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2-11-14 00:00: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梁颂成 佘丹清

一、常德市民对德山“善德”文化现实价值的认同

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今天,善卷善德文化究竟能够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对这个问题,除了市、区两级“人大”和“政协”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正式提案、建议案之外,不少干部群众也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议。这里两个比较突出的实例,可以看出市民在这一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是中共常德市委副秘书长、市农村办主任贺丽君,和常德市农村办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志刚发表在2007年第7期《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杂志的《弘扬善卷美德古文化,建设现代和谐新农村——把德山和鼎城善卷垸建成集农业生态旅游和德育及防洪为一体的“中华道德园”》。文章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一个基本追求。善卷美德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道德的始祖,且植根于常德这片沃土,是常德历史文化的灵魂和骄傲,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农村社会。文章探讨了弘扬善卷美德古文化对于建设常德现代和谐新农村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为弘扬善卷美德文化是常德发展的历史必然,既是常德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具体建议:弘扬善卷美德文化,要实施三个结合,即把德山和鼎城善卷垸建成集农业生态旅游和德育及防洪为一体的“中华道德园”。

再一是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于200712月中旬至20084月中旬开展的“我为常德城市发展献一策的主题活动中,常德博物馆职员毛雅琴奉献出自己的“我为文化名城建设献一策”的专题文章以善德文化为主题打造常德文化名城》。文章认为,历史是城之根基,文化是城之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是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要把常德建设成文化名城,首先要找到自已的特色,确定自己的主题。常德处于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处,既兼有二者的特点,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常德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就是发祥于常德德山的善德文化。只有将善德文化确定为常德文化名城建设的主题,才能最有效地发掘出本地独有的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相映衬文化意味愈发浓厚,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才能使常德具备独有的文化魅力。文章建议,首先把弘扬善德文化作为常德文化名城建设的主题,然后突出主题,明确重点,把弘扬善德文化的主题蕴含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贯彻到文化名城建设的每一个局部。这样经过全体市民的努力,常德市一定能够建设成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设施先进的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的来看,这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很强的操作性。实际上,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市民,他们陆续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都已经或者正在逐步融汇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去。

二、我们对德山“善德”文化的基本观点

综合上述各位专家和各位市民的论述和看法,结合自己的研究,我们对于善德文化本身,以及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今天如何弘扬善卷的善德精神方面有下面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善德文化是一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常德地方文化的源头。

善德文化,因为善卷而产生。善卷是与上古尧、舜同时代的人,因此善卷和尧、舜一样,同样属于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精神创造者和探索者。文化本身是动态的,是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善德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常德德山地方密切相关,其发展过程中,也融汇了当地楚文化的因素并成为其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楚文化发展壮大,经历了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的滥觞期春秋时的勃兴期战国时的鼎盛期秦汉之际的转变期。在这个过程中,善德文化既是当地楚人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寄托,也是其地方文化发展的思想胚芽。考察善卷文化的发展情况,不考虑楚文化因素的影响,就看不出整体的源流。善德文化为当地楚文化所继承并发展,因此,善德文化是一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今天常德地方文化的不二源头。

二是发展中的善德文化,既融汇了楚文化的精华,也融汇了儒学、道家、道教、佛教等各家的精华,其本身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类的思想史上,对“善”如何形成为一种“德”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我们从中国文字的演变,便可窥见人们认识的升华过程。

善,是个会意字。《说文》:“譱,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善,篆文善从言。”(善,是吉祥的言辞。由“誩(競)”和“羊”会意而成。这和“義(义)”字、“美”都从“羊”的意思是相同的。善,篆文中的“善”字就从“言”。)

这里是说,古文“譱”字,上面是“羊”,下面从“競”,是競言,即争着说话、用言语竞争的意思。后来通用的“善”字,上面是“羊”,下面是“言”。以“羊”作为构造“善”字的主体,是因为“羊”在早期文明中象征吉祥。“言”是言语、讲话。因此,《说文》称“,吉也。”“善”字的本义,就是吉祥。文字本身的发展规律,是由结构上的独体到合体、由表意的具象到抽象的概括。根据这一规律可见,“羊”与“言”会意而成“善”,已经不属于最原始的象形字了,而是进步到了抽象的道德评价,和提出共同的社会公德要求的高级阶段。

“善”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同“義(义)”字、“美”字等一样,在先秦早期的典籍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在《周易》思想中,就形成了“观物取、格物穷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来守真;观感化物而求善,至诚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尽美”的思想体系。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著作《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它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而最接近自然之道;留居在便于选择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静。待人一片真诚,说话恪守信用,从政顺情顺理,办事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善”德,就是一种谦逊不争的美德。《论语》中,则我们展示了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善”形象,他一生正直不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自觉以孔子为榜样,他品格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轻财好义,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宁折不弯;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因素,无不体现着“善德”的精神实质。

由于善德文化萌芽于德山,生长在德山,随着唐代佛教文化、明代以后伊斯兰教文化逐步进入德山,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发生交融并相互激发。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宗教方面的改革,就是受到善卷开拓精神的启发。佛教认为“善”作为个人的思想行为,对自己是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在今世是好的,在来世也是好的。其具体表现为“十善”: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十善和善心所法》甘肃兰州书局,2001年)德山佛教文化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培养“善根”,广结“善缘”,积德行善,以求“善果”。伊斯兰教认为“与人为善”才是“大善”, 并将善分为七大板块:即孝敬乃万善之首,慈爱子辈乃长者本分,亲族相顾乃人性之长,善待仆人和下级,照顾鳏寡孤独,对邻居和同胞的责任,泛爱人与众生。(唐小蓉、陈昌文《〈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导向》,见《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这些朴素的“善德”思想和行为,无论对社会还是人生,其启示都不可否认是有益的。

由此可见,善卷“善德”文化,作为中国思想史早期的一种“源”文化因素,同炎、黄、尧、舜的“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一样,已经融汇到后来的诸子百家和地方楚文化以及区域文化之中,并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文化因子。常德人离开了德山“善德”文化,将失去今天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将失去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

三、善德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善德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具体表现是多元的,这是因为“善德”概念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史上对自身提出的最高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无可选择的最高标准。因此,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认为,德山“善德文化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几方面的精神滋养,并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筚路蓝缕,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疏:“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意思就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荒山,创造事业。这正是当年善卷“让王”,推辞天子之位,带着自己的部落遁入深山,不辞劳苦,去开辟自食其力的生活环境的初衷。后来人们用以形容艰辛创业或者创业的艰辛要想事业有成,那就要有不怕吃苦,舍得吃苦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但是比起发达起来的方,比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期待来,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德山经济开发区本身也是如此,来常德,来德山开发区创业的企业家,则更是如此,都需要具有样一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

二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深固难徙出自屈原《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是我国最早的咏物诗。它开创了诗歌“体物寄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同时被认为是屈原早期表达爱理想的宣言。这种爱国精神,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基本素质之一。想当年善卷带领自己的部落,为争得一席生存空间,也是进行过坚守阵地的艰苦斗争的。这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黄潮如撰写常德会战的长篇报道歌颂保卫常德城的抗日将士时,为何要以善德文化和屈原精神作为开篇的缘故。爱国必爱乡,道理一样。今天,我们并不提倡一辈子守着家乡不出门,并且鼓励远走高飞,去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外地,外省,外国,都有不少家乡儿女心系常德,关心家乡,热切关注常德建设,倾情回报家乡父老。这就是一颗为路途隔不断的常德心,一腔为时光冲不淡故乡情。

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善卷“让王”,隐入深山,选择自主创业,这首先就是一种创新的勇气。楚庄王是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他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正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他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但数月之后,一切照旧,庄王享乐更甚。大夫苏从又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要杀他。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于是,庄王罢淫乐,亲朝政,举伍参、苏从担任要职。之后,又提拔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发展生产,从而奠定了楚国的争霸基础,楚庄王最终成为中原五霸之一。我们今天要文化兴市,工业强市,楚文化中的这种“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扬。

四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善卷为今天苗族人民的先祖之一,这是当今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洞庭湖西岸的德山一带,曾经是“九苗”“三苗”腹地。当年善卷带领自己的部落,退居以武陵德山为起点的西南山区,正是以“兼容并蓄”的阔大胸怀,同当地土著部落相互吸纳,相互融合,最终汇聚发展,形成了今天既具有独特的民族凝聚力又具有不断接纳新生事物的开阔视野的苗族。这种开放的精神,值得今天的常德人民继承和发扬。今天的德山善德文化本身,已经形成为以善卷“善德”精神为核心的,同时包含着儒、道、佛、伊斯兰等各学派、宗教文化因素,山水旅游、节庆民俗、农耕、企业等不同主题文化因素,具有海纳百川气派的综合性格局。在这样的前提下,弘扬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无疑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前提和必要条件。

五是“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

“诚信”理念,是千百年来为历代常德人民实践了的并引以自豪的“善德”精神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在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理念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现代价值。2005219,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主席就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应该是人际关系最起码的基础。善卷所处的尧舜时代,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并向往的和谐社会,但那种“和谐”,是一种原生性的和自发性的原始和谐。这种原生性和自发性的原始和谐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部分特征具有相似性,而作为“和谐社会”的一种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尧舜时代的“和谐社会”,则无疑融入了历代人们那种“桃花源”似的理想。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则是民主法治得到充分发扬,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诚信友爱蔚然成风,创新活力充分展示,安定有序局面得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在这中间,将会发挥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动态的发展善德文化,是常德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不同时代的常德人民,无论他是为官为民,也无论他是从事何行何业,都在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它,传承着它,并取得足以名垂史册的效果,这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将有充分地展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271afeaef8941ea76e052c.html

《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