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解读与教学

发布时间:2012-08-07 20:3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燕》解读与教学

常胜利

【文本解读】

《海燕》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模块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逆流勇进”,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了单元主题。

一、 运用象征,托义于物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但沙皇的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人民的言论还没有自由,因此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伪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时,这些象征义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乌云、狂风则是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的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那就是灭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由此透露出来。

二、 对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三、 语言优美,增强气势

散文诗由于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因此有它的独特之处。语句不分行,不押韵,却精练、形象、优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叫喊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海燕》是高尔基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在作品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的必然崩溃,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作品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海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给予了最真挚、最热忱的赞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充满激情的朗诵。这篇文章充满革命激情,语句简短有力,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便于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及情感的正确理解。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及革命发展形势,根据文本中的意像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3、结合本单元主题“逆流勇进”,深刻体悟“海燕”这一形像,对学生进行坚毅品格的养成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重点)

2领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难点)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敢于在生活的“逆流”中“勇进”。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简介作者、教师范读诵读,学生解决生字词,把握情感基调。

1.教师用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多数动物都在忙于寻找自己的避身之所,而海燕却喜欢在大海上飞翔这一事例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投影介绍作者。

3.老师范读。

4.提问:检查生字词、海燕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形像?

1.老师导入后,学生读作者简介。

2.听读,标出生字词读音。

3.根据老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像和感受海燕的形像。

4.学生讨论文本描绘的图景和海燕的形像,准备接受老师提问。

(二)、朗读、品读、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本描绘的图景和海燕的形像。

1.师提出要求: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把暴风雨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

2.老师明确三个阶段:孕育之期 逼迫之时 来临之际。首先分析孕育之期,作者主要在一二三小节对海燕进行了描绘。提出问题:认为应该抓住对海燕的哪些词语来表现海燕的勇敢形像?哪么在朗读的时候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找一个同学试读。(指导诵读)

3.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海燕,为什么写到海鸥、海鸭和企鹅呢?提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导诵读)

4随着形势的发展,暴风雨更加逼近了,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7---11段,如何读出暴风雨逼迫时的气势和氛围,读出海燕的勇于搏击的豪情?提问学生应如何读,要求分小组试读。(诵读指导:重读关键词,读出急迫的气势。强调对比,反差,递近的过程。)找一个小组每个同学读一段。找几个同学评论一下。然后老师指导。

5.调动学生激情,要求学生齐读最后几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重点语句,讨论暴风雨发展的过程。

2.学生找出体现海燕形象的重点词语,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两位同学试读,其它同学评析。

3.学生讨论,找一位同学读,其它同学评析。

4.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去读,小组成员分工,每个同学负责一段试读。其它同学对这个小组的诵读情况进行评论。

5.学生充充满激情的齐读。

(三)、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探讨文章中相关意象的象征意义。

1通过我们的诵读,文中的海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是一种勇敢的,无所畏惧的鸟儿。但是,这篇文章他的思想含义仅仅限于赞美海燕这种勇敢的鸟儿吗?要想了解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投影)

2.介绍象征手法。(投影:象征的定义)

3请大家联系写作背景想一下, 文中的太阳象征什么呢?文中的这些形像又有哪些象征意义呢?(投影: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狂风、乌云、闪电;暴风雨)

4.为什么要用象征呢?(投影:高尔基关于象征的论述)

5.总结:正是因为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本文通过了当时沙皇反动政府的审查而得以发表,文章发表以后,好像给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人们在这篇文章的召唤下,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反沙皇的革命运动中,掀起了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本文象征手法的意义。

1.学生齐答,一位同学读投影上“写作背景”内容。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对“象征”这一概念的理解。

3.学生讨论,完成投影上的连线任务。

4.学生思考,读投影上高尔基关于“象征”这一概念的论述。

(四)、结合生活实际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业布置。

1毫无疑问,本文既有充满激情的描写,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实际上也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哪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生活中的暴风雨中呢请举例说明。老师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2.总结:一个多世纪以前,《海燕》的发表就象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俄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仁人志士积极的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海燕的形象已经化身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他唤起了我们面对困难应该具有的勇气和豪情。它让我们懂得用乐观,积极,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让我们与海燕一起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投影)

3作业布置:

1)、选取三段以上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之。

2)、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1. 学生讨论,多个学生依次发言谈自己的经历和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的态度。

2.学生齐呼: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教学实录】

一、 导入、简介作者、教师范读诵读,学生解决生字词,把握情感基调。

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多数动物都在忙于寻找自己的避身之所,而海燕却喜欢在大海上飞翔,仿佛是用自己的叫声来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前苏联伟大作家就写过一篇充满激情赞美海燕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诗——《海燕》。

师:首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播放投影)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师:请同学们记忆这样几点内容: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给同学们留半分钟时间记忆。

生:读、背。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在听读时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想像和感受海燕的形像。听完以后谈一谈海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老师范读,学生在听读时一边给生字词注音,一边感受海燕的形象。)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本课中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投影生字词注音,提问学生,正确回答后给予掌声。)

师:海燕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形像?

生:勇敢,无所畏惧。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生:文章刻画海燕勇敢、无所畏惧的形象。

二、朗读、品读、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本描绘的图景和海燕的形像。

师:很好,掌声鼓励!(掌声)我们怀着怎样的情感还读这篇文章呢?

生:豪迈、充满激情。

师:对!那么就让我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吧,请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从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把暴风雨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呢?(学生读课文4分钟。)

师:我们可以把暴风雨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呢?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暴风雨酝酿,第二阶段是暴风雨快要来临,第三个阶段是暴风雨马上来临。

师:很好,请你说一说“暴风雨快要来临”和“暴风雨马上来临”有什么区别呢?

生:(挠头)“暴风雨马上来临”就是紧接着就是来了;“暴风雨快要来临”是说快要来了还没有来,离暴风雨还有一段时间。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齐答)同意!

师:好,老师也同意他的说法,这三个阶段分别就是:孕育之期 逼迫之时 来临之际(投影)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孕育之期,作者主要在一二三小节对海燕进行了描绘,你认为应该抓住对海燕的哪些词语来表现海燕的勇敢形像?(生速读,标画)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高傲”、“碰”“冲”、“叫喊”等词语。

师:同学们认为他找得准不准?

生:准!(一同学小声说:还有“渴望”。)

师:噢,我听到一位同学说还应该有“渴望”,同学们认为这个词能不能表现海燕的勇敢形像?

生:能!

师:为什么呢?

生:这个词表现了海燕不怕暴风雨。

师:对啊,一个“渴望”不仅表现了海燕不惧怕暴风雨,还体现了海燕希望在暴风雨中接受洗礼。哪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

生:重读!

师:对,就是要重读,下面我们来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其它同学品评一下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海燕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完后掌声四起)

师:(一边鼓掌一边问)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的声音宏亮,重读了表现海燕勇敢的词语,我认为读的很好。

师:你评价的也很好,大家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掌声)

师:(满脸疑惑的问)文章的题目是海燕,为什么写到海鸥、海鸭和企鹅呢?

生:(齐答)为了衬托海燕的形象!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几段文字呢?

生:用嘲笑的口气,看不起的口气。

师:对,我就用嘲讽的口气和极端蔑视不屑的口气来读。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老师找一举手的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她读得不太好,大快了。

师:噢?你眼光真犀利,比得上犀利哥了!就要舒缓一点,深沉一点,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是不是更好一些?

生:是。

师:噢,原来只要舒缓一点,慢一点就能读出嘲讽和不屑的意味来了,来,大家都试读一下!(全体学生自由试读。)

师:随着形势的发展,暴风雨更加逼近了,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7---11段,各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如何读出暴风雨逼迫时的气势和氛围,读出海燕的勇于搏击的豪情?(学生讨论,老师提问)

生:应该重读关键词,读出急迫的气势。

师:说得真好,另外还要注意对比、反差、和暴风雨递近的过程。好,下面各组开始分任务,每个同学负责一段,先试读一下。(各学习小组分任务,学生自由试读。)

师:下面我找一个小组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老师选中一举手小组,成员依次朗读)

师:这个小组读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大声地);不好!(一部分同学小声地)

师:看来意见是不统一了,咱找个同学来点评一下。哪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最后一个同学在读“——是的,遮不住的!”这句时应该大声的重读。

师:大家说他提的这个建议好不好?

生:好!(齐声地)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句话应如何读?

生:(大声地,充满激情地)是的!遮不住的!!!(掌声)

师: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见彩虹,让我们也带着无所畏惧的勇气坚定自信的与海燕一起呼唤暴风雨的来临吧。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几个小节。“风在狂吼……”,开始!(学生齐读)

三、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探讨文章中相关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通过我们的诵读,文中的海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是一种勇敢的,无所畏惧的鸟儿。但是,这篇文章他的思想含义仅仅限于赞美海燕这种勇敢的鸟儿吗?

生:不是!

师:要想了解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投影)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正值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亲眼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也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他预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即将来临。于是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运动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师:好,请坐。通过背景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作者不可能大旗鼓的来宣扬自己的革命激情,于是,他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哪就是 “象征”(投影: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特殊的意义。

师:请大家联系写作背景想一下, 文中的太阳象征什么呢?

生:光明的未来!

师:文中的这些形像有哪些象征意义呢?请思考,讨论,完成连线。(投影。左边一列是: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狂风、乌云、闪电;暴风雨。右边一列是:革命高潮;反动势力;革命先驱者;恐惧革命悲观失望者;革命力量。学生讨论)

生:海燕象征着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和企鹅象征着恐惧革命悲观失望者;大海、波浪象征着革命力量;狂风、乌云、闪电象征着反动势力;暴风雨象征着革命高潮。

师:同学们说他回答的对不对?

生:对!

师:好,掌声鼓励一下!请同学们结合高尔基的话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象征呢??(投影:高尔基说过: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藏起来,在象征中可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

生:象征可以把作者的思想掩藏起来。

师:对,正是因为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本文通过了当时沙皇反动政府的审查而得以发表,文章发表以后,好像给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人们在这篇文章的召唤下,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反沙皇的革命运动中,掀起了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本文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结合生活实际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业布置。

师:毫无疑问,本文既有充满激情的描写,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实际上也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大部分时间会有和煦的阳光的陪伴,有时也会遇到暴风雨的来临,比如家庭中遭遇了不幸,或者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学习上的挫折,同学之间交往的不愉快。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请结合我们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生活中的暴风雨中呢?

生:我们应该象海燕一样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暴风雨的洗礼。

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呢?

生:(想了想)有一次我在考试中失利,非常郁闷,但我最终走了阴影,鼓起了勇气,好好学习,终于我的成绩又上去了!

师:好,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象燕一样坚强的小伙子,我们为你的勇气而鼓掌!(掌声)

生:有一次,我和我的同位闹了别扭,那几天很不舒服。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解释了我们之间的误会,消除了隔阂,我们又重归于好,我很开心。

师:嗯,你战胜了自己,也赢得了友谊,你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姑娘,我们为你鼓掌!(掌声)

师:(充满激情地)一个多世纪以前,《海燕》的发表就象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俄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仁人志士积极的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海燕的形象已经化身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他唤起了我们面对困难应该具有的勇气和豪情。它让我们懂得用乐观,积极,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让我们与海燕一起呼喊——

师生一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投影)。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作业(投影):

(一) 选取三段以上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之。

(二)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师: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高尔基

象征:具体事物——特殊意义

相似、相关

太阳——光明的未来

【教后反思】

这是为参加市骨干教师评选而而准备的一堂课,这篇文章虽在课本的“比较探究”模块却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准备之初,我这样设想,要想打造一节优秀课堂必需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我结合这篇文章的特点,把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以加深理解文中意象当成了一个教学重点来处理。

一、 突出诵读、加深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节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余映潮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一书中也提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结合这篇文章的大气磅礴语言特点,我把诵读指导设计成了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完全通过诵读以理解文中事物形像特点,达到自然生成,老师勿需多讲。

二、循序渐进、有效生成

通过教案大家可以看出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四个环节以期循序渐进的有效生成,先通过品读文本语言,从直观上感受、把握海燕的形象,在同学们真切而又深刻的理解了海燕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后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文中的意象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导入“象征”这一写作手法,通过对文中事物象征意义的讨论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象征”手法运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完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三、遗憾颇多、期待提高

教后细思,这节课虽然基本流畅但也留下几点遗憾:

(一)、在阅读指导中设计的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效果不佳。对于本文7—11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为小组成员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结果破坏了文本应有气势,其它学生在对其诵读情况评价时也因人数较多而感到无处入手。

(二)、对象征这一概念的解读略显生硬。大家可以从教学实录中和板书设计中看出,虽然有一个便于理解的例子来解读“象征”这一概念,但学生的思维没有拓展,如果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几个例子,估计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作业布置与课堂练习重复且不切合实际。在作业布置环节我设计的这样一个题目:“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在课后作业检查中发现学生完成的不尽如人意,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太多的“生活中的暴风雨”可写,很难凑足二百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浅见,虽然细心总结,仍不免百密一疏,故而诚惶诚恐,纠结不已,望方家批评指正,以期醍醐灌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26c987d4d8d15abe234e2e.html

《《海燕》解读与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