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 七年级科学 下册 浙教版 双色新编版

发布时间:2019-12-04 00:14: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础巩固篇

第一讲 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精子和卵细胞

1.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细胞。精子很小,呈蝌蚪形,有长尾,能游动。一个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

2.卵细胞是女性的生殖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产生一个卵细胞。

3.子女与父母的相像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虽然精子和卵细胞在大小上差异悬殊,卵细胞比精子大得多,但它们各包含了一半的遗传信息,所以男性和女性在遗传决定上的地位是相同的。

二、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三、受精与妊娠

1.男性的精子与女性卵巢排出的卵细胞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就形成了人类生命最基础的细胞——受精卵。

2.受精卵形成后,即自发进行细胞分裂并沿输卵管向子宫移动,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着床),即怀孕,也称为妊娠。女性怀孕后月经停止。

3.避孕的措施:(1)男性使用避孕套;(2)女性口服避孕药;(3)男性或女性结扎(做手术):结扎输精管或输卵管。

4.试管婴儿:是一项在试管里人工受精,然后将受精卵形成的早期胚胎置于女性的子宫内继续发育的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可以满足一些不能生育夫妇的求子愿望,但由于精子和卵细胞可以来自夫妇两人以外的提供者,容易产生社会和伦理问题,所以务必谨慎应用试管婴儿技术。

四、胚胎的发育

1.羊水的作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可以减少震动对胎儿的影响。

2.胎盘的作用:使胎儿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胎盘与母体之间只能进行较小分子的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其他代谢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等交换,血细胞、细菌等因为体积较大而无法透过胎盘膜。

3.胎儿的发育:胚胎发育的第9周至第38周,称为胎儿期。

五、分娩与养育

1.分娩的三个阶段: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2.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婴儿吮乳是一种遗传的先天性行为,即生下来就会的行为。母乳中富含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另外还含有抵御抗原的物质(即各种免疫球蛋白,又叫抗体),这是其他替代乳制品所不具备的。

六、人的生命周期

1.人的生长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初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婴儿期和少年期,一般都已进入青春期。

2.青春期的发育

1)青春期: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至成熟的阶段。女孩的青春期一般为11岁至17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2年左右。

2)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快速生长的时期:幼儿期和青春期。青春期的生长速度快于幼儿期,而且是人的一生中生长的转折点。进入成年期后,人基本上停止生长,各器官发育成熟。

3.青春期的变化

1)第一性征是指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2)进入青春期后,男性和女性除了第一性征的差异外,在外表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差异)。男性的第二性征有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低沉等,女性的第二性征有骨盆宽大、声调变高、乳房增大等。

4.生殖器官发育和成熟的标志

1)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和成熟的标志——卵巢发育成熟,出现月经。

男性生殖器官发育和成熟的标志——睾丸产生精子,出现遗精。

2)青春期内人体的变化还表现为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大脑兴奋性增强,神经系统进一步完善等。

七、两栖动物(青蛙)的生命周期与发育

1.青蛙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起点)→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和成蛙的不同点归纳: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蚪

水中

游泳

成蛙

水、陆两栖

四肢

游泳、跳跃

肺兼皮肤

八、蝗虫与家蚕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发育类型

1.蝗虫的生命周期与发育

蝗虫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幼虫(又叫若虫)成虫。生命周期相似的动物有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蜻蜓等。蝗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危害很大,而且它的繁殖能力和长途迁徙能力都很强。

2.家蚕的生命周期与发育

家蚕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生命周期相似的动物有家蚕、苍蝇、蚊子、蝴蝶、飞蛾等。许多昆虫的不同生命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家蚕的幼虫叫蚕宝宝,苍蝇的幼虫叫蛆,蚊子的幼虫叫孑孓,一些蝴蝶和飞蛾的幼虫叫毛毛虫等。

九、动物的生命延续与影响寿命的因素

1.动物的生命周期: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称为寿命。动物的生命周期是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动物的生命周期使得生命代代相传,种族得以延续。

2.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有气候、食物、敌害等。

易考点

1.男性、女性主要性器官的功能和胚胎发育。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4.注意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例题精析

考点一 人的生殖和发育

1下列有关人类的生殖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男性、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子宫

B.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

C.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

D.人体的发育是从婴儿的诞生开始的

思路点拨:卵巢和睾丸分别是女性和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故选项A错误;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故选项B正确;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产生胎盘和脐带,再从母体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故选项C错误;人体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以及分泌雌性激素;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以及分泌雄性激素,所以卵巢和睾丸既属于性器官又属于内分泌器官。

易错误区:科学意义上有性生殖的生物其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但目前我国从社会学角度(法律意义上)人的新生命从胎儿出生后才算开始(所以人工流产不属于违法行为)。

考点二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青春期卫生和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2【长沙】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

A.身高突增,心肺等器官的功能增强

B.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C.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D.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

思路点拨: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都会迅速增加,另外,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也有一定的变化,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这时候,更要注意树立远大的理想,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工作和培养高尚的情操上。在男女同学相处时,要做到相互帮助、勉励,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自尊、自爱。而断绝与异性的一切往来,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故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不是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征。故选项D不正确。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青春期是决定一个人的体质、心理、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易错误区:青春期后,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性意识萌动初期对异性的“疏远”并非“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这时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点三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3蝗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蝗虫的生殖、发育和身体结构特点的叙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

A.发育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

B.体表有外骨骼,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受精作用在体外进行

D.幼虫与成虫结构上的差异很大

思路点拨:蝗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蝗虫的幼虫在结构上和成虫的差异不大。蝗虫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在蝗虫的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才变为能飞的成虫。蝗虫的受精作用是在体内进行的。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昆虫的发育过程,需要学生理解并能区分某种昆虫属于哪一种发育方式。

易错误区:蝗虫成虫和幼虫之间的结构差异不大,昆虫有多种发育方式,要求识记常见的昆虫发育实例,才能正确答题。

考点四 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

4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思路点拨: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产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抱对可以增加精子和卵的结合率。故选D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两栖动物(青蛙)的发育过程,可以从青蛙的生殖、发育的特点来解答。

易错误区:雌雄蛙抱对后并不是交配,而是将精子和卵产在水中,所以属于体外受精方式。

考点五 结合图表分析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5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在青春期,男女同学的身高、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你感受到这些变化了吗?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的曲线可知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高生长速度

2)从图乙的曲线可知进入青春期后,男性的 和女性的卵巢迅速发育。

3)综合甲、乙两图可知,女性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比男性来得

思路点拨: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身高突增、性发育和性成熟等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1)由图甲可知,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由图乙可知,进入青春期后,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开始迅速发育。(3)由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不论是身高增长速度的加快还是性器官的发育,女孩都是约在9~11岁、男孩约在11~13岁开始迅速地生长和发育,可见女孩比男孩进入青春期大约早12年。

参考答案:1)加快 2)睾丸 3)早

方法归纳:熟练掌握男女性在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并能结合图形分析做出解答。

易错误区:甲图中的纵坐标是身高增长速度,即每年增高多少厘米,而不是身高达到多少高度。

探究提升:下表是某课外活动小组以鸡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1

用医用注射器将适量某物质注入鸡卵钝端的气室内,将创口封闭

用医用注射器将等量清水注入鸡卵钝端的气室内,将创口封闭

用医用注射器封闭鸡卵钝端创口后,不注入物质

不作任何处理

2

将以上四组鸡卵分别放入孵化箱中人工孵化21天左右,统计孵化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处理2中的孵化箱能提供孵化时所需的适宜 、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

2)若丙组与 组的孵化率基本相同,则说明创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若丙组与 组的孵化率基本相同,则说明注入清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3)该课外活动小组要探究污染的河水对鸡卵孵化的影响,则甲组注入鸡卵钝端气室内的某物质是 。若统计的孵化率为甲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则证明污染的河水会 (填“降低”、“提高”或“不影响”)鸡卵的孵化率。

思路点拨:1)鸟类的体温约为40 ,要想孵化鸡卵,必须提供和鸟类体温相同的孵化环境。(2)如果要说明创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那么变量应为“是否有创口”,此时丙组与丁组为对照实验(丙组有创口,丁组无创口)。(3)如果要说明注入清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那么变量应为“是否有清水注入”,此时丙组与乙组为对照实验(丙组无清水注入,乙组有清水注入)。如果要探究污染的河水对鸡卵孵化的影响,那么变量应为“是否有污染的河水注入”,甲组注入鸡卵钝端气室内的某物质必须是污染的河水。如果甲组的孵化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那么即可证明污染的河水会降低鸡卵的孵化率。

参考答案:1)温度 2)丁 3)污染的河水 降低

易错误区:做与探究实验有关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变量的问题。

考点范围:结合鸡的受精卵的孵化进行探究实验。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滨州】作为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人类新生命的诞生是通过生殖系统完成的。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男性与女性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②男性的睾丸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③女性的子宫是孕育胎儿和发生月经的地方 ④母亲分娩过程的结束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济宁】某夫妇中学阶段没有学好生物学,怀孕了却不知道孕期时间,在医院例行检查时发现胚胎刚初具人形,请你帮其判断已怀孕的大约时间是( )。

A.8 B.16 C.24 D.32

3.【广东】因病摘除子宫的妇女,将会表现为( )。

①月经正常 ②没有月经 ③能产生卵细胞和排卵 ④不能产生卵细胞和排卵 ⑤第二性征正常 ⑥第二性征消退 ⑦有生殖能力 ⑧无生殖能力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④⑤⑧ D.②③⑤⑧

(第4题)

4.【东营】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人体脑、全身、生殖器官发育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

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

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5.【泰安】下列有关青蛙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皮肤裸露,表面有黏液,可辅助呼吸 B.前肢发达,趾间有蹼,能跳跃和划水

C.繁殖季节,雄蛙鸣叫,招引雌蛙抱对 D.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蝌蚪用鳃呼吸

6.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鸟类受精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胚盘

B.蝼蛄的发育过程同家蚕相似

C.大熊猫生殖发育的主要特点是胎生、哺乳

D.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7.【怀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

河水

500 mL

22

30

28

B

蒸馏水

500 mL

10

30

9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8.

9.

1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情况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观察发现,青蛙为雌雄异体,具有抱对行为,这种生殖方式为 ,青蛙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2)同学们对蛙卵的孵化条件进行了探究,实验方案及记录如下表所示,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判断,导致B蛙卵孵化率较低的因素可能是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235

B

自来水

500

13

250

125

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应按照如下表所示的设计方案去做: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

B

池塘水

500

13

250

--

C

自来水

500

2225

250

--

AB相对照,若A的孵化率高,则说明

AC组相对照,若A的孵化率高,则说明

③与第(2)题的表格方案相比,该表格中的方案更严谨,原因是

11.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月份和9月份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期老熟蚕,将它们放入6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312格,即每片最多结茧312粒),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实验分为三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同光照条件下平均结茧情况统计表(单位:%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光线

明亮而不均匀

明亮而均匀

暗而均匀

实验Ⅰ(5月份)

15.48

7.50

4.92

实验Ⅱ(9月份)

17.17

8.85

4.50

总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整个发育过程看,蚕的个体发育属于 发育。蚕的“作茧自缚”阶段处于其生长发育四个阶段中的 期。

2)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

3)蚕蛾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 ,身体和附肢都有分节。

4)据表分析,为了提高蚕茧的出丝率,蚕在结茧时应提供 的环境条件。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 期。

高分夺冠

1.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可知,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①有性生殖 ②无性生殖 ③卵生 ④完全变态发育 ⑤变态发育 ⑥直接发育 ⑦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 ⑧幼体与成体差别不大 ⑨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 ⑩生殖和发育不需要水

A.①③④⑦⑩ B.②③⑥⑦⑨ C.①④⑥⑦⑨ D.①③⑤⑦⑨

(第2题)

2.如图所示为鸟卵的结构示意图,鸟的受精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部分是( )。

A. B. C. D.

3.家蚕是人类的朋友,我国养蚕已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黄帝轩辕氏的元妃西陵嫘祖教百姓养蚕,被奉称为嫘祖娘娘。下列关于家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家蚕的幼虫需要经过6次蜕皮才能成熟

B.家蚕的幼虫和成虫之间有蛹这个阶段,蛹不吃不喝但身体结构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C.家蚕的成虫有翅,能自由活动进食

D.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其他昆虫也都是这样

4.人体胚胎发育到第3周出现胎盘,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胎盘在母体与胚胎之间进行交换的是 (填序号)。

①水 ②血细胞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病毒 ⑥酒精 ⑦葡萄糖 ⑧细菌

5.如图所示,甲是公鸡外形,乙是母鸡外形,丙是摘除了睾丸的公鸡,丁是摘除了卵巢的母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鸟类、哺乳类生殖器官的功能与人类基本一样)

(第5题)

(1)如图甲和图乙可知,公鸡和母鸡的外形有明显的差异。如公鸡与母鸡相比较,公鸡的鸡冠 ,羽毛颜色 ,尾羽较长,这些特征属于公鸡的 性征。

(2)图丙是公鸡的躯体,但公鸡的第二性征消失了,原因是 而无法分泌 ,因此公鸡的第二性征不能维持。

(3)图丁是母鸡的躯体,但母鸡的第二性征消失了,原因是 而不能分泌 ,因此母鸡的第二性征不能维持。

(4)拓展应用:肉猪养殖中,猪长到一定时期会进入“发情期”,此时不利于肉猪的养殖。你认为解决的办法是

第二讲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的结构:由种皮和胚组成,无胚乳,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两片肥厚的子叶四部分。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2.玉米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实际上属于果实,外面是果皮和种皮紧贴在一起,内部有胚和胚乳。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

子叶具有转运营养物质的功能。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上碘酒,种子的胚乳部分变成蓝色,原因是胚乳中有大量的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而胚不变成蓝色。

3.依据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子等植物的种子属于有胚乳种子;菜豆、大豆(黄豆)、棉花、黄瓜、花生等植物的种子属于无胚乳种子。

4.依据胚中的子叶数目可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菜豆、花生、大豆等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玉米、高粱、小麦等种子的胚只有一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

5.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不一定都是无胚乳的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也不一定都是有胚乳的种子。如柿、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但它们的种子却是有胚乳的;慈菇是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是无胚乳的。

二、种子的萌发

1.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因素(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他的因素(变量)都保持不变。

2)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主要变量有温度、水分、空气等;次要变量有种子的形状、种子的大小、种子的饱满程度等。

3)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②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的胚,非休眠期。

4)保存种子的方法有干燥法、隔绝空气法、低温法等,其中干燥法是保存种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探究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和含水量

1)实验中种子萌发率的计算方法:种子萌发率%=×100%

2)实验设计时要注意本实验涉及的变量有温度、水分、空气、种子形状、种子大小、饱满程度等。

3)学会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

三、芽的发育

1.芽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芽又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顶端优势: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

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其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桃花、油菜花等都属于两性花,一朵花里面既有雌蕊又有雄蕊;南瓜、丝瓜等许多花属于单性花,有雄花和雌花之分,雄花没有雌蕊,雌花没有雄蕊。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的结构名称

果实的结构名称

子房

子房壁

果皮

果实

胚珠

珠被

种皮

种子

受精卵

五、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的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异花传粉的植物根据传粉途径可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

2.植物的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会沿着花柱内部向下萌发花粉管,同时在花粉管内产生精子。雌蕊子房内的胚珠中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其中的精子便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发生融合的现象。双受精现象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受精卵将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将发育成胚乳。

六、植物的无性生殖

1.孢子生殖:蕨类植物(如蕨、胎生狗脊等)和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等)都不开花,不产生种子,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2.营养繁殖:有些被子植物除了进行有性生殖外,还可以用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叫营养繁殖。

常用的营养繁殖的方法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营养繁殖的优点: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广泛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3.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用一株植物的组织,甚至一个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出与原来的植物基本相同的新个体。

七、细菌

1.细菌的结构特点:微小的单细胞个体,分成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称为原核细胞。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菌落。细菌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属于无性生殖。

2.细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制醋)、乳酸菌(制泡菜、酸奶、青贮饲料)、

棒状杆菌(制味精)、甲烷细菌(制沼气)、根瘤菌(固氮)等。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等。

3.巴斯德创立近代微生物学与巴氏消毒法。

八、真菌

1.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属于真核生物。

2.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细胞内具有液泡,出芽生殖,常用于酿酒、发酵面食。

3.多细胞真菌——霉菌:孢子繁殖。面包上可长根霉,常用于制酱、制作霉豆腐等;橘皮上可长青霉,常用于生产抗生素;曲霉可用于酿酒,但黄曲霉可产生致癌物质。

4.大型真菌——食用菌,常见的有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孢子繁殖。

易考点

1.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条件和萌发过程,特别是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的变量控制分析。

2.花的结构、传粉方式和受精过程。

3.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各部分结构的对应关系。

4.植物无性生殖中营养繁殖的应用。

5.常见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区别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题精析

考点一 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条件

1如图所示为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由胚珠发育来的

B.种子萌发时,图中④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C.在新鲜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⑤

D.玉米种子萌芽的外界条件需要适宜的水、温度、空气和光照

思路点拨:菜豆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而一粒玉米种子属于果实,所以玉米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故选项A错误;种子萌发时,图中④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故选项B正确;在新鲜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⑦胚乳,故选项C错误;玉米种子萌芽的外界条件需要适宜的水、温度和空气,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理解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结构区别、种子的萌发过程及萌发条件。

易错误区:1)玉米种子其实属于果实,而果实是由整个子房发育而来的。(2)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营养物质来自自身,不需要外界营养也不需要阳光,只要有适宜的水、温度和空气条件即可。

考点二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2下列花的部分结构发育成的结构中,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部分

受精卵

胚珠

子房壁

子房

发育成

胚胎

种子

果皮

果实

思路点拨:当一朵花开花之后必须完成传粉与受精过程,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传粉是指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传粉受精完成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当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子房和胚珠开始进一步发育。需掌握子房和胚珠中的每一个结构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对应结构。

易错误区:植物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动物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

考点三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3动物和植物中都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现象。下列生物中,个体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的是( )。

A.克隆绵羊 B.嫁接的柑橘 C.试管婴儿 D.组织培养的麦苗

思路点拨: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繁殖后代。克隆、嫁接、组织培养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都属于无性生殖。试管婴儿应用的是体外受精,属于有性生殖。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识记常见的不同生殖类型的动植物。

易错误区:本题要注意的是“克隆绵羊”。虽然要经过母体的怀孕过程产出,但其胚胎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试管婴儿则是由体外受精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考点四 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潍坊】在“验证微生物是否是自然产生的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A.氧气的有无

B.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

C.微生物的有无

D.烧瓶容量的大小

思路点拨:如图所示,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甲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不能进入乙瓶的肉汤中,肉汤保持新鲜。由此可知,甲、乙两组的区别是甲瓶的肉汤中有微生物,乙瓶的肉汤中无微生物,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微生物。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即灭菌后,肉汤本身已不带微生物了,若甲、乙两瓶肉汤均产生腐败现象,则说明肉汤本身可产生微生物;若只有甲瓶肉汤腐败而乙瓶肉汤保持新鲜,则否决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

易错误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变量,瓶颈的曲、直是为了控制烧瓶内有无微生物,而不是控制氧气的有无或其他原因。

探究提升

例、大气污染可对生物造成直接危害,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之一。偏亚硫酸钠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多个透明且条件可调控的密闭容器、偏亚硫酸钠、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清水、小烧杯、培养皿、吸水纸、玻璃棒等,来探究大气污染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你提出的探究问题是:

2)根据问题你做出的假设是

3)若将偏亚硫酸钠0.01g0.05g0.10g0.15g0.20g分别配制成相同体积的适量溶液,则应设置 个实验装置。各组实验中除偏亚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外界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种子萌发。

4)请你以下列方框为基础设计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如果已知种子在0.01g偏亚硫酸钠用量时能萌发,而你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请推测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6)当小麦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

思路点拨:本题以探究大气污染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知识背景,一是考查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对照”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二是考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二氧化硫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合理即可) 2)二氧化硫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或二氧化硫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无影响或偏亚硫酸钠溶液浓度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硫越多,萌发的种子数越少等) 36 4

不同浓度的溶液

(含偏亚硫酸钠的克数)

清水

0.01g

0.05g

0.10g

0.15g

0.20g

萌发的种子数

5)实验用的种子已经死亡、胚不完整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6)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被胚吸收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易错误区:本题的第(3)题容易答错,因为没有考虑到清水对照组,错答为“5”,同时会导致第(4)小题的表格中没有设置清水对照组。

考点范围: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

2.

3.

4.【威海】菜豆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种子吸收水分 ②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③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轴和胚芽 ④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5.【娄底】在进行嫁接时,要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其目的是( )。

A.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运送到枝条上去

B.利于两部分形成层细胞分裂出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C.保持接穗与砧木一般粗,利于观赏

D.让枝条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运送到根部

(第6题)

6.【张家界】如图所示为花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这朵花的主要部分是⑦雄蕊和⑧雌蕊

B.⑤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它将来发育成植物的果实

C.①中的花粉落到③上的过程称为传粉

D.⑥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种子的胚乳

7.

8.【潍坊】将某种细菌接种到盛有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无菌条件下培养24小时。其处理方法、培养温度和现象结果如下表所示:

编号

处理方法

培养温度

现象结果

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浑浊

接种细菌,上面覆盖醋酸

40

全部表面清晰

接种细菌

0

全部表面清晰

无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清晰

接种细菌,上面盖上吸有抗生素的纸片

40

纸片周围清晰,其余表面变浑浊

表中不能成为对照组的是( )。

A.编号①和编号② B.编号①和编号③

C.编号①和编号④ D.编号②和编号⑤

9.

10.【益阳】春季,人们常采用扦插的方式对柳树进行繁殖。扦插时,柳树枝条带有腋芽的成活率高,还是无腋芽的成活率高?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腋芽的有无与成活率的关系。

1)作出假设:

2)实验变量:

3)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取20枝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柳枝。将枝条下端均切成斜向切口,这样处理有利于成活,其原因是

②分组:A10枝,每枝枝条均保留2~3个腋芽,B10枝,均去掉腋芽,分别挂上标签。

③将AB两组的茎段按要求插入土壤中,并在 的环境条件下培育。

4)观察记录:培育一段时间后,比较AB两组茎段长出新叶和生根的数量,并作好记录。

5)实验结果:A成活率高于B

实验结论:

6)为了提高柳树扦插的成活率,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请你提出其他探究性的问题: ?(提出一个合理问题即可)

11.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如图所示的“冬虫夏草”是我国名贵的药物和高级补品,分布在我国四川、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海拔35005000m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之中。“冬虫夏草”通称虫草,是由于昆虫幼虫在冬天被菌丝感染形成菌核,外表仍保持原来的虫形,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适于菌体生长时,从虫体头部长出一根棕色有柄的棒状子座,长411cm,粗约3mm,形似一根野草而得名的。

1)从生物分类的角度上看,“冬虫夏草”属于 (填字母,下同)。

A.真菌 B.昆虫 C.细菌 D.植物

2)“冬虫夏草”细胞中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质

3)“冬虫夏草”的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 B.出芽繁殖 C.分裂繁殖 D.孢子繁殖

4)“冬虫夏草”对人类的作用是

A.药用 B.观赏用 C.保护环境 D.引起疾病

12.如图所示为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图甲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图乙所示),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2题)

1)图甲中肉汤能保鲜的是 瓶,而将其瓶颈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填字母)。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图乙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图甲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5)由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消毒法。

高分夺冠

1.【舟山】水稻是我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图所示为一水稻植株,下列对水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茎能不断加粗

B.根为直根系

C.能开花结果

D.种子中有两片子叶

2.

3.【聊城】在冷藏的条件下,水果的保鲜时间较长。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B.温度降低,微生物根本不能存活

C.温度降低,水果散失的水分比较少

D.温度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比较弱

4.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利用组织培养无法做到的是( )。

A.利用茎尖培养,可以得到没有病毒的马铃薯

B.利用鳞片叶快速培养大量水仙花优质种苗

C.把高秆小麦高产的优点和矮杆小麦不容易倒伏的优点结合起来

D.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以得到烟草新品种

5.仔细观察下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花正在开放时的照片,注意图丙中两幅照片为同一株植物上拍到的两朵花。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

1)只能进行异花传粉的植物是 ,理由是

2)主要进行自花传粉的植物是 ,理由是

3)既能进行自花传粉又能进行异花传粉的植物是 ,理由是

第三讲 人体感觉与声波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人的感觉

1.皮肤的感觉功能有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等。

人体的各种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属于器官层次。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于细胞层次。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嗅觉具有适应性(嗅觉疲劳)和差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气味)的特点。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觉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中部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前部最敏感)。而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音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

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二、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半规管

2.耳的功能:耳具有听觉功能和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耳朵是一个位听器官。

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介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等。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4.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在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四、声音和噪声

1.声音的三个特性(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作用:B超检查人体内部、超声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

2)响度受振幅与声源距离的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学上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符号为dB。正常说话的分贝数为40~50dB

3)音色: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的影响。生活中我们能辨别出演奏的乐器名称、区分动物的叫声等都是运用了音色的不同。

2.噪声

1)概念: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在物理特性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

2)控制噪声的措施: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国家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dB;居民住宅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50dB,夜间不超过40dB

易考点

1.感觉的形成。

2.回声、双耳效应等生活实例的应用及分析。

3.利用声音的三要素分析生活实例。

4.噪声防护的三条基本措施。

例题精析

考点一 人体感觉中的听觉和味觉

2“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味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思路点拨:文言文中的“闻”的意思是用耳朵听,所以“闻韶音”属于人的听觉,而“知肉味”属于人的味觉。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了解人体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几种基本感觉。

易错误区:把文言文中的“闻”与现代白话文中的“闻”意思相混淆,误认为文言文中的“闻”是用鼻子嗅,运用的是人体的嗅觉。

考点二 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

2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思路点拨:听觉的形成与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的形成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由感受器感受声波的刺激,而是中间还有一些传导过程,声波从外耳经过中耳才传到内耳,经过了鼓膜、听小骨,才被耳蜗接收,然后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是否了解耳的各部分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需掌握听觉的形成与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形成的不同之处。

易错误区:对耳的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了解不足,无法正确表示听觉的形成过程。

考点三 超声波与次声波

3【广州】如图所示,根据图片所给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思路点拨: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都比听觉范围要小,都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而蝙蝠能听到1000~120000Hz的声音。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需要根据图片所给的信息进行判断: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接收声音的频率也不同。

易错误区:人与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考点四 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员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的不同位置上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思路点拨: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声音的传播与介质的关系,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减弱噪声的三种方法,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易错误区: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但不是直接对话,即使很近的距离也要通过无线电对话。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振动频率)而不是改变响度。

考点五 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

5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思路点拨: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和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时,宜逐个分析选项,然后与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相对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易错误区:不能把带上耳罩当作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探究提升

例、小明在学习小提琴的演奏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F

80

1.02

B

60

0.89

G

C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后填上所缺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思路点拨:完成猜想2和猜想3可参照表格所列的项。验证猜想要注意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相关的对照实验。

参考答案:长度 材料 1ABC 2ADE 3100 1.02 4)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弹拨后记录仪器测出的结果,然后将这根琴弦拉紧,用相同的力弹拨,再次记录仪器测出的结果,最后比较这两次的结果,得出结论

方法归纳:本题是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易错误区:填写猜想时,未参考表中所列的项,导致建立的猜想在后续的验证中无法验证;填写G(铁材料)的数据时未参考表中其他数据,胡乱填写。

考点范围:对声源发出声音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小明某一天跟着家人到火锅店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下列对于这种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其他饭菜味道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2.动物的嗅觉具有差异性。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敏感程度都很强

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

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

3.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有回音的效果,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原理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相互交流须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这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它们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不但美化了城市而且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利用了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6

7.如图所示为两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7题)

A.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

B.乙的音调高于甲的音调

C.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D.甲与乙的响度相同

8.【金平】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 都可以发声。在空气中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在同种介质中声速与 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

(第9题)

9.【无锡】如图所示为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 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

2)这些信息再由[ 传递到大脑皮层的 ,形成听觉。

3)有些药物如链霉素等如果使用不当,会损害[ 的功能,严重的会引起耳聋。

10.【东莞】阅读下面的短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0003000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若回声的音调变高,则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若回声的音调变低,则说明目标正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甲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潜艇乙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那么潜艇乙与潜艇甲的距离s1 。(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甲继续监控潜艇乙,突然接到潜艇乙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乙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甲、乙的连线上,经1min后潜艇乙与潜艇甲的距离s2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11.

高分夺冠

1.人形成听觉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和晶状体

B.听小骨和玻璃体

C.耳蜗和视网膜

D.听觉中枢和视觉中枢

2.在夜深人静时,偶尔会发现猫突然警觉起来,并竖耳谛听,这是因为( )。

A.猫听到了响度很小的声音,而人却听不到

B.猫听到了低频声,而人却听不到

C.猫听到了高频声,而人却听不到

D.猫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

3.科学家正在用“以声消声”的方法开发一种新的反噪声术。简单地说,就是用话筒将噪声收集起来传送给专门的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喇叭发出新的噪声,它恰好能将原来噪声的振动抵消,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噪声的目的。下列关于“以声消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声波的密部与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加强

B.利用声波的密部与密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C.利用声波的疏部与疏部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D.“以声消声”的方法也称作“有源消声技术”

4.常温下,声音在空气、水、铁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所示:

传声介质

空气

声速/m/s)

340

1450

5000

人耳能分辨两次声音的时差最少为0.1s。在一根长100m的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次,在铁管另一端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几次?请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5.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

液体

t0/

v0/m/s

α/m/s·℃)]

丙酮

20

1192

-5.5

25

1500

2.5

甘油

20

1923

-1.8

水银

20

1451

-0.46

酒精

20

1180

-3.6

1)由表中数据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2)如图所示为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图线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变化规律。

(第5题)

第四讲 光现象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太阳、电灯、萤火虫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注意月亮不属于光源,因为月球自身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光源发光时自身须消耗能量,这是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的重要依据。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大气层属非均匀介质,当光从大气层外斜射到地面时,光线发生了弯曲,但近地面的较小范围内空气可近似地看作均匀介质,光沿直线传播。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人们常用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属于模型方法)来研究和学习光现象。

3.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色散及物体的颜色

1.太阳光束(白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可将太阳光束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在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中,红光偏折的角度较小而紫光偏折的角度较大。红光外侧的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光外侧的光线称为紫外线。

2.透明物质的颜色由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质的颜色是由反射光决定的。红色衣服是因为衣服反射红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蓝色的玻璃是因为它能透过蓝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3.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均匀相混可得白色。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三者相混可得黑色。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成轴对称。成像特点:垂直、等距、等大、虚像、正立、左右相反。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可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释水中的倒影现象、可制作潜望镜等。

3.球面镜: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经过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收到,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可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规律可归纳为:四线同面(指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注意点:1)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2)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

易考点

1.光的色散实验及物体的颜色规律。

2.“光的反射”探究实验及光的反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实验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例题精析

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老师用激光电筒照向盛水的玻璃缸,同学们发现水中红色激光的路径是笔直的。刚要说出结论,老师又向水中加入了海波,奇迹出现了,红色光路弯曲。惊愕之际,老师拿出一根玻璃棒在水中搅拌几下,光线再次变直。该实验说明( )。

A.光的传播路线是随意的

B.光只有在均匀的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海波可以使光路弯曲

D.老师是一个出色的魔术师

思路点拨:原来玻璃缸中的水是均匀的,所以水中红色激光的路径是笔直的,若向水中加入海波,水变得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偏折,故红色光路弯曲。老师拿出一根玻璃棒在水中搅拌几下,液体再次变均匀,光线再次变直。该实验说明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易错误区:光的直线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考点二 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2如图所示,只含红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如果被分成OAOBOC三光束沿图示方向射出,则( )。

A.OA为红光,OB为紫光

B.OA为紫光,OB为红光

C.OA为红光,OC为复色光

D.OA为紫光,OC为红光

思路点拨:OC为反射光,OC应为复色光。光束从O点射出界面时发生折射分成OAOB两光束,发生了色散,偏折能力较大的为紫光,偏折能力较小的为红光,即OA为紫光,OB为红光,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是复色光束,则发生折射的同时发生色散现象。

易错误区:注意在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中紫光的偏折能力较大,红光的偏折能力较小。

考点三 光的反射定律

3如图所示为激光束射向镜面时的路径示意图。关于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定律的内容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镜面反射时,光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时,有些光不遵守反射定律

C.反射光和入射光传播的速度大小相等

D.反射定律只是在空气中成立,真空中不成立

思路点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只是反射定律的内容之一,不是整个反射定律的内容,故选项A错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选项B错误;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所以反射光和入射光传播的速度大小相等,故选项C正确;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反射定律在空气中成立,在真空中也成立,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光的反射定律可归纳为:三线同面(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易错误区:注意反射定律在真空中成立。

考点四 平面镜成像规律

4把一面0.8m高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靠近,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为 ,平面镜中的人像以 的速度 (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思路点拨: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知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靠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靠近平面镜。

参考答案:1.6m 2m/s 靠近

方法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

易错误区:平面镜高只有0.8m,常被误认为成像的高度最多只能是0.8m

考点五 光的折射

5【宁波】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顺序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bPaPdPc

思路点拨: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位置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时会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处(如图甲所示);同理,当水面处于b位置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时会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处(如图乙所示);当水面处于cd两位置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处(如图丙、图丁所示),四幅图画在一个图上,如图戊所示: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虽然光从S点出发沿45°角射出,但当水面达到a位置时,光要发生偏折,射出a液面时,光线远离法线,射到右侧的平面镜上的光点会降低,故经反射后在左侧的光点也会降低;同理,当水面达到b位置时,也会降低,但由于b液面高于a液面,故液面在a位置时的光点要低于液面在b位置时的光点。

易错误区:由于abcd四个界面都是水——空气界面,作图分析时要注意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

探究提升

例、【黑河】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内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3)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纸板F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

思路点拨:1)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存在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后,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纸板F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参考答案:1)不合理 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存在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 2OA 可逆 3)不能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方法归纳:完整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改变,反射角也随之改变;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易错误区:不能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误当作入射角。

考点范围: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因为有光,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黄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2.【哈尔滨】如图所示为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第2题)

A.图甲: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图乙: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图丙: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图丁: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3.关于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3题)

A.图甲: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图乙: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D.图丁: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4.【天津】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5m B.4.6m C.4.2m D.3.3m

(第4题) (第5题)

5.【凉山】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6.【潍坊】小明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面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7.【曲靖】下列光学图中,不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

8.

(第9题)

9.【宁波】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αB αC

10.

11.小明根据课本中的活动提示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第11题)

1)请在图甲中作出蜡烛的烛焰AB在半透明纸(光屏)上所呈的像AB′。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下表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2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hs的关系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s的关系为

5)小明把小孔做成三角形之后,半透明纸上看到是 (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12.

高分夺冠

1.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这个影子的形状是( )。

A. B. C. D. (第1题)

2.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S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轴O匀速转动,在转过30°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则( )。

A.θ1=30°、θ2=30° B.θ1=30°、θ2=60°

C.θ1=60°、θ2=30° D.θ1=60°、θ2=60°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3.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T到八面镜的距离。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s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为( )

A.c=4Lno B.c=8Lno C.c=16Lno D.c=32Lno

4.如图所示,平面镜OMON镜面之间夹角为α,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α的最小值是

第五讲 透镜与视觉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透镜

1.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指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F)指凸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焦距(f)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基本光路图如下: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实像的原因可能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照相机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像

|v|>u

放大镜

三、凸透镜的应用

1.放大镜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是当u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以内时,u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当u>2f时,影像传感器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其作用是将影像转化为电信号;镜头到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为像距v;利用光圈可调节进入相机的光亮度。现在多数相机的光圈、快门时间、像距均可自动调节。

3.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的工作原理相同)。

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是当f2f时,银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在银幕上得到正立的图像,投影仪的胶片应该是倒立放置的。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

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可通过睫状肌调节其曲度,即可调节其焦距,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2)虹膜中间的瞳孔大小可调,以控制进入眼的光亮度,相当于相机的光圈。

3)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即相当于相机的影像传感器,其感光细胞可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神经信息由视神经传至大脑。

4)球状的玻璃体前后径长度即为像距,相当于相机中的暗箱长度(镜头到影像传感器的距离)

2.视觉的形成。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形成视觉。

3.视力的矫正。

近视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焦距过小)且可调节范围变小,玻璃体前后径距离过大,使像成于视网膜前。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与近视眼正好相反。

4.爱护眼晴,保护视力。

易考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照相机、投影仪的光学原理分析。

2.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例题精析

考点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判别

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不同,为辨别直径相同的两个透镜的种类,现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们的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透镜大小

A.能准确判断形成甲、乙两光斑的透镜种类

B.能准确判断形成甲光斑的透镜种类,但不能判断形成乙光斑的透镜种类

C.能准确判断形成乙光斑的透镜种类,但不能判断形成甲光斑的透镜种类

D.不能判断形成甲、乙两光斑的透镜种类

思路点拨: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形成放大的实像,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而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易错误区:注意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凸透镜形成的放大的实像。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2【雅安】如图所示为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40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思路点拨:物距u=50cm-20cm=3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2f,即2f=3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5cm。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40cm处,此时物距为u=50cm-40cm=10cm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故选D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理解并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当u=f时,无像,因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易错误区:没有正确得出凸透镜的焦距就无法判断像的位置和虚、实。

考点三 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32013620,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太空授课。如图所示为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中授课时做的水球透镜实验,通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像。下列各图能说明这种现象的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思路点拨: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并且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选A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中,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②过焦点平行(经焦点的光线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光心不变(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作凸透镜光路图时,选用其中的两条特殊光线即可。

易错误区:作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一倍焦距的F点和两倍焦距的2F点务必准确。

考点四 凸透镜的应用

4【随州】如图所示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正常的眼睛调节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思路点拨:晶状体在睫状肌的作用下能自动调节曲度,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图中是同一个人的眼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的情况;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其曲度应该变大,焦距变小;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常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人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看物体时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易错误区:容易混淆晶状体的曲度(厚薄)、焦距和成像前后的位置关系。

探究提升

例、实验课中,某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实验时,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则图中C位置上放置的是

2)由于蜡烛的燃烧,使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只调节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则应将蜡烛向 调节。

3)某同学在透明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如图乙所示)。他把玻璃板有画像的这一面面向凸透镜,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丙所示。移动光屏找到像,此时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 (填字母)。

A. B. C. D.

思路点拨: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说明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图中C位置放置蜡烛,B位置放置凸透镜,A位置放置光屏。2)实验中,当蜡烛烧短后,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其像的位置会变高,若只调节蜡烛,则应将蜡烛向上调节。(3)由图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因此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要注意物与像的左右是相反的。

参考答案:1)蜡烛 2)上 3A

方法归纳:当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时,才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当蜡烛变短时,像会变高;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而且像与物是左右相反的。

易错误区:注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不但是倒立的,而且是左右相反的。

考点范围: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如下记录:当物距u1=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下列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中,最精确的是( )。

A.10cm15cm B.15cm20cm C.10cm20cm D.10cm30cm

2.【天水】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第2题) (第3题)

3.如图所示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使用幻灯机时,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幻灯片到镜头(放映镜)的距离、幻灯机到屏幕的距离的调节方法是( )。

A.同时缩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幻灯机到屏幕的距离

B.同时增大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幻灯机到屏幕的距离

C.增大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缩小幻灯机到屏幕的距离

D.缩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增大幻灯机到屏幕的距离

4.

(第5题)

5.【舟山】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两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6.

7.1)从牛顿的色散实验中可知,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能力是不同的。小明用红光和紫光分别做实验,请在图甲中画出红光和紫光折射后的光路图(图甲中的AB点分别为两种色光经过透镜后的焦点)。

(第7题)

2)如图乙所示为小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实验装置。适当移动光具座上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使透镜向(填“左”或“右”,下同)移动,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然后,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原来的透镜换成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使光屏向 移动,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像大小变 (填“大”或“小”)。

8.

(第9题)

9.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是不相同的,即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相同。

1)焦距的长短由凸透镜的什么因素决定呢?我的猜想是:① ;② ;③材料。

2)某同学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凸面程度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平行光线,如图所示,测得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都是10cm,由此可推断

3)某同学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凸面程度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平行光线,测量较凸的那个凸透镜会聚点到光心的长度是5cm,另一个是8cm,你的推测是

4)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第三种猜想,并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法。

10.【威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第10题)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 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3)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的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

(填字母)。

A B C D

11.小马发现金属图钉的光亮表面可以看成是一种称作凸面镜的光学镜子,于是他对凸面镜探究如下:

1)他用多支激光手电筒正对着一只凸面镜照射时,情况如图所示,可见凸面镜对光线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小马设计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的像: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与这个像长短 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与像的位置 。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③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光屏上的像

玻璃后的像

很近

缩小

正立

较远

缩小

正立

很远

缩小

正立

3)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 像。

4)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凸面镜有:金属图钉面、 等。凸面镜的主要优点是:相同面积的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到的范围

高分夺冠

1.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可能是( )。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第1题) (第2题)

2.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第3题)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

4.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射光本领越大,透镜的这种折射光本领可用焦距f的倒数(焦度D)来表示,即:D=1f。式中f的单位是mD的单位是m-1。平时我们所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D乘以100的值。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200°、-500°、+100°、+200°四种眼镜片中,属于远视镜片的是 ,属于近视镜片的是 ,上述镜片的焦距分别是

2)通过分析(1)中的数据可知,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度数深浅与透镜焦距大小的关系是

3)请找一副老花镜,设计测量出该镜片度数的最简单方法。(写出测量步骤即可)

第六讲 机械运动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当物体被选为参照物后,就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分析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般不相等。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的概念: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即:v=

3.速度的单位:米/秒,单位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单位符号为“km/h”。

常见单位间的换算:1m/s=3.6km/h

4.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即:

易考点

1.判断生活中运动情景中的参照物是什么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情况。

2.结合当前某些科技发展的实例,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

考点一 运动的相对性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运动和静止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形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思路点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当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严格地说,机械运动的形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运动。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做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易错误区:本题考查机械运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虽然难度不大,但需要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才不容易出错。

考点二 参照物的选择与运动的相对性

2车站上并排停着待发的甲、乙两列火车,在甲火车上的人从窗口看到乙火车正向东运动,从车厢的另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东运动,但比乙火车运动得要慢些。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上述现象表明( )。

A.甲、乙两列火车同时运动,甲火车向东运动,乙火车向西运动

B.甲火车开始向西运动,乙火车未动

C.甲、乙两火车同时运动,都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火车同时运动,甲火车向西运动,乙火车向东运动

思路点拨:甲火车上的人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东运动,据此可以判断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火车是向西运动的。又因为甲火车上的人看到乙火车比树木运动得快,假设乙火车向西运动,由于甲火车向西运动,则甲火车上的人看到乙火车应比树木运动得慢,故此假设不成立;假设乙火车不动,则甲火车上的人看到乙火车和树木运动得一样快,故此假设不成立,由此可以判断乙火车是向东运动的。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易错误区:注意乙火车的运动情况很难一下子得出,应分情况讨论。

考点三 非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计算

3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s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思路点拨:汽车上坡,又下坡,路程相等,但时间不相等。总路程:s=60m+60m=120m

总时间:t=10s+6s=16s,所以汽车上、下坡全程的平均速度:=7.5m/s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用“总路程÷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易错误区:注意本题不能用上、下坡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全程的平均速度。

考点四 速度的计算

4【厦门】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思路点拨: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v=st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后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20m/s

2)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

s=vt=4vt=4s=4×15m=60m

s=s+s=60m+30m=90m

所以s>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

易错误区: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除了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还要加上滑行的距离,注意不要遗漏。

探究提升

例、某同学做“速度的变化”的科学探究,如图所示,请完成以下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小车在斜面上自由地下滑,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呢?

2 :①全程的速度一样;②上半程的速度比下半程的速度快;③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

3)制订方案:分别测量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距离,再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时间,最后计算出速度。

4)实验器材:斜面、小车、计时器、

实验步骤:

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上半程处用金属板挡住小车,测出小车在上半程的时间t1。再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斜面末端处用金属板挡住小车,测出小车在全程的时间t0

③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t2,计算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v1v2v0

5)实验数据(请根据图示,计算并填写数据):

被测内容

时间/s

距离/m

平均速度/m/s)

上半程

0.4

下半程

全程

5

0.8

6)比较分析:在相同的路程上所用的时间不等。

7)得出结论:

思路点拨:2)根据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分析回答: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等。(4)选择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计时器外,还需要测量长度的刻度尺,为了计时方便在斜面末端和中点加上金属板。实验步骤:①将斜面分为两等份,找出中点;②测量小车通过上半程和全程的时间,记录在表格中;③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④计算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5)数据处理,从图中读出上半程、下半程、全程的长度及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各自的平均速度,记入表格。(7)结论:由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得出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2)猜想与假设 4)刻度尺 金属板 ①将斜面分为两等份,找出中点,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长度 5)如下表所示 7)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

被测内容

时间/s

距离/m

平均速度/m/s)

上半程

3

0.4

0.13

下半程

2

0.4

0.2

全程

5

0.8

0.16

方法归纳:探究实验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论交流七个步骤。合理利用实验条件和数据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误区:本题选择实验器材时,刻度尺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但金属挡板须根据后面题干中得到的信息来填写。从图中的实验数据读出正确时间也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范围: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实验。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

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号”对接成功时,两者是相对静止的

3.

(第4题)

4.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的红灯亮起,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距离为5m

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

D.从红灯亮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

5.

6.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一乘客以2m/s的速度从车头方向走向车尾方向。若乘客走了24s,则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为( )。

A.48m B.240m C.288m D.192m

7.

8.【南昌】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来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第8题)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26

时间t/s

4

平均速度v/(cm/s)

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9.

10.【天津】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乘火车去参加车模比赛。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想:“人顺着和逆着火车的行驶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从车厢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小明和同学们讨论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赛车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出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如图甲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两辆赛车同时开始做从AB和从BA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赛车是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如图乙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一辆赛车做从AB的匀速直线运动,利用电子手表的停表功能测出赛车从AB的运动时间;然后让该赛车以相等的速度做从BA的匀速直线运动,测出运动时间。比较两次时间的长短。改变AB两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在实验过程中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10题)

1)针对方案一,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可取,请说明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2)针对方案二,请你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高分夺冠

1.如图所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说的是( )。

A.云向西飘移,就等于月亮向东运动

B.月亮向东运动,就等于云向西飘移

C.以大地为参照物时,云向西飘可说成月亮向东运动

D.以向西飘移的云做参照物时,月亮就向东运动

(第1题) (第2题)

2.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在他和山崖CD间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时,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 )。

A.BD间距离为850m B.AB间距离为255m

C.BD距离为1190m D.AD间距离为680m

3.如图所示,在一条长直水渠旁有一块草地,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所代表的距离为6m,小张同学运动的最大速度是6m/s。请在图中标出小张同学从草地A处出发(他从A处出发,选择恰当的路径),到水渠取水后最终到达P点的最短时间为 s(精确到0.1s)。

(第3题)

4.场地自行车赛的赛道是圆形的,该圆形赛道的半径为r,甲、乙两运动员沿赛道骑自行车的速度为v1v2,且v1>v2,两运动员在同一起点开始沿相同方向骑自行车,求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用题中字母表示结果)。

第七讲 力的存在、重力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两个物体间必须要相互作用(但不一定相互接触,如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运动速度和改变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二、力的测量

1.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常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对力的大小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0N等。

三、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两个力相比较时,只要其中一个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画力的图示时,旁边必须标明表示力的大小的比例尺。

3.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的简化表示法,须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只要求示意即可。物体受力分析时,常用力的示意图,并在力的箭头旁标上力的种类及其大小。

四、弹力与重力

1.弹力。

弹力指物体发生形变时,它对使它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受到的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2.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近似计算时,g10N/kg

易考点

1.产生力的条件:一是至少有两个物体,二是两个物体要相互作用(但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的意义。

例题精析

考点一 力的概念的理解

1关于对力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不存在只给别的物体施力,而自己不受力的物体

D.较大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较显著

思路点拨: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作用,车对马也有拉力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选项A错误;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故选项B错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所以不存在只给别的物体施力,而自己不受力的物体,故选项C正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较大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一定大,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关于力要求理解下列几个方面: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另一个力的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另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易错误区:不能把产生力时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接触。

考点二 力的作用效果

2下列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用力将拉力器拉长 B.飞来的网球使网球拍的网变形

C.运动员将弓拉弯 D.运动员用头将飞来的足球顶飞

思路点拨:拉力器在力的作用下变长、网球拍受到网球的撞击力网发生形变、弓在运动员的拉力作用下被拉弯,都属于力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的作用效果;飞来的足球碰到运动员的头,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其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易错误区:D

方法归纳:本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物体是发生了形变还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其中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

易错误区:看清题目所给的信息,“飞来的网球使网球拍的网变形”是指网变形而不是指球改变运动方向。

考点三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 弹簧的形变有两种可能:①拉力适中,产生弹性形变;②拉力过大,产生范性形变。某位同学为了研究弹簧的弹性范围,进行实验并将拉力和弹簧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长度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请认真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不损伤弹簧的弹性,其最大伸长量为 cm,若将这根弹簧做成弹簧测力计,其最大测量值是 N

2)通过实验分析,这位同学最后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

思路点拨:由图像可知,没有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3cm,钩码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量也增加1cm,所以弹簧的伸长量与钩码的拉力成正比例关系,前提是钩码的拉力不能大于5N;当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不成正比。

参考答案:15 5 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方法归纳:理解弹性形变、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误区:在说明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时,务必注明前提“在弹性限度内”。

考点四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4一个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为30N,若改用天平测其质量,其示数为 。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测,其示数是 ;用弹簧测力计测,其示数为 。(取g=10N/kg,月球上:g=g

思路点拨:已知物体的重力,可根据G=mg求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用天平在月球上和地球上称得的质量是一样的。在月球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

思路点拨:3kg 3kg 5N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质量与重力的区别。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在其他天体上则是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不同的天体对物体的引力是不同的。

易错误区:本题常见的错误有:(1)误认为物体的质量在月球上也会改变;(2)漏写单位。

探究提升

例、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按照如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表中。

1)实验中,不使用其他物体而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

2)如图甲所示为他第2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N。请将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填入下表的空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1

3

4

5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请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由图像可得出的结论是

5)本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与以下实验中多次测量目的相同的是(多选,填字母)

A.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B.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C.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思路点拨:1)实验中,不使用其他物体而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因为钩码的质量是确定的,可以直接读出质量。(2)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指其最小刻度所代表的量。(3)作图时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质量和重力。(4)从所作的图像可以看出是一条正比例直线。(5)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参考答案:1)能直接读出钩码的质量 20.2 2 3)如右图所示 4)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5AB

方法归纳: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g值受物体与地心的距离影响,在同一地点,g为定值,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另外,本题还涉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直角坐标作图、多次测量以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等知识、技能和方法

易错误区:本实验进行多次测量并非要求平均值,而是要让实验更具有普遍性。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考点范围:力的测量、重力的大?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一个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C.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3)

3.如图所示,小球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小球上下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小球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小球一直受到重力作用

C.小球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对小球也施加拉力

D.小球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不断改变

4.【温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情况中主要不是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A.水母向下喷水而上升 B.鱿鱼向前喷水而后退

C.金鱼因鳔充气而上浮 D.企鹅向后划水而前进

5.

6.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条形磁铁AB,质量均为m,将它们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通过一根细线竖直向上拉磁铁A。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mg,则条形磁铁B对条形磁铁A的支持力F1以及水平地面对条形磁铁B的支持力F2分别为( )

A.F1=0F2=mg

B.F1=mgF2=0

C.F10F2mg

D.F10F2=mg

7.在以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所示。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填序号)。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⑥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⑦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⑧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8.

9.小明利用两辆相同的小车、两块相同的条形磁体研究力的作用。如图所示,他把AB辆小车放置在水平长木板上,在小车上各固定一块条形磁铁,轻推一下小车B,使其慢慢靠近小车A,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车A和小车B向相反方向运动。

(9)

1)小华在学习“力的产生”时认为“两个物体要产生力的作用就必须相互接触”,根据该实验现象,小明应该怎么对小华解释?

2)通过上述实验,从力学角度可完整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0.【乌鲁木齐】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Δ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第10题)

1)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力为8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 cm,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 cm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代替弹簧测力计,则用橡皮筋 (填A”或B”,下同)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用橡皮筋 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3)将本实验中相同的两根橡皮筋串联起来代替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

N

11..

12.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如图所示为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 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故事中牛顿实际也用到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

1)研究中牛顿基于的可靠事实是

2)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

如今,牛顿当年的推测已变成了现实,人们应用他的推论,利用现代科技制成了

高分夺冠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打飞过来的网球时,网球拍击打网球的力应该( )。

A.比球撞击网球拍的力更早产生 B.与球撞击网球拍的力同时产生

C.大于球撞击网球拍的力 D.小于球撞击网球拍的力

2.学习了力的测量知识后,小明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自制了橡皮筋测力计。当他用钩码和刻度尺进行校正时发现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原因是( )

A.橡皮筋拉长时变细 B.橡皮筋的弹性不均匀

C.橡皮筋的弹性太小 D.橡皮筋的形变不均匀

3.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有哪些? 。请在图中被弹开后正在上滑的物体上作出力的示意图。

(3) (4)

4.一重力G=2.5×10-3N的雨滴从高空由静止开始竖直落下(不计横向风的影响),设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阻与下落速度的平方(v2)成正比,关系式为F=kv2,其中k为常数,且k=1×10-4N·s2/m2。求:

1)该雨滴匀速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

2)雨滴匀速下落时的速度。

3)请在图中画出从开始下落到落地这一过程中雨滴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描绘出大致情况即可)。

5.演绎式探究——探索宇宙。

1)牛顿认为,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大小可以用公式计算:F,其中m1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k=6.67×10-11m3/kg·s2)。可见,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增大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变 。当我们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球使它以手为圆心转动时,绳子对小球有一个向圆心拉的力,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是小球得以绕圆心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宇宙中的星体也是如此:子星绕母星(卫星绕行星,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子星受到一个恒定的指向圆心(母星)的向心力,向心力的大小为:F向心,其中m为子星质量,v为子星绕母星匀速运动的速度,r为运动半径(即两星之间的距离),并且向心力的大小等于母星对它的引力F

2)已知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为T,地月之间的距离为r,请你推导出地球质量M的数学表达式。

3)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5×1011m,一年为3.2×107s,请计算太阳的质量。

第八讲 惯性定律、力的平衡、摩擦力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均无关。

二、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可简单概括为: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3.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时要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要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类,动摩擦力又可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两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运动趋势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使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易考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分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惯性的应用分析。

2.二力平衡的实验分析,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判别。

3.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例题精析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1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小车一起匀速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其他阻力不计,假设小车无限长,则两个小球(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m1m2,则肯定相碰

D.m1m2,则一定不相碰

思路点拨:小车停止前,两个小球和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两个小球和小车具有共同的速度;当小车突然停止时,由于小球在光滑接触面上,所以两个小球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大小不变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两个小球间的距离不变,一定不会相碰,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易错误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这只是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而已,这不影响本题中两个小球原来的运动状态。

考点二 判断二力平衡

2【肇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汽车的重力和它所受到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汽车的牵引力和它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思路点拨: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作用在汽车上,二者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故选项A错误;汽车的重力和它所受到的阻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故选项B错误;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其方向都是竖直向下,而二力平衡要求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故选项C错误;汽车的牵引力和它所受的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选项D正确。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易错误区:这类题最易相混的是把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作平衡力,这两个力大小都相等,方向都相反,且都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

考点三 二力平衡的应用

3科学家常用探空气球测量气象数据(如图所示)。气球在空气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会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F作用,同时还会受到空气的摩擦阻力(f。某探空氢气球挂上仪器总重G128N时,正好匀速上升。当该氢气球挂上另一组仪器总重G232N时,氢气球却匀速下降。假设该氢气球上升或下降时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不变,则该氢气球所受空气的浮力是 N,所受空气的阻力为 N

思路点拨:当氢气球匀速上升时,阻力与重力都向下,浮力向上,根据受力平衡有:F=G1+f。当氢气球匀速下降时,阻力与浮力都向上,重力向下,根据受力平衡有:F=f=G2。即解得

参考答案:30 2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物体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时受平衡力的作用列出相应的等式,根据等式解出答案。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不是二力平衡,而是三个力平衡。

考点四 力与图像的结合分析

4【桂林】小明经常与同学进行爬杆比赛,如图甲所示。在某次比赛中,小明向上爬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但他所受摩擦力-时间图像漏画了一部分,如图丙所示。若将之补充完整,应是( )。

A. B. C. D.

思路点拨:人爬杆时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由图乙可知:0t1时间内,人加速向上运动,所以FGt1t2时间内,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Gt2t3时间内,人在减速向上运动,所以FG,故图像C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物体做匀速运动时,受平衡力的作用,即动力等于阻力;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动力大于阻力;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动力小于阻力。

易错误区:不能从习惯上看图像,本题易错选A

考点五 摩擦力的大小

5【杭州】如图所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这时,木箱受到的( )。

A.推力小于摩擦力

B.推力和摩擦力大小一定相等

C.推力一定小于重力

D.推力和摩擦力方向相同

思路点拨: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推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参考答案: B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暗含的条件,大木箱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受力平衡。

易错误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是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经常错误地认为推不动是由于推力小于摩擦力,没有把握住题目的关键所在。

探究提升

例、小雨和小风分别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小雨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 的原理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由图甲中AB所示的实验,可知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比较图甲中的 两图。

2)小风将实验装置改进为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

写出装置改进以后的一条好处:

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由此小风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得出的这一结论 (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

思路点拨:1)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原理是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力平衡,即此时物体所受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即除了要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须相同。(2)该实验中若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运动,控制木块匀速运动的难度较大,而做非匀速运动时会有一个额外的力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得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稳定。保持木块相对静止而拉动下面的木板,则不存在上述问题,此时的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1二力平衡 ②当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BC 2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实验操作 ②不正确 没有控制压力一定

方法归纳: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原理是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即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为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变量。

易错误区:本实验中,若保持木块静止而拉动下面的木板,木板的运动是不需要匀速的。

考点范围: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永州】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不需要控制小车每次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B.小车最终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如果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停止运动时惯性也随之消失

(1) (第2题)

2.【潍坊】如图所示,锤子的锤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A.锤柄下端受到撞击时,锤柄比锤头先停止运动

B.锤柄下端受到撞击时,锤头比锤柄先停止运动

C.这利用了锤头的惯性,锤头质量越大越容易套紧

D.这利用了锤柄的惯性,锤柄质量越小越容易套紧

3.【连云港】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

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更快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将落回原处(不计空气阻力)

4.

5.【盐城】如图所示,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 )。

A.大小是否相等

B.方向是否相反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镇江】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从t=0开始,小兵每隔2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6)

A.0~4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4N

B.8~10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6N

C.t=10s时,物块的速度一定小于5m/s

D.若在第16秒时撤去水平拉力F,物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7.

8.【德阳】如图所示,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物体B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右加速运动。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f和支持力N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图中已标出)。

(8) (9)

9.如图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1)两端挂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小车受到的合力为 N

2)若小车与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右侧钩码加到15N时,小车仍静止,则此时摩擦力大小为 N,摩擦力方向为

10.【梧州】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10)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3)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交流,为什么在实验中不可能观察到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呢?原因是

11.

高分夺冠

1.如图所示为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的情景。表演过程中,为了减小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1) (2)

2.如图所示,把一根木棒斜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棒受到重力、墙和地面对木棒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请在图中画出木棒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3.

4.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的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1时间内木块保持静止状态,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在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4题)

1)当用F=5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N;若用F=6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N

2)如图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F大小的关系,在重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N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F/N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为

第九讲 压力和压强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压力

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受力物体是受压面,压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二、压强

1.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常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可以写成p=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压强单位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1Pa1N/m2

3.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此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此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三、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种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p=

易考点

1.压力的概念、三要素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定义式与推导式,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区别。

例题精析

考点一 压力、重力与压力的区别、重力和压力的示意图

1如图所示分别是四位同学画的重力G与压力F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思路点拨:压力与重力不同,数值上也不一定等于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垂直,作用点在接触面上;重力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从力的三要素去考虑,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不同,方向和大小不一定相同。注意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和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才相同,但是这两个力的作用点不同。

易错误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是易出错的知识点,这两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的区别都易混淆。

考点二 固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则甲、乙、丙对地面压力最大的是 (填,下同)。如果在三个正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思路点拨:由图可知三个实心正方体的受力面积关系为 SSS,而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 F=pS可知,甲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最大。正方体上放一个质量为m的铜块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F=pS+mg,对地面的压强p=三个实心正方体上所放的铜块质量相等,且丙的受力面积最小,所以此时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丙。

参考答案:

方法归纳:已知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图可知三者的受力面积关系,利用F=pS即可比较对地面压力最大的物体;正方体上放一铜块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和铜块的重力之和,根据压强公式得出对地面压强的表达式,结合三者受力面积的大小即可得出此时对地面压强最大的物体。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在三个正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后求压强的大小,虽然原压强相等,但是因受压面积不同,使得最终压强不等。

考点三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

3【巴中】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柱形容器都装有质量相同的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为FF,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p )。

A. F=F, p=p B. F, p C. F=F, p D. F=F, p>p

思路点拨:乙柱形容器中水的深度大于甲柱形容器中水的深度,根据p=ρgh可知,乙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甲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G=mg,而两容器中水的质量相等,所以水对两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两容器都是柱形,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都等于水的重力。根据图可知两柱形容器中水的深度关系,根据p=ρgh判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只需看两柱形容器中水的深度即可。

易错误区:本题在日常练习中错误率较高,在分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时,需正确运用公式。

考点四 物体压强的比例计算

4如图所示,有甲、乙两个正方体金属块,甲的边长是乙的,甲的密度是乙的2倍,则甲对乙产生的压力与地面受到乙的压力之比为 ;乙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与乙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思路点拨:两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则pp=G:(G+G=m:(m+m=1:5.S:S=1:4pp=.

参考答案:15 45

方法归纳:根据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产生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求出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再根据压强公式p=可以求出压强之比。

易错误区:本题常见的错误是数学比例计算出错,须加强练习。

考点五 液体压强的计算

5倾斜容器中盛有60g某种液体,如图所示,容器的底面积为5cm2,受到的液体压强为980Pa,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的大小是 N,液体的密度是

思路点拨: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F=pS=980Pa×5×10-4m=0.49N;液体的密度:ρ==1×103kg/m3

参考答案:0.49 1×103kg/m3

方法归纳:已知容器的底面积和受到的液体压强,根据F=pS求出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根据p=ρgh的变形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易错误区:计算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必须用F=pS,而不能直接等于液体的重力。

探究提升

【济宁】如图所示,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A最重,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哪个铁块对地面的压强最大呢?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一:正方体铁块A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二: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三:三个铁块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1)以图中长方体铁块B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

压强表达式的推导:p=

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 有关,所以猜想 是正确的。

2)利用海绵或其他简易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粗略验证上面的猜想。

思路点拨:1)根据压强公式进行推导,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铁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铁块的重力,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展开求得:p=ρgh。(2)根据推导的固体压强公式,判断铁块对水平桌面压强的影响因素,最后判断猜想三是正确的。把三个铁块竖直放在海绵上,比较海绵的凹陷程度,即可验证猜想三。

参考答案:1p==ρgh 铁块的高度和密度

2)将三个铁块竖直放置在海绵上,观察比较海绵被压陷的深度,若深度相同,则可验证猜想三正确。

方法归纳:利用压强公式推导柱状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时,要结合重力、质量、密度等相关知识。公式的推导和变换是许多学生的弱项,须强化训练。

易错误区:在选择、填空题中,对于质地均匀、直上直下的规则固体可以应用p=ρgh 进行计算,但在计算题中要进行p=ρgh的推导才能应用。

考点范围:压强的大小比较及公式推导,压强实验的探究。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无锡】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2.【天门】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均匀正方体AB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边长小于B的边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

A.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B.若均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C.若均沿水平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D.若均沿图中所示虚线截去上面的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3)

3.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实心圆柱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3,底面积之比SASB=43A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ApB=12,则它们的高度之比hAhB为( )。

A.94

B.32

C.31

D.92

4.【广州】如图所示,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图钉帽的面积是1×10-4m2,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指至少要用500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

B.手指至少要用0.25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

C.图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大于水平向右的力

D.图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小于水平向右的力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5.【达州】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B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GA=10NGB=100NB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

C.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N

D.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2.25×103Pa

6.【杭州】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A右端与桌边相齐(如图所示)。在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使木板A的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在木板A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板A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B.木板A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C.木板A对桌面的压力不断变小

D.木板A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变小

7.

8.

(9)

9.【遵义】如图所示的平底容器质量为0.3kg,底面积为3×10-3m2,内装0.6kg的水后,测得容器中水深15cm,若将该容器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

Pa,容器中的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为 N。(忽略容器厚度,g10N/kg

10.

11.【大理】小强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实验,步骤如下:先用双面胶把一个100g的砝码固定在50cm长的一块弹性薄钢片上,将钢片的左端固定在桌子的一端;接着缓缓抬起钢片右端,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继续抬高右端,增大钢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现象依次如图甲、乙、丙所示。

(11)

1)该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

2)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斜面倾斜程度的增大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继续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直到与水平方向垂直,则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为

4)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再提出一个猜想:

12.【上海】如图所示,柱形容器A和均匀柱体B置于水平地面上,A中盛有体积为6×10-3m 3的水,B受到的重力为250NB的底面积为5×10-2m2

1)求A中水的质量。

2)求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现沿水平方向在圆柱体B上截去一定的厚度,B剩余部分的高度与容器A中水的深度之比hB′∶h=23,且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等于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强,求B的密度ρB

(12)

高分夺冠

1.【上海】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是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

A.立方体 B.长方体 C.圆柱体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第1题) (第2题) (3)

2.如图所示,两个实心圆柱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其上部相同的高度h后,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则它们原来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A.P=P B.P C.P>P D.无法确定

3.【北京】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200cm2100cm2。容器甲中盛有0.2m高的水,容器乙中盛有0.3m高的酒精。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后,剩余水对容器甲底部的压强为p水,剩余酒精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为p酒精。当质量m的范围为 时,才能满足p水>p酒精。(ρ酒精=0.8×103kg/m3

4.为了给立方体工件表面均匀地涂上某种油,需要用竖直向下的力F把漂浮在油面上的工件缓缓地压入油内,如图甲所示。工件的下底面与油面的距离为h,力Fh的大小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觉得图中CB的延长线BA段是没有意义的,老师告诉他,力F为负值时,表明它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了。

1)分析BC段:随着h的增大,油对工件下底面的压强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A点的坐标为(-a0),则a= 。从图中分析,a表示了工件一个物理量的值,这个量就是工件的

3)求C点所对应状态下,油对工件下底面的压强。(不考虑大气压强)

4)求油的密度。(g10N/kg

(4)

第十讲 太阳、月球及地球的运动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太阳

1.太阳是一颗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的气体星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2.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地球的直径约为1.3万千米,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达到1500万℃,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太阳的外部大气由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光球层(黄色)。色球层通常看不到(红色)。日冕层仅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4.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1)太阳黑子是指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

2)耀斑是指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斑块,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3)日珥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4)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信。

二、月球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2.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是太阳直径的,约是地球直径的。月球看起来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是因为月球直径是太阳直径的,月地距离也是日地距离的。月球体积小,约为地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

3.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的周期都是27.32日,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个面。

4.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地球上的;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月球上没有水,自然也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现象

5.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一般认为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度差为2~3km

6.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

三、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h)。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是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四、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后太阳直射点虽南移但太阳直射点还在北半球,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至后太阳直射点虽北移但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春分日(3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日期不同,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太阳高度总是从太阳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太阳只直射一次。

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分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冬至日北半球日最短夜最长,夏至日相反。夏半年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易考点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及其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从空间三维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情况。

3.晨昏线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和季节(节气)变化的关系。

例题精析

考点一 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

1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肉眼可见的太阳层次为光球层,因此它是太阳外部唯一发出可见光的层次

B.由于耀斑和日珥都可能导致色球层增温,所以色球层是太阳外部层次中温度最高的层次

C.因为极光是太阳大气中带电粒子流高速碰撞地球高层大气所产生的,所以只有太阳活动极大年时,地球两极地区看见极光的机会才多

D.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斑块,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看到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

思路点拨:太阳大气层都能发出可见光;色球层在太阳大气层中温度最低,比光球层和日冕层低,日冕层虽然是最外层,但却是热核反应最激烈的部位,所以温度极高;现代科学观测说明,极光与太阳风的强弱相关,而太阳风的强弱与太阳黑子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太阳黑子,只有在早晨或傍晚时才可能用肉眼看到极光。故选C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本题涉及太阳的内部结构(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等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易错误区:太阳的日冕层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见的,只有在日全食时才可见,常被误认为温度较低,实际上日冕层的温度比色球层要高许多。

考点二 月球表面的环境特征

2月球一昼夜时间比地球一昼夜时间长得多,月球昼夜温差达270。同学们对造成此较大温差的原因提出了下列猜想,其中与事实不相关的是( )。

A.月球上没有水的蒸发吸热现象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不能起到保温效果

C.月球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都长,白天吸收太阳的光热多,晚上放出的光热也多

D.月球表面不存在磁场

思路点拨:月球上没有水分,就不会出现蒸发吸热现象,白天温度就比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大。月球上没有空气保温,温度变化较大,所以昼夜温差大。月球白天时间长,可以从太阳光中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白天温度比较高;月球晚上时间也长,放出的热量比较多,所以晚上温度比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不存在磁场,这与昼夜温差大没有必然的联系。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大,可从月球的光照时间、月球上物质的比热容、大气对天体的保温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易错误区:月球昼夜温差大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昼夜时间长、没有液态水和空气的保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考点三 太阳高度与杆影的变化

3如图所示为小明所画的某日某一时刻的杆影示意图。请判断小明画图的时刻约为( )。

A.上午6

B.上午9

C.正午12

D.下午3

思路点拨:由于地球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在北半球,早上日出时,杆影朝西偏北;正午时,杆影朝北;日落时,杆影朝东偏北。从图中可看出,杆影朝向东北方向,所以应为下午3时左右。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首先要从图中看出杆影的朝向,其次了解一天中杆影的变化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易错误区:杆影的朝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杆影朝向东北,太阳并不在东北,而是在西南方向。

考点四 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规律对生活现象的影响

4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在欧洲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北京四季较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思路点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变化,选项ABD都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昼夜交替;②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更替。

易错误区: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两者容易混淆。

考点五 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5如图所示为地球绕太阳公转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小时或 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时间为 天或

3)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的变化。

4)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注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的名称和日期。

思路点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即1天;地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时间为365天或1年;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北半球的夏至日是622日前后,冬至日是1222日前后,春分日是321前后,秋分日是923日前后。

参考答案:1)如图箭头所标

224 1 365 1 3)昼夜交替 四季 4)如图所示

方法归纳: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即1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是四个节气的日期易记错,应加强理解性和联系性的记忆。

探究提升

例、如图所示为根据众多科学家多年所观察到的太阳黑子数的变化结果所作的曲线。分析曲线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曲线上看出,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 ,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

2)国际上规定以1755年起算黑子周期为第一周期。科学家制订太阳活动周期的起点年时从太阳黑子数相对数来看这一起点年应该属于太阳活动的 年。

3)从曲线上看出,1855年到1965年中总共出现了 个太阳活动峰年。据此可算得出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年。

4)分析1920年到1965之间的曲线,你能得出的一个规律是

5)请你来作个预测,2025年属于太阳活动周期的第 周期。

思路点拨:1)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较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谷年。(2)国际上规定太阳活动周期的起点年时是1755年,这一起点年应该属于太阳活动的谷年。(3)从统计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活动峰年和太阳活动谷年的年份,据此可计算出太阳活动的周期。根据周期可推算出2025年属于第几周期。

参考答案:1)太阳活动峰年 太阳活动谷年 2)谷 310 11 4)太阳活动呈增强趋势 525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易错误区:本题第(2)题易答错,从图中不能看出1755年的太阳黑子的多少,难以确定是太阳活动峰年还是太阳活动谷年。第(5)题计算第几周期时,注意不能从图中的1850年开始计算,必须从1755年开始计算。

考点范围:太阳活动规律的探究。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义乌】下列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日珥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B.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C.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D.月球表面布满了环形山

2.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之一是向月球发射月球车,以进一步探明月球的基本概况。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B.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海

C.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到月球表面可形成环形山

D.月球表面除岩石及其碎屑外还有空气,但没有水

3.利用地球仪演示自转时,你观察到的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4.晨线和昏线分别是一个半圆,它们共同构成了晨昏线。下面四幅图中,表示晨线的是( )。

(4)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济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①昼夜交替 ②四季变化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读图判断,在该图中( )。

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

C.北京的天还没亮

D.对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

(第6题) (第7题)

7.小明家要在杭州市买房,为出行方便准备买一楼,但爸爸担心房间的光照不好。小明建议元旦假期去看房。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么整年都不会有问题。

1)小明建议的看房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填字母,下同)

A.A-B间且更接近B B.C-D间且更接近C C.D-A间且更接近D D.D-A间且更接近A

2)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小明建议元旦去看房的理由是。

A.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裕

C.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杀价

D.这几天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的影子较长

8.【衢州】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某研究人员以当地每年相同区域内的野生山菇产量为例,对太阳黑子与农作物的关系进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每年的平均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曲线,读图可以发现太阳黑子数从最小值至最大值增加的速度,比从最大值至最小值减少的速度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具有周期性,2001年太阳黑子数处于峰值,下一次太阳黑子数的峰值会在 年出现。

2)图乙为当地的野生山菇产量的直方图,对照两图,可以发现随着太阳活动的加强,山菇产量总体呈现 趋势。

(8)

9.【温州】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分裂说: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的转速太快,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

同源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浮动星云内同时形成。

碰撞说: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地球与一个较大天体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激射到太空中的地球物质和该碰撞天体的残骸不断相互吸引,最终形成了月球。

1)有科学家用图所示形象地描述了月球的一种形成过程:

(9)

你认为这种图示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种假说?

2)月球形成初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在月球表面形成了随处可见的

10.学校的作息时间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昼夜长短的变化。612这一天,金华的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 ,造成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1.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EF代表 线,纬度为 GH代表 线,纬度为

2)图中所示,太阳光直射点恰好在 上,这一天浙江省处于 季,节气是

3)这一天浙江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高分夺冠

1.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面环形山的正确步骤是( )。

①调节主镜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月面影像清晰 ②调节手柄将寻星镜对准月球,使月球位于寻星镜视野中央 ③缓慢调节手柄,使主镜内找到月面环形山 ④调节主镜目镜的焦距,使月面环形山的像清晰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2.关于如图所示的阳光照射情况,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B.此时北半球正午杆影长度最长

C.这一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昼最长,夜最短

D.这一天北半球是夏至

(第2题) (第3题)

3.许多人都看过夕阳西下的情景,你可曾留意太阳西落的方位?如图所示为浙江省在夏至、春分、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图。比较浙江省冬天和夏天的落日方位,若只考虑哪一个较为偏南或偏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者落日方位相同

B.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南

C.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

D.因每天落日的方位各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4)

1)某一日期时地球处于B处,则再过三个月,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填字母)。

A.A处附近

B.C处附近

C.AB的正中间

D.BC的正中间

2)当地球公转到C处时,请分析出现下列现象的原因:

现象一:②地能够看到午夜的太阳:

现象二:正午时,③地的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现象三:此时,④地正处在冬季:

320161017号,“神舟十一号”飞船载着景海鹏和陈冬两名宇航员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当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四个位置中的 两个位置之间。

5.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你了解太阳吗?

太阳的构造: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又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的大小:太阳的体积约为1.41×1027m3,质量约为2×1030kg,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km

太阳的密度:日冕层密度约为1011个原子每立方米;光球层密度约为1023个原子每立方米;在太阳中心,密度约为1.5×105kg/m3

太阳的温度:表面温度约为5.7×103,中心温度约为2×107,日冕层温度约为5×105

太阳的自转周期: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太阳的不同纬度地区旋转的快慢不同。

1)光从太阳传到地球的时间约为 s

2)假设有两个太阳黑子分布在太阳的不同纬度,则地面观测者看到的这两个太阳黑子旋转的快慢情况是 (填字母)。

A.处于太阳两极处的黑子旋转得最快

B.处于太阳赤道的黑子旋转得最快

C.处于太阳任意纬度的太阳黑子旋转的快慢一样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3)太阳上密度最小的区域是 (填字母)。

A.日冕层 B.色球层 C.光球层 D.太阳中心

4)太阳的平均密度约为多少?

第十一讲 月相、日食和月食及探索宇宙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能反射太阳光。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一个月中的月相名称依次为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残月。

4.月相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关系:

月相

农历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

新月

初一(朔日)

不可见

上弦月

初七、初八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面朝西

满月

十五、十六(望日)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

5.通过月相判断时间和方向:上弦月出现在上半个月的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个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亮面朝东,即“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注意:上弦月为正“D”形,下弦月为反“D”形。

二、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2.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时,日食便有可能发生。此时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有时月球距离地球较远,月亮不能完全把太阳遮盖,人们会看到一圈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

3.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初一(即新月出现时)。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过程与日全食类似。

4.日食过程:日食始于西侧,终于东侧,如下图所示:

三、月食

1.月食的形成:当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时就会发生月食现象。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月食发生时,月面仍能得到少量光线,故呈暗弱的古铜色。

2.由于月球公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轨道有约5°的夹角,在大多数月份中,月球会运行到地球阴影附近,但不完全进入,所以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

3.月食发生在农历月的满月(十五、十六)日期。

4.月全食的过程:月食始于东侧,终于西侧,如下图所示:

四、探索宇宙

1.太阳系的组成。

1)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2)八大行星和小行星:

①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②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与地球最近的行星。

③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④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⑤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a.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b.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c.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⑥木星: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气体漩涡——大红斑。

⑦土星: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⑧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地球上有空气。

2.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看像一个大漩涡,有四条螺旋状的旋臂从中间伸出;从地球上看,像一条横贯天空的银河。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万光年。

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易考点

1.根据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判断月相,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日期或根据农历日期判断月相。

2.结合光的直线传播或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日食或月食的成因。

3.考查对太阳系模式图的理解和宇宙的层次结构。

例题精析

考点一 月亮的月相、月陆、月海等常识及光的反射

1如下表所示为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得出的近年发生或未来若干年内将会发生“超级月亮”天文现象的时间。下列有关“超级月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15928

20161114

201812

2023121

20341125

2036113

A.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B.暗区是月球表面的高地

C.太阳光在亮区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D.“超级月亮”是由于那天月球体积变大

思路点拨: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由图片可知,月球几乎全部是光明的,这时的月亮叫做满月,故选项A正确;月球表面有阴暗的区域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故选项B错误;月球本身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地球上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月球表面的亮区,所以月球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故选项C错误;“超级月亮”是指月亮与地球近距离的状态,由于距离近,视觉效果变大,但月球的体积没变,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正确识记月陆、月海等基本概念,了解“超级月亮”的形成原因。

易错误区:注意月球表面不会形成镜面反射;另外“超级月球”是由于离地球较近而产生的视觉效果,不是月球体积变大。

考点二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分析,日、地、月的相对位置与月相的关系

2如图所示为某一个月中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轨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 ,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

2)月球位于轨道的C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 ,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 ,其原因为

3)当月球位于轨道的B点时,其月相为 月,位于D点时,其月相为 月。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 的时间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订的。

思路点拨:由图可知:(1)月球处于转道的A点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相为新月,月球的影子可能掠过地球的向日半球而产生日食现象。(2)月球处于轨道的C点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共线,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相为满月;月球可能在地球的背日方向上通过地球的阴影区而产生月食。(3)月球处于转道的B点和D点的位置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为垂直关系,在B点,太阳在月球的右侧即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在D点,太阳在月球的左侧即月球的亮面朝左应为下弦月。(4)历法中的农历就是根据月相的周期变化制订的。

参考答案:1)三者共线,月球位于中间 日食 2)三者共线,地球位于中间 月食 地球位于中间,挡住了太阳光 3)上弦 下弦 4)农历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对月球的运动情况及月相形成过程的理解,要求提高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易错误区:看懂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轨迹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以不同的参照物看月球,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若以地球作参照物,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若以太阳作参照物,月球的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

考点三 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食的现象

3据科学推测,20178820181317282019121717都可能发生“红月亮”的美丽天文奇观(如图所示),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

1)出现上述现象时,其实是发生了 的天文现象。

2)产生这种天文现象的原理:当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行到接近一条直线而且 位居中间时,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中,从而发生了该天文现象。

3)从光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用光的 传播来解释。

思路点拨:月食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解释月食现象要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当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行到接近一条直线且地球居中时,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全部被地球挡住,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月食。

参考答案:1)月食 2)地球 3)直线

方法归纳:理解月食的形成原理: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月球上的光线,月球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就形成了月食。

易错误区:月食与日食的现象有一点明显不同:日食发生时,太阳被月球挡住的部分是黑的,而月食发生时,由于地球大气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月球表面还是有少量光照的。

考点四 太阳系模式图

4如图所示为太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特点是

2)八大行星中自转方向特殊的行星是 ,其自转方向是 。请对该行星特殊的自转方向做出一种合理的猜想:

思路点拨: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特点是都自西向东转,而且其运动轨道大致在同一平面上。(2)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转的,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金星来自于太阳系以外,是经过太阳系时被太阳捕获的;二是金星受到外来天体的撞击后改变了自转的方向。

参考答案:1)都自西向东转 2)金星 自东向西 金星来自太阳系以外,是经过太阳系时被太阳捕获的(或金星受到外来天体的撞击后改变了自转的方向)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太阳系模式图,要求对太阳系的主要构成进行理解和记忆,然后加以分析解答本题。

易错误区:1)对“凌日”这一天文现象没有感性的认识而错答;(2)注意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

考点五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5如图所示为太阳系中的行星之王——木星。下列有关木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和木星临近的行星是地球和土星

B.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木星表面激烈喷发的岩浆

C.木星上没有大气,却有光环

D.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居于第二位的天体

思路点拨:木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排在火星和土星之间,中间有一小行星带分布,而不是位于地球和土星之间,故选项A错误;木星上的大红斑是其表面最显著的特征,这是木星大气层中的一股猛烈而长久的风暴漩涡,而不是由于其表面的岩浆喷发形成的,故选项B错误;木星上有大气,其大气成分主要是氢气,故选项C错误;木星是行星之王,但体积和质量却比太阳小得多,所以在太阳系的天体中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排在第二位,故选项D正确。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对太阳系中的木星知识的了解情况。要求掌握木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木星上大红斑的原因,木星上的大气、光环,木星的大小等有关概况。

易错误区:木星在太阳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大的,但比太阳小得多。不能把最大的“行星”误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探究提升

例、小明喜欢看星星,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小明突然想:星星为什么老是眨呀眨的呢?难道它们能一会儿发光,一会儿不发光?不可能!那又是为什么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明收集了下面这些光现象,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①在野外围着篝火烧烤,隔着篝火会看到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

②在哈哈镜前会看到自己大变样。

③夏天,可以看到柏油路上好像有一股水汽在上升,隔着水汽看到对面的东西好像在晃动。

1)你觉得小明收集的这些现象当中,有哪些与星星眨眼问题相似?你觉得它们的相似点在哪里?

2)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了吗?请你想一下,在月球上看到的星星会眨眼吗?为什么?

3)美国的哈勃天文望远镜是科学家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送上天去的。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把图像传回地球,它无论是制造还是维护都非常昂贵,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把天文望远镜送到天上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思路点拨:①与③是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光的折射形成的;而②是由于哈哈镜的表面凹凸不平、反射面不平造成的。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是恒星,它们都能发光发热,恒星发出的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由于各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层密度不同,会发生折射现象。同时,又由于各个地方大气的密度都在不断变化,这就使得星光偏折的方向不是一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这样,到达你眼睛的星光就会一会儿强,一会儿弱,你就会觉得恒星的光忽明忽暗,成了一闪一闪的了。

参考答案:1)①③与星星眨眼相似,相似点为都是因为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光的折射形成的。 2)因为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但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不存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 3)因为光的折射现象,不能更准确地观察太空中的星星,而在“天上”真空环境下没有光的折射影响,在太空中利用哈勃望远镜对外太空进行观察时,可以避免空气的干扰,观察更准确。

方法归纳:本题须先了解地球表面的大气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密度不均,再结合光的折射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误区:注意地球表面的大气密度是不均匀的。

考点范围:对宇宙中的“星星闪烁”现象进行分析。

专项训练

拓展训练

走进重高

1.某一天的月球是中午升起,傍晚时已高高悬挂在头顶,半夜时西落。下列四幅图中,符合这种情况的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2.【义乌】下列有关太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是宇宙中唯一能发光的天体

B.月球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行星

C.哈雷彗星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D.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3.【嘉兴】因其自身引力太小、不太清楚其所在轨道附近的天体等原因,冥王星在太阳系中“大行星”的地位一直受到争议。2006824,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决定,把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下列对于冥王星降级的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质量太小 B.距离太阳太远 C.自身不会发光 D.没有围绕太阳公转

4.如图所示为一张日历,据此判断这一天晚上的月相是( )。

A. B. C. D.

(4) (5) (6)

5.【温州】201266,我国许多地方观察到“金星凌日”现象。人们观察到小黑点般的金星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太阳、金星和地球都是恒星

B.太阳是恒星,金星和地球是行星

C.太阳会发光,金星和地球不会发光

D.金星和地球都绕太阳运动

6.【湖州】图中①~⑧代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其中我们居住的星球是( )。

A. B. C. D.

7.【绍兴】下列有关宇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B.太阳系是由太阳、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星系

C.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D.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

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的是( )。

9.

10.【义乌】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请将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太阳系中体积最大且有大红斑的行星是

11.【绍兴】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一个黑点从太阳前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八大行星中,能产生“凌日”的行星是

2)火星是一颗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其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地球公转一周的两倍。由此可知,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 (填“长”、“短”或“相近”)。

(11)

高分夺冠

1.“水星凌日”每世纪会发生13次。“水星凌日”是指在地球上看到水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原理和日食产生的原理相同。图甲是天文爱好者公布的“水星凌日”天文奇观的全过程,图乙为“水星凌日”的示意图。当“水星凌日”现象发生时,图中水星的位置应该在( )。

(1)

A.A B.B C.C D.D

2.

3.【宁波】从地球上看,金星同月球一样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相位变化),金星的相位变化与月球相似。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

远,用肉眼无法看到它的“月相”,某研究人员利用仪器在地球上观察到金星“满月月相”,此时金星位于图中的位置是( )。

A. B. C. D.

(3) (4)

4.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如图所示。这是一种 现象(填“月食”或“日食”),你的判断依据是

能力提升篇

第十二讲 代代相传的生命专题

知识梳理

一、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第二性征。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二、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胚胎早期所需的营养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胎儿所需的营养来自母体。

3.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这一过程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4.人体的发育过程中,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

其中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以性发育、性成熟为主要标志。

三、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1.动物的生殖方式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类。动物的有性生殖又分体内受精(如鸟类、哺乳类、昆虫等)和体内受精两类。无性生殖常见的有分裂生殖(如变形虫等)和出芽生殖(如水螅等)。有性生殖的动物胚胎发育有卵生(如昆虫、鸟类等)、胎生(哺乳类)和卵胎生(鲨、蝮蛇等)三类。卵生动物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营养主要来自母体。

2.动物的生长发育类型

1)昆虫的生长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蚕、蜂、蝶、蚊等。②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蟑螂、蝉等。

2)青蛙的生长发育: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四、种子及其萌发

1.一粒完整的种子包括胚和种皮。种皮起保护作用,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

2.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种子一般有胚乳结构,用来贮存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如桃、豆类植物、瓜类植物等)种子一般无胚乳,子叶肥大贮存营养物质。

3.种子萌发时先吸水膨胀,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再不断地发育。种子萌发的条件:①胚完整具有生命力且不在休眠期(内在条件);②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外在条件)。

五、芽的发育

1.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与侧芽,按形成的器官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芽中有分生组织(即生长点),可不停地进行细胞分裂,使芽轴伸长,并保持顶芽的形态结构,生长点四周为叶原基,将来发育为幼叶。当芽展开形成枝条时,幼叶长成为叶,芽轴长成为茎,而芽原基则为茎节上的侧芽,将来发育成侧枝。

3.植物芽的生长具有顶端优势。果树种植常采用去掉顶芽的方法提高水果产率。

六、花的结构

完整的花由花托、花被(花萼和花冠)和花蕊(雄蕊和雌蕊)组成。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

七、被子植物的生殖类型

1.有性生殖:必须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产生新个体。其过程为: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就能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方法有分根、压枝、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属于无性生殖。

八、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去掉果皮就是种子。许多植物的子房内有许多胚珠,形成的果实内就会有许多种子。

九、细菌和真菌

1.细菌分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类。细菌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形成核区,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壁外还有荚膜和鞭毛。细菌通过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2.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属于真核生物。比植物细胞少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为生。酵母菌、霉菌和食用菌是

三类常见的真菌。

3.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食物的保存原理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例题精析

1【枣庄】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男性、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

B.成年男性终生有产生精子的能力,成年女性只在生育期有产生成熟卵细胞的能力

C.母体血液可进入胎儿体内为其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D.在童年期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思路点拨: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姓和女性产生性细胞和性激素的器官,是人体的主要性器官,故选项A正确;成年男性终生有产生精子的能力,成年女性只在生育期有产生成熟卵细胞的能力,故选项B正确;女性怀孕过程中,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换,但大分子的物质及血细胞不能进行交换,故选项C错误;10岁以前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故选项D正确。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了解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管的作用,了解胎盘的作用、人体胚胎以及胚后发育的过程。

易错误区:子女与母亲的血型不一定相同,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血液不可以相混,否则会发生凝血反应。

2性外激素是昆虫成虫腹部末端或其他部位的腺体所分泌的一种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尾的挥发性的化学物质。为了减少农药的污染,农业上施用性引诱剂起到控制害虫的作用,其原理是( )。

A.可以毒杀害虫

B.干扰雌雄虫的通讯,使害虫无法交配

C.破坏雄虫的嗅觉器官

D.有它存在时雌雄虫也能交配,但不能产卵

思路点拨: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招来同种的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种类的生物。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从而控制害虫,其原理就是干扰雌雄虫的通讯,使之无法交配,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把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通过大量诱杀雄虫,使害虫的雌雄性比失去平衡,造成部分雌虫不育,以减少下一代害虫的密度,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易错误区:不理解性外激素的作用而错选C

3黄瓜的花是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因此黄瓜植株上,多半花不会结果。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不结果的花是因为没有昆虫为它们传粉

B.黄瓜不属于绿色开花植物,不能形成果实

C.因为植株的营养供给有限,因此只有少数花结果

D.正常情况下,能结果的是雌花,不能结果的是雄花

思路点拨:黄瓜等瓜类植物开的是单性花,雌雄异花,雄花没有雌蕊,雌花没有雄蕊,只能异花传粉,主要是利用昆虫来传粉。只有雌花经传粉和受精后才能结果。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要联系实际,对不同的花的结构特点、传粉过程进一步了解,拓展不同植物的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知识。

易错误区:无论是单性花还是两性花,除非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用激素刺激的方法,否则未经传粉受精一般都不会结果。但本题的侧重点是雄花只为雌花传粉而雄花本身不能结果。

4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植物的一种方法,一般不用作组织培养材料的是( )。

A.受精卵 B. C.茎尖 D.叶片

思路点拨: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故选A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要明确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不需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作为培养材料。

易错误区:不能从细胞分化能力强弱的角度来思考本题,易错选D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请你帮他们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

2)做出假设:

3)实验材料及用具:15只同种且同时孵化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蝌蚪、新鲜水草、3个型号相同的玻璃缸、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提前晾晒了3~4天的自来水。

4)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3个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

第二步:在3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 的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各放入5只蝌蚪。

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 ;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 3号玻璃缸不做处理,作为

第四步:向1号、2号玻璃缸连续投药7天,每天药量相同;喂养过程中注意换水,喂饭粒少许。

第五步:记录每天观察的结果。

5)实验现象:1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先完成变态发育,2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最后完成变态发育,3号玻璃缸中的小蝌蚪发育时间居于两者之间。

6)得出结论:

思路点拨:2)由探究实验的问题“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什么影响?”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假设。(4)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实验具有唯一变量——甲状腺激素,而其他条件要相同,所以第二步:在3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第三步: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3号玻璃缸不做处理,作为对照。这样形成两组对照:1号和3号、2号和3号,分别探究甲状腺激素增多和减少情况下蝌蚪的变态发育。(6)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参考答案:2)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4)等量 适量的甲状腺激素 适量的甲状腺抑制剂 对照 6)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方法归纳: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易错误区: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唯一变量而其他变量相同。

专项训练

A

1.

2.为了解决不孕症,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全能性,1997年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问世。“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都属于有性生殖

B.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C.都属于无性生殖

D.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3.

4.如图甲所示为某种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第4题)

A.图甲中②③④⑤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所有细菌都具备

B.①是细菌的纤毛,主要作用是帮助细菌运动

C.④是细菌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D.在图乙中,我们肉眼看见的不是一个一个的细菌,而是菌落

5.【沧州】下列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B.人的卵细胞与受精卵内都有23对染色体

C.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因此称为两栖动物

D.细菌、真菌和病毒都可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6.

7.下列关于植物双受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A.双受精是指两个精子分别与两个卵细胞同时受精,形成两个受精卵

B.双受精是指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的现象

C.双受精是指两个精子同时与一个卵细胞相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

D.双受精现象不是所有植物都具有的,而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8.

9.下列说法中,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类微生物

B.乳酸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C.干制贮存食品的原理是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

D.保持正常的呼吸是贮存生活状态食品的重要方法

10.如图所示为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多莉的外貌最像母羊 ,理由是

2)克隆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判断的理由是

3)克隆羊“多莉”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说明与遗传有关的物质存在于哪一细胞结构中?

4)科学家在实施克隆时,须将体细胞核植入无核卵细胞中,如果植入其他无核体细胞中则达不到目的。请猜测一条较为合理的理由:

(10)

11.请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菜农一般把种子播在松土后的土壤中,主要原因是

(2)目前杭州郊区的菜农常用温室大棚生产瓜类蔬菜。若要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3)要将大量的新鲜水稻种子贮藏较长时间,最简便有效的是

4)要在葡萄园种植具有果大味甜等优良性状的A品种葡萄,果农没有选择A品种葡萄的种子在园中进行播种,而是直接剪取A品种葡萄的枝条进行扦插。你认为他这样做的优点是

B

1.【衢州】目前有的国家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试管婴儿”,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图所示的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1)

A.“三亲试管婴儿”培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捐献者卵细胞的细胞质

C.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D.“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

2.

3.泰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上的奇石异树都是优美的风景。下列是某同学观察了“五大夫松”和“卧龙槐”(如图所示)后的分析,其中不科学的是( )。

五大夫松 卧龙槐

(第3题)

A.卧龙槐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B.卧龙槐种子不裸露,五大夫松种子裸露

C.五大夫松的茎坚硬,叶针形,果实可食用

D.卧龙槐芬芳的花香和甘甜的花蜜,可吸引昆虫,因此它可以借助昆虫传粉

4.【昆明】桃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甲~丁四项中,错误的共有( )。

(第4题)

甲:由于①比②的位置高,所以不能自花传粉 乙:⑧是由④中的受精卵发育成的

丙:⑤⑥⑦都是由③发育成的 丁:④内的细胞数决定果实内的种子数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5.

6.如图甲、乙所示分别示为某植物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6题)

A.甲枝条具有顶端优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B.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育

C.甲枝条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D.乙枝条的措施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7.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看到的几种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7)

1)其中用于制醋的微生物最可能是 ,用于面食发酵的是 ,用于提取抗生素药物的是

2)丙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丙细胞具有 ;丙细胞与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3)从孢子囊的形态上看,乙和丁属于该类微生物中的不同种类,乙微生物的种类属于 ,丁微生物的种类属于

8.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生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填序号,下同)。

①水螅的出芽生殖 ②豌豆的种子繁殖 ③月季的扦插繁殖

④鱼的受精卵繁殖 ⑤细菌的分裂生殖 ⑥鸡的受精卵繁殖

2)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热门领域。下列生物技术中,能够说明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的是

①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 ②“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

③伞藻嫁接实验 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9.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受精过程,②表示发育过程。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9)

1)若上述生物体代表绿色开花植物,则在进行过程①之前,还需要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2)若上述生物体代表蝗虫,则过程②的三个阶段是

3)若上述生物代表青蛙,则过程①的特点是

4)若上述生物代表人,产生生殖细胞B的部位还能分泌 ,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5)人的发育是从细胞C开始的,细胞C形成的部位是

10.【东营】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用酵母发过的面粉制作的食品特别松软香甜。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你不妨尝试动手做一下发糕。发糕暄软多孔,美味可口,人人都爱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材料用具】面粉、市售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制作方法】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h。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min。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2)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的原因是

3)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

4)蒸熟的发糕暄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5)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第十三讲 人体感觉与声现象专题

知识梳理

一、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

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3.嗅觉的形成过程: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嗅觉具有嗅疲劳、嗅适应等特点,而且嗅觉敏感度会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对苦味、酸味、甜味、咸味较敏感的部位分别位于舌根、舌侧中部、舌尖、舌侧前部。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味蕾→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二、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声波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回声与原声之间的时间差不小于0.1s,人才能分辨回声。

三、耳和听觉

1.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2.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耳可以听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不同的。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难以治疗。

四、声音的三个特性

物体振动越快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材料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特色。

五、噪声及其防护

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的三种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耳朵处减弱。

例题精析

1如图所示,助听器可帮助大多数失聪者改善听力。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神经,引起听觉

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于听神经引起听觉

D.产生次声波直接作用于听神经引起听觉

思路点拨:助听器是利用固体来传声的,发声体的振动引起空气的运动,通过助听器的放大作用,引起头骨、颌骨的振动,再传给听神经,引起听觉。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使用助听器的病人都是传导性耳聋,听神经是完好的,可通过助听器将声音传到听神经,引起听觉。

易错误区:本题需要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失聪的原因及传声原理,否则易错选CD

2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下表所示为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的关系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思路点拨:1)采用描点法把题目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在图像上描出来,再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即可。(2)根据画出的图像,在温度轴上找出15所在的位置,从此点向上画一条纵线,和所画图像相交的点所对应的速度值即为15时的声速,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声速约为339m/s

参考答案:1)如下图所示 2339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和对给出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坐标、图形等相关数学知识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易错误区:解题中常见的错误是横、纵坐标弄错。

3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思路点拨: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选项A正确;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因此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他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客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选项B正确;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选项C正确;客船上的人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来判断,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易错误区:对音色与音调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无法判断D选项的对错。

4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路程加上汽车在2s内行驶的路程的和的一半即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即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参考答案:根据题意,画出如下示意图:

设汽车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即示意图中AC的距离)为s,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即图中BC的距离)为s2

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2m/s×2s=24m

声音传播的距离:s+s2=v2t=340m/s×2s=680m

s+s2=2s2+s1=680m

解得s2=328m

即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328m

方法归纳:解此类题时最好画出示意图,便于理解和列出必要的关系式。

易错误区:未搞清汽车行进的路程和声音的传播路程之间的关系。

5【湖州】聂利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思路点拨:1)采用多只蜜蜂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由实验①和②可知,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当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说明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参考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方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蜜蜂能够发声,肯定是由振动引起的,可以逐一排查。

易错误区:未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专项训练

A

1.下列对人或动物的嗅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B.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C.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D.嗅觉的适应性与嗅觉疲劳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2.

3.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

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

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

4.

5.人耳的结构复杂,某些结构受损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听力。下列有关耳的结构损坏中可能造成完全失聪的是( )。

A.鼓膜损坏 B.外耳道堵塞 C.听小骨损坏 D.听觉神经损坏

6.【枣庄】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7.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峡谷中呼喊之后,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则反射声音的峭壁距呼喊者 m。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则人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要 m

2)运用声收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利用声收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3s后接收到来自大海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洋深度为 m。但是超声波声收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无法用声收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8.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有人提出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①: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

方案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方案③:吹响笛子后,按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方案④: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

你认为最能说明所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是 (填序号)。

9.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振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按如图所示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与音叉B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音叉B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音叉B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振”。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空格填完整。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就会形成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B

1.

2.【杭州】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后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3.【衡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黄冈】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4)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5.

6.坐在岸边的小明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

A.170m B.340m C.510m D.680m

(第7题)

7.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尼龙琴弦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若改用细铜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若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

4)若在用“土电话”时,琴弦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另一方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

8.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有烧过水的同学都知道,水开时的声音是沉闷的“扑扑”声,而水快开时却发出了清脆的“呼呼”声。针对“烧水时水中产生的声音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建立了如下假设:

①可能与水的温度和火力的大小有关。②可能与水中的气泡有关。③可能与水的多少和所用的容器有关。某同学回家后,动手做了如下实验:

①打开两个相同火力的煤气灶,将两个不同的容器,装上等量的水后,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直至水烧开,观察整个过程,并不时地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②当水温达到40~50时,有气泡开始脱离容器底,容器底发出了轻微的“呼呼”声,两个不同的容器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温度升高,“呼呼”声变大。

③当温度升高到80~90时,气泡变得更多了,“呼呼”声也变得更大了。将其中一个容器停止加热,虽然温度和刚才相同,但只要气泡消失,声音就没有了。

④当水烧开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发出沉闷的“扑扑”声。

1)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吗?你认为水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2)该同学的实验是否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若有,请指出。

9.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同的色光是由各种频率的光波组成的。

1)所谓“光谱红移”,你认为光波的频率是在 (填“变高”或“变低”)。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10.在人与山之间有一条铁路穿过,当一列火车行到人与山之间时拉响汽笛。人看见拉汽笛冒出的白烟1s后听到汽笛声,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又经过1.2s听到从山反射回来的声音。求人与山之间的距离。

第十四讲 光现象及其探究专题

知识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应用及现象:(1)激光准直;(2)影子的形成;(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4)小孔成像。

2.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光疏物质如空气中光传播得较快,在光密物质如玻璃中光传播得较慢。光的折射与光速的改变有关。

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虚像。

2.实像与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所成的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所成的像。

3.凹面镜的应用实例有太阳灶、手电筒、汽车车头灯等;凸面镜的应用实例有汽车后视镜等。

三、光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让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2.物体呈现各种颜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而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的光。注意透明物质的颜色与不透明物质的颜色的决定因素不同。

3.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注意区分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

四、光的折射的应用

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或从空气中看玻璃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五、透镜

1.无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画光路图时,特别要注意下列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和穿过光心的入射光线。这三条特殊光线是分析和解决透镜成像的关键。

2.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增大) 像距增大(减小) 像变大(变小)

5.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增大) 像距增大(减小) 像变大(变小)

六、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发出信号,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形成视觉。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例题精析

1【淄博】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三棱镜,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思路点拨: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参考答案:如下图所示:

方法归纳:先画出法线,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由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作出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了两次折射。

易错误区:作每个界面的折射光线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本题最容易出错之处。

2【绍兴】某中学的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A. B.甲、乙 C.乙、丙 D.

思路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别作出四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像和老师的连线没有通过屏风的只有丁。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人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本题可以分别作出四个学生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像和老师的位置,连线不通过屏风的人,就能被老师看到。

易错误区:本题若不通过作图分析,而是凭空想象,则很容易出错。

3【呼和浩特】如图所示,小云用一只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平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B。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点沿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点沿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思路点拨: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光线由MO变成DO,反射光线由OA变成OA′,所以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MO变为CO,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参考答案:顺时针 逆时针

方法归纳: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中关于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易错误区:本题将反射角和折射角转变为AB两点的移动,利用作图法可减少失误。

4发光物P从距凸透镜50cm的地方沿凸透镜的主轴向透镜的方向以v=5c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2cm。关于发光物P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s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B.t=4s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C.t=6s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t=8s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路点拨:发光物P从距凸透镜50cm的地方沿主轴向透镜方向以5cm/s的速度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1)当运动2s时,物体P移动的距离是:s=vt=5cm/s×2s=10cm,物距为u=50cm-10cm=4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运动4s时,物体P移动的距离是:s=vt=5cm/s×4s=20cm,物距为u=50cm-20cm=3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当运动6s时,物体P移动的距离是:s=vt=5cm/s×6s=30cm,物距为u=50cm-30cm=2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运动8s时,物体P移动的距离是:s=vt=5cm/s×8s=40cm,物距为u=50cm-40cm=1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D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首先根据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求出物体的运动距离,然后求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最后根据物距和凸透镜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既要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各时刻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又要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成像情况。

5【桂林】如图甲所示为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思路点拨:1)透过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即用2mm厚的玻璃板。(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那么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能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的下一步操作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总结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参考答案:1)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2 2)像和物大小相等 3)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易错误区:选用透明玻璃的原因不要写成“能透光”之类的答案,与出题意图出入较大。第(4)题操作一定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回答,否则会偏离题意。

专项训练

A

1.投影仪的屏幕是白颜色的,上面的字经常用黑色的,容易看得清楚,原因是( )。

A.白色屏幕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

B.白光照射到屏幕上,白屏幕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眼

C.白光照射到屏幕上,白屏幕反射出白光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屏幕反射光的本领强

2.小明在暗室里用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戳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和正五边形四个小孔,则在墙上可能出现( )。

A.一个蜡烛火焰的实像

B.四个蜡烛火焰的实像

C.四个和小孔形状相同的清晰光斑

D.四个模糊的光斑

3.阳光明媚的夏天,你从野外回来,走进一间只有一个小窗户的屋子,这时你对屋子的感觉和瞳孔的变化分别是( )。

A.屋里很暗,瞳孔放大

B.屋子明亮,瞳孔放大

C.屋子很暗,瞳孔缩小

D.屋子明亮,瞳孔缩小

4.

5.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两镜前有一个光源S,则经两块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

A.2 B.3 C.4 D.无数多个

(5) (第6题) (第7题)

6.如图所示为我们熟悉的二维码的图片。现在,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二维码已经随处可见。二维码也成为手机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扫一扫可团购餐饮,扫一扫可拿到打折电影票等。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一张照片,识别软件正是依靠颜色的深浅来完成对二维码的识别的。关于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A.二维码中各个区域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相同

B.扫描仪获取二维码信息,是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对光的折射而成像

C.当扫描获取二维码信息时,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

D.扫描仪能识别二维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7.如图所示,不透明容器底部A处有一光源,没倒水时在侧壁B处形成一个亮的光斑。当向容器中加水至EF处时,亮斑在B点的 (填“上方”、“下方”或“原处”),当水面到达CD时,亮斑在B点的 (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8.一些科研工作者,受到三棱镜对自然光的色散现象(如图甲所示)的启发,通过精细的实验发现: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图中的方式照射凸透镜时,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略有差异(图乙中ab点)。根据你的分析,红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点,蓝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点。

(第8题)

9.如图所示为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FE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

(第9题)

1)当手电筒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 位置,射出平行光线。

2)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 (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

3)请你再动脑思考,指出该手电筒另外一项不同的功能:

B

1.【枣庄】下面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2.

3.

4.像的成因有三个,即光的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成像和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是所列的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小孔成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看到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对这些成像实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5.【日照】如图所示为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根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6.

7.

8.

(第9题)

9.【泸州】如图所示为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电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1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小明设计并且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把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5°),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变化,并且记录入射角α、反射角β和折射角γ。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他把入射角增大到45°时发现折射光线突然消失了,把入射角减小为40°时折射光线又出现了。他以为是实验仪器发生了什么问题,经检查,仪器一切正常。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但又有了新发现: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有折射光线时明显增强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小明请教了科学老师。老师告诉他: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并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个值时确实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λ。听了老师的话,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想知道:这种玻璃的临界角是多少呢?玻璃和水的临界角相等吗?于是他重新进行了实验(从40°开始,入射角每次增加0.2°)。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数据

1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

α

0°

10°

20°

30°

40°

……

41°

41.2°

41.4°

41.6°

41.8°

42°

β

0°

10°

20°

30°

40°

……

41°

41.2°

41.4°

41.6°

41.8°

42°

γ

0°

15.2°

30.9°

48.6°

74.6°

……

79.8°

81.1°

82.7°

84.8°

90°

?

2 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

α

0°

10°

20°

30°

40°

……

45°

……

48.2°

48.4°

48.6°

50°

β

0°

10°

20°

30°

40°

……

45°

……

48.2°

48.4°

48.6°

50°

γ

0°

13.4°

27.0°

41.7°

58.7°

……

70.1°

……

82.7°

84.0°

90°

?

(10)

仔细分析小明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针对“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并且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个值时折射光线突然消失”这样一个现象,给它一个合适的名称,下列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

A.漫反射 B.全折射 C.全反射 D.直线传播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玻璃的临界角是 ,水的临界角是

3)为什么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加?

4)如图乙所示为一块玻璃三棱镜,一束光垂直于上述玻璃做的三棱镜的一个直角面射向三棱镜,请画出这束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第十五讲 力与运动专题

知识梳理

一、机械运动与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如运动员跳水、天体运动、河水流动、候鸟迁徙、蒲公英种子飞行等都属于机械运动。

2.参照物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均视为静止。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的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公式:v=

2.非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若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v2,则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注意不能将两个速度进行简单地求平均值。

三、力与力的作用效果

1.要产生力必须具备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和物体的运动方向两个因素。只要其中有一个因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要注意: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5.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更为常用和实用,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只需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只要求示意即可。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

3)伽利略的推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即质量越大的物体越难改变其运动状态。

五、二力平衡

1.常见的力有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常易混淆。比较如下:

1)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

衡力时,合力均为0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运动

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题精析

1在一个无风的雨天,甲向 方向行走,感觉雨滴从偏东上方落下,甲感觉树木向 方向运动,在乙看来甲是静止的,说明乙 运动。

思路点拨:因为是一个无风的雨天,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雨滴应竖直落向地面,现在甲感觉到雨滴从偏东上方落下,是以甲为参照物的,说明甲向正东方向行走;以甲为参照物,树木向正西方向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说明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且向同一方向运动。

参考答案:正东 正西 与甲同向、同速

方法归纳: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如何变化。

易错误区:若不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就难以分析出本题的正确答案。

2列车匀速前进,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头牛在横穿铁道,司机立即使列车制动,做匀减速运动,车未停下时牛已离开轨道,司机又使列车做匀加速运动,直到恢复原速,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列车运动的v-t图像应是下图中的( )。

思路点拨:A图像表示列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图像表示列车先做匀减速运动,速度未达到零,接着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像表示列车先做匀减速运动,速度达到零,接着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D图像表示列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列车的运动情况应是先做匀减速运动,接着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匀减速运动后速度未达到零。将选项一一代入,再选择符合题意的图像。

易错误区:没有理解题干中“车未停”的意思而误选C,或者把“加速”与“减速”理解反了而误选D

3物体A5N,物体B10N,现用一光滑棒对物体A施加一水平推力F=100N,将AB两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如图所示,则物重B的左表面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为 ,方向

思路点拨: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摩擦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应等于物体A的重力,即f=GA=5N。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则物体A受到物体B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又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物体B受到的物体A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为5N,方向竖直向下。

参考答案:5N 竖直向下

方法归纳: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熟练运用。本题应先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确定物体B受到物体A的作用力,即为物体B左表面受到的摩擦力。

易错误区:物体B的左表面所受的摩擦力不能从自身重力来考虑,而要通过物体A静止时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及AB两物体之间竖直方向上的两个摩擦力为相互作用力来思考问题。

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思路点拨:1)观察频闪照片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由速度公式可得:v==0.16m/s。(2)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的质量有关。②根据①中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设计实验时注意控制变量。

参考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 0.16 2)①纸锥的质量(合理即可) 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即可)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易错误区: 注意设计的实验要与提出的猜想相对应。

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每次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下表所示为一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阻力的大小

较大

较小

小车移动的距离s/cm

18.3

22.6

26.7

3)小丽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准确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黑点表示小丽)

A.保持静止状态 B.继续来回摆动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做匀速圆周运动

思路点拨:1)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机械能相同,即速度相同。(2)毛巾、棉布、木板依次越来越光滑,阻力也越来越小,从小车前进的距离来看,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3)当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人和秋千在这一瞬间是静止的,所以若此时外力全部消失,人和秋千都会保持静止的状态不再改变。

参考答案:1)让小车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2)小 3A

方法归纳: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原理是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易错误区:注意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瞬间速度为0,即处于短暂的静止状态,所以如果此时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人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而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专项训练

A

1.一列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则( )。

A.窗外无风,站在铁轨边的人看到雨滴是竖直下落的

B.窗外有风,但无法判断风的方向

C.窗外有风,而且是由北向南的风

D.窗外有风,而且是由南向北的风

2.某日,气象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得风向为东风,风速为3m/s。某同学以5m/s的速度向西奔跑,那么该同学在奔跑过程中的感觉是( )。

A.东风,风速比他站立时更大

B.西风,风速比他站立时小些

C.东风,风速比他站立时小些

D.西风,风速比他站立时更大

3.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B.竖直向上抛出后的排球,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

C.踢出去后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这是因为足球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4.

5.【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A.手提水桶时手上出现压痕,是由于水桶所受的重力作用在手上

B.3N的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3N

C.用大小不变的力F竖直拉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钩码,F一定大于mg

D.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向下弯,人对跳板的作用力与跳板对人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6.观察如图所示的烟和小旗,可判断现在吹的是 风,乙小车不可能 ,也不可能向 方向运动。

(6)

7.

(第8题)

8.使用如图所示的管式气泡水准仪(测量水平的工具,如果支持面水平,小气泡居中),若某时刻气泡偏向b侧,则说明 (填“a”或“b”)侧偏高。气泡之所以偏向b侧是因为 运动的结果。

9.

10.小军在学习重力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活动:

(第10题)

1)在判断重力方向时,小军利用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首先将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BC上,用细线将铁球悬挂在铁架台的O点,实验中缓慢增大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BC间的倾角,根据 的现象可以判断出重力的方向。实验中不断改变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是为了

2)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是G=mg。查阅资料发现:g值的大小不仅与地球纬度有关,还与海拔高度有关。如下表所示为某地区的g值与海拔高度的大致关系:

海拔h/km

0

0.5

1

1.5

2

2.5

g/N/kg

9.7949

9.7934

9.7918

9.7903

9.7988

9.7873

小军认为利用该表格数据可以粗略测出该地区某山峰的海拔(约几百米),并选用了如图乙所示的器材进行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

3)小军利用图乙的器材(填“能”或“不能”)粗略测出此山峰的高度,理由是

11.某实验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字母)。

A.木板的质量m

B.滑块的质量m

C.砝码的质量m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

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5)为了避免该实验的不足,小刚改为向左水平拉动木板,同时把砝码和托盘换成弹簧测力计且固定(如图乙所示)来测滑块的滑动摩擦力。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摩擦力将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6

12.心电图是现代医疗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生在心电图上测出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即心动周期,也就是心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由此可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现在有甲、乙两人在同一台心电图机上做出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医生通过测量后记下了甲的心率是60/min

(12)

1)该心电图机图纸的移动速度为多少?

2)乙的心动周期和心率是多少?

B

1.

2.【益阳】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走在他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

A.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D.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3.

4.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人站在地球上也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中考体育测试中,小明参加立定跳远项目,为了提高体育考试成绩,你认为小明的下列措施中,具有科学道理的是( )。

A.向东方向跳成绩更好

B.向西方向跳成绩更好

C.向南或北方向跳成绩更好

D.向任意方向跳成绩相同

5.【黄石】如图所示,一个铁球从竖直立在地面的轻质弹簧的正上方某处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至最短,设在弹簧

被压缩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为v,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弹簧弹力的合力为F,则( )。

(5)

A.F不断变小,v不断变小

B.F先变小后变大,v不断变小

C.F不断变小,v先变大后变小

D.F先变小后变大,v先变大后变小

6.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匀速行驶。下列可以近似地描述汽车在这段时内的速度变化的图像是( )。

(第7题)

7.【贵阳】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

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①向右做加速运动 ②向右做减速运动 ③向左做加速运动 ④向左做减速运动

A. B. C.②③ D.①④

8.1)如图甲所示,一个小球在挡板的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挡板的支持力共三个力的作用,请画出小球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两根细绳吊着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小球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sweep 打扫 swept swept(第8题)

9.

have / has had had10. 【贵阳】如图甲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画出小球从O点下落直至B点的过程中,其所受合力的大小随运动距离变化的大致关系图像(不计空气阻力)。

(10) (第11题)

swim 游泳 swam swum11.如图所示,两块相同的竖直挡板AB之间有质量为1kg4块相同的砖,分别标号为1234,已知g=10N/kg。用大小均为30N的水平力压住挡板,使砖保持静止不动。

1)砖块和挡板之间的摩擦力是

212块砖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1号砖受到2号砖的摩擦力的方向。

323块砖之间的摩擦力是

擦亮 shined shined12.

spoil 破坏 spoilt / spoiled spoilt / spoiled

deal 处理 dealt dealt

forecast 预报 forecast forecast

run ran run

6. 含有元音字母o / i的词,将o / i变成a。如:sing—sang, give—gave, sit—sat, drink—drank

say said said

第十六讲 压强及其探究专题

知识梳理

一、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压力的作用点在作用面上,方向垂直指向作用面。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的大小才有可能等于物体的重力,其他情况下压力的大小一般不等于重力。

二、压力和压强

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压力

压强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意义

物体表面所承受的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力

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

F=pS

单位

牛顿(N

帕斯卡(Pa(1Pa=1N/m2)

大小

有的情况下与物重有关,一般情况下与物重无关

不但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液体对容器底部

F=pS

p=ρghh:容器中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三、液体压强

1.液体的压强公式为p=ρgh。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2.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

公式p=ρgh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的压强p也恰好等于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ρgh。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的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3.公式p=ρgh的区别和联系。

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p=ρgh是通过公式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4.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例题精析

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体积VAVB,高度hAh

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ASB,对地面的压强pA=pB。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的密度一定小于B的密度

B.A的密度可能小于B的密度

C.A的质量一定大于B的质量

D.A的质量可能等于B的质量

思路点拨: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ρgh,因为pA=pBhAhB,所以ρAρB。又因为pA=pBSASB,所以FAFB。水平面上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GAGB,即mAmB。故选C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压强公式的灵活应用,注意规则物体的压强计算公式可以变形为p=ρgh。比较规则物体的密度、压强及高度的关系时,利用压强的变形公式不仅可以节省答题时间,还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易错误区:本题若直接用p=来分析容易判断错误。

2如图所示,将一个装有一定质量水(水未装满)的圆台状封闭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其改为倒立放置,则( )。

A.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

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

C.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

D.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

思路点拨:倒置后水的深度h变大,根据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F=G,故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根据p=FS可知,桌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故选C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分析液体压强变化的关键是确定深度大小的变化;对桌面压强的分析,一是看压力大小的变化(在水平面上F=G),二是看受力面积的变化。

易错误区:分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时要利用公式p=ρgh,分析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时则可将整体看作固体,利用公式更容易理解。

3如图所示,用50N的力将重力为30N的正方体按压在天花板上,则天花板所受的压力是 N。若正方体与天花板接触面积是2×10-2m2,则天花板所受的压强是 Pa,其物理意义是

思路点拨:木块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G、手对物块向上的压力F和天花板对物块的压力F1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时,G+F1=F;天花板对木块的压力F1=F-G=50N-30N=20N;木块对天花板的压力与天花板对木块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木块对天花板的压力F2=F1=20N。利用公式计算木块对天花板压强,根据压强的定义即可得出其物理意义。

参考答案:20 1000 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为1000N

方法归纳: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求出木块受到天花板的压力是本题的关键。

易错误区:(1)木块对天花板的压力是重力G与压力F的合力,而不只是压力F单独一个力。(2)在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时,不能说成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上所受压强为1000Pa”。

4【青岛】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显然筐中越深处的小球受到的挤压越厉害,把水滴比作小球,由此小雨猜想:液体压强可能和深度有关。

然后他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

实验器材:大烧杯、 、刻度尺、水。

经实验得出结论: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筐中的小球

方法

上述研究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 得出结论,在猜想中,小雨运用的是 法。

拓展

小雨还要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需要增加的器材是

思路点拨: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需要同一种液体水,测量不同深度处的压强大小,则还需要压强计。小雨研究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通过类比法猜想液体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实验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若要继续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需要保持深度不变,改变液体的密度,故需要再增加的器材是盐水或酒精等其他液体)。

参考答案:压强计 实验验证(收集事实与证据) 类比 盐水(或其他液体)

方法归纳:理解教材中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及其探究实验中每一步骤的意义,解答本题还要求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以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易错误区:可能因为题中用了类比的方法,学生不易想到压强计这个实验器材。

5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m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甲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m

0

0.02

0.04

0.06

0.08

0.1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N

0

0.20

0.40

0.60

0.80

1.00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N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表二 液体乙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m

0

0.02

0.04

0.06

0.08

0.1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N

0

0.16

0.32

0.48

0.64

0.80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N

0.80

0.96

1.12

1.28

1.44

1.60

1)分析比较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思路点拨:1)对于同种液体(ρ相同),因为SS为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同,所以根据公式F=pS=ρghS可知,液体对上(或下)表面的压力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不同种液体(ρ不相同),因为S相同,所以根据公式F=pS=ρghS可知,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对上(或下)表面压力大。(3)对于同种液体,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ΔF=F-F=ρghS-pghS=pgS(h-h)=ρgSLL为圆柱体的高)是一个定值;对于不同种液体,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压力差大。

参考答案:1)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 2)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一个定值 ②圆柱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不同的,且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力差越大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的熟练运用,在根据实验结论选择实验序号时,要先关注控制的条件是什么,再到表格中去寻找相关数据,最后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结论相符;在根据实验序号总结结论时,同样要先关注控制量,再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得出压力差是一个定值,表格中的数据不能直接比较,而要通过相减得到差值再进行比较。

A

1.下列有关压力、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放在乙物体的上面,甲对乙的压力就等于甲的重力

B.甲物体放在乙物体的上面,求甲对乙的压强时,总是用甲对乙的压力除以甲的下表面的面积

C.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则两个物体间一定存在压力

D.甲、乙两个物体之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有可能与这两个物体的重力都无关

2.如图甲所示,有一玻璃器皿,在其侧面的高、中、低部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孔,用三张相同的橡皮膜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将三个孔封住,然后往器皿中加入水,使水面高过最上面的孔,观察三张橡皮膜发现,越往下突起越大,如图乙所示。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为什么在不同位置橡皮膜的凸起程度不同

B.橡皮膜所受的压强与水的深度有什么关系

C.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什么关系

D.液体压强与橡皮膜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3.

4.如图所示,形状不同,底面积和重力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最大,对丙容器底部的压强最小

B.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最小,对丙容器底部的压强最大

C.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最大,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最小

D.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最小

(第4题) (第5题)

5.【广东】某实心正立方体金属块的质量是m,边长是a,则金属块的密度ρ= (用ma表示)。取6个这样的金属块,分别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式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的金属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之比FF= ,压强之比pp=

6.物体A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体,重为72N,当它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间时,桌面受到的压力是 N,桌面受到的压强是 Pa。当它放在桌边且有底面积伸在桌面外时,桌面受到的压力是 N,受到的压强是 Pa

7.某小组同学用水、盐水、两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和指针式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压强计指针顺时针偏转的角度越大,表示压强越大。他们的研究情况如图所示。甲、乙、丁中容器内均装满液体。

(7)

1)实验中他们分别选用水和盐水进行如图乙、图丁所示的实验,这是为了探究 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实验中他们分别选用形状不同的容器进行如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是为了探究 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容器形状的关系。

3)比较 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8.估测人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实验中,老师在A4纸上打印出每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在其上面描出了某同学的鞋底形状,如图甲所示。

(8)

1)先数出整格子166格,再数出不是满格的格子68格,折算成34格整格子,一共200格,即一只鞋子的底面积为 m2。若该同学的质量为60kg,则该同学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g10N/kg

2)小明看到打印纸的外包装上标着70g/m2。他以为这是纸的密度,经询问才知道,这是每张打印纸的意思。由此启发:把刚才描出的鞋底形状用剪刀剪下来,如图乙所示,如果能测出这张纸片的质量,就可以算出这张纸片的面积了。有了这个思路,小明立马用一张A4纸描出自己鞋底的形状,并用剪刀剪出4张与鞋底形状相同的纸片,用天平测出4张纸片的质量为7g,则小明每只鞋底的面积为

9.某校要建一个正面为长方形的广告墙(如图甲所示),提供长0.2m、宽0.1m、厚0.05m、密度为2.5×103kg/m3的砖(如图乙所示)2550块。已知水平地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45×105Pa,且由于场地限制墙的宽度最多为5m

(9)

1)求一块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

2)求一块砖对水平地面的最大压强p

3)现在要求广告墙正面的面积尽量大,应该如何砌墙,才能使墙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忽略砖与砖之间的缝隙)

10.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个边长为30cm的正方体箱子,箱子重50N,其顶部有一根长20cm、横截面积为4cm2竖直的管子与箱子相通,管子重10N,管子和箱子都灌满水。求:(g10N/kg

1)管内顶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2)箱内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3)水的重力。

4)箱子对水平面的压力和压强。

(10)

B

1.如图所示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机器人重约5000N,装有四条三角形履带,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1000cm2。它在南极内陆冰盖首次完成了30km的自主行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

A.该机器人采用履带可以减小与冰雪地面的摩擦

B.履带能增大机器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C.该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约为5×104Pa

D.若本次自主行走共耗时3h,则其平均速度为10m/s

2.如图所示的管子,下端用一薄片盖住后浸入水中,薄片因水的压力而不落下。若向管中注入100g水后,恰能使薄片脱落。下列做法中,能使薄片不脱落的是( )。

(2)

A.轻轻注入100g酒精

B.轻轻注入100g食盐水

C.在薄片上轻轻放上一个100g砝码

D.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行

3.【淮安】如图甲所示,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一水平力F1向右缓慢地推木板,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

(3)

A.Fp不变,f变大

B.Ff不变,p变大

C.F变小,pf变大

D.Ff不变,p变小

4.

(第5题)

5.【大连】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圆台形容器内有一块冰。当这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桌面受到的压力变小

B.桌面受到的压强变大

C.容器底的内表面受到的压力变大

D.容器底的内表面受到的压强变小

(6)

6.如图所示,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p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p1=p2F1=F2

B.p1p2F1F2

C.p1p2F1=F2

D.p1p2F1F2

7.一些同学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ABC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如图甲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乙所示),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7)

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

A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砝码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

B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钩码(每个钩码质量为50g),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钩码的总质量;

C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沙,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细沙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1)此实验中A同学添加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填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是 同学所做的实验。

3)下表为C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

支柱形状

四棱柱

圆柱

三棱柱

塑料板与细沙总质量/g

392

400

243

根据C同学测得的数据,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 N(g10N/kg)

8.

9.有一质量为10t的纪念碑立在一块长方体的基石上,如图所示,基石的密度是2×103kg/m3,设计高度为1m。如果立碑处的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4×105Pa,那么这个基石的底面积至少应设计为多大?(g10N/kg

(9)

第十七讲 人类对太阳系与宇宙的探索专题

知识梳理

一、太阳

1.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由外到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周期约为11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太阳黑子周期为第1周,2009年开始为第24周。

3.太阳活动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在地球两极地区的上空形成极光;

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的生活;

危及星际航行。

二、月球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月球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月球上不能传声,也没有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因此物体在月球上很轻。

2.月球表面明亮的部分称为月陆,是山脉、高原;阴暗的部分称为月海,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坠落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也有部分环形山是月球上古老火山活动的产物。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为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天。

2.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存在昼夜交替的现象。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也称晨昏圈),它由晨线(圈)和昏线(圈)组成。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圈),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圈),是日落之处。

3.地球公转使正午的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也使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产生四季变化,同时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并识记二分二至四个特殊的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情况及昼夜长短情况。

4.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夏至日昼长达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冬至日夜长达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

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四、月相

1.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呈有规律的变化。

2.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关系。

三者成一直线时,月球在中间,为新月(农历初一)(朔);三者成一线时,地球在中间,为满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望);三者成垂直时,为上弦月(农历初七或初八)或下弦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制订的。

3.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五、探索宇宙

1.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带等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一个系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直径约为10万光年,侧视,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银河系像个有四条旋臂的大漩涡;从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横贯夜空的银河。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万光年。

2.河外星系:宇宙中已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河外星系有10亿个左右。

3.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宇宙。宇:空间,150亿光年;宙:时间,150亿年。

例题精析

1如图所示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依次表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是( )。

A.元旦节、劳动节、国庆节 B.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

C.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 D.劳动节、元旦节、国庆节

思路点拨:地球绕太阳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等。处于点时,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向北回归线,日期应在春分和夏至之间,劳动节是51,符合题意。处于点时,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向南回归线,日期应该在秋分和冬至之间,国庆节是101日,符合题意。处于点时,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向赤道,日期应该在冬至和春分之间,元旦是11,符合题意。故选C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关系及与季节(日期)的变化关系。可借助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所在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分析本题。

易错误区:未记住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日期及相对应的太阳直射位置而引起判断错误。

2读地球、月球的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为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 (填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

3)日、地、月等天体之间都具有吸引力,潮水的涨落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有关。当月球位于D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 ,此时海上出现 潮。

思路点拨: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A点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应为新月;根据月球的运动方向,B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1)月球转到图中C点时为农历十五,此时可能产生月食现象。(2)月球转到图中B点时为上弦月,在前半夜出现,月面应朝西。(3)月球位于D点时,日、月、地三者为垂直关系,此时应为小潮。

参考答案:1C 月食 2B 西 3)垂直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及运用,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月相的成因规律,月食、日食对应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天文潮汐的大、小潮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等。

易错误区:本题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对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不清楚,或是对月相的成因规律掌握不熟练而出现错误;潮汐中大、小潮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没有掌握好也容易出现答题错误。

3古代时,由于无法解释日食的形成原因,人们迷信地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日食形成的原因。现有乒乓球、足球和瓦数较大的白炽灯,请你用这三种物品代表相应的星球,设计出观察日食成因的实验,并根据三个星球的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用白炽灯代表太阳,用乒乓球代表 ,用足球代表

2)本实验还可以演示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只有少数地区的人能看到,且看到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时间),其中的原因是

思路点拨: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掩盖,产生日食;如果用白炽灯代表太阳,用乒乓球代表月球,用足球代表地球,就能演示日食的成因。

参考答案:直线传播 1)月球 地球 2)月球的体积相对于地球的体积较小,在地球上投射的阴影区较小,且天体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其阴影区会较快移动

方法归纳: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理解日食的成因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第(2)小题,需从月球的体积大小及地球和月球都在不停地运动这两个角度去分析。

4请阅读下面的资料: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浩瀚星空中太阳系这个大家庭里一颗相对很小的行星。大阳系除了大阳这个唯一的恒星外,至今已确认的还有8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颗有正式命名或编号的小行星,以及数量众多的彗星和流星。

银河系中有众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银河系异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的时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

根据资料中的数据,谈谈你对宇宙的看法。

思路点拨:我们现在对宇宙的认识还很少,只知道太空中有很多星星,宇宙的范围非常大。

参考答案:宇宙中有无数颗星星、星系,宇宙广阔无垠,大得难以想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刚刚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开发宇宙打好基础。

方法归纳: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答案开放,合理正确即可。

易错误区:答题时不能离开本题所给的信息。

5小明从网上资料查得,北京时间12时整太阳直射东经120°。为了确定学校所在的经度,小明决定进行一次杆影的观测。下面是小明的观测记录。

观测日期:2016321 记录人:小明

序号

观测时间(北京时间)

杆影长度/cm

杆影的方位

1

1030

27.4

北偏西12.5°

2

11

22.7

北偏西3.4°

3

1120

21.0

北偏西1.5°

4

1130

20.0

正北

5

12

21.5

北偏东2.2°

分析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对观测时间的选择合理吗?请说明理由。(结论与理由相符即可)

2)地球自转一周所经过的角度为360°,时间约为24小时,则地球每自转一度的时间为 分钟,每一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为

3)根据观测数据,该学校所在的经度是

思路点拨:1)一般的杆影观测,要求每半小时一次,从该角度看,小明在时间安排上是不合理的。但本题仅为测量小明所在地的经度,能测出太阳直射当地经度时刻即可。(2)地球自转一周所经过的角度为360°,时间为24小时,则将24小时除以360°即可得地球每自转一度角度所用的时间。(3)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太阳直射东经120°,然而小明所在地经度的太阳直射时间为1130分,相差半小时,所以当地的经度应该是东经(120°+7.5°)。

参考答案:1)不合理,应每半小时观测一次(或合理,因为要确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应观测当地最短的时段即中午前后)(理由充分即可) 24 15° 3)东经127.5°

方法归纳:了解杆影的方位和长度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误区:杆影朝向正北的时间为1130分,未到12时,所以当时的经度是在东经120°的基础上加一点。

专项训练

A

1.“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距离最近时的状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现超级月亮的那天为农历初一

B.“超级月亮的体积是一年中最大的

C.“超级月亮会引发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

D.“超级月亮会影响钱塘江的潮汐水文状况

2.数学上,一条直线或曲线与圆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称为相切。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现象中不可信的是( )。

A.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B.北半球节气为二分日

C.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D.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3.如图所示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 B. C. D.

(3) (4)

4.【广东】如图所示为广州某一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示意图,这一天可能是( )。

A.321 B.622 C.923 D.1222

5.小明在农历初七、初八的晚上看到的月亮应该是( )。

6.

7.若把宇宙中与太阳最近的行星称为甲星,与太阳最近的恒星称为乙星,则下列对两星体的推论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甲星位于银河系内 B.乙星位于银河系内

C.甲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D.乙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8.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但并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日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区域分别是( )。

A.光的反射,a B.光的折射,b C.光的直线传播,a D.光的直线传播,b

(第8题) (第9题)

9.【湖州】如图所示,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平移地球仪,模拟某自然现象。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填自转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622前后)地球仪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填A”或B”)附近。

10.读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如图甲所示)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0)

1)如图甲所示,此时北京(116°E40°N)正值 (填白天黑夜),造成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2)图甲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填节气名称),日期是 ,此时在图乙中地球公转到处。

3)图甲所示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是 ,昼夜等长的地点所处的纬度是

4)下面是杭州的小明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甲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 (填字母)。

A. B. C.

B

1.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空中的星星时,区分某颗星星是恒星还是行星的最基本的现象是( )。

A.该天体是自身发光的还是靠反射太阳光的

B.该天体是否绕着太阳公转

C.该天体相对于其他恒星是否做较快的运动

D.该天体是否带有光环

2.地球自转一周(即转过360°)所用的时间称为恒星日,而当地球自转时某一经线再次正对太阳时所用的时间称为太阳日。如图所示为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其中“★”表示某恒星,S”表示太阳,E”表示地球,ab表示地球运动的时间,则表示太阳日的是( )。

A.a B.b C.a+b D.a-b

(2) (3)

3.钱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海潮,其形成原因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如图所示为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发生大、小潮情况示意图。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4.利用在离地面约为600km的轨道上运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如图所示)来探索奥秘的意义主要在于人类( )。

A.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进入宇宙 B.观察天体时的距离变近

C.观察地球表面的清晰度得以提高 D.观察天体时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干扰

5.2005114,成功登陆土卫六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了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这种的成分是液体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土星 土卫六 土卫六地表形态

惠更斯发回的照片)

(5)

A.“土卫六经常下雨是因为地表温度与地球表面相近

B.地球上的人能观察到土卫六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光

C.“土卫六地貌的形成可能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甲烷与气态甲烷的相互转化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填出地球公转到AB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3)当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 ,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 附近。

(6) (7)

7.某学校操场上的O处有一垂直地面的旗杆,图中的OM表示旗杆正午时分在地面上的影子,其长度随着季节发生变化,622那天正好长度为0N处有一棵树,ON垂直于OM。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OM最长的日期是 ,这一天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正好过三个月的时候,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N点有一棵树正好位于旗杆的 方向,其纬度为

36月份,OM长度如何变化?

8.不同的农历日期中,日落时我们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月相。在圆中画出月相图并把对应的月相名称填在方框中。

(8)

9.如图所示为日食和月食的光学原理示意图。分析示意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9)

1)现在,我们都知道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日食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而月食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十分钟至几个小时。如果天气良好,每年都可以看到1~2次月食。其原因是

2)月食发生时,月面并不是黑色的,而是古铜色的,从光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10.观察哈雷彗星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哈雷彗星是一种绕 运动的大冰球,它常常拖着长尾巴,长尾巴的方向始终是 ,长尾巴的形成原因是

2)哈雷彗星每次靠近太阳时会散失大量的物质,但哈雷彗星至今存在,请对此做出一个较合理的猜测

3)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相反的,你猜想的原因可能是

(10)

第十八讲 实验探究专题

知识梳理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报告与交流。

二、本学期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

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牛顿第一定律中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许多实验中都用到控制变量法。

2.科学分类法。

分类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本学期涉及分类法的知识点有根据生殖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根据种子子叶数对植物进行分类、根据形态对细菌进行分类等。

3.模拟实验法。

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科学方法叫模拟实验。如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等。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月相的变化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等都采用了模拟实验法。

4.实验推理法。

在科学研究中,有许多概念、规律、结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但是也有不少实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于是需要在大量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这个过程和方法就是实验推理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5.转换法。

科学研究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本学期涉及转换法的实验有:用碎纸片放在物体上观察纸片的运动来判断物体的振动发声情况、利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测量力的大小、利用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等。

三、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实验及探究

考查的内容

考查的知识点

代代相传的生命

观察菜豆、玉米种子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植物的扦插

观察面团发酵

对环境的察觉

小孔成像实验、光的色散实验

光的反射、折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运动和力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使用实验

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摩擦力的相关因素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探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地球与宇宙

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

月相、日食、月食形成原理的模拟实验

例题精析

1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可作为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影响对照实验的是( )。

A.①和 B.①和 C.②和 D.②和

思路点拨:有水分、空气两个变量,而且都不具备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都不萌发,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水分,可以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空气,可以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中号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对照组,号缺乏空气,种子不萌发,是实验组;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可以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选C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设置对照实验时,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易错误区:注意本题要验证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变量是有无空气,其他因素必须控制相同。

2 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既可选择玻璃板,也可选择平面镜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选择完全相同的bc两支蜡烛是为了验证像与物是否等大

D.利用该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

思路点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蜡烛b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c,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镜不透明,不能确定像的位置,故选项A错误;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物、像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故选项B正确;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故选项C正确;利用该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故选项D正确。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要点是垂直、等距、等大、虚像、正立、左右相反

易错误区: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虽正立但左右相反。实物离我们远去时感觉上实像会变小,但物体大小没变;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感觉上成像变小,但实际上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3【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看到手指 (填放大等大缩小,下同)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看到房屋 的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小,光屏上的像就越 ,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2)小明所在班级拍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 (填靠近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填增长缩短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

思路点拨:【提出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作为放大镜使用,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看远处的物体时,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进行猜想】由之前提出问题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所以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结论与应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实像时,物距在逐渐减小,成的像逐渐变大,像距也逐渐变大。(2)要想使所有的景物都进入取景框,需要增大物距,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减小像距,所以应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并缩短暗箱的长度。

参考答案:【提出问题】放大 缩小 【进行猜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结论与应用】(1)大 2)远离 缩短

方法归纳:要解决此类题,首先要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距为u,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照相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规律可用于测量焦距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幻灯机;当u=f时,不成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u=2f的位置是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u=f的位置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当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同时像也在增大。

易错误区:注意使用照相机时,相机镜头到实景的距离为物距,暗箱长度指镜头到胶片或感光板的距离即像距。

4研究压力形变效果的实验中,小明选用了两种不同材质的海绵AB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B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的受力面积相同,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丁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分别为ΔL1ΔL2ΔL3ΔL4,且ΔL2ΔL4ΔL1ΔL3。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甲、乙、丙、丁中海绵的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科学结论是:

2)本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相关科学结论,实验中还采用了其他重要的科学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思路点拨:1)四幅实验示意图中,分析甲、乙两图(或丙、丁两图)时可知:压力相同,受力面积相同,海绵的材质不同,形变不同。分析甲、丙两图(或乙、丁两图)可知:海绵的材质相同,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海绵的形变越明显。(2)本实验中甲、乙两图(或丙、丁两图)的变量是海绵材质不同而其他因素相同,甲、丙两图(或乙、丁两图)的变量是压力不同而其他因素相同。压力的作用效果难以感知,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是转换法。

参考答案:1不同材质的海绵受到的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也相同,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 ②相同材质的海绵,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形变程度也大 2控制变量法 ②转换法

方法归纳: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是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手段,其中控制变量法是设计对照实验的根本所在。

易错误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要知道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哪些变量不同。

5小阳与几位同学在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保持橡皮到墙壁之间的距离不变,把手电筒打开后放在距离橡皮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在墙壁上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光源到橡皮的距离L/cm

5

10

15

20

25

影子的长度H/cm

10

6

4.5

3.7

3.1

1)分析数据后可以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橡皮时,影子的长度随之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表中数据,以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为横坐标、影子的长度H为纵坐标,绘制了影子的长度H随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17.5cm,影子的长度H大约是 cm

3)小阳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当手电筒距离橡皮较远时,影子的长度变小得较 (填)。

4)实验推理:当手电筒距离橡皮足够远时,影子的长度是否有可能变为0?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由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橡皮时,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2)由坐标图像可知,当L=17.5cm时对应的H大致的高度为4cm。(3)从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当手电筒距离橡皮较远时影子变化较慢。(4)当手电筒距离橡皮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基本不变。

参考答案:1)变小 24 3)慢 4)当手电筒离橡皮足够远时,几乎成平行光线,则影子的长度约等于橡皮的长度,不可能为0

方法归纳: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橡皮时,橡皮的大小不变,但手电筒的光线和橡皮之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要学会通过分析坐标图像得出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与橡皮影子高度的变化规律。

易错误区:不要因为第(1)题的结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橡皮时,影子的长度随之变小而误导了第(4)题的分析。太阳离地球足够远,我们可近似地认为太阳光为平行光线,同样有影子,不可能不出现影子。

专项训练

A

1.

2.

(3)

3.【贺州】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时要把实验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

B.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C.比较甲、乙两图的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比较乙、丙两图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4.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将系于轻质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吸在黑板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如图所示。此时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要证明:这两个力还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彼此平衡,则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手扶卡片,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松手

B.手扶卡片,使其竖直向下移动一些,松手

C.手扶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内旋转90°,松手

D.手扶卡片,将右侧滑轮竖直向上移动一些,松手

(4) (5)

5.如图所示,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

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不属于连通器

C.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越大

D.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静止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6.【菏泽】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草莓50

4

相同

2

草莓50

常温

2

46

请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7.【大连】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7)

1)该实验应该在较 (填)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8.【镇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8)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填照相机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填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填近视远视)眼镜。

9.【舟山】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试回答下列问题:

(9)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 ,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B

1.如图所示为农业生产上通常用马铃薯(土豆)切块来繁殖幼苗的示意图。某兴趣小组想探究马铃薯生出幼芽的决定因素,设计了下列四种对照种植实验(土壤和其他管理条件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完好的小体形土豆与等重的土豆切块对照

B.圆柱形土豆切块与等重四方形土豆切块对照

C.有芽眼的切块与等重的无芽眼切块对照

D.横切的切块与等重的纵切块对照

(1) (2) (3)

2.把频率为256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所示。若把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可能是( )。

A.B.C.D.

3.【镇江】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4.下面是小丽用一支一端削尖了的铅笔所做的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用一只手紧握着铅笔很难将铅笔抽出,说明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用手指抵住铅笔两端用力挤压时,与尖端接触的手指较痛,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C.用手推一下铅笔,铅笔会在桌面上滚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把铅笔放在水中漂浮,在空气中下落,说明铅笔在水中不受重力作用

5.

6.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猜想】小雨猜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

【过程】小叶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6)

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以速度v1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滑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

如图乙所示,在木块上加放砝码,以速度v1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

如图丙所示,改变拉动速度,以速度v2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

发现:F1F2=F3

说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 。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 的。

【程序】提出问题 实验反驳——得出结论。

【作图】画出图甲中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

【问题讨论】把一个钢笔帽竖放在静止的木块上,突然向右拉动木块,发现钢笔帽 (填向右向左 倾倒,这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7.

8.

(9)

9.晓彤和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所用的器材除了一些相关的测量仪器外,还有形状相同的长方体泡沫块和铁块、适当大小的海绵块,如图所示。

1)实验中同学们选择海绵块作为实验器材的主要原因是 。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 来体现的。

2)同学们先将泡沫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海绵块上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是

3)晓彤利用铁块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表一所示,得出的结论是

表一

平放

侧放

竖放

铁块

较浅

较深

最深

表二

长方体铁块的质量m/kg

2

长方体的长a/m

0.16

长方体的宽b/m

0.08

长方体的厚c/m

0.04

4)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与其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请你根据晓彤记录的实验现象(表一)及他测量的数据(表二),通过计算证明晓彤的结论是正确的。(g10N/kg,要求写出证明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9ac22c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0.html

《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 七年级科学 下册 浙教版 双色新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