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欣赏:沈从文

发布时间:2014-12-29 16:47: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边城:美丽与哀愁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是要构建一种“希腊小庙”式的理想社会。那里有风景之美、风俗之淳、人情之善。湘西的美让人如痴如醉,但是在这美丽的背后又有一层淡淡的伤、隐隐的痛,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民族家园的坍塌、美好爱情的无疾而终,这些都给平静祥和的湘西带来了一层深深的哀伤。本文旨在发现一个温暖背后的哀伤的、孤独的边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感;悲剧性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里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湘西的水流进了沈从文的血液之中,以至于他无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对边城魂牵梦遗,沈从文的性格中有山的宽容与伟岸,也有水的细腻和灵性。《边城》是川湘渝的交界地带,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这里的美好必定是多元的。同时这里又是是个被遗忘的角落,闭塞的自然环境必然造成生活的单调,人心的孤寂。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和哀愁。沈从文作为生活在边城之中的普通人,他听闻了边城的历史,见证了边城的变化。他生在边城长在边城,而后又走出边城,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与其说是沈从文成就了边城,不如说是边城成就了沈从文。如今的边城依旧在,但那片宁静美好依然不复存焉。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梦幻的、朦胧的、静谧的边城成为了一种永恒,这份美丽与哀愁永远地定格在文字之中,也永远的停驻在读者的心中。

1、温暖的边城

茶峒是湘西的一个小山城,这里具有浓厚的湘西人的生活气息,那里有青山绿水,有绕城而过的小溪,有见证历史的巍巍白塔,有传荡山谷的动人歌声,有节日里的烟火,这里的生活简单,这里的人儿质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也没有现代文明带来的冷漠与矫饰,这里的一切都是清新淡雅的,这里的一切都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和谐。

(1)风情美

生活在边城里的人,一生守候着这一片净土,在这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对物质没有过多的奢求,他们热情好爽、乐善好施,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在这里有免费摆渡的老船夫,有慷慨济人的船总,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都是边城人的大节日。他们热爱生活,他们以最勤恳的态度捍卫着这片土地,他们也以最饱满的热情礼赞这片土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过年都是茶峒人的大节日,“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他们把最好的热情都献给了这些最美好的节日,男女老少各有其趣,他们用欢聚一堂,共享这份美好。节日洗去了他们辛苦耕耘的疲惫,节日的烟火中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激,对未来的祈福。

(2)人性美

边城里的人是善良的,充满爱意的。他们不善表达,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整个小城。勤劳慈祥的爷爷,他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翠翠身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课都在牵挂翠翠,他爱笑、爱唱歌、爱喝酒,他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翠翠,在翠翠眼里他身上有如山的父爱,他能给翠翠带来安全感。他身上也有母亲的细腻,他能关注到翠翠的细微变化。他身上有爷爷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点亮了翠翠的生活。这里有默默无闻的老船夫,没有人知道他的小船摆渡了多少人,也没有知道他在这里摆渡了多少个日夜,他干着最简单的工作,但正是这份简单的工作让他干了一辈子,他用他的小船架起了通往对岸的路,他铺起一条通往美好的心路。天保和傩送,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是泅水划船的能手,他们是湘西男性的代表,勇敢、健康,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也有挑战自然的

胆量和担当。翠翠是边城女性的代表,她是《边城》中唯一的女性,边城的山水养育了她,她灵动可爱,天真活泼,温柔善良。她有少女的纯真,也有少女的情怀,当面对天保和傩送的同时追求时,她也陷入了苦恼之中。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这里的人没有好与坏,在边城温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都是善良的可爱的。他们为边城增加了生活的气息,边城中的一切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边城的美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在现在文明冲击之下的中国。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是民族性的,他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纯真和善良,勤劳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保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里风景如画,风情淳朴,人情善良。边城就是一首田园诗,这里的风景、风情、人情都是这首田园诗的生命所在。这里的风景美丽,却不造作;这里人情真实,但不做作。所以汪曾祺说,“这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这份温暖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痛,这份美丽背后有着深深地悲伤感。因为任何东西,美到极致之后就会产生悲伤,产生痛。

2、冰冷的边城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汪曾祺《又读<边城>)在边城世界了沈从文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他急切地想要留住他心中的边城,记忆中的边城,他想留住湘西风情,因为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才是自由自在的。但是对于已经走出边城并接触到现代文明的他,从理性的角度深刻的意识到逆时代趋势的挽留是无力回天的。

(一)内心孤独的沈从文

“对沈从文来说,他从湘西边地来到京都大邑,最严重的现实威胁无疑是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最严峻的精神危机则是都市环境所造成的生命价值的失落感,前者他可以凭着湘西人固有的坚韧和耐力设法克服,后者则使他产生一种深刻的生命焦虑和强烈的内心隐忧。”从沈从文的自身处境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沈从文从一个小地方到一个大都市,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变,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他更加思念他的家乡,思念家乡的山水人情。当一个人渴求从一个环境中逃离时,他必然会寻找一个归属地,沈从文的归属地就是湘西。回归乡土,回归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沈从文小说的精神追求,他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寻根小说,他要寻的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破坏我们的国土,毁坏我们的文化,如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文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一切来势汹汹,沈从文试图建立一个“希腊小庙”来逃避帝国列强的精神奴役。他的处境是艰难的,在这样的处境下写出的文字也必然是苦涩的。

(2)不完整的节日

在边城里,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是世世代代最盛大的节日。但沈从文的《边城》中三次写到端午节,并且故事的开端也是从端午节写起的。相比中秋节和过年,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端午节应该没有这连个节日盛大,但沈从文详细的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但对两个看似更加盛大的节日却轻描淡写。中秋的月亮没有看头,过年的热闹也不及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里强化端午弱化中秋和过年,一方面是与故事的情节有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起于端午。另一方面与人物的命运相关,小说的结局是不圆满的,翠翠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爱情,她也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爷爷,这一切都是不完美。我们知道在这三个盛大的节日之中,只有端午节是纪念死去的人——屈原,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而中秋和过年都是团圆和团聚的节日,这种家庭完满的节日氛围和主人公的命运是不符合的。所以在《边城》中被放大的是一个哀悼的节日,被忽略的是团圆美好的日子。因为在《边城》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完满的结局。

(3)充满遗憾的翠翠

翠翠的生活看似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她有所有少女都羡慕的容颜,她有边城中最优秀青年的追求,她的心疼她爱她保护她的爷爷。但是她纯真的笑容难掩心底的悲伤,她有着自己的苦恼。

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她是一个没有爸妈的孩子,她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因为她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爱情耗尽了短暂的一生,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来爱翠翠。她父母的爱情悲剧造成了翠翠的家庭悲剧。爷爷的爱是无私的是分量十足的,但是爷爷的爱并不能弥补父母之爱。翠翠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的成长起来的,爷爷对她的爱是隔代的,是无法触及到心灵禁区的。爷爷的爱是有偏差的,当翠翠长大之后,爷爷是无法走进她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父母之爱的缺失,祖孙之爱所造成的误解,让翠翠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倾吐心声的人,长时间的这种状态让她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倾诉欲望,很多时候她只能告诉天上的月亮,告诉身边的大黄狗。但这种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翠翠的羞于表达。

一个羞于表达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她明明喜欢的是二老傩送,但却不能大胆的说出来。面对大老、二老的同时追求,她其实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但她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来。在手足情和爱情面前,大老和二老为了手足情而放弃了爱情。翠翠成为一个永远在等待的人,等待一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的人。时间不等人,岁月催人老,在翠翠的等待中,见证边城历史的白塔突然坍塌了,陪伴她守护她的爷爷也在那个雨夜里永远的去了。留下的只有翠翠、大黄狗以及无边的等待。

翠翠的一生充满了遗憾,满心期待的爱情成为了永远的等待,这是翠翠最大的悲剧性。在翠翠的等待中她失去了所以生命的挚爱,最终也将慢慢的失去青春,失去笑容、纯真和美好。

结语

《边城》是沈从文的梦中情人,是日不落的太阳。在对边城的回忆中是深深地怀念,这种怀念是带着伤感的情绪。对过去越是留恋,对未来就愈加迷茫。现代文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民族精神家园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沈从文是清醒的,他深刻地明白现代文明必然到来,但在心底里他还没有做好迎接现代文明的准备,他只能做现代文明吞噬民族家园的进程深深地叹息,但他的叹息与现代文明的力量而言是微弱的,这是他精神苦闷的根源所在。一个清醒着而又无力回天的人永远是最痛苦的。美丽的边城也因沈从文的忧伤而哀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徐安辉.一曲哀婉的孤独人生之歌——翠翠形象、意蕴一说[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

3.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陈越.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1(2)

5.何益明.论沈从文的《边城》[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4aa542ed630b1c58eeb514.html

《名家欣赏:沈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