一次是由于野菊花漫遍野地盛开强烈的振奋人心。(2分)

第二次是由于野菊花的野性美使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2分)

19.C][D]4分)(因为C应为表现野菊花不禁锢自己;D应为表现野菊花不固守现成)

六、

1. 执法严厉,志存高远、胆识过人、求贤若渴、以身作则

2. 玩弄权术、残暴不仁、骄奢荒淫、伪善奸诈

(考察审题要求,四字词语 意思对即可给分)

七、

1. 文体清晰

2. 字数够

3. 侧重自我成长体验

4. 有感悟和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3d9ab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4.html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