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4-05 23:26: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疏通文意以文本为载体,了解游记散文的一般特点学习游记散文中移步换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写作思路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徐霞客无所畏惧,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品质,领悟徐霞客“吾守吾常”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能够扎实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徐霞客“吾守吾常”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赏析法。

教学时数 课时

1、考考你的知识

1.导入:中国旅游日是哪一天?为什么要把这一天作为旅游日呢?

519日。该节日与徐霞客有关。它起源于20015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19)定名为中国旅游日。20113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的519日为中国旅游日。

2. 你知道徐霞客吗?谈谈你了解的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4 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3.你知道徐霞客游记》?谈谈你了解的情况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4.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是崇祯十年徐霞客游麻叶洞的实录。麻叶洞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据《徐霞客游记》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是徐霞客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课文最后如是说:“余所见洞,俱莫能及”)

2、释放你的激情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诵,激情饱满。

2. 读音检测。

束涧( jiàn )夹峙( zhì) 屼突( wù)

鸟瞰(kàn )荷锄(hè)停爨( cuàn

机杼( zhù)毁家纾难(shū)

接踵而至(zhǒng)窦穴(dòu)(xué )

横亘( gèn )石坳(ào)揭厉( qì)攀跻( jī)

度鞍历峤(ān )(qián)周行(háng

镂雕( lòu)一衖(xiàng)庋藏(guǐ)

赏赉( lài)赍发(jī)久伫(zhù)贮存(zhù)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枣核西垂:是;西端,西麓

束涧下流:夹在两崖之间的涧

门一峰:对着

其西:冲击

读书人 / 明星钩月:你 / 好像

余两人以足先入 / 炬前向:乃,于是,就/才;以,把/

进: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而,表修饰

进法亦如:代词,代指前面的进法

渐入 狭窄

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攀登

不知昔何以涌流:但,只是

涧底入:沿着

以为大法术人 / 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把……作为 / 认为

得此:能够

余所见洞,倶莫能:比得上

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如此,这样

然其洞入处多隘:只是

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

额手称庆:以手加额,表示庆幸。

3.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跟小组合作交流,翻译课文并概括每段的意思,每组一个自然段,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其他组点评,师生共同订正。

第一段: 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 由写景转为叙事,记了一件有趣的事。

第三段: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

第四段:记述游洞经过,描摹洞内景物。

第五段:记述出洞的所见所感。

3、试试你的能力

1. “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指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叙述和说明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移步换景的注意事项:

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文中所写的游览路线

把移步所见的景物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画面,避免支离破碎和记流水账。

2.找出本文的游踪线索。

(见多媒体课件)

3.探究课文中的移步换景手法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也使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4段很明显。第4段主要是对洞内景物的描摹,下面探究这一段中的移步换景手法,要注意作者不同的观察点和看见的不同景物。

几个观察点的变换:“北循”“西攀”“北转而东”。

看见的景物:眼前出现一个神奇的世界——“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句子简短,语言简练,写景有动有静,色彩斑斓,洞内景物生动逼真。

观察点又变换:“东下”“复值涧底”“转入 ”“北驰半里” “又直北半里”。

看见的景物:更为奇特的景物——眼前出现一条石头巷子,涧底如大路一般平坦。洞内有一石榻(像石头的床),上有石莲下垂,连成帷幔,结成宝盖,还有晶莹洁白的圆柱立在后面。这些奇异的景观让读者想到当地人所说的龙宫、怪府。幸运的是,当时徐霞客只看见了龙怪的卧具,不见主人,否则真要被吃掉了,那样也就不会再有《徐霞客游记》了

四、考考你的智慧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课文,说说什么是徐霞客精神。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袱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gěng)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yín)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jué)父为伴侣,儚儚(méng )粥粥,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钱谦益《徐霞客传》

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徐霞客游记》

乃欲搜剔穷真灵,不畏蠼(qú)岩不避死。——黄道周

是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梁启超

徐霞客精神:

勇于探索、求真务实

不畏艰难、不图安逸

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热爱山水、热爱祖国

2.本文注意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请以第四段为例加以说明。

写景记事,都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写景时注意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事注意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

比如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钱谦益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英国李约瑟

五、畅谈你的感想

1.编者为什么把本文命名为《麻叶洞天》,而非《游麻叶洞》或《探麻叶洞》等?为何土人畏入而霞客敢入?

体现麻叶洞之神奇

通过描写各类人的行为,暗示麻叶洞的凶险;反衬徐霞客的超人的胆量;为徐霞客探麻叶洞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使游记之文赋予浓厚的文学色彩;自然得出吾守吾常,吾探吾胜的观点。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无论是麻叶洞,还是《徐霞客游记》,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有关麻叶洞,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也比较多,比如:

徐公笔下的“麻叶洞”找不着了……

《潇湘晨报》,2012417 2012410日,我们的采访车到达茶陵云阳山。当年,徐霞客在这里呆了4天,算是他楚游行的重要一站。

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大地严寒,山上白雪皑皑,《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记载,“峰脊冰块满枝,寒气所结,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风而坠,俱堆满地”,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当年,徐霞客在这里拖着一双湿透的泥巴草鞋,提着袍子,哆哆嗦嗦拐上了山后的小路。他在这里吃尽了苦头,几次差点滚下山去。他肯定没料到,过去的泥巴路,如今这里已铺上了鹅卵石,虽鲜有游人,但我们也走得极顺畅舒服。小路宽约1米,两旁长满刚冒新芽的树木,红杜鹃、紫杜鹃不时伸出枝条跳入眼帘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个洞依然是个谜。据称,当地政府曾向老百姓悬赏3万元找到此洞,却无果。当然,我们也没能找到它。

重走徐霞客 余所见洞,俱莫能及:麻叶洞之谜

无线湖南  华声论坛 ,发表时间:2016713

本文作者谭民政用近两年时间,重走徐霞客在湖南旅行的路线,两个“同龄人”,在不同年代于同一个地点相遇,开始相同的旅程。

2015522日,我来到茶陵县平水镇水源村。在官方和民间的长时间、大规模、地毯式寻找之后,我并不寄希望于单枪匹马创造奇迹。但我相信,凭着徐霞客精彩而详实的记录,神奇的麻叶洞是值得探寻的。即使不能得到最终答案,那过程也会有滋有味。

从上清洞前行三里多,便来到了久闻大名的麻叶洞。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象,与从《徐霞客游记》中得来的印象完全挂不上钩。村民指给我看的“麻叶洞”,是一个规模颇大的采石场,场地中央为碎石机工作台和石砌坡道,旁边摆放着大型挖掘机,堆积着小山般的石米成品。采石场周边的石崖被炸掉,工作面进入山体深处,露出巨大豁口。自然山体不复原貌。

这就是“俱莫能及”的麻叶洞吗?

麻叶湾为何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呢?

从小生活在将军岭下的刘桂宝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麻叶湾所在的坳里组将此处石崖划为若干份,分到每家每户,用于采石,每份每年上交500元。起初是人工开采,规模很小。不久即由老板承包,进行机械化开采,每年向村里交5万元。铁路和高速公路开建后,石料销路大增,开采速度骤然加快,麻叶湾面目全非。

村民们纷纷向我投诉,他们不同意采石场继续开采。爆破作业使这个山村不再宁静,花100多万元修建的公路被重车压得坑坑洼洼,每年5万元收入得不偿失。他们提过多次意见,甚至多次堵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采石场仍然在作业,开采范围还在扩大。

从水源村回来,我的心情很压抑。寻找麻叶洞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采石活动一直不能停止?美仑美奂的麻叶洞,难道就此人间蒸发了吗?

麻叶洞属于传统文化,为何今天的麻叶洞找不到了?它的消失,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类的原因。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注意保护,千万个麻叶洞也会消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怎样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吧!

2.课堂总结:徐霞客游麻叶洞得“吾守吾常,吾探吾胜”。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罗马假日》里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说:既要读书,也要旅行。读书要有所得,旅行也要有所得!我们要守住自己的追求,也要放飞自己的梦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33887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3d.html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