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简介

发布时间:2019-04-26 11:25: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房四宝

1. 湖笔简介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古今图书集成)
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
  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善琏人在各地开的著名笔店有:北京戴月轩贺连清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贝松泉等。

2.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 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如激派送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各。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士,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里,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

  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曹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益震。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砍子汪惟高曾应召人清内府教习制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制墨业陷入赖帐不振的境地,胡开文的墨店却由于徒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销国内外,独里一时之秀。胡氏的地球墨,于一九一五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忧等奖状。时至今天,年淹代迁,人们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织耕图墨四阁藏书墨以及苍佩宝墨等珍品。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按取料不同分超激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尤为著称。 目前,我省的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 “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特别是屯溪徽州墨 厂的超漆烟墨,系用桐油油烟、麝香、黄金等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向这个厂颁发了全国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徽墨

徽墨 , 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3.宣纸

  宣纸---原产地为中国安徽省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纸)。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制造宣纸,以为生计。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把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泾县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宣纸--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用宣纸制成的册页、信笺、印谱、对联等工艺文化用品,是企业、团体、个人的上等书写佳品,可以久不变色、不虫蛀。具有很高的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

中国画用纸主要是宣纸、皮纸和绢。宣纸又分为生宣纸、熟宣纸,半生熟宣纸三种。好的宣纸具有绵、白、细,匀的特点,而且要具有发墨定笔的特点。 (发墨指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定笔指笔痕清晰。)生宣纸又按纸的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宣等几种。一般情况是薄纸渗化速度比厚纸快。熟宣纸是将生宣纸用适当的胶矾水刷制而成,不吸收水份。半生熟宣纸则是指渗化能力介于生宣纸与熟宣纸之间。宣纸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尺寸之分。
皮纸性能与生宣纸相似,纸质坚,经得起拖,但不易留笔痕,色易灰暗。绢为丝制品,有生绢和熟绢两种。熟绢上过胶矾,保存时要密封好,防止漏水与虫蛀。其它如:元书纸、玉扣纸、高丽纸、土纸均可用来作画。性能近似生宣,但不发墨也不易定笔。至于用棉布、无纺布、化纤布等来作画的,当今画家中多有尝试。

4. 端砚介绍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龙皇巨砚》,其长为2.76米,宽2.16米,厚0.21米,重达二吨。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并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全》。现收藏于鼎湖山宝鼎园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4ca9c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c.html

《文房四宝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