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言文学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2-04-23 11:0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与于襄阳书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为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 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 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 干:从事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进仕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译文:

2)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译文:

答案 1)我听说阁下具有不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

2)社会上拘谨而过分注重小节的人,完全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是有后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誉却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附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到的机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位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拘谨而过分注重小节的人,完全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恭恭敬敬地再次拜上。

六、08武汉市高三年级2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以震骇左右,而脂膏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有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于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 虞:忧虑

B. 于是有水火之 孽:罪恶

C. 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虽:即使

D.自以幸天子近臣 为:认为

答案 B

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述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由于心存顾虑,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译文:

答案 1)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2)但是当我在适当的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

3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

【参考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过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做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六七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做了见习监察御史和尚书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但是当我在适当的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惊心了。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

七、(安徽马鞍山4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夜航船序

·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于学问文理 害:损害,妨害

C.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且记取 聊:姑且,暂且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想吾八越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可耻孰甚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文理考校

②智勇多困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

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

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答案 A

参考译文

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的学问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比如说瀛洲的十八位学士,云台的二十八位武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将这些人的姓名说错一点儿,(那么众人)就都会掩嘴偷笑。不知道十八位学士和二十八位武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对于学问、文章词句和内容的条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妨碍呀。但(人们)反倒说错漏掉一个人的名姓,就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了。所以说在道路上传说的事情,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我由此想到我们浙江绍兴,余姚县有这样的风俗,年轻人没有不读书的,待到二十岁尚且还没有取得成就的人,就改学手艺。所以所有的工艺制造这样低贱的行业中的人,全部熟透了《性理》《纲鉴》。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他们的学问真富有啊,简直可以算是两只脚的书橱,然后知道这些对文章的词句、内容的条理和校正并没有益处,这样便和那些不识字的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人说: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古人的姓名全都不用记忆了吧。我说:不是这样的。不关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记没有什么妨碍,比如说八元、八恺、八厨、八俊、八顾、八及这类姓名就是这样的。有关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能不记,如四岳、三老、奴隶和小孩、徐夫人这样的。

过去,有一个僧人,和一个读书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读书人的高谈阔论,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僧人听他的话中有疏漏的地方,于是就说:请问你,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当然是一个人了。僧人笑了笑说到:这样说起来的话,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我所记载的,都是眼前非常肤浅的事情,我们姑且把它记下,只是不要让僧人伸脚罢了。于是便把这本书命名为《夜航船》。

八、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15题。

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乾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无何,兰渐萎。赞府悒怏累日,深恨护持之未也。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矣,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子之于兰,得毋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今夫偏于爱,意非不善也。一不当而弊已若此,况以戕贼为心哉 (选自张云的《养兰说》)

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无何其一槁矣。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节选自陶望龄的《养兰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恨护持之未 至:尽心、到位

B.虽欲养之非其 道:规律

C.然叶日短,色日 萃:精粹、精华

D.其所谓甘与芳,子之乎 识:懂得、知道

答案 C

3.下面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出嵇姓县官与陶望龄养兰不得要领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①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矣 ②误者子之术也

B.①以己之性为兰之性 ②固而溺所闻

C.①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 ②奥腐之极,复为神奇

D.①欲养之非其道 ②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

答案 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姓县官过于溺爱兰花,大有杞人忧天之势,叶尖才一寸来长,便担心它可能僵硬,经常用手碰它,了解它的情况。

B.在嵇姓县官的呵护下,兰花不仅不旺盛,反而渐渐枯萎。这个县官就一气之下大骂别人的兰花。

C.陶望龄从自己养兰的经历以及与别人的交流中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的说法,都是胡说。

D.两则有关养兰的故事虽说阐释的道理不尽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人们立身行事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矣,乃反不如他人之荣。

译文:

2)今夫偏于爱,意非不善也。一不当而弊已若此,况以戕贼为心哉?

译文:

答案 1)我像呵护脑袋眼睛一样地呵护它,像对待兄弟一样地爱它,了解兰花习性的(人)也没有如我的,(我的兰花)却反而不如别人的茂盛。(2)偏爱,用意不是不友善。一不小心就会有像这样的弊病,更何况有伤害之心呢?

【参考译文】

(有个)姓嵇排行第六的县官生性喜爱兰花,买了几十盆的兰花,都是有(名的)品种,(他)亲自栽种并细心管理,不要仆人动手。春季还寒冷(时),(他将兰花)放在密室里,还怕它冻着。在旁边烧起木炭,不敢浇一勺水。叶尖才一寸来长,便担心它可能僵硬,经常用手指碰它,了解它的情况。他出门看见别人所养的兰花,放在(外面)风吹日晒,干了就用水浇它,笑道:(你们)哪知道养兰之道啊?回家,看护更加小心。

不久,兰花渐渐枯萎。县官抑郁了几天,非常后悔,(认为自己)呵护它不够尽心。再出来看见别人的兰花,却(发现人家的兰花)颜色很浓,好像能捧起来,花蕊高高地将要绽放。(他)就非常怨恨,对我说:我从今天开始知道兰花本来是天下的贱花啊。我像呵护脑袋眼睛一样地呵护它,像对待兄弟一样地爱它,了解兰花习性的(人)也没有如我的,(我的兰花)却反而不如别人的茂盛。这兰花难道值得被称为名贵品种吗?

我说:这不是兰花贱,是您不懂得珍惜它的方法啊。兰花称为国香,它的本质就是草木。草木就有草木的习性,您却把自己的习性当做兰花的习性,这哪是兰花所希望的呢?名为爱兰,其实是在害花。您没读过《淮南子》中的话吗?爱熊却给它吃盐,爱水獭却给它喝酒,虽然想养它却不按照它的(生活)规律,您对兰花,不就是和这一样吗?您只要按照时令天气确定它的干燥潮湿即可,其他琐碎的事可以不做。县官说:真的是这样吗?我姑且试一下。第二年,兰花非常茂盛。

偏爱,用意不是不友善。一不小心就会有像这样的弊病,更何况有伤害之心呢?

(节选自张云的《养兰说》)

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浇灌。我在园中养了两盆福建的兰花,按照这种方法灌溉,但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没有多久其中的一盆兰花便枯死了。客人感叹说:耽误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用腐烂的东西浇灌兰花,这种方法才能让兰花开得茂盛,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生活习性的。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已经快要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的说法,都是胡说。你拘泥于你所听到的,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的。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7856d1c1c708a1284a4421.html

《大学汉语言文学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