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2-05-27 08:51: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试点,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为做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目标任务

2015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率先达到我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创新职教发展方式。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职教办学体制。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健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探索行业企业主动支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模式与途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就业创业并举,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能大师,造就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考试招生制度。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尊重学生意愿和特长,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六)创新质量评价制度。优化质量监测体系,制订以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重点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三、建设标准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于2015年前达到以下建设标准:

(一)统筹机制健全。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普遍关心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和外地来江苏就读学生平等接受职业教育。

(二)管理体制完善。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分工合理、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承担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承担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管理等任务。

(三)布局整体优化。2012年,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到位,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骨干专业均建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设置和管理职业学校,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办学点、办班点;中等职业学校名称规范。到2015年,50%左右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或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标准,创建一批国内一流的职业学校。

(四)办学充满活力。坚持以公办职业学校为主体,深化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引进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多种形式办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引导民办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优化共享职教资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中高职贯通一体办学积极推进。建成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互通的学籍管理制度与平台。

(五)专业具有特色。统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设置一批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职业学校主干专业符合当地支柱产业、骨干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所有专业均达到合格标准,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所有专业均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创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六)教学改革深化。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要求,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认真执行专业大类指导性教学方案,规范使用规划教材和示范教材。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对应课程,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模拟仿真实训软件,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取得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七)产教结合紧密。确定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示范单位、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定期发布本地区人才需求信息,推行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做到培训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相当,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

(八)经费保障有力。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按照不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机制。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等。

(九)师资水平较高。科学管理职业学校编制,建立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13号)等文件精神和当地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并充分考虑财力状况,合理核定各类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严格控制非专任教师人员比例。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适当。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岗,优化结构,按岗聘用。开放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教师每三年、公共基础教师每五年轮训一遍,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5%。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与兼职制度健全。开展国际交流、培训与合作。培养一批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50%以上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职业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20%以上,专业教师中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75%以上,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或职称的比例达30%以上。

(十)质量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健全,人员数量适当、业务精湛,教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制订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内容与方法,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有效控制班额,每班原则上不超过40人,并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完善,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成绩优秀。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生“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不低于80%,当年就业率不低于95%、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70%,学生就业满意率不低于90%。建立学校创新大赛制度,参加省级创新大赛成绩优秀。学校建有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培养一批成功创业典型。每所职业学校都有若干德育特色项目,学生的公民意识、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50%的学校建成省级和谐校园。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到80%以上。三年内未发生校园犯罪和重大安全事故。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实验区建设在省统一领导下,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省成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强化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各实验区成立相应的创建领导小组,科学制订规划,统筹推进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省负责制订相关政策,主要包括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合格、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标准,教学成果奖评审标准,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制度,五年制高职专转本制度等。省辖市重点在高中阶段招生与学籍统筹、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县(市、区)主要在管理体制调整、经费保障体系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可采取先行试点、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

(三)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大力宣传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表彰奖励。省对实验区在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实验区中高职贯通一体办学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四)强化跟踪指导,定期督导检查。省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县(市、区)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指导,确保实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完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申报。实验区以市、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申报建设,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申请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改革创新发展主要目标,实验区创建主要创新措施、保障机制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等。

(二)评审确定。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不同特点,选择基础条件好、改革创新力度大、保障机制有力、预期成效明显的地区启动实验区建设。

(三)推进创建。实验区按照建设总目标和年度分目标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实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四)评估认定。根据实验区建设单位的申请,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实验区,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称号,并给予表彰奖励。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实验区建设申报表

申报单位: 江都市人民政府

申报日期: 2011-1-8

负责人签字:

江苏省教育厅

一、区域经济社会概况

二、区域职业教育概况

三、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与成效

四、实验区建设的创新与突破

五、实验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六、实验区创建的年度主要步骤

七、申报意见

江都市人民政府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

根据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苏教改办【20101号)的要求,对照《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在认真学习、组织讨论、明确思路的基础上,特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为依托,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完善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实验区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到2015年,江都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率先达到我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并进一步与我市连续十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相匹配,为我市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县(市)综合竞争力第一方阵中进位、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发挥人才与智力支持,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创业人才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升入中等职业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实现职普比达11以上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五年高职教育)的比例达25.8%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包括由我市职业教育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年参与率达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

2、事业发展目标

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职业教育年培训人数达20000人以上,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其中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培训达10000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以上;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与我市在苏中、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实现在苏中领先、苏北一流,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3、服务产业目标

我市位于沿海经济轴和长江经济发展轴的交汇地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十二五”期间,随着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镇铁路、五峰山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我市与上海、苏南、苏北之间快速交通网的构建,为更好地承接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为我市的三大主导产业群,其经济总量占全部工业比重接近70%,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32%以上,入选苏中地区唯一的“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被认定为省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建筑业是我市的又一大支柱性产业,其产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位居前三。我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加速扩面,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5%12.8%,名列全省前茅。因此我市职业教育应以国家和省产业规划为指导,以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产业为引领,瞄准产业群,建设和改造充实职业教育专业群,充分服务我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个率先”目标。

、创新目标与举措

1、创新职教发展方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突破学校管理体制的瓶颈,采取“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和董事会制、企业化管理、集团化运作体制,不断增强我市职教适应市场和自身的“造血”能力。

2、创新职教办学体制

实施在政府主导下的董事会制和企业化管理体制,集团内部实行紧密层与松散联合并存,国有事业与民营企业并存,政府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与行业企业及民营资本投入并存,进而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参与职教集团运作的深层决策与管理铺设道路,为行业企业主动支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扫除体制上的障碍,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更为牢固、制度更为健全,校企一体化办学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和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给企业以更多的话语权。并有意吸纳企业和民营资本介入,使得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联系的更为密切,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2)开展创业教育,既培养就业之人才,也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迁移和创业的能力。(3)在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上发挥“地方人才培养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办公室”为各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档案”,实行联网,职业学校通过该“办公室”与企业沟通协作,把教育与培训项目直接办到企业去,利用八小时之外和工休授课。

4、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1)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励、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和教师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伟大实践。(2)制定鼓励教师带学生一同到企业顶岗的制度,对教师实行“校企轮岗制”。(3)采取以企业生产需求为项目,以项目为龙头将学校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团队。每个项目的教学团队应该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教学团队要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负责。

5、创新考试招生制度

1)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主持下,企业招工与职教招生捆绑,实行先培养后就业,进一步有力的增强职教的吸引力。(2)打通我市职教与普教的双向通道,并进一步拓展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渠道,实现推荐免试入学,着力构建我市人才成长“立交桥”。

6、创新质量评价制度

1)进一步优化质量监测体系,制订以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重点的质量评价标准。(2)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方面,我市职教将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学生入学之后就由相应的教学团队全程负责,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顶岗实习和毕业之后的就业。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大推进力度。成立以分管教育副市长为组长,教育局、人保局、财政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按照方案组织实施。教育局和职教集团成立相应的创建领导小组。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和市政府的指导下,按时序进度推进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
  (二)制定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市政府在管理体制调整、经费保障体系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全力支持实验区的建设,鼓励学校进行改革创新,尤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突破。
  (三)强化工作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学校,检查创建情况,开展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大力宣传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表彰奖励。对在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成绩的予以资金奖励和政策倾斜。

六、主要步骤安排

1、发动准备阶段

1)认真学习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建立江都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动员会议,明确职责分工。
  (2)制订江都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3)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

12011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推动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确定一批知名企业为校企合作示范单位、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出台校企一体办学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管理措施,确定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启动合作项目;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与兼职制度,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的国际交流、培训与合作;积极创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22012年: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专业建设,设置一批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同时紧密围绕我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快课程改革,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

(3) 2013年: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探索多种形式办学,从而使“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一批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职业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实际,职业学校培育若干德育特色项目,创建成省级和谐校园;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以及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实现苏中领先、苏北一流的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42014年:积极推进中高职贯通一体办学;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做到培训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相当,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创建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取得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20%以上,专业教师中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75%以上,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或职称的比例达30%以上。

52015年:校企一体化办学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形成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江都职教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开发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并覆盖专业主干课程。

3、检查整改阶段
  (1)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对照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自纠;
  (2)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实验区创建情况进行资料检查,现场察看,并提出整改措施;

3)邀请市人大、市政协的部分领导进行实地视察;
  (4)巩固创建成果,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搞好整改。
  4、迎检考核阶段
  (1)创建汇报材料定稿,由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成册;
  (2)迎接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江都市人民政府

0一一年元月八日

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现就我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对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一核八园”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发展能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为常州“四城建设”、“两个率先”、建设和谐幸福社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性、保障性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形成高、中等职教配套衔接、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10所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为标志的一流职业学校,建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学校布局、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全面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为常州建设中国职教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实现我市创建任务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八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职教发展方式

  1.加快职教布局优化。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专题园区建设,在城西建设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资源共享的特色职教园区。辖市、区进一步整合资源,全部达到办好1-2所职业学校的调整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名称全部规范,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100%学生在省优质职业学校学习,50%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或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标准。

  2.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建设。健全专业评审联席会议制度,对接“一核八园”,加强专业规划,规范专业名称,统筹专业分工,形成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反应机制,整体优化专业结构。以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合格专业评审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所有专业均达到省合格标准,20%以上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20%以上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3.加快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区域(分市、辖市、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16个示范性公共性实训基地,其中9个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推行“教学工厂”模式,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所有专业均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骨干专业均建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形成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中心和区域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平台。

  4.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成立常州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指导中心,聘请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和职业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组建课程改革指导专家库,加强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策略和方法指导,负责各类职业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发教学资源,推行项目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承担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组织技能竞赛,开展教师培训,形成高效教学指导服务和管理体系,以及课程和教学内容动态适应企业需求的有效机制。创建一批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5.实施高、中职一体化发展。加强常州高职园区与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实施高职院与中职校对接合作计划,加强中、高职贯通,扩大中职校教师到高职院挂职见习人数,发挥高职院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中职校共同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普通高中、中职校、五年制高职互通的学籍管理制度与平台。

  扩大高职“专科+高级工”双证融通试点。探索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实行“三自主”考试招生办法,即:“自主设定招生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自主进行招生录取”,制定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课程及技能衔接,避免课程重复,构成高、中职贯通一体课程模式,建立“专科+高级工”特色高职培养体制。

  启动本科高职(技师)培养模式试点。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本科+技师”培养试点,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制定以中职为基础、对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本科院校与技师学院合作培养机制。

  6.开展“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教育“三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导师制和项目式,形成创优、创新、创业“三创”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拔尖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各50名。

  7.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计划,搭建国际友好交流合作平台,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机构来常办学,拓展中外合作办班和出国留学规模,省级以上高水平职业学校均与国外建立校际合作关系,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创新职教办学体制

  1.实行政府主导多元办学体制。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办职业学校为主体,政府和部门通过经费、项目和统筹指导等多种途径,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深化公办职业学校运行机制改革,引入民办学校灵活办学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2.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健全常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政策措施,指导引企入校,确定校企合作示范企业、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基地。各职业学校优势专业至少有1家企业生产车间或研发机构建在校内,实行校企联合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孵化、产品生产、人才培养。50%的专业实行校企订单式合作教育,50%的项目课程和实训课程实行企业化运作。校内营造浓郁的先进企业文化氛围。评选一批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学校。

    3.扩大集团化办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批服务产业、有效运作的地方性、行业性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新体制。各职业学校均牵头建立1个以上优势专业的职教集团,参加3个以上地方性、行业性职教集团。全市建设1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其中5个达到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要求。建立以订单式和工学结合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常州市职业教育订单式合作培养、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管理规范》。

  4.实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扩大高职院社区教育功能,市区职业学校全部成为常州社区大学分校,纳入全市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与社区学院、行业职业培训机构整合办学,形成县域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心。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并重,两者规模和人次比例达到11,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并举,拓展面向企业员工和返乡在乡农民的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比重,形成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体化办学格局。

  (三)创新职教管理体制

  1.坚持政府统筹领导。健全常州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发展举措,保持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11。实行职业学校面向来常就业人员子女和外地就读学生招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督导检查制度,每年开展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工作督查考核。落实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

  2.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常州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定期召开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听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汇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各部门共同重视关心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各有关辖市、区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本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3.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扎口管理各类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承担各类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统筹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统筹和支持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管理、职业资格准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工院校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它部门协助管理职业教育。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人才预测、教学咨询、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和指导作用。

   4.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方案”,改革对职业学校的管理方式,运用市场引导和评价督导机制,进一步确立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教育教学、人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岗位聘任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建立学校发展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面向市场和校企合作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形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文化和制度体系。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学模式。推行任务式课程和项目课程,突出技能水平提高,动态完善教学内容,实训场所与工作场所接轨,营造真实或仿真教学环境,实行理实结合、做学一体教学模式。推进五年制高职与高级工、中职与中级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毕业生“双证”获得率不低于80%,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申报专利证书,获得“三证”。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开发综合实训课程辅导教学资源和实训模拟软件,覆盖主干专业课程,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争取在国家和省级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取得佳绩。

  2.推行职教德育新模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形成有效开展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和生态道德教育及职业规划指导的载体和形式,形成“一校一特”德育特色,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和“三星”评选,每年表彰“十大技能明星”“十大就业明星”“十大创业明星”,实施《常州市职业学校校园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评选一批优秀文化校园,50%职业学校创建成省级和谐校园。

  3.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和整合课程,开发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工作室和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制度,每年开展创新作品展评、创业设计大赛,依托“常州市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园”,成立常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院校工作站,形成课程、实践、大赛、指导服务配套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校建有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出一批成功创业典型。评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学校。

  4.健全技能大赛制度。按照“四覆盖,四促进”要求,实行校、辖市(区)、市各级技能大赛制度,每年举办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参加的“技能竞赛月”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省赛,力争取得佳绩,促进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加大对技能大赛的经费投入,建立对参加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学生和指导教师及所在学校的表彰奖励制度,并在职称评审、评先奖优、就业推荐、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五)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1.合理确定教师结构。根据学生规模核定各类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数,畅通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渠道,实行编制内特聘企业兼职教师办法,建立特聘兼职教师库,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行教师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创业认证教师培训鉴定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培训鉴定50人,专业教师中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5%以上,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或职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创业认证教师200人,职业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20%以上,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保持在40%。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占20%。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2.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五级阶梯发展方案。健全职业学校职教新秀、职教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职教名师五级阶梯发展方案,充分体现“双师型”能力要求,实行与普通教育并列设置、同等待遇,形成评审表彰奖励制度,促进教师加快专业发展。

  3.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奖制度。健全常州市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奖办法,每年开展成果申报和评审活动,对获奖成果给予经费奖励,推进10项成果转化,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开展产学研活动,服务专业建设和技能教学及企业技术创新需要。

  4.实施职业教育名师工程。坚持师德建设、学历提升和能力发展并举,专业教师每三年、公共基础教师每五年轮训一遍,健全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选择一批先进企业确定为教师实践基地,将企业实践经历纳入职称和各类职教评审考核内容。实行职业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制度,与普通教育并行评选,同等待遇,全市职教名师工作室扩大到20个。每年选派30名优秀教师出国培训。通过技能大赛,培养一批技能大师, 50%以上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培养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发挥其引领和指导作用,给予特级教师同等待遇。

  5.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职业学校校长研讨班制度,组织校长和管理者赴国(境)外接受专题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办学方向的培训学习,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开拓精神的领军校长人才,评选职业学校名校长,逐步形成职业教育家治校的局面。

  (六)创新考试招生制度

  1.进行科学人才观引导。加强升学指导教育,合理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寻求职业生涯和人生最佳发展。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加大职业学校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职业学校办学成果,加强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三星”、单招本科等优秀学生典型宣传,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范围。面向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招生,积极面向苏北和西部合作办学,面向普通高中学生、退役士兵、来常就业人员子女和外地就读学生招生,开展面向企业员工和返乡在乡农民的非全日制中职学历职业教育。

  3.健全职业学校注册招生制度。实行政府统筹,面向社会自主开放式招生办法,即学生及其家长与职业学校面对面双向选择登记录取,继续调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普通高中不扩招扩班,职业学校招生不受计划限制,鼓励扩大招生。推进职业学校招生注册入学规范化,规范招生程序和招生行为, 停止非学历培训机构招生举办学历职业教育。

  (七)创新质量评价制度

  1.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制度,健全以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发展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引进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化绩效评估手段,将学生全面素质、职业能力、技能竞赛成绩、就业创业水平、社会培训、服务社会、社会影响等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绩效的重要内容。

  2.推行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办法。规范专业大类指导性教学方案执行和规划教材、示范教材使用,审定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健全实施性教学计划审定制度。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查和技能抽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3.完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自我监控体系建设。各职业学校建立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和校长、系部或专业负责人随堂听课制度,建立由校长挂帅、相关教师代表参加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委员会,并吸引社会和企业人员参与,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督导部门,各系部或专业建立教学过程督查制度,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督导体系和有效运作机制。建立校内人力资源市场,畅通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实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管理。开展学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测评。

  (八)创新经费保障机制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现行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机制。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市、辖市(区)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全额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基金和师生创新基金,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和特聘兼职教师专项补助经费。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职业教育项目,落实补助奖励经费。按区域隶属范围积极化解公办职业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四、保障措施

  1.坚持政府统筹。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加大各级政府对实验区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市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经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实验区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落实创建专项经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有关辖市(区)成立相应机构。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实验区建设信息反馈和分析处理机制,加强推进工作检查调研,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总结推广新鲜经验,适时召开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指导工作开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关辖市(区)政府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督查。

    3.实行考核评价。建立对有关辖市(区)、部门和职业学校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制,将实验区建设任务纳入对有关辖市(区)、部门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辖市(区)、部门和职业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学校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4.设立专项经费。设立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和奖励实验区建设有关实施项目推进。

  五、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6-7月)

  (1)召开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推进会,成立常州市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制定《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任务分解表》、《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评估督导指标体系》。

  (2)有关辖市(区)政府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制定本地贯彻《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实施办法,于710日前报市政府审核,市政府与有关辖市(区)政府签定备忘录,辖市(区)政府组织实施。

  (3)各职业学校制定贯彻《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市区职业学校于710日前报常州市教育局审核,市教育局与职业学校签定备忘录,职业学校组织实施。

  2.实施阶段(20117-20158月)

  (1)建立年度报告和督查制度。有关辖市(区)政府、各职业学校每年于12月底前向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实验区建设工作年度报告。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校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形成年度工作报告,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将实验区建设情况作为市政府教育督导团每年督政、督教、督学的主要内容。

  (2)开展中期评估。2013年,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召开建设工作中期评估工作会议,对各地各校开展中期评估,总结梳理达成情况,分析存在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措施。

  3.总结阶段(20158-12月)

  (1)开展总结性评估。市实验区领导小组召开建设工作总结性评估工作会议,开展总结性自评,形成总结性自评报告。

  (2)接受省对实验区建设达成情况检查评估。

无锡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无锡市人民政府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建设长三角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为目标,以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以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水平,率先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率先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各项建设标准,基本形成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满足无锡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一)统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
  1.统筹事业发展规模。统筹研究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和招生计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组织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高职院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择优录取。
  (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交流合作
  1.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教育部门、人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交流合作。在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开展五年制高职招生与培养工作试点;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高级工和技师培养试点。
  (三)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1.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实施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具有无锡特色、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高职教育品牌。
  2.推进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以理事会为架构的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3.建设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推进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
  4.联合组建职教集团。以专业大类为纽带,成立无锡市范围内相关高职院、高职校和中职校以及有关企业参加的区域性职教集团。
  5.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6.推动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实施四项提升工程,着力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1.专业提升工程。每年确立职业教育市级重点建设专业40个,统筹与引导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发展,确保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并建成一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2.课程提升工程。每年建设和评选职业教育市级精品课程50门,创建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取得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中心。
  3.师资提升工程。以加强教师出国培训和企业实践为重点,着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13号)文件精神,职业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不低于111
  4.技能提升工程。形成全覆盖、高水平、规范化的技能竞赛制度和创新大赛制度体系。
  5.制订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内容与方法,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五)着力强化无锡职教园功能建设,打造职教园区特色品牌
  1.提升职教园区建设水平。强化职教园区对职教资源的集聚功能、产业孵化功能、职教改革开放的试验功能和服务辐射功能。
  2.打造职教园区特色品牌。积极构建园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快职教园区专家支持、资源共享、管理协作三个平台建设,努力形成特色、塑造品牌。
  (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1.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育与无锡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
  2.加强技术创新。以政府为主导,整合集成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建设产业化孵化基地。
  3.拓展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复转军人教育培训与再就业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为企业职工和社区人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
  (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1.扩大职业教育对外交流。积极推进校际友好交流,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学习培训。
  2.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不断扩大与国外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项目合作。20%以上的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筹推进
  市政府成立无锡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各地和市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实施。
  (二)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
  将建设任务纳入对相关地区、部门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
  (三)保障建设经费,加强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机制。研究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居于全省前列。认真落实国家助学金、免收学费、城市教育费附加、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等相关政策。
  (四)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常州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常州市人民政府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形成高、中等职教配套衔接、一体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10所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为标志的一流职业学校,建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学校布局、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全面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为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奠定基础。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1.加快职教布局优化。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专题园区建设,在城西建设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资源共享的特色职教园区。
  2.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常州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指导中心,聘请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和职业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组建课程改革指导专家库,推行项目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形成课程和教学内容动态适应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组建10个示范性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制定《常州市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管理规范》。
  3.统筹高中职一体化发展。加强常州高职园区与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实施高职院与中职校对接合作计划,发挥高职院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中职校共同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4.扩大高职专科+高级工双证融通试点。探索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实行三自主考试招生办法,即:自主设定招生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自主进行招生录取,制定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课程及技能衔接,探索中、高职贯通一体课程模式,构建专科+高级工特色高职培养体制。
  5.启动本科高职(技师)培养模式试点。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以本科+技师为目标的本科高职模式试点,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制定全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6.开展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教育三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导师制和项目式,形成创优、创新、创业三创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拔尖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各50名。
  7.实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扩大高职院社区教育功能,市区职业学校全部成为常州社区大学分校,纳入全市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与社区学院、行业职业培训机构整合办学,形成县域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心。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并重,比例达到11,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并举,拓展面向企业员工和返乡在乡农民的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比重,形成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体化办学格局。
  8. 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扎口管理各类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统筹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承担各类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统筹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管理、职业资格准入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工院校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其它部门协助管理职业教育。
  9. 落实教师队伍合理结构。按省定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和学生实际规模,核定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数。职业学校实际师生比控制在120左右,不超过122。通畅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渠道。制定《常州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行编制内特聘企业兼职教师制度,职业学校建立特聘兼职教师库,按教师编制的一定比例,聘用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课教师,比例达到20%
  10. 创新教师能力建设机制。实施职业学校五级阶梯发展方案,充分体现双师型能力要求,与普通教育并列设置、同等待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奖办法,每年开展成果申报和评审活动,表彰奖励获奖成果。实行职业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制度,与普通教育并行评选,同等待遇,全市职教名师工作室扩大到20个。继续开展教师技师培训鉴定,技师、工程师以上比例达到45%。培养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给予特级教师相同待遇。
  三、保障机制
  1.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完善常州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11
  2. 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现行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提高。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市、辖市(区)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全额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基金和师生创新基金,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和兼职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对职业学校编制内特聘企业兼职教师,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经费补助。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职业教育项目,落实奖励经费。按区域隶属范围积极化解公办职业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3.完善对职业学校招生扶持政策。健全职业学校注册招生制度,实行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开放式招生,学生及其家长与职业学校面对面双向选择登记录取。继续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普通高中不扩招扩班,职业学校招生不受计划限制,鼓励扩大招生,来常务工人员子女和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停止非学历培训机构举办学历职业教育。

如皋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

如皋市人民政府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全面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资源更加优化,自主办学更具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度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实现四大目标
  1.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保持在15000人左右。年均培训25000人次以上,到2014年累计完成120000人次的培训任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10个以上主干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2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就业率高于98%、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于80%,学生就业满意率不低于95%;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到90%以上。构建和谐校园,无犯罪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目标。服务如皋船舶制造、机械、汽车、建筑、服装等支柱产业,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如皋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如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服务如皋以花木盆景、特种养殖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培养100000名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如皋以长寿文化、休闲旅游、现代物流、餐饮等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要求,培养50000名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其中,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或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标准。8个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8个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创建6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创建8个课改实验点和精品课程。8个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4.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目标。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按照高于省定基本标准,确保职校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机制。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任。逐步化解公办职业学校债务。财政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工资总额的1.5%拨付。继续落实好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专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
  (二)实现七个创新
  一是创新统筹机制,管理体制实现新突破。建立如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教育部门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组建由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参加的如皋市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
  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在校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实行多元办学方式,建立和完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相互融通机制。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 。推进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建立学生创业园,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逐步实行弹性学分制,开通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快速通道,巩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办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在名师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实施如皋职教名人工程,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是创新招生制度,在招生体制上实现新突破。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六是创新质量评估制度,在质量监测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用户、家长、毕业生和社区等社会评价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督导制度。
  七是创新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在投资主体上实现新突破。建立政府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建多种平台,吸引知名企业和民间资本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投入和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创建机制。成立由如皋市人民政府姜永华市长任组长、黄成和赵男男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由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人保局等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商会参加的创建工作小组,科学制订规划和方案,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建立督导检查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实现四大目标七个创新
  (二)保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创建经费。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用于实验区创建。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精品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扶贫助学等。推进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
  (三)加强督查,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创建工作。创建督查组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创建序时目标任务,实行阶段年度评估和考核,并与年度综合考核挂钩,确保于2015年全面建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苏州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转型升级,服务师生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苏州三区三城建设目标,依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和《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内涵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办学活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到2013年,全面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以大市为单位,率先建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主要措施
  1.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每年的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充分接受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和外地来苏学生平等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按照每30万人口设置一所职业学校的基本原则,对全市职业学校进行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到2013年,50%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标准。
  3.探索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制度,在本市职业学校就读的中职毕业生,通过注册方式可进入在苏的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互通的学籍制度,实现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办学。
  4.建设国际交流先进学校。搭建职业教育中外合作服务平台,吸引国际资本和职教资源来苏合作办学,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对应课程,招收外国学生来苏学习,所有职业学校都要有国外友好学校,50%的学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5所具有较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示范性职业学校。
  5.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更多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形成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再成立20个专业性职教集团,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6.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评选一批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试点学校。以推进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办学模式。
  7.依托学校建立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为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与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组织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各种教学观摩活动,推广成功经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8.扩大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基地规模。在苏州各类企业中,继续挑选一批规模大、条件好、专业强的企业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基地,使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基地100家。
  9.实施名师骨干培养。到2013年,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20%,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5%以上,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的比例达到30%以上,50%以上的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培养和引进10名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及战略眼光的校长,评选20名优秀实训基地负责人、30名优秀专业负责人和40名优秀课程改革负责人。
  10.建立职业教育企业讲师库,形成兼职教师群体,确保职业学校有专业专任教师数的25%以上的兼职教师。
  11.加快专业调整和建设。根据苏州“689”产业布局,通过淘汰、改造、优化、新设等方法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与本地产业结构相吻合的专业结构,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努力创建8个国家示范专业。
  12.加快新设专业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接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布局的实训基地,到2013年,重点建设5个新兴产业的实训基地。
  13.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依托学校成立苏州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以教科研来推进课程改革,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对应课程,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毕业生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不低于90%
  14.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全面实施德育学分制,培育学生个性特长,组建企业家讲师团,评选德育工作先进学校。50%的学校建成省级和谐校园。
  15.改进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理实一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依托学校成立苏州市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库,建设100苏州市职业教育品牌数字化实训教室
  16.深化创业教育。依托学校成立苏州市职业教育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示范基地,对全市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起到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17.制订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毕业生双证获得率不低于98%,当年就业率不低于98%,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0%,学生就业满意率不低于95%
  18.鼓励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支持1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办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
  19.按《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按111核定各类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
  20.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
  三、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各市(区)政府、各职业学校根据本方案及各地各校实际,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学校实施方案,以整体推进全市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
  2、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规章,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向学校选派实训(兼职)指导教师、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建立助学基金、捐赠专业设备、指导学校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订单式委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接受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对为职业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政府将给予表彰,并通过税费减免、税前抵扣、专项补贴等方法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合理核定各类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开放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为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培训安排专用指标,确保全市有适量的教师出国培训。

赣榆县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赣榆县人民政府

  一、指导思想
  至2015年,赣榆率先达到江苏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职教发展目标,职业教育服务赣榆县经济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职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一)优化职教资源
  赣榆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金山中等专业学校建成江苏省四星级、具有鲜明现代农业特色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示范校。
增设紧缺专业6个,20%以上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20%以上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所有专业均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新建工民建筑、机械加工、现代农业实训基地3个,在金山中等专业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实训基地。
  (二)深化课改,推进职教信息化建设。
  至十二五末,县内职业学校达到25%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资格证书衔接,使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建成省级中等职教精品课程12种,取得至少五项省级职教教学成果奖。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赣榆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遴选28家企业与2所公办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共建职教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学生,联合开发教材,共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工艺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及就业的长效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控制非专任教师人员比例,公共课与专业教师比例达6:10。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60 名,生师比控制在20:1以内。十二五末达成:50%以上专业建有名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双师型教师达专业课教师的80%;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5%;专业教师获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比例达到80%,获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比例达30%
  (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普职比11的要求,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高中阶段教育增量用于职业教育,确保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生源数量质量和入学率。
  (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配备足量、业务精湛的人员,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内容、方法及检测体系。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4个,培养300名以上创业典型。突出学校德育教育,县内全部职业学校建成省级和谐校园。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
  (七)建立长效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按不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以每年不低于5%的比例逐年递增。
  2. 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3.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确保及时发放,配套到位。
  4.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等创建工作。
  5.把事业编制的职业学校自筹工资人员纳入政府财政支出对象体系,切实减轻职业学校经济负担。
  6.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统筹使用企业教育培训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八)积极组织实施社区教育。
建立健全全县社区教育网络,全部乡镇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全县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和教育中心达12家。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赣榆县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实验区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职业学校成立实验区建设工作小组,承担创建任务和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赣榆县教育局,负责实验区日常工作。
  (二)经费保障
  赣榆县人民政府安排职业教育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由赣榆县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发改委和教育部门对赣榆县实验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三)制度保障
  建立实验区建设任务书制度、沟通协商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宣传制度。赣榆县政府与实验区创建各相关部门、单位签订目标任务书。定期检查项目建设情况。制订并实施《赣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办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实验区的进展情况和重要作用,编发简报,展示实验区建设成果。

淮安市楚州区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政府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率先达到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基本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一)政府统筹,健全办学机制
  1.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楚州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
  2.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
  3.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略高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政策;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技能大赛。
  (二)部门协作,完善管理体制
  1.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教育局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承担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2.制订、完善职业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免征职业学校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
  (三)科学规划,优化整体布局
  1.建好公办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新校区;整合资源,创建1所民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增加骨干专业(工种)的技能鉴定,使所有职业学校均建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四)创新机制,构建职教体系
  1.加强与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太平洋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的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2.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实行学分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弹性学习制度。
  (五)立足地方,建设特色专业
  1.推进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
  2.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建设融教育教学与社会培训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
  (六)以生为本,深化课程改革
  1.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从2012年起,全区骨干专业的课程全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
  2.2011年起,逐步进行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实验,到201520%以上的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3.努力创建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产生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七)创新体制,产教结合紧密
  1.密切职业学校与江苏省楚州经济开发区的关系,建设5个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创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2.确定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示范单位、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将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建设为省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试点学校。
  3.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
  (八)落实政策,保障职教经费
  1.2015年,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不低于32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600元。
  2.进一步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制度,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区财政负担经费,落实到位。
  3.加大投入,城区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4.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
  (九)创新制度,打造一流师资
  1.建立绩效工资分配格局,构建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参与的职业学校评价机制。
  2.调整学校教师编制,确保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控制在4:6左右。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181
  3.建立健全特聘兼职教师制度,特聘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025%
  4.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确保教师培训经费达到学校公用经费的10%。到2015年,全区培养12名职业教育家,15名左右的全省知名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十)创新监测体系,提升整体质量
  1.成立区教育局职业教育研究室,探索和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2.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1年秋学期起每班不超过40人。
  3.完善楚州区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4.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班生当年就业率不低于96%、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75%,学生就业满意率不低于95%
  5.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新校区中建设学生创业园,淮安市华丰职业技术学校要于2011年底前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树立一批创业典型。
  三、保障机制
  (一)思想组织保障
  开展创建大讨论和献计献策活动。区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实施办公室;各部门、企业、组织和学校分别成立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
  (二)建立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和形成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分工合理、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管理机制。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的新机制。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
  (四)建立人事保障机制
  以招考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在教师评优、职称评聘、进人指标以及教师绩效工资等方面进行倾斜。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建立质量提升保障机制
  制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经费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制订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

东台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东台市人民政府

  一、建设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切实服务于沿海经济大开发,努力把东台建设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优化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就业创业并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能大师,造就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制订以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重点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二、实验区建设的创新与突破
  1.创新管理体制模式,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
  为确保东台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发改委主任、教育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人社局局长及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为成员的东台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教育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实验区建设的日常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实验区建设工作协商会议。
  2.创新职教发展模式,形成学校与园区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
  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沿海经济区等工业区,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东台作为苏北唯一的县级中等城市,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格次,创造条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中高职贯通一体办学。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三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技术人为总要求,坚持就业、创业、升学并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4.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形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
  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不低于28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不低于700元且逐年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0.5﹪用于职业教育,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地方配套经费按省定标准足额到位。发挥职业学校和本地规模企业的资源优势,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下,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合作的互动机制。重点建设四个设备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职教育实训基地。
  5.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按照师生比不超过120的比例配备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并按照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10020的比例由职业学校规范、自主地面向社会选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确保人员经费的政策或有关规定。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财政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不低于工资总额的6﹪拨付。职业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在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6.创新学校内涵发展,形成项目引领的管理模式
  继续坚持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作用、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切实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引领学校制度建设、管理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促进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实验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切实加强对实验区建设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相关部门分层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过程和年度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之中,确保实验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政府统筹,各方协作
  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职能部门参加,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实验区建设。
  3.举措扎实,保障有力
  将创建工作与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内涵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通力协作,按时足额、高于省标拨付职校经费。积极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率先试点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帮助职业学校化解债务,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校、品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扶贫助学等。研究出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激励政策。
  4.坚持标准,严格考核
  按照督查要求和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协调解决创建问题,建立督导检查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确保实验区各项建设工作高标准、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同时,通过考核评估,及时和推广成功经验,发现和表彰先进典型,力求创建工作严格公正,赏罚分明。

江都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江都市人民政府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江都市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率先达到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初中毕业升入中职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实现职普比达11以上;职业教育年培训人数达20000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以上;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毕业生双证获得率在80%以上,就业率在95%以上,学生就业满意率在90%以上。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一)创新与突破
  在职教发展方式上,继续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突破学校管理体制的瓶颈,采取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下的董事会制、企业化、集团化管理运作体制。
  在职教办学体制上,实施在政府主导下的董事会制和企业化、集团化管理体制,制定政策促进行业、企业主动支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更为牢固,制度更为健全,校企一体成为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是学校和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给企业以更多的话语权。并积极吸纳企业和民营资本介入,使得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联系的更为密切,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二是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下的隶属于市政府的职能机构江都市地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在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上发挥其的职能和作用,为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档案,实行联网,职业学校通过该办公室与企业沟通协作,把教育与培训项目直接办到企业,利用工闲和工休授课。
  在队伍建设机制上,一是引入企业化目标管理机制,采取以企业生产需求为项目,以项目为龙头将学校、教学系分为若干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与企业对接。通过教学团队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市场意识,激励、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和教师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教学团队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学校、系对教学团队考核,教学团队对教师考核。二是制定鼓励教师带学生一同到企业顶岗的制度,对教师实行校企轮岗制
  在考试招生制度上,实行在职教工作联席会议主持下,企业招工与职教招生捆绑,入学后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上学受企业资助,实行先培养后就业,进一步有力的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在质量评价制度上,在加强对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方面,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即从过程到结果、从入学到就业均由相应的教学团队全程负责,对教学团队全程评价、全程考核,既考核过程更考核结果。优化质量监测体系,将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纳入对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二)实施步骤安排
  2011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我市校企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2012年,推进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下的董事会制、企业化、集团化管理运作体制,推进职教集团内部各办学主体在董事会框架下的目标管理运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试点、探索教学团队负责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
  2013年,深化职教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深度参与职教办学,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下的隶属于市政府的职能机构江都市地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教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2014年,完善地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办公室运作机制和内涵,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发挥人才培养办公室和教学团队机制的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
  2015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各项政策措施的运作机制和内涵,全面夯实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对教学团队全程评价、全程考核,优化质量监测体系,将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纳入对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三、保障机制
  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为2800元,其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以后年度保持逐年提高;确保我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我市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标准,并逐年增长。到2015年,实现全市用于职教的经费投入能充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句容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句容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 切实做好句容市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制定实验区建设备忘录。
  一、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创建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完成实验区建设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2年,省句容中专校创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稳定事业规模。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招生措施,扩大招生对象和范围,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并通过举办五年制高职,使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左右。
  2.服务三农发展。加强涉农专业建设,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专业,使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贡献率每年以10%递增,建成现代农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职校面向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8000人次。2014年,创建成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3.夯实基础能力。2014年,创建2—3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创建2个省级特色专业以及2-3个省级品牌专业;重点建设1-2个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公司化运营实训基地达到5—6个;引进规模企业入校1-2个;取得2—3个以上省级职业教育产学研及教育科研工作成果奖。
  4.优化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生师比达到18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25%,引进专业的领军人才2—3名,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2—3个,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3—4名,60%以上专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30%以上,专业教师中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证书的比例达85%以上,其中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或职称的比例达30%以上。
  5.提高办学质量。职校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形成技能、创新、创业多个层面的教育活动制度,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毕业生双证获得率不低于98%;毕业生取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或两个以上四级证书为20% 以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不低于98%,学生就业满意率不低于90%
  二、主要措施
  1.拓展职教培养模式。积极拓展办学思路,探索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与江苏大学联合,开设高级技工培训班;与东南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举办本专科远程学历教育;与韩国东义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2.丰富职教办学层次。积极争取省句容中专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合理安排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充分利用与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毗邻的地域优势与农林职教集团资源共享的平台,合作举办涉农专业五年制高职,实现中高职贯通一体的办学模式,丰富办学层次,稳定办学规模,增强服务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每年组织省句容中专的专业教师,深入本市大型企业,参与企业技改、研发项目,建立动态式互补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较快地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专兼结合",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不断派送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接受实际训练,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和质量。
  三、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成立句容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市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和成员,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实验区建设;成立创建工作质量进度督查小组,并根据实验区建设内容,下设若干个相关工作小组,强化领导与执行力,保证创建工作的有序、高效推进。
  2.经费保障。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支持职教发展政策,建立句容市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专项资金,用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创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及兼职教师聘用等。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定基本标准的10%,生均财政拨款高于省定基本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提高,市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职业学校师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用于各级技能大赛选手的训练、参赛和对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3.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倾斜政策,开辟职校师资招聘的绿色通道,加大职校招聘兼职教师的自主权,允许学校在编制范围内,自主招聘和引进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工巧匠进入职校专业教师队伍,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并建立财经补贴机制;实行校内与校外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学历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师训机制,确保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8%;加大用工执法力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泰兴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验区备忘录

泰兴市人民政府

  一、建设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区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经费保障体系的建设、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一)到2012年,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到位,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到2015年,泰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标准。
  (二)以公办职业学校为主体,引进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多元办学体系;合理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推动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2015年前,力争创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兴分院。
  (三)根据我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2015年前,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以上专业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
  (四)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要求,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模拟仿真实训软件能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力争申报并获得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五)在知名企业中建立一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集中力量努力造就一定数量的省级知名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创造条件确保全市50%以上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创新工作室;开放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
  二、主要创新与突破
  ()组建职教产业集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优势,2011——2014间,先后组建泰州市建筑职教产业集团”“泰州市化工职教产业集团”“泰兴市机械职教产业集团”“泰兴市电子职教产业集团
  2.相应出台泰兴市《职教产业集团组建办法》《职教产业集团目标与要求》《职教产业集团先进单位表彰奖励办法》《职教产业集团税收减免意见》等系列政策,确保职教产业集团有效运转。
  3.推进校企进行深度合作,以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争取建立县级职业资格高级工鉴定机构。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1.科学管理职业学校编制,建立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泰兴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合理核定各类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严格控制非专任教师人员比例,确保师生比达到省四星级中职学校的要求和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适当。
  2.通过《泰兴职业学校招聘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办法》和《泰兴职业学校招聘高级人才办法》,开放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采取核定编制、经费包干、合同用人的办法,畅通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补充专业教师和面向企业聘用兼职专业教师(主要是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确保兼职专业教师人数超过教师总人数的30%。
  3.根据《泰兴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正常开展教师业务竞赛和专业教师技能竞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以有效的措施,确保教师培训经费高于学校公用经费的5%
  4.根据《泰兴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办法》和《泰兴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和首席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师创新工作室的管理和新的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选拔工作,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实施首席教师制度。到2015年前完成全市培养12名职业教育家和10名左右的全省知名教学名师的目标。
  5.出台《泰兴职业学校研究生引进办法》和《泰兴职业学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办法》,以内培外引的途径,确保我市职业学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20%以上。
  (三)以科研为先导,创新质量监测体系
  1.在2011年春学期组建《创新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课题》研究组,探索并力争构建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力争2013年前形成成果并在全市推广。
  2.完善泰兴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力争在2014年省技能、创新大赛中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3.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2011年起毕业班当年就业率高于99%、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于90%,学生就业满意率高于95%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市政府建立创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建设的管理、指导、检查和考评工作;相关部门、企业和学校分别成立建设实施领导小组,责任到人,保证进度和质量。
  (二)制度保障
  制定《泰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管理办法》《泰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制度,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经费保障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机制,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不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制订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提高。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等。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66e731ee06eff9aef807a3.html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