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中学生物奥赛教练员培训资料 -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发布时间:2019-11-28 12:3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重点:比较的方法,横向(各系统器官)和纵向(系统进化顺序)

脊椎动物的进化与分类(略)

动物地理(略)

一, 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 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

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原条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

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鳞式

进化方向:薄————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染色为淡兰色)

浆液腺(染色有红色颗粒)

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

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

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

角质衍生物——

羽色——物理性

——化学性

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

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

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

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

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 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

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 脊柱和脊索的区别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

附肢骨——

(带骨)

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

七鳃鳗 鲟鱼、肺鱼 其他脊椎动物

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 前凹、 后凹、 马鞍、 双平

鱼类 两栖类和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脊柱的比较: 圆口类——脊索和椎弓

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

软骨变为硬骨、肋骨

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

胸骨、无肋骨

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

胸骨(蛇无)、肋骨、胸廓

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

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

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

椎式 CTLS

头骨的比较:软颅

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

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

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

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

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

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

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

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

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

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

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

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

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

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

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

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软骨鱼类:软骨棒

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

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

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

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

四肢骨:陆生的模式

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

鸟类的跗间关节

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

三)肌肉系统: 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

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

(由脊神经支配)

眼肌(由脑神经、、支配)

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

(由脑神经V、、、X、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

四)体腔和系膜:

(真)体腔的发生——侧板内的空腔,由中胚层围成(与无脊椎动物比较)

体腔的分化: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

鸟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腹腔)

哺乳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

肌肉质的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

腹膜(单层,一层上皮细胞):体腔内侧腹膜壁层,内脏外侧腹膜脏层,

系膜:在体腔的背腹位置,为两层的腹膜

背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

五)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

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1, 牙齿:与盾鳞同源,由外、中胚层形成

软骨鱼类:牙

硬骨鱼类:牙、鲤形目的咽喉齿

两栖类:牙,有锄骨齿, 蟾蜍无齿

爬行类:牙,有翼骨齿和腭骨齿,鳄类具大小不同的槽生齿,在上下颌

鸟类:无齿

哺乳类:仅上下颌具齿,异型(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槽生齿

再出齿, 哺乳类齿式, 食肉目的裂齿

进化趋势: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广泛着生上下颌

侧生、端生槽生

2,舌: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舌为肌肉质,可动

鸟类的蜂鸟和啄木鸟的舌可伸出

3, 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

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

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

4,咽:陆生动物的内鼻孔出现,食物和空气的通道及相互关系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鳄类和哺乳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内鼻孔后移,咽交叉

哺乳类出现肌肉质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会厌软骨

5,食道:爬行类开始食道与胃分化明显,食道延长

鸟类的食道中部有嗉囊

6,胃:从爬行类的胃分化明显

鸟类:腺胃和肌胃

哺乳类:偶蹄目的反刍类,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分泌胃液)

7,肠:进化趋势:增加分化程度,增加消化吸收面积,与食性的结合

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鸟类)、回肠,大肠盲肠(爬行类)、结

肠(哺乳类)、直肠

七鳃鳗的盲沟,软骨鱼的螺旋瓣肠,硬骨鱼的幽门盲囊

高等动物的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根据牙齿的形状、肠的长短判断其食性

8,泄殖腔与泄殖窦、泄殖孔、肛门

具有泄殖腔: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单孔类

具有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圆口类、硬骨鱼类、哺乳类

(哺乳类的灵长类和一些啮齿类具有阴道)

六)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

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

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

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

七)呼吸系统: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共同的特征:1.具有将组织或机体与外部环境隔开的湿润薄膜,且薄膜面积很大;

2.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动静脉血管血液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一般情况相反

脊椎动物由水上陆,呼吸器官进化的方面:

1.呼吸方式;2.肺的吸氧面积;3.呼吸的机械装备;4.呼吸道趋于专化。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

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当水流经鳃瓣进行气体交换时,行使逆流系统气体交换机制,可使得水中80%以上的氧气摄入血液中。

脊椎动物在由水上陆的演变过程中,呼吸介质由水体变为空气,呼吸器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水体环境特点如下:1.氧气并不丰富。空气的氧含量为2l,淡水中含有氧气6.6l水,海水中则为5.3l水。2.水的粘滞性和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

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

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

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爬行类的气管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皆不发声。鸟类的气管为一圆柱形长管,以完整的骨环支持,发生器(鸣管)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而不在喉部,鸣管外有特殊的鸣肌,哺乳类的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声带位于喉部。

八)循环系统:封闭的管道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淋巴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淋巴结和淋巴液

1, 心脏和血液循环 血液流动方向是在身体背部从前向后,而在腹部是从后向前。海鞘中的血液循环开管式,血液定期改变方向,同一条血管轮流充当动脉和静脉,这在脊索动物中是唯一的。

2,血液循环路线

鳃呼吸的圆口类和鱼类:全身缺氧血心脏缺氧血鳃部多氧血身体各部分

循环一周经过心脏一次,一个大圈,称为单循环。

肺呼吸动物: 缺氧血肺部多氧血左心房左心室身体缺氧血右心房

心室肺。循环一周经过心脏两次,一个大圈(即体循环)和一个小圈

(即肺循环),为双循环

两栖类、爬行类为不完全双循环

3,心脏 1`)单循环动物的心脏:静脉窦1、心房1、心室1和动脉圆锥。

圆口类:心脏有分化但静脉窦很不发达。

软骨鱼类:静脉窦1、心房1、心室1、动脉圆锥四腔组成。

动脉圆锥常具瓣膜,肌肉质的壁主动收缩,是心室的延伸

硬骨鱼类:动脉球代替了动脉圆锥。动脉球不能主动收缩,不具瓣膜

2)双循环动物的心脏

不完全双循环:

两栖类:心房2,心室1,心房间隔为不完全(即具孔洞)(无足目和

部分有尾目)或完全(部分有尾目和无尾目)。皮静脉的多氧血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心室内出现不完全分隔,

鳄类室间隔较完全,仅留潘氏孔,动脉圆锥和静脉窦退化。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 完全分隔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4,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6

动脉弓的演变

鱼类:动脉弓断开为入鳃动脉、出鳃动脉 中间为毛细血管。软骨鱼类二至六对,硬

骨鱼类三至六对

两栖类以上:三、四、六对动脉弓:第三对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

体动脉,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肺动脉。两栖类第六对动脉

弓为肺皮动脉。鸟类成体仅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5,静脉系统:回心的血管,管壁薄,弹性较小。管腔内多有瓣膜

鱼类(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 一对前主静脉、一对后主静脉、

对总主静脉( ),最后汇入静脉窦。

两栖类:四足类的基本模式Y型大静脉(或腔静脉)系统和肺静脉出现

一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

肺静脉出现:与肺的出现相相应 肺静脉直接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但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 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对提高后肢血液回心脏的血流速度和血压有积极意义

哺乳类 进一步简化: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多数哺乳类仅保留右前大静脉。

6,门静脉系统: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管腔内无瓣膜。

肝门静脉、肾门静脉和垂体门脉系统

综观各纲脊椎动物静脉系统的特点,在由水上陆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肺呼吸的出现、运动速度的加快,其演变趋势为:

(1) 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了H型主静脉系统,静脉主干逐渐简化和集中。

(2) 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肺静脉,与肺脏的出现相呼应。

(3) 肝门静脉在各纲动物中均很稳定,保证营养代谢的需要。

(4) 肾门静脉由发达到逐渐退化消失,提高回心血流的速度和血压。

淋巴器官:脾、胸腺、扁桃体、腔上囊等

九)生殖系统:中胚层的中节生殖嵴发生

1 性分化:雌雄同体的脊椎动物

性逆转:黄鳝、无尾两栖类(毕氏器)、鸡

2, 生殖腺:结构与功能(双重)

哺乳类生殖腺下降

3,精子排出体外途径:1)无管道:文昌鱼、圆口类

2)生殖腺壁延伸为输精管:硬骨鱼类

3)吴氏管(前肾管):其他脊椎动物

受精方式:1)体外受精:文昌鱼、圆口类、硬骨鱼、部分有尾类、无尾类

2)体内受精:软骨鱼、蝾螈科、洞螈科、羊膜类

具有交配器:软骨鱼、爬行类、哺乳类

4,输卵管:除硬骨鱼为生殖腺壁延伸为输卵管外均不与卵巢相连

羊膜卵:三层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

哺乳类胎盘:胎儿胎盘(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胎盘(子宫内膜)

有袋类胎盘:绒毛膜胎盘(光滑)或绒毛膜卵黄囊胎盘

软骨鱼类的生殖方式:卵生(虎头鲨)

卵胎生(棘鲨),假胎生(卵黄囊胎盘、星鲨)

十)排泄系统:中胚层的中节产生,它在结构上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四部分;

发生阶段可分为前肾、中肾、后肾三种类型。

1.肾脏的几种类型 无羊膜动物肾脏的发生:前肾(胚胎期)和后位肾(成体)

羊膜动物三个阶段:前肾、中肾(胚胎期)和后肾(成体)

前肾:体腔前端背中线两侧,前肾小管肾口前肾管泄殖腔或泄殖窦。

血管球和肾小管之间体腔联系。

中肾或后位肾:中肾(吴氏体)是羊膜类胚胎时期前肾之后的肾,位于体腔中部;

后位肾是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中部和后部,与中肾结构相同。

血管联系与体腔联系并存。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是动物排泄功能的一大进步。

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脏,发生时期和生长的部位都在中肾之后 完全血管联系

脊椎动物肾脏进化趋势:肾单位的数目由少到多,肾口由有到无,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

发生的部位由体腔前部移向体腔的中、后部。

2.输尿管与膀胱

输尿管 七鳃鳗的中肾管即输尿管,仅有输尿作用,与生殖无关。

软骨鱼另外形成多条副肾管输尿,而中肾管作为输精管。

硬骨鱼的中肾管仅作输尿之用。

两栖类的中肾管即输尿管,在雄性兼作输精之用。

羊膜动物的输尿管即后肾管。

膀胱 圆口类、软骨鱼、部分爬行类(蛇、部分蜥蜴和鳄)和鸟类(鸵鸟例外)全无膀胱,

导管膀胱由中肾管后端膨大形成,见于硬鳞鱼、硬骨鱼

泄殖腔膀胱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见于肺鱼、两栖类和哺乳类的单孔类。

尿囊膀胱由胚胎时期尿囊柄的基部膨大而成,少数爬行类(龟鳖、部分蜥蜴类、

楔齿蜥)和哺乳类。

4)排泄系统的比较

文昌鱼 90余对发生于外胚层的肾管来执行排泄功能,无集中肾脏

圆口类 集中的肾脏(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只输尿

鱼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淡水鱼体液浓度高于外界水环境,水不断地渗入体内,肾脏不断地排出浓度极低的尿液,才得以使体内水分平衡;肾小体数目极多。

海水硬骨鱼体液浓度低于海水,机体面临失水威胁,它们大量吞饮海水,体内多余盐分通过鳃上泌氯腺排出;肾小体非常退化或消失。

海水软骨鱼的直肠腺亦可排出体内多余盐分,同时其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使得其渗透压高于外界,多余的水分则由肾脏排出。雄鲨的中肾管仅作输精之用,而由另外形成的副肾管输尿。

两栖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吴氏管在雄性兼有输尿和输精之用,在雌性则仅作输尿之用。

羊膜类:胚胎期前肾和中肾。后肾形成后,后肾管为输尿管;雌体的中肾管退化,而雄体的中肾管则专作输精管之用,

成体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爬行类的后肾位于腰区,体积通常不大。鸟类的肾脏特别大,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乳类,其皮质厚度大大超过髓质;而肾小体的血管较哺乳类简单: 鸟类的排泄物以尿酸为主,其肾小管和泄殖腔都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尿液随粪便排出。许多海鸟、海洋爬行类以及干旱地区的蜥蜴和蛇类都具有盐腺以分泌含盐液体,以排出盐分。哺乳类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主要的排泄渠道是通过肾小管。

十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神经元(神经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兴奋树突细胞体轴突

另一神经元或末梢效应器官。按机能的不同分为3类:1,传入神经元(或感觉

神经元),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髓鞘的有无神经分有髓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无髓神经(大部分植物性神经)。

脑和脊髓的横切面上分白质(大部为有髓神经纤维); 灰质(神经细胞体及无髓神经纤维)

传导活动有两个特点,(1) 极性,即单向传导 (2) 绝缘性

反射弧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的发生

胚胎背中部外胚层加厚成为神经板并下陷,左右两侧的神经褶最后合拢,成为背神经

管。背神经管发育为脑与脊髓,管前端形成脑,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

部分。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中空管腔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 嗅脑:嗅球、嗅束、梨状叶、海马

大脑半球:皮层、髓质

纹状体(基底核) 侧脑室(第一、第二脑室)

间脑: 丘脑(视丘)

丘脑下部:灰结节、漏斗、脑下垂体(内分泌腺)、视交叉和乳头体

松果体(内分泌腺) 间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 中脑四叠体:前丘、后丘 大脑导水管 大脑脚

小脑: 小脑半球(皮层、髓质)、蚓部、绒球(小脑卷) 脑桥

延脑: 延脑 第四脑室

大脑 a, 纹状体

鱼类:主要是纹状体(古纹状体)

两栖类:纹状体仍属于古纹状体

爬行类:古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鸟类:新纹状体上又附加上纹状体,成为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例如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和“学习”的中枢。

哺乳类:纹状体成为大脑的基底节

b, 脑皮

古脑皮;鱼类,灰质在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肺鱼和两栖类。 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主要和

嗅觉相联系

新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

机能皮层化。古脑皮成为梨状叶,原脑皮海马。

C, 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连系两大脑半球新脑皮的带状横行的神经纤维联合。

鸭嘴兽无胼胝体,针鼹、有袋类等胼胝体不发达。

间脑 包括视丘、视丘上部、视丘下部和第三脑室。

顶器: 现存动物中,顶眼(器)为痕迹器官而残存于某些蜥蜴和楔齿蜥。楔齿蜥的顶

眼最为明显,仍具有简单的晶体和视网膜,并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松果体: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内分泌腺。

视丘下部:调节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中枢,也是重要的神经分泌的部位

中脑 哺乳类以下各纲,中脑背部为一对视叶,为视觉反射中枢。

哺乳类四叠体,前两叶称前丘为视觉反射中枢;后两叶为后丘,为听觉反射中枢。

小脑 游泳型的鲨鱼和硬骨鱼小脑发达。

两栖类与爬行类的小脑不发达。

哺乳类的小脑发达,蚓部和小脑卷及小脑半球(哺乳类特有,单孔类不明显)。

延脑 脊髓前端的延续,它的结构与脊髓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央管在这里扩大成为第四脑室,

有一些重要的神经核,称为“活命中枢”。

脑室 大脑室称为侧脑室或第一、第二脑室,它们共同以室间孔或孟氏孔通到间脑室(或第

三脑室)。中脑室极窄,称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为延脑室,与脊髓的中央管相通。

各纲中枢神经的比较

文昌鱼没有集中的感受器,也没有明显的脑的分化,

七鳃鳗有脑的分化,但脑的5个部分在一个平面上,没有脑弯曲。

鱼类鱼脑的形态较原始,脑小,脑弯曲度很小,在背面5部分都可以看到。大脑主要是古纹状体,古脑皮,

软骨鱼类脑发达。脑的5部分分化很明显。大脑半球比较大。硬骨鱼脑的体积小,在许多方面比鲨鱼简单。

两栖类 脑的弯曲不大,在背面脑的5个部分仍能看到,原脑皮,具古纹状体,

爬行类 脑弯曲较两栖类显著,背面看不见间脑。出现新脑皮。中脑仅为一对视叶(蛇类中脑背面已分化为四叠体,在响尾蛇及蟒蛇很明显)。

鸟类 体积较大。脑的弯曲度大,增加了上纹状体,鸟的大脑皮层仍是以原脑皮为主,新皮层虽已出现,但还是停留在爬行类的发展水平。

哺乳类 脑的弯曲极大。大脑与小脑高度膨大,大脑皮层为新脑皮,皮层面积增大,褶叠成沟与回。大脑机能皮层化。特有的胼胝体。中脑为四叠体。小脑相当发达,小脑半球是哺乳类新出现的。

4,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背根和腹根,背支、腹支和交通支

在四肢着生的部位,脊神经的腹支形成颈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文昌鱼、七鳃鳗无脊神经丛,鱼与有尾两栖类有极简单的丛,蛙的四肢发达,臂丛与腰荐丛明显。蛙以上的动物四肢强大,神经丛也相应发达;蛇的四肢退化,丛也消失,到了哺乳类,非常复杂。

脊神经的数目大致与脊椎骨总数相当。例如,兔的椎式是C7T12L7S416,其脊神经数目相应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7对,荐神经4对,尾神经6对。

脑神经在无羊膜类是10对,羊膜类多2对,共12对。

5,植物性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系统,一般指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即内脏运动神经或内脏传出神经,

与躯体神经相比较,植物性神经具备以下特点。

(1) 从分布范围和机能上:植物性神经仅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肌及腺体,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调节内脏的活动;而躯体神经仅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2) 从发出部位上:植物性神经只从中脑、延脑、脊髓的胸段、腰段和荐段发出;而躯体神经自脊髓全长和脑发出。

(3) 从中枢到效应器的径路上要转换神经元后再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躯体神经,从中枢到外周效应器只是由一个神经元组成,它的细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4) 从纤维结构上:植物性神经纤维比一般躯体神经细,节后纤维无髓鞘。

(5) 从其双重支配上:内脏器官一般多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发出部位 脊髓的胸、腰段 中脑、延脑、脊髓的荐段

节后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在交感神经干上, 副交感神经节埋在所支配器官的组织内或

椎前神经节在腹腔内 在器官附近

节后纤维 长,肉眼可见 很短,肉眼难于见到

机能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各类脊椎动物的植物性神经比较 文昌鱼是交感神经的开始,圆口类已出现了副交感神经,自无尾两栖类有清楚的交感神经干并开始出现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哺乳类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分为两个清楚的系统。

十二)感觉器官:通常是外胚层起源

皮肤感觉

侧线(水生脊椎动物具有)

位听:内耳,七鳃鳗两个半规管,鲨鱼以上具有三个半规管、瓶状囊的萌芽

两栖类开始发展瓶状囊感音哺乳类的耳蜗管真正听觉

中耳,两栖类开始,耳柱骨哺乳类三块听小骨,爬行类出现正圆窗

外耳,爬行类鼓膜下陷,哺乳类出现外耳壳

视觉:三套膜、一套折光系统

水生动物,鲨鱼具有能动瞬膜,无泪腺,晶体位置可调节,软骨鱼远视,硬骨

鱼近视

两栖类,眼睑和瞬膜,具有哈氏腺,晶体位置可调节

爬行类,出现泪腺,晶体凸度调节

鸟类,眼睑和瞬膜发达,巩膜骨化为骨环,晶体凸度和角膜凸度的双重调节

哺乳类,瞬膜退化,泪腺发达,晶体凸度调节

六条眼肌的名称和位置

化学感觉:1)嗅觉,水生动物嗅觉发达,两栖类出现内鼻孔

爬行类以上出现鼻甲骨,鸟类嗅觉不发达

四足类的犁鼻器

2)味觉,广泛分布的味蕾逐渐集中到舌,鸟类舌前部角质化无味蕾

十三)内分泌系统:发生、位置、功能

外胚层发生:脊髓尾垂体、神经垂体、松果体、肾上腺髓质

腺垂体

中胚层发生:肾上腺皮质、生殖腺、

内胚层发生:甲状腺、甲状旁腺、后鳃体、胸腺、胰岛、

参考书目:杨安峰、程红,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杨安峰 脊椎动物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5

许崇任、程红, 动物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20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62182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7.html

《全国重点中学生物奥赛教练员培训资料 -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