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发布时间:2020-11-13 08:33: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

2、枢府瓷,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 “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3、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2、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

早在春秋战国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

三、青花瓷器形

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以大件器居多。但在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小件器常见(高度5-7厘米),如水注、水滴、小罐、小碗。

四、青花瓷特征

元青花除东南亚地区多见小型器外,普遍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

制作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器底无釉。多数器物底部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粘有填砂,小型器如碗类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2、器物底足壁往往形成自上而下往外斜撇的形式

3、碗、钵、罐、瓶、盘之类的削足处理,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即底足外墙斜削而呈 形式。

4、大件器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往往粘有釉斑或较大面积釉块。壁多见淡红、黄色釉层而又有不规则浓度的透明釉刷痕。

5、碗、钵之类器物的底足外墙,往往留有浸釉时遗留的手抓指痕。

6、罐、瓶之类大器,都是分段制造,拼接而成,特别是接底的痕迹十分明显。

7、罐类器壁釉面不平,有明显接痕,并经常出现赤褐斑,且有小黑疵。

8、圈足之釉不到底,一定稍有露胎,呈褐红色

9、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仔细观察,有些弯弯扭扭,以大罐和梅瓶最为突出

10、高足杯(马上杯)的杯身和足结合,系采用胎接的办法,即两部分湿胎结合,并非将杯身及足柄各自先施釉,而依靠釉的粘度接合。因此,元代高足杯足顶端无釉,且往往有乳钉状凸起,元代高足杯的足部肯定空心而不封底。

5、青花瓷装饰方法

釉下钴蓝彩绘装饰为主,但也有印花、青花同于一器的例子。

青花彩绘也有两种不同的装饰技法,一是白地绘彩,即图案花纹以青料描绘出来,这是青花瓷主流。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即以青料做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呈现,极少数,主要应用在大盘大碗一类的大件器上。

元青花除了彩绘装饰外,也采用镂雕及堆贴等附加装饰。

6、青花瓷的图案花纹

除外销东南亚小件器,图案花纹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图案花纹一般有茂密的特点,一般典型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大多分为多层次。

元青花瓷的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3种,1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等 2是动物纹,一龙纹(云龙、海水龙)为主,亦有凤凰、孔雀、天马、草虫,3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

7、元青花瓷鉴定要点

1元青花瓷胎体厚重

2、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

3、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

4、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5、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

6、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

7、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8、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9、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

10、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梅瓶、罐、玉壶春等类器物近底部往往有仰莲瓣纹,元代之仰莲瓣纹有两个普遍特征:一是每瓣分开描绘,入明以后往往各瓣之间不再分开,而借用边线;二是莲瓣边框均有青花涂抹之粗线,入明以后往往用细线条双勾莲瓣边框,而且其中不再涂施青料。

缠枝牡丹的叶子,元代十分规矩,入明以后则多变形

缠枝莲叶瓣,元代成葫芦形,入明后变形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1、釉里红瓷与青花釉里红瓷的特征

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并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与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釉里红用铜红料。

(铜作为瓷器上的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汉代铅釉就普遍使用

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的绿色(金代扒村窑、元代磁州窑都有绿釉釉下绘褐彩的制作),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窑,唐代窑的釉里红瓷器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无釉里红瓷器发现。

元代烧制成熟了釉里红瓷器,并且创烧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

2、釉里红3种不同装饰方法

釉里红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1是釉里红线绘 ,最早使用,出现飞红现象 2是釉里红拔白 3釉里红涂绘

元代各种色釉瓷

元代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白瓷、较粗的黑瓷(主要为高足杯、碗类民间日用品)外,还烧制成功了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温孔雀绿釉。

红釉瓷,以铜红料参入釉作为呈色剂,即能烧成高温铜红釉,宋代钧窑使红釉的烧造达到新境界,但胎釉制备远逊于元末明初制品。

蓝釉瓷,高温钴蓝釉为元代创制,为明清两代霁蓝 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雀绿釉瓷,铜料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元代在优质瓷胎上成功烧制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新品种。

明:

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

明代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但其他品种也十分出色,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最新考古表明,三世纪的越州窑已开始制作釉下褐彩了。后有唐代窑(历来认为最先创烧),宋代磁州窑、吉州窑都烧造。

釉上彩是因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低温烘烤,使其彩色不致褪色,它包括釉上单彩(如白地红彩等)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万历,青花五彩器;嘉靖朝民窑红绿彩。

斗彩,又称逗彩,意谓釉下彩和 釉上彩拼逗呈彩色画面。

宣德时候青花红彩器属于斗彩畴,但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单彩(红彩)结合。

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色绘相结合的典型斗彩器。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如洪武朝的高温红釉、蓝釉、柿色釉和黑釉;永乐、宣德增加了仿哥釉、仿龙泉釉;永乐朝的红釉和甜白是明代颜色釉中的佼佼者;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日趋衰落,嘉靖朝开始以铁红低温釉代替高温铜红釉。嘉靖官窑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制作兴盛。

明代晚期的碎器青花和的石湾窑值得重视。

石湾窑在今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洪武:

从传世洪武瓷,应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大类,而细瓷中凡颜色釉部分,较多五爪龙的纹饰。细瓷大部分是官窑的,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品。

传世品中,可以确认为洪武瓷的,以釉里红器为最多。

洪武釉里红特征:

1、釉里红多数呈较淡或偏灰色泽,个别器物还有飞红的现象,或呈暗黑色,器物釉面往往有开片

2、器物的制作,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凡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均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且多数由明显刷纹

3、碗类细器的底足已经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4、洪武朝釉里红制作除少数器物采用涂抹拔白的方法外,已主要采用线绘的图案装饰,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已多数能控制铜红料飞红现象,烧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5、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和元青花瓷相比,洪武朝的釉里红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莲池、水禽或鱼藻等图案而显得比较简单。

宣德朝的釉里红无论从品种或数量上都远不如洪武,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已日渐衰落。可以断言,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

洪武青花瓷

洪武青花瓷的特征:

1、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采用国产钴料缘故)

2、器物制作和釉里红器一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3、洪武青花瓷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特别多见扁菊纹。

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其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瓷鉴定要点

1、糙底

2、较细的器物改为平削足,民窑粗瓷仍沿用元代底足斜削的习惯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5、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

6、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7、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外,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8、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9、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永乐

永乐官窑大致以烧造白瓷、青花和红釉为突出。

永乐瓷除少数白瓷梅瓶及大盘外,很多甜白碗或青花器,都是比较薄的。

永乐瓷中只有较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字,绝大部分没有年款

永乐、宣德两朝的共同特点:

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

麻离青的钴土矿,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含锰量低,烧出宝石蓝的色泽;含铁量高,出现黑铁斑点。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

永乐青花器除罕见的压手杯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外,其他均无款识。

永乐区别于元青花、宣德青花特征:

1、釉面有肥亮感,烧成温度较高,釉气泡较宣德器

2、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少数器有开片

3、青花有晕散现象——永乐、宣德直至成化前期青花都有黑铁斑

,但永乐器则较多晕散现象。

4、永乐朝器形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抱月瓶)、大盘、压手杯等。

永乐青花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以施釉,这是很重要的时代特征。

永乐器底削足处理,彻底改变了元代斜削的方法,永乐细瓷一般是底足平削

永乐釉底器,有的底釉呈波浪纹

洪武盛行扁菊为主题的图案;永乐已不见扁菊图案,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

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其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小笔填绘

永乐甜白瓷有厚薄两种,薄的是碗、盘、高足杯等小件器,能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这是有名的“薄胎”器,可以薄到半脱胎程度,其大件器都属厚胎。

甜白瓷除了一部分为素面无花纹装饰外,也有一部分划花或印花装饰。

永乐年制 四字篆书款以甜白瓷所见为多,其中尤以半脱胎为主,款字有划和印两种,但多数永乐甜白瓷无款。永乐款不规整。

永乐甜白瓷,有釉层肥厚的滋润感,多数呈白中闪青,部分器物有开片,桔皮纹明显,聚釉处有永乐常见的水绿色。康熙仿制往往有旋痕及黑疵等康熙瓷普遍特征。永乐只有半脱胎技术,清朝脱胎技术成熟,可以产生全透效果。

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或蓝釉器,凡里外均施颜色釉的,其口沿大多有一条呈白色的透明釉边线,非常整齐,白红或白蓝相映,俗称“灯草边”,这种灯草边在宣德器上极为典型。

永宣仿龙泉釉,又称 冬青 釉。

翠青是永乐时期新创的釉色。

永乐款以青花书写的,仅见于青花压手杯。

宣德

宣德青花瓷特点

1、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

2、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是进口的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艳而有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色泽带灰,没有铁斑

3、永乐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

4、宣德青花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釉色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出呈水绿色。

5、宣德青花瓷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部分大件器并不施釉,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

6、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多种方法

7、真宣德无法用手抓起,底足足脊有棱角感,后仿者成滚圆“泥鳅背”状

8、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清代仿品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痕迹。

9、宣德青花碗是历代碗类器形中最繁多的

10、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瓣纹

11、宣德青花瓷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

12、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为普遍,龙的画法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龙的五爪尖成带状圆圈的现象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

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

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蓝地白花元代就已开始。

印花、青花装饰同于一器的方法,以洪武为最多见,永乐很少,宣德极少。

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

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

1、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类

2、凡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

3、凡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

4、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

5、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宣德蓝釉瓷,特征同红釉瓷,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物一般都有桔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

宣德亦有仿龙泉青釉,亦称冬青釉

酱色釉又名柿色釉,紫金釉;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该釉色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黄釉特征1、有两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2、釉面肥厚,有桔皮纹;3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4、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5、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在胎体上以青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烧成。必然厚薄不同,呈如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清康熙后才恢复。

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了;明代仿汝器,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多见盘碗小件器,釉面有桔皮纹。

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宣德晋唐小楷的笔法,沿用汉碑体中的古体,没有中间一划而成。

宣德瓷鉴定要点

1釉面一般能见到桔皮纹

2、宣德官窑瓷釉的气泡疏朗

3、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4、宣德大盘之底足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雍正仿宣德大盘、地足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

5、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艳而无黑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

6、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7、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8、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景泰年间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

成化

青花瓷

1典型成化青花已不再用进口的麻离青,而改用乐平的平等青,发色淡雅而无黑铁斑。

2、已改变了永乐、宣德时期采用小笔触着色,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因而不如典型宣德青花留有层次和空白地。

3、少厚重的大件器,器形多轻巧。成化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整齐,不同于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气泡群。

4、成化图案花纹,亦有以梵文为装饰题材,其中莲托八宝纹应属成化时期流行的纹饰。

黄釉,明代黄釉自永乐朝开始已经烧制的相当成功,但烧成鸡油黄娇艳色调的“娇黄”“鸡油黄”,过去以弘治朝为最早。

孔雀绿釉,在元代已烧制

在成化以前,已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例如宣德的青花矾红(釉上红彩)彩已相当成功。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成化斗彩一般不见大件器,其器物主要有盖罐(天字罐),其中以杯和高足杯为多见。明末清初尤以葡萄杯和鸡缸杯名噪一时。成化彩瓷,彩色以红、绿、姹紫为主。

鉴定要点:

1胎质洁细,釉质纯净,用手抚摸有玉枝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麻离青,呈色浓翠外,大多为淡雅色调

4斗彩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成为成化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地应用。

5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子楷书款。其他均为伪作。

6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6、米糊底是成化瓷极为显明的特征之一

弘治

弘治娇黄和白釉刻填绿彩最负盛名

白地绿彩是弘治彩瓷的最主要品种

鉴定要点

1弘治是成化瓷的延续,胎洁釉润,有玉质感

2弘治釉色中白中带灰,甚至有的泛青

3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

4弘治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盘心一点下凹

5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

正德

素三彩是正德颇负盛名的品种

正德青花器特点

1胎质虽细洁,但器体一般较为厚重,制作粗糙,琢器的接痕明显

2釉色肥亮,白中偏灰青,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这种现象在弘治晚期已开始形成。

3青花料用的是的“无名子,也叫”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不浓翠,不淡雅。正德晚期,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

5、器形多见圆筒式和银锭式的多层盒

6、官窑器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卉和龙纹为主,较多运用波斯文作为装饰

正德的彩瓷应以素三彩为最突出,它以黄、绿、蓝、紫为主,不用红色。釉上五彩的工艺,则是正德彩瓷中的又一突出品种。

嘉靖

嘉靖的官窑青花瓷,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色彩浓翠艳丽

青花五彩最发展的时期是万历朝

明代瓷器上进行描金装饰是最盛行的是嘉靖朝

万历

万历官窑青花瓷,继续采用西域的回青料,万历24年,回青料已用竭,故从万历二十四年一直到明末崇祯都使用青料

万历的淡描青花是极为突出的工艺,用极淡的色调、双勾图案花纹

万历彩瓷所绘人物,多数是大头短躯,和这一时期版画风格一致,但已个别出现崇祯时期版画中流行的长躯人物。

万历后期常出现窗格纹,青花器中有的有指捺水印纹;在青花及彩瓷器上已出现题词。

崇祯

崇祯后期至清顺治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

崇祯釉闪灰青,光泽度不强

多见酱口,底有跳刀痕

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正德、嘉靖年间制作紫砂壶最著名的人物,龚春。龚春以后有董翰、梁、袁锡和时朋、茂林等大家,此后,名望最大的时大彬、与大仲芳、徐大友泉,时称“三大“

万历以前,紫砂器并无匣钵装烧

琉璃器和法华器

琉璃器是指胎上施以一种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钴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低温釉,一般是先烧胎,再施釉第二次烧成。我国早在战国时代盛行胎琉璃珠,成就最大的是地区。

法华器有胎和瓷胎两种。法华器的釉和琉璃器的釉,主要区别在于琉璃釉的助熔剂用铅,而法华器用牙硝。法华器的装饰方法是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有人认为法华的得名是从的”粉花 音转而来

顺治

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

康熙

笠式碗、观音尊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釉里三彩,康熙新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

整个明代,纯粹的釉上彩,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

康熙五彩瓷的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现象

3、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

4、由于模仿明末画家老莲的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并不填色。

5、瓶、罐之类器物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凡圆浑者,则属后仿。

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

康熙斗彩器中有两种突出的器物:一是十二月杯,一是仿成化鸡缸杯。

康熙朝的墨地素三彩是极为名贵的品种

珐琅彩

珐琅彩瓷最早从康熙朝开始,为仿制铜胎珐琅器而来,因此,清宫务府,把珐琅彩瓷器称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珐琅彩,所用的彩料均为进口料,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发色剂是微量的黄金,称为金红。上彩方法,油施彩。

康熙粉彩,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

康熙瓷鉴定要点:

1、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

2、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3、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4、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

5、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器物、外壁釉色应该一致;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往往不齐平而自向外倾斜;碗盘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官窑及民窑器为足壁、外斜削而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8、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老莲画人物的风格

同上

雍正

瓷史上的“唐窑”,是指唐英于乾隆督理御窑厂以后这段时期的窑瓷器。

唐英对于瓷史上的重大贡献主要在雍正年间。

炉钧釉

是一种雍正朝新创的低温釉,是在低温炉烧成的仿宜兴钧釉的品种。

雍正炉钧釉及乾隆以后的制品,主要看两点,一是雍正时的红点,其色红泛紫,俗称“高粱红”,凡炉均釉中必有此,乾隆以后除少数例外,已多数为青色小点。第二是雍正器的蓝色釉成水波纹,乾隆以后则成密集点状蓝釉。

铁锈花釉是雍正新创的釉色

雍正青花釉里红是历史上烧造最成功的

粉彩

粉彩创始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盘、碗的图案花纹从器身到器盖,从器里倒器外连续彩绘烧成。一般过枝的大多数是桃果、牡丹、玉兰等图案。

粉彩和五彩在制作工艺上的区别

1、粉彩制作的特点之一是用“玻璃白”(引进“砷”元素)打底,而五彩并不使用“玻璃白”

2、在绘彩的技法上,五彩用单线平涂法,粉彩则用“渲染法”,步骤:

高温烧成的白瓷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颜料干后,色料进行渲染,效果是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3、五彩所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材料,其红色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粉彩开始时就用“洋彩”,如以黄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

4、在施彩的方法上,五彩用清水或胶水着色,而粉彩以油料着色,油彩的运用是制瓷史上的一大改革。

5、五彩炉火的温度在800度以上,粉彩则一般在700度以上,烧制温度低,其色彩在感觉上比五彩柔软,因此有“软彩”之称。

粉彩瓷图案花纹以花蝶图最多。

传统的斗彩,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另一种是,开创于雍正朝的,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

雍正瓷鉴定要点:

1、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2、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3、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和足径的比例为2:1

乾隆

装饰上除采用刻花、印花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豆青地堆白花。

青釉中有敬畏堂、咏梅阁、湛恩堂等堂名款的大多属上乘之作。乾隆不论民窑、官窑,凡琢器近圈足处的釉不呈集齐的一线状,而在胎釉相连接处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

乾隆时流行酱胎青花

乾隆粉彩的制作往往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件器物上。特别多见的是在红、绿、黄釉上压印满布全器的细小“凤尾纹”,然后以粉彩绘制图案,有的用开光装饰,习称“锦上添花”

鉴定要点

1、乾隆时的器物,除部分装饰沿康熙、雍正遗风外,有集堆贴、彩绘、镂孔、色釉于一器的。

2、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有桔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感。

3、器物圈足,官窑中的祭红、祭蓝等器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多数已无康熙时的缺口齿咬状。

4、有些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纹,尤以绿底红款器为突出

5、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花瓣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凡用涂抹法上色的,则能看到和康熙青花一样的水印指捺纹。

6、豆青、仿哥、茶叶末等色釉器,色釉和胎交接处。往往能看到细小的锯齿纹,尤以民窑器为甚。

嘉庆

出现了帽筒,替代了帽架

出现了少数清装仕女图

嘉庆彩瓷以粉彩为主流,特征:1、官窑瓷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2、继承乾隆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3、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4、碗类器物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面;5、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籁瓜,象征瓜迭绵绵。

粉彩中描金工艺采用较普遍

官窑粉彩茶壶多见开关地书嘉庆丁巳(二年)的“佳茗”御制诗。

嘉庆五彩器中以红地五彩描金婴戏碗最为突出

道光

出现了斗鸡、戏狗的通俗画面,清装仕女开始盛行。

绘画英雄人物的无双谱和金石、博古图案成了道光朝的时代特征

慎德堂 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

著名瓷雕匠师国治的仿牙雕器属精品

道光朝的蓝地青花器大多都是疙瘩釉比较明显,官窑器中往往有器物外壁为粉彩,壁为青花的品种

咸丰彩瓷以粉彩为主,特征多用雪青紫色

同治珊瑚地粉彩描金器属珍品

光绪鼻烟壶制作为佳,盛行描金工艺,描金团花的图案用的比较普遍

宜兴紫砂壶

明代万历之后进入繁盛时代,清代康熙年间的鸣远,号鹤峰,又号壶隐,瓜果类紫砂器

鸿寿,号曼生,和名匠年,创造了书画篆刻和紫砂工艺密切结合的新工艺,号称曼生壶“,底部 阿曼陀室 章 壶的把柄下端有“年”章。

石湾的仿钧器

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仿钧则是底釉、面釉两层

雨淋墙最为著名

清代石湾窑最大宗产品有瓦脊之类的建筑用和日用器,但代表石湾窑水平的是设用器、文房用具和塑。

传世多见“祖唐居”款

德化白瓷

明朝:佛前供器和瓷雕为主

清朝:观音 弥勒大量烧造,但更多的是酒杯、瓶、壶、碗、洗等

日常用品。

清代德化瓷和明代相比,突出的区别,

明朝:德化白瓷釉中微微闪红色

清康熙后:不再出现闪红色,釉层色泽泛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0da71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d5.html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