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大熊猫》同步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09-25 20:56: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七课 国宝——大熊猫

叶永烈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会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1.选文介绍了关于大熊猫两个方面的知识,请加以概括。

(1) (2)

2.大熊猫虽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但它也有适应环境的一面,所以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请从文中找出有关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答:

3.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有时用科学术语,如大熊猫属于食肉目。请从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来。

答:

4.说明文的语言讲求准确性。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

答:

5.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把猫熊叫做熊猫,错在哪里?你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答:

6.依据上文应怎样判定大熊猫的活动地方?理由呢?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十七课 国宝——大熊猫

1(1)大熊猫名字的由来。 (2)食竹的习性。

2大熊猫远祖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这说明大熊猫有适应环境的一面。

3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肉食动物是科学术语。

4.不能去掉。因为大熊猫没有保持食肉动物的食肉习惯,而是以竹子等素食为主,只在很少的时候会吃玉米秆、幼杉树皮,去掉后不符合实际。

5.把猫熊叫做熊猫,错在把本质和外貌搞颠倒了。我们做事情要认真细致,不要想当然。

6.可以看地上有无成堆的纤维索粪便。因为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会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拓展阅读

l.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 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

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的

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9f531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e.html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大熊猫》同步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