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09-28 08:2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驾雪龙南极
作者:
来源:《中国名牌》2009年第09
编者按:今年101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将再次出发,开始第26次南极之旅。极地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在国际极地科学考察大舞台上,我国虽然姗姗来迟,但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迎头赶上,目前已形成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四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我国已全面加入国际极地条约和有关组织,并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七个国家。
9月期的在路上栏目中,本刊特地编选了新华社首位参加南极科考的女记者张建松的南极随笔,让读者跟随她的视角去感受南极天堂般的美丽,也随她去经历一次次的南极大冒
最冷的拥抱——爬上冰山
冰山,是南极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我们心中最为向往的南极风光。
我们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经过20多天的航行,在穿越西风带的时候,许多人就频繁地来到六楼驾驶台,眺望大海里有没有洁白的冰山出现,然而也只有一次在很远的地方眺望到她的身影。
近距离接触冰山,是在雪龙船到达中山站一周以后。那天我和越冬队员王华、杨磊约好,陪他们一起去中山站附近观测海冰。下午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天空碧蓝。我穿着一双借来的齐膝深的大胶靴,跟在王华和杨磊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上。由于南极已经进入了夏季,近岸海冰的表层开始融化了,我们只能在开始融化的冰面上,挑选坚实的海冰不停地跳过去。
顺利完成海冰观测项目后,我们三个年轻人不禁玩兴大发。王华见我拿着相机对远处的冰山拍个不停,便对我说:你敢不敢走过去看看?我越冬的时候去过那座冰山。我说:当然!”于是,我们三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在洁白空旷的海冰冰面上,小心翼翼地向远处的冰山走去。那巨大的淡蓝色冰山就横亘在我的眼前,越走越近,近得连冰山上的细细裂纹都清晰可见,冰山表面融化了又结成冰的冰串也历历在目。目睹此景,几乎令我震撼到骨髓,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冰清玉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可是越走近冰山就越危险,因为南极已经进入夏季,海冰的融化,总是先从冰山脚下开始。而且与往年相比,中山站附近的海冰厚度较薄,融化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危险系数更大。所以这次私自违规看冰山的活动就因为王华踩到薄冰落水而匆匆终止。
不过,上帝又给了我真正零距离接触冰山的机会。那是在圆满完成了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准备撤离的时候,正赶上冰盖队的队长孙波带领几名队员到附近的冰山上采冰。我们一行人乘坐小艇,在周围巨大的冰山丛林中转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一块矮平矮平的冰山。小艇轻轻地靠上去,大家从小艇上搭出一块木板,我们就踏着木板轻松地走到了冰山上。站在冰山上,我仿佛踩在了一大块水晶石上,脚下的冰是那么的坚硬,那么的美丽。抬眼望去,周围的大冰山洁白如玉、晶莹剔透,仿佛置身在水晶官。我戴着两双手套,拿着相机,忍住要把人冻僵的奇寒,拼命地拍,因为这种景象、这种拍摄角度,今生今世恐难再有了。冰盖队的队员不停地用冰钻在冰山上打洞,钻取冰芯,队长孙波则拿着冰镐,砸了许多从冰山上掉下来的大冰块。这些冰回到国内,就是宝贝。因为,这可是南极真正的冰山上的冰,不知用了多少万年,才形成了这块冰。看着这些冰,我仿佛就在触摸着时间,感悟着生命。
最好的礼物——拍摄极光
极光,极光!外面有极光!”
住在中山站的一天晚上,正在房间工作的我听到楼道里有人大声喊,大家都从自己房I'N~-冲出来,挤到生活栋的楼梯口,抬头仰望漆黑的夜空。
慢慢地,只见在远处的中山站气象山的上空,飘出一条绿色的缎带,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在我们住的生活栋屋顶正上空,也飘起了一条淡绿、淡紫和粉红交织的彩色缎带,长长的、软软的,轻轻盈盈,横跨了整个天空,在几颗明亮的星星周围,缎带还旋转了几下,发出五色光芒。
!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大家都为目睹如此奇景而惊艳不已。我手忙脚乱地调试着相机,等到终于能按下快门时,美丽的极光早已消逝了。我心有不甘地站在寒冷的夜里又等了好久,天空中再也没有出现缎带,只有几颗星星孤独地闪着寒光。
我们知道极光的形成是太阳活动的结果。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的带电粒子流,从外层空间疾驰而来,猛烈冲击着地球南北极高空的稀薄大气层,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可见光,这就是极光。极光的名字来自于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Australis。她的罕见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因为人们通常只能在地理纬度60度以上、地磁纬度67度以上的110公里的高空,才有可能见到她一露芳容。
这次拍摄极光的失败,令我对自己蹩脚的拍摄技术懊恼了好久,以为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极光了。可是就在雪龙号撤离中山站回国途中,我又一次目睹了绚丽的极光,并有幸拍下了她们美丽的倩影。
那天晚上风很大,天也特别黑,雪龙船在一望无际的浮冰区中艰难航行,雪龙船气象中心的向勇匆匆来敲我的门,大声喊道:张记者,外面有极光!快去拍!”我一听立刻兴奋地拿起相机冲上了雪龙船的驾驶台顶,只见那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平时,担心这里雷达有辐射,大家都不敢上去,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那晚拍摄的极光,是在大海上一望无际的浮冰区上空,雪龙船上黄色的探照灯影射在白色的浮冰上,一片金黄;浮冰尽头,漆黑的夜空仿佛一块黑色的大幕,淡绿色的极光在这块大幕上飘忽不定、摇曳生姿,她们美丽的身影又倒映在海面明镜般的新冰上,天地之美,融成一片,仿佛正在上演一场华美的夜空交响曲。此般美景,令我永世难忘。
只是,那晚外面的温度有零下12度,加上海风不停地吹,我在外面拍摄了近一个小时,直至两只手都冻得麻木,失去了知觉,等回到驾驶室里好一阵子冻木的手才缓过来,却揪心一般地痛,泪水忍不住啪哒啪哒地当众掉下来。
最暴力的风-——“杀人风
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暴风雪的故多,这里风暴最频繁、风力最猛,同时也是瞬息万变,故又有世界风极之称。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很难想象这种种美誉背后的可怕与狰狞。200815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长城,站的以后的三天里,天公非常作美,阳光普照、晴空万里,雪龙号抛锚的长城湾海面平整如镜,蓝天白云、点点冰山,映衬着乔治王岛上的皑皑白雪与褐色山石,宛如人间仙境。许多第一次到南极的考察队员甚至感慨地说:这样的阳春三月天,哪里像是在南极!”
谁知风云突变。一股来自别林斯高晋海的气旋自西向东移动,影响到长城站附近海域,暴风夹杂着雨雪,霎那间将天堂般美丽的南极,变成了恐怖的地狱,海天一色、白浪滔天。所幸在暴风雪到来前,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及时停止了雪龙号上的卸货作业,所有卸货小艇和驳船都到长城站码头暂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到了7晚上12点,暴风雪越刮越猛,风力达到了11级,最大风速达到30米/秒,停泊在长城湾的雪龙号几乎被吹得脱锚,情况十分危急。雪龙号船长沈权决定立即起锚,将雪龙。号开到长城湾外水深的海域,在航行中抗风。
已经是第十次来到南极的考察队领队魏文良说:这就是南极,11级大风堪称家常便。记得有一年在中山站附近海域,我们遇到了52米/秒的大风,连船上的天线都被吹歪了。
南极的风虽然危害很大,但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同样可以为南极考察服务。目前,已有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站使用风力发电,我国南极中山站也安装了一套风力发电设备。
最可怕的白色——“白化天
早就听说南极洲的低温和冷空气的特殊作用能产生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现象——“白化天,造成这种白化天气的原因,是太阳光照射到冰盖的冰层后,又反射到低层的云层里,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晶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四散开来,这样反复地反射,便形成了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色世界。31日,当我在南极内陆冰盖亲身经历到这种天气时,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历来考察队员都对这种可怕的天气谈之色变。
在内陆冰盖考察,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白化天,开车的时候,眼前仿佛面对了一张白纸,会突然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是前进还是后退,只能凭手、脚的感觉,危险性可想而知。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孙波说。
由于中山站没有大容量的冷藏库,内陆冰盖队员就将所有需冷冻的冰雪样品,埋在距离中山站50多公里、海拔880米的南极冰盖上,等雪龙号返回时再挖出来带回国内。
31日,我随考察队员开了两辆凯斯鲍尔雪地车,前往内陆冰盖挖样品。随着雪地车在内陆冰盖上的一路爬坡,天气变得越来越糟糕,狂风席卷着碎雪,在白茫茫的冰盖上疾驰而过。慢慢地,玻璃窗外的天地分界线逐渐模糊,天与地融为一体,白色的天,白色的地,车仿佛开进了浓稠的牛奶里,眼前的一切景物都不见了,两眼一抹,不知身在何处,两辆雪龙车只能完全依靠GPS导航。
冰盖上埋样品的地方距离中山站虽只有50多公里,但两辆雪地车还是开了五个多小时,才到达插着竹竿的标记处。不到4-多月的时间,冰盖上的积雪已经将样品深深埋在雪底,寒冷的天气又将积雪冻得像铁块一样结实。考察队员们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将23个装样品的大纸箱全部挖了出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这些比黄金还宝贵的雪冰样品,是我国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在冰盖上所采集的表层雪样、雪坑样、浅雪芯样等,凝聚了内陆冰盖考察队员的心血、汗水和泪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6ee8d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f6.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