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数学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2015-01-29 15:3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把整数加、减法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范围内,把整数乘、除法限定在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价格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使用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的笔算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1 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或除法的一步计算

2 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计算为主)

3探索计算里的规律

(一) 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功能键

计算器在人们的家庭里已经相当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所以,教材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这句话也在告诉学生,遇到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必列竖式笔算,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这就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习计算器计算的兴趣。

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主要是按键,认识计算器应该知道它的常用功能键。教材图示了计算器的开关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和消除键,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这些功能键。学生一旦了解这些键的功能,能正确找到这些键,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了。

指导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开机和关机,了解计算器的开关键;让他们在开机状态下按动数字键、运算符号键以及显示得数的等号键,了解这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让学生尝试使用消除键,了解这个键能修改输入的错误。

计算器上还有其他功能键,不要求学生都认识和使用。这些功能键安排在“你知道吗”里作简单介绍,不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二) 由易到难,使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编排的38+2738×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数的运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不会因输入错误而影响例题的正常教学。二是这些题都能方便地算出得数,把口算或笔算结果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比照,可以验证计算器的计算是否正确,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

用计算器计算的关键是输入算式,应及早培养良好的输入习惯。如,默读算式的习惯。即看算式,要边看边读,把算式“读”进脑子,短时记住它;按数字键,要边读边按,依次逐个输入计算器。又如,及时检查的习惯。输入一个加数(或被减数、乘数、被除数等)以后,应立即查一查,输入的数对不对,有没有输入错误。

“练一练”第1题都是一步计算的题目,参加运算的数稍大些,包括以前没有算过的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希望学生通过这些题,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教学时,不要过分追求算得快,而要力求算得对,让学生体会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符号的重要性。

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是40000-165×182,属于较大数的运算。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够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式题里的乘法,输入165×182,得出积是30030并记录下来;第二步按消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接着算题里的减法,输入40000-30030,得到最后的结果。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25120÷(449-289),安排在“练一练”第2题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也应该按运算顺序分两步计算: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得到差并记下来;再消除计算器上的差,计算减法,得到最后结果。

对于能够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你知道吗”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按键,完整输入算式(包括算式里的括号),就能得到结果。

需要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如果使用不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一般按运算顺序分三步进行。学会了计算两步的混合运算,就能进行三步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第二步、第三步计算,要按消除键消去前一步计算的得数,但保存和重新输入消去的得数比较麻烦,还容易出错。所以,本单元只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 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严格讲是不完全归纳)和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往往会形成个性化的思考,产生创新的火花。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重视推理能力的提升。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某些相同点,猜想它们还有其他相同的。类比推理的结论有或然性,需要证实。

3里安排两个教学内容,一是用计算器进行一组大数的四则运算,二是发现一组算式及其得数里的规律。前一个内容已经在例1和例2里教学,后一个内容是例3的教学重点。

例题的呈现和进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先给出三个算式,12345679×912345679×2712345679×63,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分别是111111111333333333777777777。第二段比较上面三题的乘数和积,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得数之间的关系。从12345679×912345679×27,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3”,原来的积111111111也“×3”,变成333333333;从12345679×912345679×63,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7”,原来的积111111111也“×7”,变成777777777。这些就是三个算式中存在的规律。第三段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填出12345679×1812345679×4512345679×72的积,并用计算器检验得数写对没有。学生仍然要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从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原来的积也乘几,推理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显然,例题里的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含有丰富的推理成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很有价值。

“练一练”与例题很相似。先用计算器计算6×37037,得到222222;再直接写出3×3703718×3703727×37037的得数,并用计算器验算。这组题也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理,根据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口算出另外三道算式的乘积。

(四) 对练习七的简单说明

练习七里的题目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用计算器计算式题,如第1题和第5题等。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培养遇到大数目计算就使用计算器的意识与习惯。

第二类是解决实际问题,如第2349题等。这些题中,有的已知速度与时间求路程,有的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有的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能够把握这些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不会有困难。所涉及的计算比较麻烦,都需要使用计算器。需要适当指导的是第9题:在一张发票里给出了四种商品的单位、数量和单价,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各种商品的金额和四种商品的总价,看看2000元买这些商品够不够。学生在数学课程里首先接触发票,应帮助他们理解“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栏目的意思,联系常见数量关系理解金额的算法,弄懂“人民币(大写)”的含义,明白这是所有商品金额相加的总和。还要向学生介绍壹、贰、叁……玖等大写数字的写法。

第三类是探索规律,如第678101112题等。其中,有些规律比较容易发现,有些规律较难看出。尤其是第6题和第11题,要帮助学生读懂题意,了解算式是如何组成的。根据题目的规定写出算式并算出得数,能享受探索规律的乐趣。前面曾经说过,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要归纳提炼,进行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的数学内容。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再写出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清楚就行,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因为纯粹用语言讲清楚一组算式的内在规律是很不容易的,教材一般让学生再写出几个具有同样规律的算式,表达自己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ce772c804d2b160a4ec05f.html

《苏教版四下数学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