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六首

发布时间:2011-03-27 22:1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商隐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首句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作者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不仅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还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字。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和感伤情绪。

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翻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写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这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翻译: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初夏多雨,久雨转晴,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诗人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从而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体现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李商隐一生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他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如此,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字,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三四句写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字与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不仅表明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不渝;尽管痛苦,也要忍受。又体现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五六句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以蓬山为对方的居处。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翻译: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这首诗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讽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讽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20fc6727d3240c8447ef52.html

《李商隐诗六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