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发布时间:2012-11-14 21:1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知识链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风、雅、颂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内容而言。

又称《国风》 ,一共有15组,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3、赋、比、兴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而言。

,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字的本义是,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期 )子无怒 )尔 淇水 )汤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将子无怒 将: 泣涕涟涟 涕:

于嗟鸠兮 于: 犹可说也 说:

女也不爽 爽: 言既遂矣 言:

隰则有泮 泮: 总角之宴 总角:

【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堂探究】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3、鉴赏本诗对比和比兴手法

1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答:

2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采薇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2、整理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 我行不来(来,通
  维常之华(华,通 一月三捷(捷,通
  玁狁孔棘(棘,通 彼路斯何(路,通
  彼尔维何(尔,通 象弭鱼服(服

【整体感知】

1、本诗一共六章,每一章都写了什么具体内容呢?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

3、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达情感?

【课堂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答:

【拓展延伸】

1、重章叠唱的章法

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谐音,者即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5、离骚

【知识链接】

1、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并称,用来概括《诗经》,用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课前预习】

1、给画线字注音

( ) 侘傺( ) ( ) ( )

荷( 死( 谣诼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 忳郁邑余傺兮 “郁邑”通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

延伫吾将反 “反”通

B、一词多义

好修 长太息以掩涕

九死其犹未悔 谣诼谓余以善淫

竞周容以为度

    

哀民生多艰          之:
      高余冠岌岌兮        之:

C、词类活用

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

余冠之岌岌兮,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F翻译。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整体感知】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阅读全文,用原文词句填空

,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

,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 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 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

接下来, ,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 ,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 ,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 ”“ ”“ 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 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 ”“ ,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以下 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 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 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课堂探究】

1在第一、二段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屈原?请简要概括出来。

答:

2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答:

【拓展延伸】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可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所举的对偶句。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6、孔雀东南飞 并序

【知识链接】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

7、背景: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刘兰芝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二人双双殉情。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后南朝陈代徐陵编写《玉台新咏》,录入此诗。

【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葳蕤( ) ( )

( )

( )

( )

( )

踯躅( )

( )

( )

仕宦( )

( )

( )

( )

蒲苇( )

婀娜( )

( )

窈窕( )

鹄舫( )

鸳鸯( )

( )

龙子( )

( )

( )

( )

( )

2、结合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无所( )

公姥( )

阿母( )

不厚( )

苦辛( )

大恩( )

若见( )

( )


否泰 ( ) 以煎我怀(


3、找出下面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摧藏马悲哀

合葬华山傍

槌床便大怒

府吏见丁宁

蒲苇纫如丝

奄奄黄昏后

4、辨析下列的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

手巾掩口啼

头上玳瑁

卿当胜贵

府吏在前

新妇在后

留待作遗施

兰芝阿母

逆以我怀

足以汝身

便利此月内


5、辨析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

拜还入户

便大怒

自可断来信

会永无缘

供养卒大恩

共事二三年

家来贵门

感君区区怀

何乃太区区

好自相扶将

处分适兄意

千万不复全

泪应声落

便利此月内

叶叶相交通

后世人

落百余行

6、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接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7、“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称代“你”“我”“他” , 读“xiāng”。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读“xiāng”。名词,相貌,丞相,读“xiàng”。动词:审察、看、帮助、辅助,读“xiàng”。辨析下列各句中“相”的用法。


会不从许

及时遣归

还必迎取

好自扶将

嬉戏莫

誓天不

不得便

登即许和

蹑履逢迎

怅然遥

誓不隔卿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

儿已薄禄相

嬉戏莫相忘

伯乐相马

惠子相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辨析下列加点词一词多义现象。

还家门 处分兄意

少无俗韵 得府君书

家来贵门 阿母媒人

后世人

【整体感知】

1、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可分为五部分。阅读全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

2、请用小标题形式概括以上五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究】

1、诗歌展现给读者的刘兰芝,焦仲卿各是什么样的形象?

2、你是怎么看待焦母、刘兄这两个人的?

3、诗的开头和结尾,删掉似乎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能否删?为什么?

4、兰芝请归时重点写了她的衣着饰物用具之美,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作者浓墨渲染太守迎娶兰芝的场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拓展延伸】

刘兰芝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悲剧,她们在悲剧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相关资料】

昼夜时段、时辰表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7、诗三首

【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涉江采芙蓉

【课堂探究】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

《短歌行》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课堂探究】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3、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字,诗人什么?

《归园田居》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课堂探究】

1、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2、为何而归?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4、归去如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34bd3110661ed9ad51f327.html

《必修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