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复习测试题23 精品

发布时间:2018-09-18 19:22: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B. C. D.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其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    B.    C.   D.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7.秦始皇若生活在古代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可能会

A.被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9.《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部分恢复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10.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1.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

A.公安司法制度 B.纪律监察制度 C.群众信访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12.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上述材料提示我们,看待封建社会的具体制度时,应该坚持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分析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主次矛盾的观点

1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有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6.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1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9.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20.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其中不属于专制决策结果的是

A.长城 B.大运河 C.军机处值房 D.票号

21.《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判决“凌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还增加“奸党”一条。这突出反映了明朝

A.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明初重视立法治国

C.严惩贪赃枉法行为 D.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

22.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 B.机构健全 C.人员复杂 D.制约皇权

23.抗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职能之一。下面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24.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5.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2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2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29.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30.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3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有关的是

①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③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④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

3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耿、魏两地分封给异姓大夫赵氏、毕氏,使赵魏两国得以建立。这种现象反映了①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乱②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④晋国国君已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4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②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③上述四则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有无本质的区别(1分)?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2分)。

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38.(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①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③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分)

④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39.(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

②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

③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

④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

⑤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1)

40.(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请同答: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3)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5)

③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2)

④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1)

⑤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3)

答案

一、选择题54分)

1.C 2.C 3.C 4.B 5.D 6.C 7.D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A 22.A 23.D 24.D 25.C26.C27.B 28.A29.D

30.C 31.B 32.D33.C 34.D 35.B36.A

二、非选择题

37.12分)①总体态度:重视并重用宰相(1分)。依据: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2分)。

②总体态度:贬低并取消宰相(1分)。依据: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2分)。

③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封建统治考虑的(2分)。

④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1分);同时,封建官场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1分)。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分)。

38.(10分①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任答两点2分)

②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

③九品中正制;(1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④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3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9.(10)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1)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1)

②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每点1分,共2)

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清朝设军机处(1)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军阀割据(1)

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1)

40.(14①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2)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1)

②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1) 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2)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2)

③实行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2)

④选拔“端劲特立之士”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担任监察官员。(1)

⑤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1)

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法规;要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任答1点,1;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1分).w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ea0d9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4.html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复习测试题23 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