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9-02-25 08:04: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篇一: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原标题:端午节的传说与端午节的起源 意义何在(组图)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故事,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传说故事,接下来让小编跟你一起细聊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众多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责编:欧兴荣、陈苑)

【篇二: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可见赛龙舟本是一种禳灾的仪式,目的是送标”——送走邪祟、灾异、疵疠夭札等祸害人类的不祥物

古人的思想很奇特,他们认为邪祟、灾异等不祥物,是可以通过船运走的。他们又担心这些不祥物不愿走,便贿之以牲酒纸钱”;又恐怕软的手段不生效,故请出巫作法诅咒之,使不祥物非走不可。而且不得不预防它们被送走后仍坐原船重来人间,所以船到下游之后,送标的人须不旗不鼓的偷着回来。这船既然是载不祥之物的,自然不可再作它用,于是便拖至高岸,搭阁苫盖

另据《湖广志书》所载:岳州府端午罢市竞渡,以为禳灾疾病”;黄岗县端午溯风巴河镇迎会,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广东志书》亦载:南进府舁夭符神,压送河,云遣瘟。金鼓殷器,齐唱船歌。

由此可知,赛龙舟的原始含义是禳灾送瘟,而并非竞技娱乐。

在以凤鸟为图腾崇拜的古代南中国,龙只能充当神使鸾凤的随从、座驾或奴仆。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如驾八龙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驾者是鸾凤,龙则是马拉车的角色。

之后,富具想象力的南方人,又让龙(龙舟)充当起迎魂的角色。

古时南方水乡多以舟楫代步,人们相信人死后,其灵魂将会回到云水之间的雁鹅村,故需有迎魂之舟渡之。于是便形成一种迎魂舟与迎魂鸟的葬俗,即鸾鸟祖母将在人死时派鸾鸟使节——迎魂鸟迎接人的灵魂去雁鹅村,而那迎魂舟的角色就只好委屈龙去充当了。

龙舟的原始角色便演化成相当于今天殡仪馆的灵车,专司运送亡灵升天的神圣使命。

西汉贾谊曾在长沙作《服鸟赋》,写的便是这一风俗。

出土于长沙楚墓的两幅《人物御龙图》帛画,实际上应该是亡灵升天图,一幅中可见鼓翼舞爪的鸾凤神气地指挥着龙驾牵引亡灵之舟前行;另一幅中则是亡灵坐着龙舟向天国进发,而鸾凤则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那龙舟前进。

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飞衣帛画,所描绘的是亡灵正在骑着双龙上升天界,而那鸟灵则悠闲地监护双龙升天。

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坐死风俗,即老人临终之前,由家人移至中堂,坐在一匹象征龙(迎魂舟)的白布上,白布从屋顶伸出,寓意上天之路。

后人用赛龙舟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其实是用迎魂舟(龙舟)祭送其灵魂归葬,是迎魂舟古俗的一个沿袭。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古代的全民防疫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例如,清明节前的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

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端午节的设立,实际上是教人们如何迎接夏天的到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夏季到来,天气日益湿热,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的条件下,端午节人们打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采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

屈原精神为端午节注入人文精魂

对节日风俗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与屈原扯上关系,吴人则说跟伍子胥有关,越人则说跟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有关……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说越来越突出,端午节的起源也被定义为营救和纪念屈原。

起源当然不是,但我们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乡国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很好的作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

就这样,拥有丰富内涵的屈原精神就成了端午节的节魂。

【篇三: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国端午节的真正的历史意义及棕子由来万水千山 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出门去,世间难觅离骚人!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谤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全体员工祝新老客户端午节快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名平,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上一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5426f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1.html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