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东坡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10-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宜兴市东坡中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276
2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4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5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6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试管内液面上升 试管内溶液变红 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试管内溶液变蓝 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7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8现有 18.6g NaOH Na2CO3 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


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1 D.乙不是化合物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4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5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薪型手机电池,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O BO2
CCO2
DH2
1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2 C.用于医疗急救的O2
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B.手于生产氮肥的N2 D.用于飞艇的He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17下图所示实验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
A变红,不变红 B变红,不变红
C变红,不变红 D先变红,不变红 18图中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可能是氧化物
B.②可能是金属



C.③一定是混合物 D.④包含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1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以下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 的收集装置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2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7 6 X 5
B/g 3 4 Y 5
C/g 9 9 6 Z


AY可能等于8 CX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DZ一定等于7.5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时,试管②中立即有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石变浑浊。请你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气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经检验,电解水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结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于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中__________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_____ 4)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如下:
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
1.63×103g
4.34×103g

则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_____;由此你认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可能_____21(填“大于”或“小于”)。

23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可能是H2O 猜想:可能是Na+ 猜想: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滴~2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甲① 甲② 乙①(
可燃物 _____ _____
与氧气接 ______ ______
温度达到着火 ______ ______
是否燃烧 _____ _____




乙②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5利用下图可进行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发生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
②平放试管,用_________将反应物送至试管底端。 ③先________试管,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观察记录。 ④结束反应时,先将导管移离液体,再____________
3)为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铜的最佳条件,有研究小组进行了三组对照试验。各组实验结果如下。






①上述记录能说明有铜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固体红热 B.细小红色金属光泽固体 C.黑色固体 D.球状金属光泽固体
②归纳以上实验结果可知,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条件是:反应物质量比(C:CuO)为_____,反应物要先分别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混合起来__________
26化学小组围绕“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产物”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活动。

活动1:“火星四射”的现象与铁丝含碳量的关系 活动2: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铁?
资料:①铁粉是黑色或灰黑色粉末。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具有磁性。 ②铁、四氧化三铁均能溶于稀盐酸
(即:铁+盐酸→氯化亚铁+氢气;四氧化三铁+盐酸→氯化铁+氯化亚铁+水) ③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小明质疑小刚用磁铁来检验黑色固体是否含有铁的方案,其理由是 ③ ;同学们都认可了下列实验方案:


27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KclO3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1.2g

/






1.2g

CuO 0.5g










1.2g
MnO2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
(2若实验比实验待测数据 (,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 (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和实验对比的目的是
28现用下面两种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说明:实验二中集气瓶内壁的铁粉除氧剂是用水湿润后均匀涂附上去的,其中的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

1)实验一中,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_________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写一点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一、实验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对应下面图1、图2,依据图1、图2信息,_________(实验一实验二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实验一或实验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写两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信息示意图可知,197为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C、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错误;D、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197+79=276,正确。故选D 考点:元素周期表。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C3H8+O2式为:C3H8+5O2【详解】
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8=9:2,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解: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点燃CO2+H2O,配平后的化学方程点燃3CO2+4H2O,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C3H8+5O2点燃3CO2+4H2O4416044gx44160=44gxx=160g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C 【解析】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正常燃烧的为空气,燃烧更旺的为氧气,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故答案选择B
5C 解析: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确。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使得瓶内的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故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正确;
B、由于红磷燃烧放热,故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正确;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正确;
D、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1/5=20 mL,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有20 mL进入锥形瓶中,而不是全部,应还剩下5 mL,错误。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NaOHNa2CO3的微粒个数为xy;所以NaC的质量比是(x+2y×23y×12=233,可得xy=21,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18.6g223+2329.2g。故选A
2(23161(23212163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B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2g+8g=10g,该反应是:甲+==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0g2g=5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6100%40.0%,正确。故选D
126121166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原因是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化学符号为Mg2+


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d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解析: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CHO的质量比=(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1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C 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D 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 【详解】
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4个钠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4个钠原子,12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O2,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详解】
A、空气中没有氢气,无法分离,故A不正确;
B、空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无毒,可以分离出来,故B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氧气,可以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急救, C正确;
D、用于飞艇的He,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可以分离出来,故D正确。故选A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变



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选D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氧化物,正确;
B、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单质,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可能是双原子分子,故错误;
C、图中有两种分子,故是混合物,故正确
D、图中的两种物质都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故正确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 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 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Y=B. X=6-2=4,此选项错误; C. X=4,此选项错误;
D. 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35gX2.5g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6=2,此选项错误;
9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为了提高温度; 试管①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 防止发生倒吸。因为铜温度很高,所以要密封防止其被氧化。 【解析】 【详解】
解析:为了提高温度; 试管①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 2CuO+C封防止其被氧化。 【解析】 【详解】
1)因为这个实验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所以加灯罩是为了聚拢火焰,使温度更高,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提高温度;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试管①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3)继续加热,碳和氧化铜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和单质铜产生,观察到的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C高温2Cu+CO高温2 防止发生倒吸。因为铜温度很高,所以要密2Cu+CO2
4)停止加热,应该先撤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发生倒吸;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必须要密封的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又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点睛】
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实验原理、现象以及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氢元素 氧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 氢原子 氧原子 2H2O2H2↑+ O2↑ 1:8 氧气 大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水电解生成氢
解析:氢元素 氧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 氢原子 氧原子 2H2O氧气 大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2H2↑+ O2 1:8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于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3)水在通电的体积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
4)由表可知,100g的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较大故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氧气于氧气更易溶于水,故生成气体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可能大于2:1
2H2↑+ 23【实验验证】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 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
解析:【实验验证】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 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故猜想③可能是OH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的溶剂是水,酚酞溶液为无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色.. 故答案为 [提出猜想]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实验现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试管内的溶液变红
结论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42H2 O22H2O+O2↑ 温度 √ √ × × √ × √


× √ × √ √ 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
解析:2H2 O2【解析】 【详解】
(1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答案为:2H2 O22H2O+O2
2H2O+O2 温度 × × × × × 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②实验13的温度不同,其余条件相同,故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温度;
(2①甲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没有到达着火点,不燃烧;甲②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因此不燃烧;乙②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因此不燃烧;故答案为:

甲① 甲②
可燃
与氧气接 × × ×
温度达到着火 ×
是否燃 × × × ×
乙①( 乙②

(2通过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故答案为: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25C + 2CuO 2Cu + CO2↑ Ca(OH2 + CO2 == CaCO3↓+ H2O 气密性 槽(或药匙) 预热 撤走酒精灯(合理答案均可) BD 18 烘干
解析: C + 2CuO 高温 2Cu + CO2 Ca(OH2 + CO2 == CaCO3↓+ H2O 气密性 纸槽(或药匙) 预热 撤走酒精灯(合理答案均可) BD 18 烘干 研磨10分钟
【解析】(1)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2CuO高温 2Cu+CO2↑CO2+Ca(OH2=CaCO3↓+ H2O;(2)①首先要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③给试管加热时,要先均匀预热,在集中在药品处加热;④为了防止冷水倒吸炸裂试管,要先将导管取出,再撤走酒精灯;(3)①铜是一种红色的具有光泽的金属,故选 BD;②根据表格数据以及现象可知,多量球状金属光泽固体是反应最充分的时候,即反应物质量比( CCuO l:8时,为了充分接触,反应物要先烘干研磨,再混合10分钟。
26①0.20②火星四射随含碳量增大而明显
③铁和四氧化三铁都具有磁性④稀盐酸⑤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起到对比作用,实验②选取的铁丝直径应该为0.20mm,“火星


四射”
解析:①0.20②火星四射随含碳量增大而明显
③铁和四氧化三铁都具有磁性④稀盐酸⑤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起到对比作用,实验②选取的铁丝直径应该为0.20mm,“火星四射”与铁丝含碳量的关系是火星四射随含碳量增大而明显;小刚用磁铁来检验黑色固体是否含有铁的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铁和四氧化三铁都具有磁性;为了证明其中含有铁,可以加入盐酸,如果含有铁,就会产生气泡,因为过程中会产生氢气。 考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27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
解析: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待测数据是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比实验所用时间小;3)实验反应后的固体只有氧化铜,而且正好是加入的氧化铜的量,我们可以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说明氧化铜有催化作用;
【评价设计】实验和实验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28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的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 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反应物足量等 实验二 实验一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要耗尽 能够且只
解析: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的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 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反应物足量等 实验二 实验一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要耗尽 能够且只能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等 【解析】 【详解】
1)实验一中,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氧气,瓶内的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反应物足量等;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一、实验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对应下面图1、图2,依据图1、图2信息,实验二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要耗尽;



4)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实验一或实验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能够且只能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662e63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d3.html

《宜兴市东坡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