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0-05-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刘厚俊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曹家和主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定义
一、经济学定义: P13行)

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从事生产、交换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一种社会科学,它研究怎样最佳使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
1、稀缺的资源:指经济资源,是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少到了无法让人们免费取用的程度,要使用它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经济资源具有大于零的价格。 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四种:
1)劳动:指提供劳务的那段时间,而不是指劳动者本人。劳动的报酬是工资。
2)资本:指资本品,分为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
实物资本是经过投资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它以厂房、机器设备的形式而存在。 货币资本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资本的报酬是利息率。
3)自然资源:指大自然所赋予的,而非人 力所为的资源。如土地、山川、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报酬是地租。
4)企业家才能:指经营管理企业的特殊的人力资源,这种人经营企业能够使企业获得比一般人更好的经营业绩。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利润。
因为存在着稀缺性,人们在使用经济资源时就必须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经济资源的使用价格。 2、无限的需求:
1)对已有的商品与服务而言,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的。
2)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与新服务将不断涌现,但同样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的。
二、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稀缺性规律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变化着的环境,必须做出各种选择: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微观经济学:
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出的许多经济理论。

1、消费者行为: 2、生产者行为: 3、资源拥有者行为: 二、宏观经济学:

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一个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与规律,从而产生出的经济理论。
1、研究带有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等。
2、研究市场经济下所产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1、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是决定宏观经济总量的重要原因。 2、无先后之分,无轻重之别;
3、两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但侧重点不同。
4、避免出现合成谬误:指把对局部正确的东西推而广之,认为对总合整体也必然正确,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
1、需求表:根据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中按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所愿意并能够购买的量所列成的表。 2、需求曲线: Qd=f(P 根据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所画出的曲线图。 特征:负斜率。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化的 关系。 Qd=80-10P 3、需求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
1)需求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购买商品的数量因价格的变动而朝相反方向变动时,称为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沿着需求曲线上下变动。 2)需求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时,当其它条件发生变化而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时,称为需求的变化。这时,需求曲线将发生平行的移动。

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 A、家庭收入 M B 消费者偏好 F
有民族的、民俗的、个人的三种。 C、其他商品价格 Pr 替代品:指在功能或效用上可相互替代的商品。 互补品:指在功能或效用上可互为补充的商品。 D、对商品价格和收入的预期 Pe 二、供给:
1、供给表:根据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中按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量所列成的表。 2、供给曲线: Qs=f(P 根据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与愿意供给的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画出的一条曲线。

特征:正斜率。表明价格与厂商愿意供给的量之间成同向变化的 关系。 Qs=-10+8P 3、供给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
1)供给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因价格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时,称为供给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沿着供给曲线上下变动的。
2)供给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时,当其它条件发生变化而使厂商对商品的供给数量发生变化时,称为供给的变化。这时,供给曲线将发生平行的移动。

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 A、生产要素的价格 Pa B 生产技术 T
3、商品市场中厂商的数量 S 4、其他商品的价格 Pr 5、政府的税收与扶持政策 Tx
6、生产者对商品未来行情的预期 Pe 第二节 市场均衡与均衡价格
一、市场均衡:在某一段时间内,某市场中商品需求量正好和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时的那种状态。这时的商品数量称为均衡量,均衡时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市场价格叫做均衡价格。 二、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 三、市场均衡的数学模型: QD=a0-a1P QS=-b0+b1P QD=QS 四、市场机制:
市场均衡是一种趋势,如果市场价格脱离均衡价格,必然会形成供过于求或供小于求的失衡状态。由于市场中供求双方以及各方内部的竞争,产生了自我调节作用,失衡将趋于均衡。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称为看不见的手
第三节

需求和供给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而供给不变时
1)当D↗,S不变时,P Q↗; 2)当D↘,S不变时,P Q 2、需求不变而供给变动时
1)当D不变,S↗时,P Q↗; 2)当D不变,S↘时,P Q↘; 3、需求与供给同向变动时
1)当D↗,S 时,P Q↗; 2)当D↘,S 时,P Q 4、需求与供给反向变动时
1)当D↗,S 时,P Q?; 2)当D↘,S 时,P Q?;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一节 弹性概念与意义
一、弹性定义:指当自变量变动百分之一时,因变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Y/Y Y X e= ———— = —— —— X/X X Y 式中: e为弹性系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二、弹性的计算方法:

1、点弹性的计算方法

应用条件: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在自变量的定义域内,因变量连续可导,求某一点的弹性。 计算公式:
d Y/Y d Y X e= ———— = —— —— d X/X
d X Y 1: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Qd=100-5P2 ,求当P=4元时的需求价格弹性。 解:dQd/dP=10P; P=4时,Q d=20; 代入公式:e=-10*4*4/20=8
这意味着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1时,其需求量将变动百分之8。 2、弧弹性的计算方法 应用条件:已知两点座标,但不知道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确切的函数关系,求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 计算公式:
Y/Y Y XA+XB e= ———— = —— —————— X/X X YA+YB
几何意义:用两点所连成的线段的中点座标的数值所计算出的弹性来近似地代替这段弧的弹性。
1:据报导当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价从72/张下降到47/张时,每列火车的每月乘客数从5.28万人上升到11.67万人,求这段线路火车票的需求价格弹性。
解: Y/Y YXA+XB (11.67-5.28(47+72 e= ——— = —— ————————————— X/X XYA+YB (47-72(11.67+5.28 =1.794 显然,这段路火车票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第二节 需求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当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Q/Q Q P e= ———— = —— —— P/P P Q 由于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一般是反方向的,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的数值为负数。 (一)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1、斜直线上的需求价格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e>1,价格下降,总收益上升; 价格上升,总收益下降; e<1,价格下降,总收益下降; 价格上升,总收益上升;
e=1,无论价格下降或是上升,总收益都不变。 (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经济因素 1、可替代商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的高低 2、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 3、选择商品时间的长短 4、商品用途的多少
二、需求收入弹性:当家庭收入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Q/Q Q I e I= ———— = —— —— I/I I
Q 应用: eI>0时,该商品为正常品; 其中:eI>1时,该商品为奢侈品;
1>eI>0时,该商品为必须品; eI<0时,该商品为低劣品;
二、需求交叉弹性: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Q/Q Q e XY= ———— = —— —— △P/ △P Q 应用:
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独立品;
第四章 消费理论
第一节 效用理论
一、消费理论的基本假设:

1、消费者的行为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对商品与服务的偏好是可以传递的。
2、消费者以追求最大可能的满足为其行为标准,并且能够按照目标进行有效的选择。
二、效用: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所产生的满足程度。
注一:商品与服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要。
注二: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的主观评价。 注三: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三、效用函数:
1、总效用:人们通过消费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所产生的总满足程度。
TU=f(Q 2、边际效用:通过消费一定增量的商品所产生的增加的满足程度。 MU= TU/ Q 3、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之间的关系:
1)总效用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效用,是过该点切线的斜率值。 2)当MU>0,TU; MU=0,TU最大; MU<0,TU↘。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和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不断地减少。
三、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将其收入换得了商品或服务的最大总效用的那种状态。
消费者均衡条件:
MU1 MU2 MU n —— = —— = ……= ——


P1 P2 Pn 约束条件: M=P i Q i ; 四、消费者剩余: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消费者对不同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则高,反之则低。可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大都定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并不会根据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取价,这样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和实际支付的价格总和之间便出现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一种数值变量,可以表示成基数的形式。
2、序数效用:指按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排列出大小或先后顺序,并不涉及满足程度的单位有多少。
二、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的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差别的。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斜率为负。 2、凸向原点。 3、互不相交。
三、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就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商品的减少量与增加商品的增加量之比,称为边际替代率。
MRSXY=-△Y/△X;
几何意义: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值。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MRSXY=dY/dX=MU/MU
四、预算线: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以一定的收入所能够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以消费者的收入购买两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可以表示成下式: +Q=I
I /-Q/P 1、使预算线移动的因素: (1)家庭收入的变动;
(2)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动;
2、使预算线斜率变动的因素: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
五、消费者均衡:消费者以一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及以上的商品,所能获得最大总效用的那种状态。
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
六、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1、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2、恩格尔曲线:当人们收入增加时,对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的影响状况。 (1)必需品消费形态; (2)奢侈品消费形态; (3)食品消费形态;
3、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的支出/家庭总收入;
4、恩格尔定律:一个国家(家庭)越穷,国民(家庭)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都称为生产活动。
二、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Q=fx,y,z,…….. 生产函数的基本性质:

1、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产出量也随之增加。产出量是各生产要素的增函数。 2、生产函数表示的产出量是最大的。
3、在生产函数中,生产要素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起着替代的关系,有的起着互补的关系。
第二节 生产可能性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世界上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增加某种商品生产时,就必须以放弃或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为代价。一个经济社会在保持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不同商品之间的各种组合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地把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是递减的。 三、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1、短期生产是指在该阶段,生产函数中有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可变动的,而另一些生产要素其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2长期生产是指在该阶段,生产函数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动的。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实物产量曲线
1、总产量曲线:TP=f(L 2、平均产量曲线: APL=TP/L 3、边际产量曲线: MPL=TP/L 4、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值是该点的平均产量。
2)随着L的增加,平均产量以递增的比率递增,过S点后,平均产量开始递减。
5、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1)过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值是该点的边际产量。
2)随着L的增加,边际产量开始递增,过N点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 3)当MPL>0时,TP不断递增; MPL=0时,TP最大; MPL<0时,TP不断递减; 6、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MPL APL时,AP不断递增; MPL= APL时, AP最大; MPL APL时,AP不断递减; 二、生产三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生产发展阶段,随着L的增加,平均产量不断递增,意味着随着劳动要素的增加,人均劳动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
第三阶段:称为厂商禁区,这时随着L的增加,不仅平均产量不断递减,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开始为负值,这意味着增加劳动的结果是使总产量减少,这是不经济的。
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厂商究竟在哪一点生产,取决于厂商的战略目标,如果厂商追求人均产值最大化,应该在S点生产,如果厂商追求市场占有率最大,应该在R点生产。

第四节 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
一、等产量曲线:在保持技术不变,总产量不变的条件下,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可能性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1、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2、互不相交;
3、符合经济原则的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 4、位置越高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

二、等产量曲线的脊线和生产区域

三、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条件下,在两个可变动投入的生产要素中,以一种生产要素去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而保持产量不变的替代比率。
MRTSLK= K/△L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
2、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MRTSLK=dKdL=MPL/MPK 四、等成本线:表示相等的成本可购买的两种投入要素的不同组合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L wK rM KM /rL wr 1、使等成本线移动的因素: 1)生产者投入成本的变动; 2)两种要素价格同比例变动; 2、使等成本线斜率变动的因素:
一种要素的价格发生了变动,而其他条件不变。
五、生产者均衡:生产者以一定的经费投入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那种状态。 1、在一定产量下成本最低; 2、在一定成本下产量最大; 生产者均衡条件: MPL MPK ————
PL PK 、生产扩展线:随着经费的增加,生产者不断寻求新的生产者均衡点,所有这些点连起来所形成的一条曲线,称为生产扩展线。 第六章 成本理论 第一节 机会成本
一、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可获最大收益的产品的代价。
1、社会成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利用社会资源从事产品生产的代价。 2、私人成本:从个别厂商的角度来考查进行生产的代价。
3、外露成本:指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包括厂商支付所雇员工的工资,所借贷款的利息,租借土地的租金和用于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费用的支出。
4、内隐成本:本应计算为成本,却未作货币支出的厂商本身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报酬。

私人成本=外露成本+内隐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社会的外在成本 会计成本=外露成本 二、利润:
1、会计利润:厂商在申报应缴纳的所得税时的帐面利润。 会计利润=总收益-外露成本
2、正常利润:应等于厂商自己拥有的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 正常利润=内隐成本
3、经济利润:又称为超额利润,它等于会计利润减去内隐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内隐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理论 一、短期总成本曲线
1、固定总成本: TFC)在某一时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短期中厂商的资本设备费用、机器折旧费、一般管理费用等。
2、可变总成本: TVC)在某一时期内厂商随时可以增加或减少的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工人工资等。 3、总成本: TC=TFC+TVC 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1、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 2、平均变动成本:AVC=TVC/Q 3、平均成本:
AC=TC/Q=AFC+AVC
4、边际成本:在短期生产中,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数量。 MC=TC/ Q
三、ACAVCAFCMC曲线之间的关系
1AFC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呈一直下降的趋势。 2ACAVCMC三条曲线为U形曲线;
3AC曲线高于AVC曲线,他们之间的差额为平均固定成本。
4MC曲线的最低点一定低于AVC曲线和AC曲线,并且在上升段分别与这两条曲线的最低点相交。
5、随着产量的增加,AC曲线与AVC曲线之间的距离逐渐接近,但不会相交。 6MC无限接近于AVC曲线在纵坐标上的交点。 第三节 长期成本理论
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 又称为包络曲线,指厂商在长期生产中会根据市场发展的预测趋势及生产者预期心理状态,选择不同规模的生产组合。如果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上都能找出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最低点,并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成过程 三、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点:
1、平均成本递减阶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生产成本递减。意味着在厂商生产扩张中同样比例要素的投入成本所获得的产量的增量是递增的。又增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产生原因:
1)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发展。A、分工使每个劳动者专门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可以提高熟练程度和技巧;
B、由于操作程序变得简单而有规律,容易引起机器的发明;
C、每个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节省了变换操作方法和操作场地的时间; D、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操作的专门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与提高机器的效率。

2)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厂商可以充分利用生产的副产品甚至是废品。
3)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厂商可以在购买原料,销售产品、获得信用等方面获得有利条件。
4)几何尺度的因素:如管道面积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半径的增加速度。 5)在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许多投入是相对固定的,生产规模越大,这些固定投入就越能发挥作用。
2、成本不变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产量不同,但其平均成本基本不变。产量增长速度基本上相同于成本增加的速度。
3、成本不变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生产成本递增。 产生原因:
1)劳动分工总有一定的限度,机器的高效率也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再增加产量时,由于生产效率不能进一步提高,长期平均成本就无法继续降低。

2)当生产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后,生产管理费用会增加。
3)当生产规模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会出现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 四、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规模经济:指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如果此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就称为规模不经济。
2、范围经济:指同时生产几种产品的成本要比分别生产它们更少,更低。
第七章 市场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定义:
完全竞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价格既定: 2、产品同质: 3、要素自由: 4、信息充分:
二、个别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下,个别厂商的经济行为不能影响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只能被动地接受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因此个别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弹性无限大的水平线。 三、收益曲线: 1、总收益曲线:
TR=P*Q 2、平均收益曲线:
AR=TR/Q=P 3、边际收益曲线: MR=d TR/d Q=P 四、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定义:在短期生产条件下,厂商通过确定最佳产量来获得最有利于自己的那种状态。 2、市场期的价格决定
1)市场期:指不管价格如何变动,厂商都因某种原因,对市场供给的产品数量固定不变的那段时间。
2)市场期的特点:有交换,但无生产,因此在市场期,厂商的供给量保持不变。
3)市场期的价格决定:市场期的价格不取决于生产者,而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单方面的因素。
3、总量分析法:将厂商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得出总利润,根据总利润最大来确实哪种生产水平最合适。
4、边际分析法:将厂商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比较的一种方法。
1MR=MC定理:当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获得短期均衡。 2)短期均衡分析
5、厂商获得短期均衡的三种可能性 1)存在超额利润的短期均衡 2)盈亏平衡时的短期均衡
3)追求亏损最小下的短期均衡 短期生产的判断条件: 均衡与否:MR=MC 盈利与否:P>AC 盈利 P<AC 亏损 生产与否:P>AVC 生产 P<AVC 停产 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五、长期均衡
1、条件:MRLMCSMCLACSAC 2、过程:
3、理想产量:指厂商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时所生产的产量。 4、特点:
1)在长期均衡下,行业内的每个厂商都将产量调整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个产量上,这个产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2)在长期均衡下,新老厂商都没有进入、退出该行业的动机。 3)长期均衡下的经济利润为零。
4)在长期均衡下的平均成本是最低成本,产量为理想产量。 六、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经济效率:
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是最高的。 理由:
1、在长期均衡下,厂商是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进行生产,这说明厂商的生产规模是最适度的,这时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无超额利润,因而社会资源得到了最佳的配置。
2、由于完全竞争的作用,使市场均衡价格降到了最低,消费者从中得到了福利。
七、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在某些条件下,市场机制会失去作用,无法保证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原因:

1)现实中的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常态,这会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从而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2)市场交易存在着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经济人对第三方经济人产生了成本与收益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在经济活动中反映出来。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定义:指市场被某一个厂商独家控制的状况。它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厂商就是产业; 2、产品不能替代; 3、不受竞争威胁; 4、拥有充分信息;
如果没有第四条,就叫做纯垄断。 二、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1、原料控制: 2、获得专利: 3、政府特许:
4、自然垄断:所谓自然垄断指某些产业的生产,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使一般厂商无法在生产成本上与之竞争,这种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就形成了垄断。
三、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
1、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下,市场中只有一个垄断厂商,该厂商是产品价格的设立者,由它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价格与数量的组合点。 完全垄断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市场需求曲线。 2、总收益曲线:TR=P*Q 设: P=a0a1Q 为一线性曲线
TR= a0Qa1Q2 为一条抛物线
3、平均收益曲线:AR=TR/Q AR= a0a1Q 4、边际收益曲线:
MR=d TR/d Q= a02a1Q 5、完全垄断下厂商的总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 MR>0 时,TR↗; MR=0 时,TR最大; MR<0 时,TR↘; 6、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MR=P1-1/e; 四、完全垄断下的短期均衡: 1、总量分析法: 2、边际分析法:
3、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利润
4、完全垄断厂商没有一条短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垄断下,厂商是价格的设立者,该厂商在决定其产量时,同时决定了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和边际收益并不相等。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厂商不能够仅由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来确定供给量,而只能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条件逐个确定供给量。 五、长期均衡:
1、条件:MR=LMC=SMC 且:SAC=LAC 2、完全垄断的效率分析:
在完全垄断下会产生无谓垄断损失。 3、勒纳的垄断势力度:1934年提出 L=P-MC/P ;(1>L>0)
六、完全 垄断厂商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区别:
1、完全竞争厂商是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进行生产,而完全垄断厂商则在高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生产,因此生产的平均成本高于完全竞争厂商,而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厂商,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厂商。

2、长期均衡下,完全竞争厂商的价格低于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且无超额利润,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该市场,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消费者福利高于完全垄断市场。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理论
一、垄断竞争的定义:指有许多厂商在市场中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是垄断与竞争的混合。
垄断竞争市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厂商有多个且面临着相同的需求曲线与成本曲线; 2、产品有差别但是可替代; 3、进出产业易;
垄断来自产品的差别性,竞争来自产品的可替代性。 二、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
有两条:一条是斜率比较平坦的主观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斜率比较陡峭的客观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超额能力:指垄断竞争厂商在达到长期均衡时的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六、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及完全垄断的比较
1、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垄断竞争厂商的生产量低于后者。
2、与完全垄断厂商相比,垄断竞争厂商所获得的利润低于后者,产量大于后者,价格低于后者。
3、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它能够提供差别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中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因而同样也增进了社会福利。 第四节 寡头市场理论
一、寡头定义:指这样一个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一种产品只有少数几家厂商经销,而任何一家厂商的竞争行动,都会影响其他几家的生产量和利润。
1、双头垄断:在一个市场中,只有两家厂商从事该产品的生产。
2、纯粹寡头:在该市场中,厂商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如有色金属产品;3、差别寡头:在该市场中,厂商们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如汽车产品; 3、假设条件:

(1)厂商极少;(2)相互依存;
(3)进出不易,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 二、折弯需求曲线模型: (斯威齐模型)
1、定义:寡头垄断的个别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在某一价格上存在着折弯现象。 2、解释:
3、经济学意义:该模型说明了寡头市场中普遍存在着价格刚性经济现象的原因。
三、卡特尔模型:
1、卡特尔: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寡头厂商往往联合起来,就产品价格,产量和瓜分市场等重要问题达成协议或建立正式组织,以避免厂商之间因竞争而造成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厂商联合集团称为卡特尔。
2、利润分配卡特尔:先求出作为寡头厂商总体的卡特尔的最高利润点,并以最高利润点的价格作为其所有成员的统一价格,然后再将最高利润点的产量按某种约定分配给其成员厂商。 3、市场分配卡特尔
卡特尔组织把不同的销售市场分配给其成员厂商。 四、寡头模型和完全竞争模型的比较
1、寡头垄断模型中的价格水平要比完全竞争情况下的价格水平要高。 2、如果寡头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相同,那么寡头市场的产量要比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要少。
3、寡头厂商所获得的利润要比完全竞争厂商所获得的利润要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e777ab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b.html

《(完整版)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