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革命文物价值的发现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9-05-01 22:2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革命文物价值的发现与利用

作者:张秋艳

来源:《卷宗》2018年第29

         要: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物的价值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充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革命文物;价值

        1 革命文物的基本定义

        革命文物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主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实物见证,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实物与资料档案。

        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文物,是当年革命斗争最生动、最忠实的记录,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本文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为例,就革命文物历史意义和价值加以探讨。

        2 革命文物应有效的利用以发挥自身价值

        革命文物真实的记载了革命史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青岛市博物馆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两尊石碑,又增加了日本侵占青岛的实证。

        在青岛市博物馆东区的草地上,躺卧着两尊石碑——“东亚建设之础碑与山海重光断碑。以前,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两具石碑的真正历史价值,直到我国著名革命文物鉴定专家、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阮家新先生的到来,阮馆长认为此碑为不多见的碑刻,是日本入侵青岛的重要证据和反映青岛抗战胜利后的历史,将这两具石碑定为一级文物,是我馆文物普查中文物价值再认识之一。隐藏在这两具石碑后面,青岛军民奋勇抗战的血泪史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东亚建设之础碑,高308厘米,长102厘米,宽57厘米,碑重约5吨,立于昭和十六年即1941年,正面刻東亞建設之礎 陸軍中將板垣征四郎謹書,碑阴书板垣兵团入城纪念碑记,原文为昭和十二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起矣,匪徒猖獗,侵略青岛邦人,寄住此地者终舍其所营事业及第馆,遽避难于故国,先是板垣兵团扫荡山东之劲敌,十三年一月十一日进入青岛,威压四疆,敌军遁鼠敛迹,治安顿复旧,于是,曩避难越海者欣欣然而归,皆得安琽乐业夫。青岛,北支重镇,大陆要冲,而邦人兴业尤利乎此地,然则我军一胜所击重且大矣,是虽至尊稜威所使然,未曾不赖皇军将士之忠勇也。板垣兵团出于我乡广岛县,则本会荣誉隆可胜感激哉,会员兹相谋树碑纪事,以传其功于不朽云尔。昭和十六年二月,青岛广岛县人会 寺田忠重撰 友井徹山书。下书会长、副会长、会计、干事、同等十四个人名。从文中不难看出青岛广岛县人会为板垣征四郎歌功颂德、污蔑中国军民的丑恶行径。

        青岛作为华北重要军港和商港,距离日本本土较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日本侵略的重要目标。早在193611月,日本便订立了《海陆军协定》,规定侵占上海和青岛的作战方案。战前,日本在青岛的侨民已达二万多人,工厂二百余家,在中国关内仅次于上海。19377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战火一起,日本海军气焰嚣张,企图抢在陆军之前袭击青岛,创立战功814日便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德县路事件

        六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列队行至市中心的德县路天主教堂附近,突然,有两个男子各骑一辆自行车飞速驶来,从背后向日本士兵连开数枪,然后迅速离开,当场有两名士兵应声倒地,造成一死一伤。事件发生仅五分钟后,日本海军即进入临战状态,停泊于青岛海面的军舰卸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市区。日本侨民青年义勇队在乡军人会征集了二十余辆汽车集中于海边,准备配合日本海军登陆。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正次郎来到青岛市政府,向沈鸿烈市长提出严重抗议,一口咬定此次袭击事件为中国便衣所为,日本海军要登陆保护日本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沈鸿烈认为并无证据证明此次袭击是中国便衣而为,并受上海军民英勇抗战的影响,断然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并成立防卫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由于上海战事日益吃紧,日军主力难以抽调青岛,在此情况下,824日,日本内阁会议研究认为目前华北及上海出兵之时,再向青岛方面出兵,于大局不利,暂时放弃在青岛方面的作战计划。并决定,先将日本的侨民撤离,关闭日本工厂,然后将海军主力调往上海作战。

        随后的一段时间,日军在华北和华中长驱直入,矛头直指山东,青岛危在旦夕。124日,蒋介石电令沈鸿烈实行焦土抗战,相机撤离青岛,18日夜,沈鸿烈下令将青岛的日本工厂企业、码头、机器设备等悉数炸毁,然后于27日率部撤出青岛,偌大的青岛几乎成为一座空城。1938111日即昭和十三年,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和海军第四舰队未发一弹,兵不血刃占领青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层峦叠嶂的崂山,活跃着一直抗日游击部队,这就是李先良统领的青岛保安总队(简称青保)。

        李先良,江苏吴县人,生于190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干事,1933年,调任青岛特别市党部任常务委员,负责青岛国民党党务,颇受市长沈鸿烈赏识,七七事变后随沈鸿烈退出青岛,1939年出任鲁东行署主任,1941年兼任青岛市政府秘书长,1942年奉命代理青岛市长,设市政府于崂山华严寺,拉开了崂山抗战的帷幕。

        抗战初期,由于枪支弹药和经费严重不足,李先良和他率领的青保总队采取了一些非常做法,解决了困难,并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日伪军的肘腋之患。青保与日伪军共交战八十余次,连克登瀛、大劳、柳树台、王哥庄、汉河和沙子口等日伪据点,成为日伪军的肉中钉眼中刺。应当说,在民族沦亡的关键时刻,李先良和他领导的青保总队还体现出了民族气节,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58月抗战胜利,李先良任青岛市长,在青岛路尽头的海边,树起了由李先良书写的山海重光石碑,象征青岛重见光明。九十年代初,台湾出版的李先良口述《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一书中,李先良追忆道:我便决定于九月十三日率领部队进入市区。是日,我由崂山进入市区,收复经过八年敌伪蹂躏的青岛,山海重光,衷心欢快!

        现此石碑残存重光二字,长101厘米,宽34厘米,高135厘米,右侧存年九月十三日六字,左侧存李先良三字。

        这两具石碑见证了青岛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实物见证。作为一名文物保护人员,需要不断的在革命文物这个领域不断的学习、钻研,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3 结束语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不断激励着后来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陆安著.《青岛近代史》,青岛出版社.

        [2]谢辰生.《关于认识文物价值的一点看法》,载《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第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9436d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9.html

《浅谈革命文物价值的发现与利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