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幼儿园中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示例

发布时间:2020-06-15 23:46: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

  活动背景:

  我们中班年级组有两位老教师,其它都是6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和一名新近教师,且三个班有三位实习生在实践,我们的教育经验不丰富,应对教育教学中突如其来的现象的能力较弱,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了案例分析作为切入口,来提高教师的随机处理能力,从理论入手指导实践前行。每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教育困惑,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运用集体的智慧探讨、交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机智。

  活动准备:

  策划者:准备一个案例、写好策划案、一张备课记录表

  学习者:准备一个教学案例进行交流

  学具准备:笔,会议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案例分享:《谁的主意好》

  案例描述: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小鸭和小鸡的主意,哪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幼儿“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

  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地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二、针对这个案例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

  1、评价王老师的教学策略

  2、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处理

  三、中心发言人小结:

  《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主。”所以首先王老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目标的束缚,真正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激发思考、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体现目标和幼儿“答案”时,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尊重幼儿,不要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知其果,更要知其因。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绝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看来声音大小兔子就能听见了,而且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情况。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如果孩子们能说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能说服我们,那么老师就不妨按照孩子的思路将活动继续下去,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老师能力的考验。因为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思考,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初衷吗!

  (二)、创设几种情境,让孩子处理问题更全面

  “请你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这是在幼儿园经常听到的声音。因为在生活中,无论是打招呼还是回答问题,我们都鼓励孩子“大胆”、“大声”,所以在孩子的固定思维中“大声喊出来”是一个好的表达方式。既然幼儿都认为小鸭的主意好,那老师可以深入一步地问:“为什么你认为小鸭大声喊是的叫门方式呢?”让幼儿自由抒发理由,看看幼儿是站在哪个角度看到“大声喊”的优势的,我想无非是“大声喊”了屋里的小兔会很容易听到,而且孩子们一定有过这样成功的经验。面对孩子的回答,我们老师应善于利用,进一步引导:“嗯!如果小兔子在聚会、跳舞,里面很热闹,我们可以大声的喊它的名字。那如果小兔在睡午觉,那小鸭这样大声喊着叫门你们认为好还是不好呢?”孩子们一定会理解这样大声喊着叫门会打扰到别人,从而真正理解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多几个假设,多几种场景,让孩子明白在不同的场合处理方法不同,这样的节外生枝可以让孩子看问题更全面,不必为了预定的教育目标而限制孩子的思维。

  (三)、让孩子在讨论、表演中体验

  幼儿不能说出“正确答案”,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有礼貌的敲门方式”。教师在个别幼儿无意间说出正确答案而匆匆结束,其实没有达成目标。若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小鸭的注意好?”“如果你是小兔,你会喜欢哪种敲门方式?”引导孩子展开激烈讨论,并在讨论后进行体验。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去其他班做客。分别请幼儿用“踢、捶、喊、轻轻敲”的方法去敲其他班的门。让幼儿在观察、体验中,了解那种敲门方式是合适的。

  三、各位老师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共同分析对策

  【篇二】

  中班科学活动《沉和浮》的活动目标:观察物体放到水里出现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并尝试用分类的方法学习。在开展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记录——表达交流——分类——思考结论”的过程进行。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开始我出示操作材料“木头积木、插花片、回形针、围棋”等,让幼儿先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结果会怎么样?”有的幼儿说:积木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大。有的幼儿说:回形针会沉下去……我又出示记录卡,让幼儿在猜想的一栏里填写,如果是沉下去的就打“×”,浮起来的就打“√”。

  二、实践记录,表达交流。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实践操作,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想,分组进行了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幼儿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个个表现的兴奋不已!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讲述了哪些东西放到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并请他在集体面前现场操作验证。

  三、分类。

  在验证了猜想之后,幼儿已经知道了哪些东西放到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我请他们进行了分类。

  四、思考与结论。

  最后我提出:小朋友都知道了雪花片放到水里会浮起来,那怎么样使它沉下去呢?我请幼儿进行了讨论,然后又请他们实践。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兴趣,学习的*很强。

  我觉得:在科学活动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有的操作活动可能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同伴的协作,在科学活动中更是如此。

  【篇三】

  一、教学背景:

  都说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它们创设了说话的情景。《甜蜜的家》是一则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座小房子想成为一个甜蜜的家,它向好几只小动物询问要不要一个家,但是他们都有家,直到有一天,北极熊一家搬进了小房子,终于让它拥有了一个甜蜜的家,也感受到了有家的幸福感觉。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可以较清晰地感受到小房子前后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小房子与小动物的对话,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是非常适宜中班幼儿学习语言的好素材。而“小房子里有了各种甜蜜的声音”话语,更为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自主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选择这份素材作为活动的主线,以帮助中班幼儿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是一堂中班孩子的语言活动,执教教师是建中村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二、教学描述

  (一)出示课件,小房子,谈话引题。

  师:小房子怎么啦?它为什么哭呢?

  幼:小房子哭了。因为没人陪它玩……

  师:小房子为什么哭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小房子好吗?

  幼儿齐问:小房子,小房子,你为什么哭呀?

  师:听,小房子说话了。

  (评析:中班幼儿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所以,教师一开始就直接引题,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房子,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为活动的开展设下了卧笔。教师又用了一个巧妙的设问“小房子为什么哭呢?”给幼儿设置了悬念,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促使幼儿安静认真的倾听故事。)

  (二)结合媒体,分段讲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录音播放第一自然段故事内容,提问:小房子为什么哭呢?

  2、教师接着讲述第二自然段。

  师:小房子很想成为一个家,所以,它看见了小鸟,就急忙喊了起来,是怎么喊的呢?

  幼: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

  师:还有谁比他喊得着急点?

  幼: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比刚才更着急)

  师:我们一起帮小房子着急地喊一喊。

  幼齐: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很着急地)

  师:小鸟是怎么说的?

  师幼以个别、集体方式进行对话:小鸟的家在哪里?为什么是个甜蜜的家?家里有谁?每天在家里干什么?

  师:老师做小鸟,你们做小房子,好不好?(角色对话)

  师:咦,老师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想要做小鸟了,(指名2位幼儿上台做小鸟),其余做小房子。(第二次角色对话)

  师:好甜蜜的一家人,我来给它拍个照,咔嚓……

  师:老师做小房子,你们做小鸟,好吗?(第三次角色对话)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把幼儿的注意力牢牢的牵住。孩子们也融入其中,教师巧妙引导幼儿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着急和小鸟快乐的语气和表情,使幼儿的语言在练习中得以发展。既为逐步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也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3、教师接着看图讲述第三自然段。

  师:小房子看见小老鼠,它急忙怎么喊?

  幼:小老鼠小老鼠,你要不要一个家?

  师:小老鼠是怎么说的?小老鼠的家在哪里?

  幼:暖暖的墙洞(幼儿学说好词:暖暖的墙洞)

  师:小老鼠每天在干什么?……

  师幼角色对话表演。

  师:(教师接着讲述第四自然段)小房子看见大象,它急忙怎么喊?猜猜大象会怎么说?

  师:那么小房子最后有没有成为一个甜蜜的家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吧。(教师与幼儿讲讲问问至故事结束。)

  师:小房子里有各种甜蜜的声音,听一听,你好象听到了些什么甜蜜的声音呢?

  幼:讲故事、吃蛋糕、睡觉……

  师:打呼噜,真开心呀!

  揭示故事题目《甜蜜的家》。

  (评析:在参与对话中体验小房子的着急情绪以及小鸟、小老鼠、大象们有家的甜蜜和快乐。教师采用讲讲问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进一步体验表达的快乐。)

  (三)师幼共同讲述故事,进一步体验小房子的情绪变化。(对话部分都留给幼儿讲述)

  (评析:让孩子对这个文学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并在互动型小结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师幼共念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结束活动。

  (评析:借助诗歌,让孩子再次体验家的甜蜜,其快乐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三、分析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立足于“关注文本细读,在情境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这一理念,通过三个层面来实施教学活动:一、细读文本,“沉入”研究,即对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品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修改,让它更符合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二、分段讲述,快乐对话,即让幼儿在分段看看、说说、想想中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积累语言素材,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三、入情入境,体会情感,即通过教师自身用情的讲述、鼓励幼儿猜想的方式,吸引幼儿进入故事意境,并通过恰当的设问,让孩子自主表达,体验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与快乐。

  教师善于抓住孩子表现做出回应,适时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应。每一个环节连接也很巧妙,很自然的让幼儿回到座位上,没有出现断裂。整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幼儿快乐的情绪,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讲述到最后幼儿讲述;二是一开始辅助提问较多,到后来逐渐减少;三是甜蜜的一家人在一起,到在家里干什么,再到甜蜜的声音是什么?用显性的文字和感性的图片让孩子感受这个作品,在和孩子交流时很常态。

  另外,在解读文本上,要让孩子非常细致地细读,细读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东西。最后一个环节是否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家中的甜蜜。活动一开始交代好学习任务,今天要干什么?还有“小房子为什么哭啊?”这类没有思维的问题,不能停留时间过长,直接下去即可。诗歌故事要讲两遍,第一遍讲完后提出问题再听第二遍,这样提问方式递进了,第二遍就可以懂了。提问有两种,一是回忆性的提问,二是思考性的理解性的提问。回答不能都是回忆性的提问,要有思考性的提问。活动中对话的练习很好,这样孩子第二段可猜想后再按原故事讲解。最后环节是情感方面的语言体验。每一段后面是否可以加个问题:它们都有家,小房子没有家,心里感到怎样?这样可以让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d63b74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4.html

《最新2020年幼儿园中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