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受教育权上主张“有
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贤人”和“君子”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著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不同阶级的人应受到不同的教育。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系统的论述了儿童教育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此时期是萌芽阶段,教育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3.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4.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的《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拉伊(德国)的实验教育学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
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凯洛夫(前苏联)的《教育学》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述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5.布鲁纳(美国)提出结构主义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认为“全面”和“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6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3.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二)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三)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4.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
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6.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7.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三)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五)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制度(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人员
(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措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3.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二)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三)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四)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五)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二、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其表现有:
(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1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2.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指认的身心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要循序渐进。(二)阶段性:指人的身心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三)不均衡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人的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二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必然
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四)差异性: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五)互补性:指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每个教育者都要努力发挥青少年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帮助每
个学生树立信心。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就存在。
3.中学生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和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
4影响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遗传素质指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四)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并起决定作用1)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不能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2)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3)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6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7.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8.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
9.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现实条件,对人的发展从根本上给予影响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有专职人员,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2)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决定3)由时代发展的特点决定(二)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教育的自身情况: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素质、管理水平等2.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人际氛围、父母的文
化水平3.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风尚、政治制度
1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成熟是身心发展的一种准备状态,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
可能,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四章
1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从教育目的的内部结构来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方面的要求;二是指明教育者要实现的社会价值
从教育目的的外部结构来看,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国家的教育目的,简称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又称培养目标)
第三层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3.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4.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应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木钉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对象,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要以其对社会的效益为衡量标准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阶级对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导致人片面发展的原因第四,现代化大
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6.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五章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从纵向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上看,各类学校之间相互交叉、衔接,学校类型日益丰富,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其个
性发展需要的学校教育类型
3.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是指两只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已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4.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人口状况(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5《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6《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7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8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六、三、三”学制
第六章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2中学教师是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

3.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延续、发展、创新人类社会(二)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提高个体高效发展
4.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也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应获得的发展水平。其基本任务是教好功课5.中学教师的素养
(一)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2.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校是教师职业道德结构的内在体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
依据
(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1.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2.广博的文化知识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4.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1)组织管理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6.中学生概述:
1)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2)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3)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7.中学生的教育原则:全面教育原则、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
8.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属性9.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指在学校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实现教育任务的保证2.心理关系:就
是人知情感关系
3.道德关系: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各自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关系10.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师生间的交往和对话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本途径1.初级阶段
1)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2)师生之间的广泛交往
2.深化阶段:要使师生关系不断深化,必须运用多种交往方式,既要有正式的交往,又要有非正式的交往
3.巩固、发展阶段: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不克随意疏远学生;恰如其分地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爱护关心学生,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有针对的给学生提出改进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计划
第七章
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斯宾塞(英国)在185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课程一词,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2.课程的含义
1)课程作为学科(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4)课程即文化再生产(5)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3.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的本身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4)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4文本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
5课程是只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6体验课程其课程事件是由一系列书面的、口头的、行为的“文本”构成7.影响课程的因素有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8.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9.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
10.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
11.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标、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主要部分12.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3课程类型是指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性或共同特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14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一、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非学术性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
中以最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显性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2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不同知识的逻辑体系,将
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2选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需要,自由选择学习,而不是必须学习的科目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15.世界课程改革趋势
(一)把基础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二)实施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三)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第八章
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2)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3.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方面
4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
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5.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6.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7.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第一,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即思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或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知、情、
意、行的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针对知、情、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教育
第二,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德育过程就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摸清学生的思想矛盾,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自我激发和自我转
化,使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与美丑,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第三,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第四,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8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9.智育是人类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成果的主要途径
10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促进
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
11美育是运用美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美的素养的教育,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12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构建其劳动素养的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
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14.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15.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16.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1)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2)素质教育的目标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7.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2)统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4)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第九章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一)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工作)
(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2.教学的价值体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方面3.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
(一)使学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5.教学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须的联系7.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学生才能迅速的理解掌握知识,并得到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时,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8.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
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知识,即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
学生要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深刻的理解它和运用它,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做基础。学生没有一定的直接知识,间接
的书本知识也就学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间接知识的教学,又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既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知识的基础上,学好间接知识,又要使学生在
学好间接知识的前提下,将亲身得来的直接知识、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条理化、理论化。
9.教学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其主要的规律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10.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2)教学的教育性是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3)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

1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学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4
运用知识(5)教学效果测评
12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13.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3)实践依据14.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1.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2.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3.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重视师生的反思活动(三)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
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的用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造能力。具体方面为: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3.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具体方面为:1.实行班额小型化或分组教学2.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第十章
1教学设计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2.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1)教学的实际需要(2)学生的需要和特点(3)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4.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和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5.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目标分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选择6.目标分析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系统中起着“纲举目张”之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在描述中学教学、学习目标时,应注意:
1)中学教学目标的内涵2)对中学生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7.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基础的基础
8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9.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教学的目标、任务;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的素养条件、学校的设备条件11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
性程序的教学范性。
12.教学模式的构成: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程序、作用方式、教学策略、教学环境13.教学模式选择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要考虑下列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条件等14.教学模式的运用
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注意灵活运用,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15.教学模式要有创新
第十一章
1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
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2教学语言技术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精心设计的口头语言传递知识、指导训练、组织教学和进行师生交流等的行为方式3.教学语言技术的作用
1)传递教育信息2)启发学生思维3)提高语言水平
4板书技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和多媒体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标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5.板书包括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6.板书的作用
1)增强教学效果,辅助口头语言传递信息(2)揭示知识的结构体系和内在联系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帮助理解和记忆(4)激发兴趣,启发思维5)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7.结束技术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室,为巩固、拓展学生的学习所采用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简单回忆(2)揭示要点(3)巩固应用(4)拓展延伸8.结束的作用
1)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强调重点和关键2)前后联系形成系统,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4)获得反馈,掌握思维进程
9.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
行为方式
10.教学组织技术的作用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5)创造良好的课
堂气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e666f49e3143323968939f.html

《2011年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