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发布时间:2017-01-17 16:3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谈历史高考题中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基本思想。小平同志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把这一思想又化解到若干个相关的、对立统一的事物中,赋予它以广泛的内涵和深刻的寓义。诸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对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稳定。

其实,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也适用于历史高考题中。历史高考题总分100分,分为两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2道题(2435题),每题4分,共计48分;非选择题3道题(404045——48任选一题),4025分,4112分,45——48题每题15分,共计52分。很明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非选择题还多了4分,这两个方面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试卷的总分都不会太高了。

但从实际答题情况看,学生花在非选择题的时间远远少于选择题。比如在正式的考试中,12道选择的时间要限定在15分钟以内,最好是10分钟能够做完,给涂卡流出时间。但从调查来看,学生用在选择题的时间大多超过20分钟,甚至更多,这样就占有了做非选择题的时间。直接的表现就是非选择题部分为空白或匆忙答卷。得分甚少。以2014年为例,客观题得分率是41.06%,主观题得分率是30.78%。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原因如下:

第一:在文综试卷中历史试卷的位置严重冲击了历史成绩。

现在文综卷试题的分布顺序如下:第一部分是选择题,1——11题为地理题,12——23题是政治题,24——35题是历史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首先是必修,36——37为地理题,38——39为政治题,40——41是历史题;然后是选修42——45为地理题,45——48为历史题。文综美其名曰“文综”,其实为三科的拼盘,位于最后的历史学科,明显受到冲击。

第二、在学生看来,历史选择题较易,非选择题较难。

在学生看来,选择题较简单。1、题干文字相对少,以2014年为例,文字最少的是26题,74个字,文字最多的是33题,151个字,一般学生能够耐心读完。2、即使看不懂题干,还能参考选项反馈材料做题。3、最后还可以扔硬币赌个输赢。总之选择题得满分虽难,得0分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

在学生看来,非选择题较困难。1、题干材料太多,阅读时间有限。以2014年为例,40,648个字,41355个字,45404个字,46428个字,47437个字,48363个字。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多学生只能将材料读一遍,甚至读不懂材料就做题了。2、审题不清,不能抓住关键字词。在试卷讲评中,常发现即使给他们再多的时间,也得不到分值。以201241题为例,面对题干中的提示,学生生生地“看不到”,一句“看不懂”了事。3、不会转换问题。为了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这需要透过字里行间,转换问题,如:衡中二模卷40题“指出14——19世纪时中国社会‘稳定’又是‘坏事’的依据。”该问题源于材料中的一句话,其实回答的是“明清时期落后的表现。”此答案大多学生是会的,但此问题大多学生没有转换过来。4、联系所学,基础不扎实。本人认为,高考的最高境界之一是将所学了然于心。但是学生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5、书面表达缺乏逻辑性、不准确,感觉做对了,但写出来得分不高。6、盲目做题,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41题已经出现了有型的模式,但仍然有不少的一些人不得分。等等

总之,学生惧怕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成为了学生答题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第三、在一些教师看来,历史选择题较易,非选择题较难。

既然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认识达成了共识,那么很多的教师就会投其所好,多讲选择题少讲非选择题,教师的教学未能有效落实。

但是,这种“知难而退”的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学生分数得不到提高,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怎么办?怎么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主张:面对困难,积极应考。其实无论是在我们购买的复习中还是网络中,随处可查阅到非选择题的解决技巧,虽然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我们只要肯思考,肯归纳总结,抓落实 ,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一:落实审题的练习。问题大多分为以下几部分。

例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信息来自哪里?

概括指出——考查什么能力?

我国古代——考查什么时段?

海洋利用的——考查什么内容?

特点——考查什么能力?

10分——10分值多少?

第二、根据材料。

将问题熟记于心,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研读材料,

从中提炼与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或者对几句话进行高度的概括。

(注意不能简单的抄材料,要进行概括(换词),)

材料中任何一句话没有应用到都可能造成相应的得分损失。

例如:(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程二卷40.)(37)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

依据材料的思路是:

1)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官营手工业衰落;

2)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3)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4)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5)“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第三、 结合所学。

从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特点等多方面联系,

“所学知识”包括书本(高中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以往高考真题、报刊、网络、新闻等等,只要对解答本题有重要帮助皆可。

例如:试题见“第二根据材料”例题

1)人教版、人民版必修二: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2)人教版必修二第10页: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全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

3)人民版: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

4)北师大版必修二11页:到明代中期,家庭手工业的许多产品也日益商品化。

5)以及之前通过做题积累的答案。

第四、联系与该事物相似的事物,与该问题相似的问题;

(问题的转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40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联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发展的原因(人民版必修三30页)

1)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对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等)

第五:围绕核心词,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分点即拆分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二卷40:(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角度:移民对国家、对民众、对移出地区、对移入地区各有哪些影响?

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各有哪些作用?

答案:缓解关内人口压力;

增加政府收入;

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

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

促进东北开发。(13分)

第六:三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

发散式思维 (从不同角度);

演绎式思维:(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归纳式思维:(合并同类项)

第七:注意答题格式。

例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1题“冲击—反应”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卷面的答题格式是:

析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 烈变化。

评价观点: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史实论述: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结论: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第八:分类总结方法。

1 41题现有类型:五年三类:修改建议题(2014)、 提取信息、说明题(2013 学术观点评述题(201220112010),可以针对各种类型探究其技巧。

修改建议题解题要领:

1)认真审题把握细节。

2)修改:增加,使其趋于完善;

删除,去掉不合理内容;

修改内容或合并、调整位置使之更加合理、准确。

3)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修改建议和修改理由要形成因果关系,逻辑严谨;

理由着眼三个角度:

一、事件本身——是什么

二、事件本身意义或影响——为什么

三、修改以后有什么好处——怎么样

(4)以新史观审视历史问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5)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非选择题的问题可归纳起来有:背景(原因)、内容、评价、认识、特点、比较异同点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以上知识的答题方法。以背景为例可以遵循以下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 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 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 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第九:夯实基础。

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侧重于各项能力的考察。试题通过鲜活的史料营造全新的历史情境,注重考察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但这些能力的体现是依附于基础知识的。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察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历史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但现实不容乐观。在衡中的试卷中,一道按照示例解读历史概念的考题一下考死了学生,试想,连基本的完整的历史概念都不能掌握的考生,如何应对及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高考题呢?

第十、定时强化训练,有效落实。

“讲的好”不如“落实的好”。以上九点内容听起来能很好的解决非选择题的困难。在我们平时的授课中,老师们也在教授给学生,但效果并不如意。常常听一些老师上完课后训斥学生:“都讲一百遍了,为什么还不会呢。”是呢,为什么还不会呢?落实不够罢了。光讲不练,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总之,历史成绩的提高,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总之,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面对困难,要勇于解决困难。方法总比问题多。

反思核心思想: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试卷的总分都不会太高了。

2、学生心态:惧怕非选择题。

3、备考心态:迎难而上,只要肯思考,肯归纳总结,抓落实 ,方法总比问题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d56ab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2.html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