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的“困觉”说开去 - 试析汉语史上的“困觉”

发布时间:2016-09-09 13:30: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李丽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葛晶晶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享誉世界,影响深远。小说语言的艺术运用使得阿Q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大多数读者对阿Q调戏小尼姑、要和吴妈“困觉”的“恋爱悲剧”印象深刻。考察现代汉语,可以发现“困觉”一词多用于口语和南方方言中。我们拟从汉语史角度考察“困觉”一词的成词时间及其语义变化与形式发展。

一、“困”与“觉”

“困”是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为“木”在“□”中(),为门框()和横木()的组合,本义为“横在门框底部、阻碍家禽进出、防止害虫进入的门槛”。籀文字形为“止”上“木”下(),是止(趾)和木的组合,表示“防止幼儿爬出门的横木”。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困”的本义“门槛”义逐渐消失,衍生出了病困、穷困、阻碍、围困、困难、穷尽、窘迫、物资贫乏、疲惫、疲惫想睡、睡等意义。其中“困”之“睡”义的产生不晚于唐代。①

《说文解字·见部》:“觉,寤也。从见,学省声。一日发也。”段玉裁注:“悟,各本作寤,今正。”吴道勤认为“觉”的词义由“睡醒”向“睡眠单位”和“睡眠状态”的演化始于中唐以后.其特点是将“觉”置于“睡”或“眠”前后,并在“觉”前加数词计数。[2]并引唐皮日休《鹿门夏日》为例证:“山人睡一觉,庭鹊立未移。”俞丹微推测“觉”的“睡眠”义的产生不晚于晚唐,很可能是在中唐。我们认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八引顾野王云:“觉,言眠寐也。”此“觉”即“从入睡到睡醒”之义。顾野王为南朝梁、陈间人。“觉”之“睡眠,眠寐”义的产生应该不会晚于六朝时期,开始应用大概是在隋唐五代时期,这可从“睡觉”意义的分化得到启示。杨吉春通过计量统计分析,发现“睡觉”的“睡醒”和“进入睡眠状态”两个义位都在隋唐五代产生。“睡觉”的“睡醒”义呈现出起伏不定的下降趋势,而“睡觉”的“进人睡眠状态”义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睡醒”一词出现频率的增加,致使“睡觉”一词只保留“进入睡眠状态”的意义。宋元时代是“睡觉”之“进人睡眠状态”意义的稳定时期。如元关汉卿《包待制三堪蝴蝶梦》:“(王三云)我小时看见俺爷在上头,俺娘在底下,一同床上睡觉来。”

“困”与“觉”组合为“困觉”表示“睡”义出现的比较晚,就我们的调查而言,较早使用的文献是明代的《金瓶梅》。

二、“困”与“睡觉jiao类语词组合

王力先生指出:“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第二,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困”与“睡觉”类语词的组合亦是如此。“困”可与“眠、睡、卧、寝、寐”等同义语素组合,且“困”可与“睡、眠”等组成同素异序结构,如“困睡、睡困、困眠、眠困”等,这说明这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语素位置不固定,为临时性组合,其意义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的历时更替最多。“睡觉”类语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更替亦更加明显。“卧”“寝”“寐”“睡”“眠”等分别为各个时期表示“睡觉”的动词。自从“困”产生“睡”义后,与“睡觉”类动词都有组合,有时为两个语素的临时组合,意义为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有时组合得更为紧密一些,可看作是一个整体,其意义为“睡”。从时间上看,普遍应用是在宋代。

1.困卧

古代汉语的“困卧”组合多数表示“病危重伤,躺着”,少数为“睡”义。我们通过对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59例“困卧”的统计与分析,发现表示“睡”义的“困卧”15例,占总数的25.4%。如:

困卧谁惊起,闲行自欲回。(唐齐己《期友人》)

2.困寝

“困寝”组合在北大古汉语料库中共出现4例,其中2例行文为“饥餐困寝”,该“困寝”为临时组合,指“疲惫想睡”。另2例“困寝”成词,意义为“睡”:

曾使河阳回,在中路以酒困寝于路隅,忽有一人荷策而过,熟视之,曰:“贵当列土,非常人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3.困寐

“困寐”组合在北大古汉语料库中共出现4例,均为“睡”义。如:

何老,鄂州人,常为商,专诵金刚经。唐长庆中,因佣人负货,夜憩于山路,忽困寐,为佣者到其首,投于涧中。(宋《太平广记》卷一零七)

4.困睡

“困睡”组合在北大古汉语料库中共出现26例,其中4例行文为“饥餐困睡”或“困睡饥餐”,指“疲惫想睡”。另22例“困睡”成词,可释为“睡”,如:

有侍坐而困睡者,先生责之。(宋《朱子语类》)

5.困眠

“困眠”组合在北大古汉语料库中共出现17例,其中有6例行文为“饥餐困眠”“困眠饥餐”或“困眠饥饭”,“困眠”为临时组合,指“疲惫想睡”。剩余11例成词,为“睡”义,如: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宋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以上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困”与“睡觉”类动词均有过临时组合阶段,因此当“觉”能表示“睡”义时,“困”极有可能与其进行搭配。“困觉”的产生与这些同义词的临时组合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具有经济性和简明性,等义词在语言中多半不能长期存在,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中或者是等义词发生分化,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或者淘汰一个,保留一个。通过对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困”与“睡觉”类语词组成的等义词中,“困觉”是保留的那一个,在口语、方言中使用较为频繁,而其他如“困睡、困寝、困卧、困寐”都已不复存在了,只有“困眠”还存在于在少数方言中,使用也较少。

三、“困觉”的发展

(一)产生初期

如上文所言,“困觉”的产生不晚于明朝。就我们调查而言,《金瓶梅》是最早使用的文献:

金莲道:“小道士儿吴应元,你哕他一口,你说昨日在那里使牛耕地来,今日乏困的这样的,大白日困觉?昨日叫五妈只顾等着你。”(四十回)

金瓶梅》成书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这比“睡觉”的“进入睡眠状态”义的形成晚了约七、八百年,比“困”的“睡”义的形成晚了约七百五十年。“困”与“睡觉”类语词在北宋大量搭配,与之相比,“困觉”组合也晚了约四、五百年。难道“困”与“觉”进行组合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

“困”与“睡、眠、卧、寝、寐”等“睡觉”类语词的组合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而“困觉”一产生就以凝固的“词”的形态出现在《金瓶梅》中。而且,就我们观察,“困觉”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觉困”这样的同素异序现象。原因何在?口语易变,书面语相对比较保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猜测,早在《金瓶梅》出现之前,“困觉”可能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了,只是还没有记录于书面语中,因而,它发展到明代时已经是一个凝固的词。另外,“困觉”极有可能是在“困”具有“睡”义后模仿了“睡觉”一词,受到“睡觉”的影响,使得“困”与“觉”的组合从一开始产生就凝固了,而且与“睡觉”在方言和官话中相互分工,一直使用到现在,没有像“困卧、困睡”一样在语言发展中被淘汰。

(二)发展时期

“困觉”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始较多地被使用,表现出以下特点:

1.“困觉”大都出现在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通俗文学作品上,如《九尾龟》《官场现形记》《续济公传》《续小五义》《绿野仙踪》《汉代宫廷艳史》《西太后宫廷艳史》等,或者写情爱婚姻,或是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或描写神魔。它们大都是当时的禁书,不被主流所认可。如:

①清《绿野仙踪》四十八回:如玉同众人吃了早饭,因昨夜短了睡,到后边困觉。

②清《何典》三回:说笑了一回,大家收拾困觉。

③清《狐狸缘全传》:王道便一声断喝说道:“你真是肉眼凡夫!你打谅这是困觉呢?这是运出我的元神,遍游天下,去查访妖怪的来历……”

④晚清《官场现形记》:后来见店家把贺根拉开,他又呆了半天,才说了一声:“天也不早了,钱老伯也好困觉了。”

⑤晚清《九尾龟》四十五回:王佩兰见说,不依道:“耐吃饭困觉阿会忘记?倪勿要,耐豪燥点去搭倪拿得来!”

⑥民国《汉代宫廷艳史》六十八回:小才将柜台一拍,喝道:“伙计,你夜里没有困觉吗!生意来了。”

2.“困觉”词义发生引申,委婉指称“与异性发生性行为”。

⑦清《续济公传》二百三回:女子起身道:“你们慢慢的多饮一杯罢,我倒要困觉了。”当下把白儿扯了一扯,一同到了后面。

⑧清石玉昆《续小五义》十五回:冯渊说:“天不早了,该困觉了。”姑娘点头,自己解妆,簪环首饰全都除去,拿了块绢帕把乌云拢住,脱了长大衣服,解了裙子,灯光之下一看,更为透出百种的风流。

⑨民国《西太后艳史演义》十五回:慈禧又说:“娘有一句话告给你听,适才媳妇前来,为娘困觉未起,李莲英在我身边服侍。你可想想,从古及今,宫帷里设置太监,要他何用?不过官禁体制,不能叫皇帝儿子媳妇,左右承欢,用着这内监官婢代劳。”

⑩民国《西太后艳史演义》十八回:陈统领笑说:“今晚有得进来,却没得出去,你非在这里同我困觉不可。”姓朱的浑身只是嗦嗦的抖战,拿稳今日要玷污自家清白。

11民国《西太后艳史演义》三十一回:但是所来的赌客,近于流氓大少,官场滑头,也没有整千上万的银子过来,开张了两三个月,除赔贴两位小老婆同人困觉,还亏折本银若干。

12民国《上古秘史》:后来直到秦始皇的时候,那汉高祖的母亲刘媪在大泽之坡困觉,梦见和一个神人相遇,他的父亲太公去找她,远远看见一条龙在她身上,和她交接,后来就有孕而生汉高祖,大约还是抄的这篇老文章吧。

结合这些例子的上下文可以发现,“困觉”能够产生“与人发生性行为”的意义,叙述时至少有两个人,而且有困觉的对象。如例⑦女子的困觉对象是白儿,例⑧冯渊的困觉对象是姑娘,例⑨陈统领的困觉对象是姓朱的,例⑩慈禧的困觉对象是李莲英,例11赔贴两位小老婆的困觉对象是赌客、流氓等。

3.“困觉”的使用多集中在南方方言区

吴语区作品最多,如例②《何典》的作者张南庄来自上海,例⑤《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来自江苏常州,例④《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1867~1892在山东,1892~1906生活在江苏常州,而《官场现形记》成书于1903~1905年,因此他的语言可能受到山东和江苏常州两个地方的影响,例⑥《汉代宫廷艳史》的作者徐哲身来自浙江绍兴。

其次为江淮官话区,如例④《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25岁以前生活在山东,例⑨⑩11《西太后宫廷艳史》的作者李伯通来自江苏扬州。

例①《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学界未能确定是江南还是山西人士,结合我们对“困觉”的使用区域调查,李百川来自江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例⑧《续小五义》的创作者有争议:据北京文光楼刊本序,作者为晚清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石玉昆来自天津;也有学者怀疑该作品是石玉昆叙述,由他人记录而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序虽云二书皆石玉昆旧本,……疑草创或出一人,润色则由众手。”例⑦《续济公传》与例③《狐狸缘全传》和例12《上古秘史》的作者资料不明。

(三)广泛使用时期

“困觉”广泛用于现代汉语方言中,尤其是口语。跟民国之前的“困觉”的使用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方言中“困觉”的使用区域和范围更加广泛,在形式上也有所发展。

1.除了通俗小说外,“困觉”在歌谣、戏剧、苏州评弹、电影、博文等多种体裁形式中都有使用:

①王妈:哦。她昨夜里搓麻将搓到天亮,伊在来嗨困觉啊,不要去吵伊。(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

②按阿Q的观点,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于是这个欲望充盈小腹的家伙,先是与劳动妇女吴妈困觉未遂,然后又去抚摩小尼姑的头壳进行性骚扰,“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吗?”(王瑞《你们妇女有力量》)

③新婚夫妻勿困觉,坐等天亮。(评弹《孟丽君·洞房刺奸》)

④奶奶吃饱,可以困觉了。(吴歌《摇摇摇》)

⑤你这个小鳖羔子……莫在舱里困觉!(湘剧《风雪摆渡》)

例①为当代导演王家卫所拍的电影,例②为王瑞的博客,例③为苏州评弹,例④为吴语地区歌谣,例⑤为戏剧。可以看出“困觉”使用的领域颇为广泛,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2.“困觉”的特殊义“与人发生性关系”继续沿用。

⑥她说话是直来直去的:“阿土根回转来说,说有个朱先生搭伲阿妹困觉。”(陆文夫《人之窝》)

⑦胡妈连忙插嘴:“阿土根瞎七搭八,传错消息,我是叫他去告诉三妹,阿妹在城里蛮好,一人一个房间困觉,诸位先生对她都很客气,怎么会扯到朱先生搭俚困觉呢……”(陆文夫《人之窝》)

⑧陈奂生火也没用,只好破口骂娘,说什么“早晓得行了好心没有好报,倒不如省点力气同老婆困觉”。(高晓声《陈奂生》)

⑨“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鲁迅《阿Q》)

⑩那一个名角儿,是困觉困出来的。(尹桂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现代汉语中,“困觉”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与人发生性关系”的意义,此时有“困觉”的对象。如例⑥例⑦阿妹的困觉对象是诸位先生,例⑧陈奂生的困觉对象是老婆,例②例⑨阿Q困觉的对象是吴妈,例⑩名角困觉的对象是助她成为名角的人。

3.“困觉”使用倾向于南方方言,吴语区使用最为多见,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湘语、闽语、粤语区都有使用:

11薛明剑心想:又是一个大题目,说开去,今夜就别想困觉了。(扬旭《荣氏兄弟》)

12 2点,老板默默地关上了25英寸彩电,说了声:“帐别算了,回家困觉去吧!”(吴基民《啊!球迷》)

13“不放他走”,扬部长幽默地说,“留他在我的办公室困觉吗?我这里也不是旅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4壮丁都拿麻绳捆了,几百人一串,有认得的,也有认不得的,枪押了往南走。白天走路,晚上圈成一圈困觉……(邓贤《大国之魂》)

15于是小燕子开始想王子的话,不过没多久便睡着了。对他来说,一思考问题就老想困觉。(巴金译《快乐王子》)

16身后名自然假不过,但看来看去,到底看不出它为什么会比我们平常不动念的时分以为真不过的吃饭困觉假个几分几厘。(俞平伯《身后名》)

17这三十年中,困觉先去掉一半,还有不少打岔的事儿,生病啊,拉屎啊,办公事啊,至少又打个七五扣,归齐只剩了十一年三个月。(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18有一次,他(指海婴)严厉的责问道:“爸爸!你为什么晚上不睡,白天困觉!”(唐锼《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

19桂妹子正抱着笑笑坐在暗影里,吱吱嘎嘎摇她困觉。(王平《兴隆庵冬话》)

例③④⑨⑩16 18的作者或作品均来自吴语区;例①电影为粤语区;例13作者周而复来自江苏南京,例⑥⑦作者陆文夫来自江苏泰兴,例⑧作者高晓声来自江苏武进,都属于江淮官话区;例12作者吴基民来自湖北宜昌,例19作者邓贤来自四川成都,属于西南官话区;例17的作者林语堂来自福建龙溪,属于闽语区;例19作者王平来自湖南和例⑤属于湘语区;例15中的作者巴金来自四川成都,在上海、江苏等地上过学,语言可能受到过多个地方的影响。例②暂时不明。

通过对“困觉”语义发展演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困觉”的产生不晚于明代,并在清代以后的通俗小说中普遍运用。在现代汉语中的“困觉”保留了“睡”义,使用范围明显更加广泛,并且在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困×觉”形式为常见;二,“困觉”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没有出现两个同义词临时组合的时期,这可能是因为“困觉”在口语中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或者与对“睡觉”的模仿有关;三,现代汉语中“困觉”与“睡觉”和平共处,“困觉”多用于方言与口语,“睡觉”多用于普通话与书面语。

注释:

①经过对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14331例“困”的检索和分析,我们认为“困”之“睡”义的产生不晚于唐代。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5bba4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0.html

《从《阿Q正传》的“困觉”说开去 - 试析汉语史上的“困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