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ChemistryandChemicalAnalysis041026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75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1.2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4周期表与原子结构1.5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化学键的定义2.2离子键理论2.3路易斯结构式
2.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5价键理论2.6分子轨道理论2.7金属键理论2.8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3.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热化学4.2熵和熵变4.3自由能
4.4标准平衡常数

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布朗斯特酸碱5.2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基本概念
6.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6.3埃灵罕母图6.4电极电势
6.5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相关的定义和命名7.2化学键理论
7.3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7.4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8.2溶液H3O+的计算8.3水解8.4缓冲溶液8.5酸碱滴定原理8.6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沉淀-溶解平衡9.2重量分析法9.3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0.2配位滴定原理
10.3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氧化还原平衡11.2滴定曲线和指示剂11.3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11.4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单质12.2化合物

2

··
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8学时)
13.1概述
13.2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13.313.413.513.613.713.8
13.9长周期元素
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4学时)
14.11618族元素概述
14.2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
14.3过氧化氢、其他无机过氧化物和臭氧14.4硫的重要化合物14.5卤素
第十五章d区元素(6学时)
15.1通性15.2钛和钒15.315.4
15.5铁、钴、镍15.6
15.7第二、三过渡元素的化学特征15.8锌、镉、汞
15.9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
15.10过渡金属有机化学与均相催化第十六章f区元素(1学时)
16.1镧系元素16.2锕系元素简介第十七章氢(1学时)
17.1存在、制备和用途17.2核性质
17.3二元氢化物的分类17.4氢的性质和反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第三版)北师大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无机化学》(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无机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4.《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东理工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答》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无机化学习题集》杜尧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8.《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李俊义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9.《分析化学习题集》(第二版)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InorganicChemistryandChemicalAnalysisExperiment04102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64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等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是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进而受到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化学专业课以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
1.1食盐的提纯1.2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微型)4学时)
2.1粗硫酸铜的提纯2.2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三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4学时)
3.1同离子效应3.2盐类水解3.3缓冲溶液
实验四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
4.1配合物的形成与颜色变化
4.2配合物形成时难溶物溶解度的改变4.3配合物形成时溶液pH的改变
4.4配合物形成时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4.5沉淀的生成与溶解4.6分步沉淀4.7沉淀的转化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5.1比较电对E0值的相对大小
5.2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及反应方向的影响5.3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5.4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实验六氮、磷、锡、铅、铋(4学时)
6.1NH4+的鉴定6.2硝酸的氧化性
6.3亚硝酸盐及其盐的性质6.4NO3-NO2-的鉴定6.5磷酸盐的性质6.6磷酸盐的鉴定
6.7锡、铅、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6.8铅(Ⅱ)难溶盐的生成与溶解6.9Sn2+Pb2+的鉴定
实验七氧、硫、氯、溴、碘(4学时)
7.1过氧化氢的性质
7.2硫化氢的还原性和S2-的鉴定7.3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7.4亚硫酸的性质和SO32-的鉴定7.5硫代硫酸及其盐的性质7.6过硫酸盐的氧化性7.7卤化氢的还原性
7.8氯、溴、碘含氧酸盐的氧化性7.9Cl-Br-I-的鉴定
7.10Cl-Br-I-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八铬、锰、铁、铜、银(4学时)
8.1Cr(Ⅲ)的还原性与Cr3+的鉴定8.2CrO42-Cr2O72-的相互转化
8.3Cr2O72-MnO4-Fe3+的氧化性与Fe2+的还原性8.4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别
8.5Cu(Ⅰ)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8.6Ag(Ⅰ)系列实验8.7汞盐与KI的反应
实验九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4学时)
直接称量法与递减称量法练习
实验十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
实验十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学时)
11.10.1mol.L-1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1.20.1mol.L-1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1.3基准硼砂标定HCl溶液11.4比较法标定NaOH溶液

6

··
实验十二混合碱的分析有机酸含量的测定(4学时)
12.1未知组成的混合碱分析
12.2草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三水的总硬度测定(4学时)
13.10.010mol.L-1EDTA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3.2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十四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4学时)
14.10.10mol.L-1Na2S2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2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钙盐中钙含量的测定(8学时)
15.10.020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15.20.020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15.3钙盐试样中钙的测定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2.《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7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041006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80学时
1、适合化工工艺、化学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有机化学是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是关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有关理论的科学。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熟悉有机物相互转化规律,了解学科范围内的重大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自学)
1.1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与特性1.2分子结构1.3共价键
1.4有机物的分类1.5研究程序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5学时)
2.1通式和构造异构2.2命名
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3
2.3sp杂化与结构2.4物理性质2.5化学性质
取代及机理、氧化、异构化、裂化第三章不饱和烃(8学时)
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3.2同分异构3.3命名
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顺反命名法、烯炔命名法3.4物理性质3.5化学性质
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及机理、亲核加成及机理、氧化反应、α-氢的反应、聚合反应、炔-氢反应

8

··
3.6工业来源与制法
第四章二烯烃和共轭体系(4学时)
4.1分类与命名4.2共轭二烯制法4.3化学性质
1.4-加成、电环化反应、双烯合成、聚合反应4.4二烯烃的结构
4.5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π-π共轭、ρ-π共轭、α-π共轭、α-ρ共轭4.61.4-加成理论解释4.7协同反应理论解释4.8共振论
第五章对映异构(4学时)
5.1手性与对称性5.2构型与命名5.31C*对映异构5.42C*对映异构5.5C*对映异构5.6研究机理的应用第六章脂环烃(4学时)
6.1分类与命名
分类、命名法(单环与二环)6.2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戊二烯与茂6.3环烷烃结构
6.4环己烷及其衍生物构象6.5脂环烃的对映异构6.6制法
第七章波谱分析(6学时)
7.1红外光谱(IR
分子振动、基团特征频率、IR图谱解析7.2核磁共振(1HNMR
1HNMR的产生、化学位移、自旋偶合与裂分、1HNMR图谱解析7.3质谱(MS
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MS解析第八章脂肪族卤代烃(6学时)
8.1卤代烷
分类与命名、制法、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及机理、消除反应及机理、影

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SNE的因素、金属有机物、TPC反应简介)8.2卤代烯
分类与命名、双键与卤原子活性第九章醇和醚(4学时)
9.1
分类、异构、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卤代烃的生成、与无机酸反应、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
硫醇)9.2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醚、硫醚第十章芳烃、芳香性(7学时)
10.1构造异构与命名10.2苯的结构
10.3来源与物理性质10.4单环芳烃化学性质
亲电取代及机理、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10.5一取代苯定位规则
两类定位基、理论解释、应用10.6稠环芳烃
萘、其他稠环芳烃10.7芳香性
Hückel规则、非苯芳烃10.8多官团有机物命名原则
第十一章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4学时)
11.1芳卤化合物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苯环与卤原子活性、亲核取代与机理、亲电取代、与金属反应)11.2芳磺酸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酸性、OH的反应、磺酸基的反应、取代反应、芳磺酰氯与芳磺酰胺)第十二章酚和醌(4学时)
12.1酚和芳醇
结构与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OH的反应、芳环亲电取代、还原与氧化)12.2
制法、化学性质第十三章醛和酮(6学时)
13.1命名

10

··
13.2结构13.3制法13.4物理性质13.5化学性质
羰基的亲核加成、α-氢的反应、氧化与还原13.6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3.7卡宾
第十四章羧酸(4学时)
14.1分类和命名14.2制法14.3物理性质14.4化学性质
酸性、衍生物的生成、还原、脱CO2α-氢原子的反应14.5羟基酸
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3学时)
15.1含义和命名15.2物理性质15.3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还原反应、与Grignard试剂反应15.4蜡和油腊15.5碳酸衍生物
第十六章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4学时)
16.1β-二羰基化合物
-烯醇互变、三乙的合成与应用、丙二酸二酯合成与应用、其他活泼CH2化合物、Michael加成16.2*有机合成
基本原则、路线设计第十七章含氮有机物(7学时
17.1硝基化合物
硝基烷、芳香硝基化合物17.2
分类、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季铵盐和季铵碱、
二元胺
17.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应用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18.1分类、命名和结构
分类、命名、结构与芳香性

1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18.2五元杂环化合物
化学性质、常见五元杂环化合物18.3六元杂环化合物
吡啶和嘧啶、喹啉和异喹啉、嘌呤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有机化学》高鸿宾,高教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学》R·T莫里森严、R·N博伊德,复旦有机教研室译,科学出版社1992
2.《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中国化学会,科学出版社,19833.《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等,高教出版社,19934.《立体化学》袁云程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5.《有机结构分析》陈德恒,科学出版社,1985

12

··

有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ofOrganicChemistry04109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64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无机化学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操作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及相关学科必修的基础实验课,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所学的反应及理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1、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2通过对经典的有机合成实验,学习一些重要的有机物制备、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加深典型有机反应的理解。3、通过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领洗仪器蒸馏(4学时)
1.1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1.2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3掌握常用有机合成玻璃仪器的名称,清洗及保养1.4学习蒸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二环己烯的制备(4学时)
2.1学习从环己醇制备环己烯的反应原理和方法2.2掌握分馏、液体物质干燥的原理和方法2.3巩固蒸馏操作
实验三1-溴丁烷的制备(8学时)
3.1学习从1-丁醇制1-溴丁烷的反应原理和方法3.2掌握回流(带有气体吸收装置)、分液漏斗的使用及萃取原理3.3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正确测定液体物态的折光率3.4巩固蒸馏及液体物质干燥的操作
实验四乙酰苯胺的制备(4学时)
4.1学习胺类酰化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4.2掌握固定物质分离提纯(抽滤,重结晶)的方法及原理4.3巩固分馏的基本操作
实验五肉桂酸的制备(8学时)
5.1学习Perkin反应的原理和肉桂酸的制备方法

1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5.2掌握水蒸汽蒸馏、微量法测熔点的方法及原理5.3巩固回流、抽滤、重结晶的基本操作
实验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8学时)
6.1学习酯化反应的原理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方法6.2掌握水分离器、减压蒸馏的方法及原理
6.3巩固回流、萃取、测液体物质折光率的基本操作
实验七生物碱的提取(4学时)
7.1学习从植物中提取目标产物的原理和方法7.2掌握索氏提取器、升华的原理和方法7.3巩固蒸馏的基本操作
实验八综合实验(24学时,其中答辩4学时)
8.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综合实验的类型【改进与优化实验或设计性
实验(二~三步反应)8.2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
8.3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综合所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并利
IRGCGC-MS等对产物进行表征)8.4提交实验课程论文(必须用计算机打印),并评阅其他同学的课程
论文
8.5参加课程论文的答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主编,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72.《有机化学实验》周科衍主编,第三版,高教出版社,1996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周科衍主编,高教出版社,1997
4.《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数据手册》(第二版)吕俊民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14

··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04101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80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变化的普通的基础的理论问题,是本系各专业的骨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0.1关于物理化学0.2基本概念与术语
第一章气体PVT性质(4学时)
1.1理想气体
1.2真实气体PVT性质概况1.3范德华方程与维里方程1.4气体的液化与临界性质1.5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
2.1热、功与内能
2.2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2.3PVT过程热计算2.4相变焓2.5化学反应焓
2.6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计算2.7节流膨胀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3.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3.2熵的导出
3.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3.4熵变的计算3.5热力学第三定律3.6自由能与自由焓
3.7质点数不变系统的热力学关系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6学时)

1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4.1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4.2偏摩尔量4.3化学势
4.4理想状态混合物4.5稀溶液及其依数性4.6逸度与逸度系数4.7活度与活度系数第五章化学平衡(4学时)
5.1摩尔反应自由焓
5.2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5.3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计算5.4标准摩尔反应自由焓的计算5.5理想气体反应的等压方程5.6诸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5.7同时反应平衡的计算5.8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第六章相平衡(10学时)
6.1相律
6.2单组分系统相平衡
6.3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6.4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气-液相图
6.5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相图6.6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相图6.7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相图
6.8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简介第七章电化学(11学时)
(一)电解质溶液7.1法拉第电解定律7.2离子迁移数7.3电导和摩尔电导7.4离子独立运动定律7.5电导测定的应用7.6电解质平均活度系数7.7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二)原电池7.8可逆电池7.9原电池热力学7.10能斯特方程

16

··
7.11电池电动势的产生及电极电位7.12电动势测定的应用7.13电极分类
7.14可逆原电池的设计(三)极化作用
7.15分解电压与极化现象7.16极化规律与极化曲线7.17电解时电极反应竞序第八章界面现象(6学时)
8.1界面自由焓与界面张力8.2润湿现象
8.3弯曲液面附加压力
8.4液体蒸气压与液体分散度关系8.5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8.6兰缪尔吸附等温式8.7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8.8表面活性物简介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6学时)
(一)化学反应速率方程9.1化学反应速率9.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9.3简单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9.4动力学计算举例9.5速率方程的确定
9.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9.7活化能
(二)复合反应的速率与机理9.8典型复合反应
9.9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9.10单分子反应机理9.11链反应
(三)反应速率理论简介9.12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9.13过渡状态理论
第十章各类特殊反应动力学(3学时)
10.1溶液中反应10.2光化反应10.3催化作用通性

17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1.《物理化学》(第四版)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第二版)李吕煇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2.PhysicalChemistryATKINS,外文出版社,1985
3.《多媒体物理化学》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4.《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物理化学习题集》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王文清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7.《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三版)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8

··

物理化学实验(ExperimentofPhysicalChemistry04110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64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实验课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验室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恒温水浴的组装及其性能测试(4学时)
1.1了解恒温水浴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学会恒温浴的装配技术1.2测绘恒温水浴的灵敏度曲线
1.3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调节技术和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二燃烧热的测定(4学时)
2.1了解氧弹量热计主要部件的作用,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2.2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容燃烧热与恒压燃烧热的差别2.3学会雷诺图解法或公式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实验三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4学时)
3.1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克
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式
3.2学会用动态法测定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
3.3了解真空系统的构造和原理,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
3.4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
常沸点
实验四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的测定(4学时)
4.1了解蒸馏法绘制具有恒沸点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的原理与方法4.2了解阿贝折光仪的工作原理及样品折光指数的测量方法4.3用蒸馏法绘制无水乙醇—环己烷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4学时)

1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5.1测定CuZn电池的电动势和CuZn电极的电极电势5.2学会一些电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5.3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5.4加深对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等概念的理

实验六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4学时)
6.1测定化学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ΔGΔHΔS
6.2学会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6.3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七二组分合金体系金属相图的绘制(4学时)
7.1学会用热分析法测绘CdBi二组份金属相图7.2了解热分析法的测量原理
7.3掌握自动平衡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和热电偶的校正
实验八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4学时)
8.1用恒电位法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8.2了解阳极保护的基本原理8.3掌握恒电位仪的使用方法8.4了解电极过程的研究方法
实验九一级反应动力学—H2O2催化分解速率系数的测定(4学时)
9.1测定指定温度下H2O2催化分解反应的速率系数及表观活化能
9.2熟悉一级反应的特点,了解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一
级反应速率的影响
9.3学会用图解法求出一级反应的反应速率系数
实验十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4学时)
10.1加深理解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10.2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10.3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十一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及表观活化能的测定(4学时)
11.1用电导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并计算反应
的表观活化能
11.2明确二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学会使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的速率系

11.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4学时)
12.1了解毛细管上升法和最大气泡法的测定原理12.2学会用毛细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12.3学会用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20

··
12.4掌握测高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三综合实验(16学时)
综合实验里包括实验改进与优化,设计性实验两大类,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类型,并在教师指导下,查文献,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具有个性的小论文。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掌握基本操作与技能,以求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1.《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2.《物理化学实验》自编。『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复旦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仪器分析(InstrumentAnalysis04110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32学时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21世纪是能源、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信息科学等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是仪器分析。分析化学是目前化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正在突飞猛进,已渗透倒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测等各个主要环节和领域,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体系,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十年来仪器分析正在高速发展、新方法不断产生,旧方法不断更新,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仪器分析将是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用特定的仪器进行结构、性质及成分含量分析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以成分分析为重点的光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等基础仪器分析方法。
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应遵循“广而新”的原则,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这一领域的较全面的知识;基本掌握常用仪器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应用特点;并仪器发展的新方向及新动态。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具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适宜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或手段的能力,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概括介绍仪器分析的内容、分类、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重点介绍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光学分析方法导论(1学时)
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波长、频率、光速、波数等参数及相互关系;介绍电磁辐射波谱区域的划分、相应的分析方法及光学分析仪的构成和分类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6学时)
3.1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介绍共振吸收线的概念;吸收曲线变宽及原因;用积分吸收代替峰值吸
收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公式3.2原子吸收光谱仪
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锐线光源、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单色仪及检测系统)。重点介绍空心阴极灯的构造及

22

··
发射锐线光源的原理
3.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因素(非光谱干扰、光谱干扰)及消除方法,重点介绍背景干扰及消除方法
3.4简介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第四章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光谱法(2学时)
4.1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过程和特点4.2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光谱产生的原理4.3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及功能4.4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学时)
5.1基本原理
介绍紫外-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测定方法的理论依据。重点介绍朗伯-比尔定律的意义及其应用条件,包括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吸收波长、透光度、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等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与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比色皿、
记录仪)。介绍仪器类型: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长分光光度计5.3分光光度法实验技术
5.3.1显色反应
介绍显色剂(二元、三元)、显色反应条件的确定及影响因素5.3.2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介绍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方法,参比溶液的选择5.3.3方法误差及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5.4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介绍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方法,差示分光光度法,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第六章电化学分析法导论(1学时)
介绍电化学分析法分类;概述电池原理;阐述电极电位的概念、种类;阐述电池电动势的概念
第七章电位分析法(6学时)
7.1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7.2直接电位法分析原理及技术
7.2.1溶液pH值的测定
重点介绍玻璃电极结构、机理、使用条件;pH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及用pH标度法测溶液的pH7.2.2溶液中其它离子的测定
简介其它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和应用;测定条件的确定;离子浓
度的定量方法——工作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2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7.2.3直接电位法的误差分析7.3电位滴定法
介绍电位滴定法的测定原理;正确地获得滴定终点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八章简介电解和库仑分析法(1学时)第九章简介极谱及溶出伏安分析法(1学时)第十章气相色谱分析法(7学时)
10.1气相色谱法概述
10.1.1气相色谱法的发展、分类10.1.2气相色谱法分离原理
阐述气相色谱分离原理;色谱法分析流程;色谱仪的构造及各部
件功能
10.1.3气相色谱法术语10.2色谱法基本理论
重点介绍色谱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其作用;分离度及实际分离指标10.3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重点介绍色谱固定相、柱温、载气流速及其它谱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10.4色谱检测器
重点介绍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的检测原理、检测限及检测条
10.5气相色谱的定性定量方法
简介色谱定性方法
重点介绍色谱定量方法,包括相对校正因子、归一化法、外标法和内标法
10.6简介气相色谱法的应用10.7液相色谱法简介10.8其它色谱法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部分),林树昌,曾泳淮,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主要参考书』
1.《仪器分析》赵藻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2.《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
3.《仪器分析》高鸿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864.《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24

··

仪器分析实验(InstrumentAnalysisExperiment041014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32学时
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子吸收、离子选择电极、气相色谱等几种主要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应用范围和操作技术。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完成试验报告。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8学时)
1.1学习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1.2绘制标准曲线并选择测量波长1.3有色配合物稳定性的测定1.4显色剂用量的确定1.5标准曲线的绘制1.6试样铁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I-Cl-的连续电位滴定※(4学时)
2.1学习PHS2型酸度计的使用2.2认识Ag电极、甘汞电极
2.3溶液中I-Cl-的连续电位滴定2.4数据与处理
实验三饮用水中微量氟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4学时)
3.1学习PHS2型酸度计的使用3.2认识Ag电极、甘汞电极3.3测饮用水中氟的含量3.4数据与处理
实验四醇系物分析(气相色谱法)12※)(8学时)
4.1学习气相色谱的构造及操作方法4.2仪器的启动与调试4.3最佳载气流速的测定4.4保留值定性实验4.5定量分析
4.6定量分析的条件实验
4.6.1改变流速

2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4.6.2改变柱温4.6.3改变桥电流4.7实验结束
实验五生活用水中钙和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学时)
5.1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操作方法5.2镁含量的测定5.3钙含量的测定5.4数据处理
实验六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4学时)
6.1学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改造及操作方法6.2绘制吸收曲线6.3绘制标准曲线6.4试样溶液的测定6.5数据与处理
实验七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和分析※(4学时)
7.1学习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7.2绘制有机物的红外谱图7.3学习解析有机物的红外谱图
实验八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定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8学时)
8.1样品处理
8.2确定液相色谱条件8.3作标准曲线
8.4样品的液相色谱分析8.5数据与处理
为必作实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主要参考书』
1.《仪器分析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仪器分析实验》汪秀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

普通化学(CommonChemistry141090物理学)041001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物理学(48学时)代码(A
土木工程(30学时)代码(B建筑环境与设备(30学时)代码(B

适合物理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普通化学简明地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体现化学与理科及工科间的桥梁作用,是理科及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是在新世纪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全面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有关重要元素及化合物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一定的有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用化学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程总学时数建议为4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学时AB
第一章热化学(6学时AB
1.1反应热效应的测量1.2反应热效应的理论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8学时AB
2.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2.2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移动2.3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级数阿仑尼乌斯公式活化能
第三章水化学(8学时AB
3.1溶液的通性
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
3.2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酸碱的解离平衡配离子的解离平衡3.3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溶度积规则
第四章电化学(7学时AB
4.1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27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原电池的电动势能斯特方程式4.2电极电势的应用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
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8学时A
5.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电子云5.2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系5.3化学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5.4晶体结构
第六章金属元素化学(4学时A
6.1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6.2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第七章非金属元素化学(4学时A
7.1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7.2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总结、复习(2学时A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普通化学》(第四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主要参考书』
1.《大学普通化学》(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普通化学教程》刘志滨、陈建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83.《大学普通化学》傅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8

··

医用化学(ChemistryforMedicine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66学时,实验24学时)
1、适合护理学专业的学生
2、预备知识:需要高中毕业的知识结构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医用化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透过作为社会中心科学——化学的这个窗口,了解自然科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化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医学科学一样具有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传统等等;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化学与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和加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及人文文化素养。
2、本门课程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经线,以学生未来从事医学护理工作所必须关注的生命、环境、医学教育、医学材料等问题为纬线组织教学,旨在为学生们学习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乃至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0.1什么是化学0.2化学的社会功能0.3化学学科的分支
0.4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4学时)
1.1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介绍科学史上人类认识原子的几种理论发展过程1.2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和波粒二象性
介绍玻尔和德布罗依原则性的工作1.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物理意义及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图形1.4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运用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1.5元素周期律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章分子结构(3学时)

2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2.1离子键
掌握离子键的基本要点以及离子键的特征(无饱和性,无方向性)2.2共价键
掌握共价键的特征(方向性,饱和性);能用轨道杂化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言或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运用MO法处理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
2.3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氢键
掌握分子间力对分子的影响;能区分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第三章气体和溶液(2学时)
3.1气体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3.2稀溶液的依数性
理解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3.3*化学与人类生存环境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基础(4学时)
4.1一些常用术语
掌握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等常用术语;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概念4.2热力学第一定律4.3热化学
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盖斯定律进行计算4.4热力学第二定律
掌握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会用ΔG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了解温度对ΔG的影响4.5*化学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第五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学时)
5.1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论及实验测定方法;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掌握活化能、阿累尼乌斯公式等5.2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定律及勒夏特里原理,掌握化学平衡计算第六章解离平衡(4学时)
6.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掌握各种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计算6.2溶液的酸碱性6.3缓冲溶液
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原理、配制、计算、应用6.4酸碱理论

30

··
掌握质子理论,了解电子理论
6.5沉淀——溶解平衡
掌握溶度积概念,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及计算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7.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与配平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7.2电极电势及应用
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在各方面的应用,能用能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与ΔG的关系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意义8.2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8.3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了解晶体场理论8.4配位解离平衡
掌握配位解离平衡的计算8.5螯合物的稳定性
8.6配合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第九章生命元素及其在生命内的作用(2学时)
9.1生命元素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关系9.2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9.3有毒元素在生命体内的作用第十章烷烃(3学时)
10.1烷烃的分子结构
烷烃分子的化学键,通式,同系列,碳原子的类型10.2烷烃的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10.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碳链异构,构象异构10.4烷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卤代反应、游离基的稳定性)10.5几种常用的烷烃混合物第十一章烯烃和炔烃(3学时)
11.1烯烃
乙烯结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命名法,诱导效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11.2二烯烃
二烯烃的结构类型,命名法,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3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11.3炔烃
结构特征,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第十二章环烃(4学时)
12.1脂环烃
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氢反应、加卤素和氢卤酸反应)环烷烃的分子结构12.2芳香烃
苯型芳香烃的分类,苯的结构,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方法,单环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及定位效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稠环芳香烃(萘、蒽、菲)
第十三章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2学时)
13.1顺反异构
C=C化合物的顺反异构,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3.2对映异构
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分子的手性,Fischer投影式,对映体的构型和RS命名法,含一个、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十四章卤代烃(3学时)
14.1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14.2卤代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历程、消除反应、不饱和卤代烃的
取代反应、与金属镁的反应)14.3重要的卤代烃
第十五章醇、酚、醚(3学时)
15.1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O-H键的断裂反应,C-O键的断裂反应,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氧化反应、连二醇的特性),医学上常用的醇15.2
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弱酸性、氧化反应、芳环上的取
代反应、与氯化铁的反应),医学上常用的酚15.3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醚键的开裂、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醚的应用,*冠醚
第十六章醛和酮(3学时)

32

··
16.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16.2醛、酮的制备
醇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芳香烃的酰化反应16.3醛、酮的物理性质16.4醛、酮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H的反应(醇醛缩和、卤仿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Cannizzaro反应
16.5与医学有关的醛、酮
第十七章羧酸及其衍生物(2学时)
17.1羧酸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伯醇和醛的氧化、芳烃侧链的氧化、氰的水解、由Grignard试剂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还原反应、脱羧反应、-H的卤代,二元酸受热时的特殊反应),重要的羧
17.2羧酸衍生物
酯、酰卤、酸酐的命名和制备方法,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还原反
应、亲核反应),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十八章取代羧酸(1学时)
18.1羟基酸
醇酸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脱水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酚酸的命名、化学性质(酸性、脱羧反应)18.2酮酸
化学性质(-酮酸、-酮酸),重要的酮酸,异构现象18.3前列腺素
第十九章含氮和含磷有机化合物(4学时)
19.1
分类,命名,结构,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碱性、酰化反
应、磺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重要的胺及衍生物19.2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反应(取代反应、偶联反应)19.3酰胺
命名,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酸碱性、水解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
重要的酰胺及衍生物19.4含硫化合物
硫醇、硫醚的结构,命名,性质及氧化作用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
20.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0.2五元杂环化合物

3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化学性质(酸碱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20.3六元杂环化合物
吡啶的结构、化学性质(碱性、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嘧啶,六
元杂环重要的衍生物20.4生物碱
第二十一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21.1单糖
分类,结构(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互变异构
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成苷反应、成脎反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21.2二糖
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21.3多糖
淀粉、糖元、纤维素
第二十二章氨基酸和蛋白质(2学时)
22.1氨基酸
分类,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电点、脱水反应、脱氨
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22.2
结构,命名,自然界中的肽类化合物
22.3蛋白质
元素组成,分类,结构,重要性质,几种重要的结合蛋白质
【实验部分】
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
1.1食盐的提纯1.2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二弱酸电离常数的测定(4学时)
2.1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配制2.2PH值测定
实验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4学时)
3.1同离子效应3.2盐类的水解
3.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值测定3.4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实验四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4学时)
4.1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4.2水解性试验

34

··
4.3氧化还原性试验
4.4锡、铅、锑、铋的硫化物4.5配合性实验
实验五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认领仪器(4学时)
5.1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5.2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5.3掌握常用有机合成玻璃仪器的名称,清洗及保养实验六蒸馏(4学时)
6.1学习蒸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有机化学》徐景达主编,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主要参考书』
1.《化学与现代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有机化学》袁履冰主编,高教出版社,19993.《有机化学》(第二版)邢其毅主编,高教出版社,19934.《有机化学》(第二版)莫里森等主编,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译,学出版社,1992
5.《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

3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无机化学(InorganicChemistry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临床医学68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A口腔医学68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A
中医中药80学时(理论64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B

1、适合医学院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中药专业学生2、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医学院的第一门化学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技能,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4学时AB
1.1气体1.2溶液1.3胶体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AB
2.1一些常用术语2.2热力学第一定律2.3热力学
2.4热力学第二定律
2.5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学时A6学时B
3.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3.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4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5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6化学平衡
第四章解离平衡(6学时AB
4.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和强电解质溶液4.2溶液的酸碱性4.3缓冲溶液4.4酸碱理论
4.5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36

··
4.6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6学时AB5.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5.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5.3电极电势5.4电极电势应用5.5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第六章原子结构(6学时AB6.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6.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6.4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七章分子结构(6学时AB7.1离子键7.2共价键
7.3轨道杂化理论
7.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7.5分子轨道理论简介7.6金属键
7.7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7.8离子极化7.9氢键
7.10晶体的内部结构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A6学时B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8.2配位化合物类型和命名8.3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8.4配位解离平衡8.5螯合物的稳定性
8.6配合物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第九章S区元素(2学时A4学时B9.1S区元素概述9.2单质的化学性质9.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9.4盐类
9.5锂、铍的特殊性质和对角线规则第十章P区元素(2学时A4学时B10.1卤素

37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10.2氧族10.3氮族10.4碳族10.5硼族
第十一章Ds区元素(2学时A4学时B11.1Ds区元素概述
11.2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性质11.3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化合物
第十二章D区元素和F区元素(2学时A4学时B12.1D区元素概述12.212.3
12.4铬、钼、钨12.5
12.6铁系元素12.7F区元素
第十三章生命元素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学时AB13.1生命元素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关系13.2生命元素
13.3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13.4铅、镉和汞的毒性

【实验部分】
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
1.1食盐的提纯1.2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二弱酸电离常数的测定(4学时)
2.1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配制2.2PH值测定
实验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4学时)
3.1同离子效应3.2盐类的水解
3.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值测定3.4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实验四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4学时)
4.1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4.2水解性试验4.3氧化还原性试验

38

··
4.4锡、铅、锑、铋的硫化物4.5配合性实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丁绪亮、胡继岳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无机化学》章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用基础化学》吉林医科大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基础化学》孙发山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5.《无机化学》巫壁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化工系无机教研室编。7.《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
8.《基础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InorganicChemistryandAnalysisChemistry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144学时(理论96学时,实验48学时)
1、适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2、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医学院的第一门化学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技能,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实验作风,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4学时)1.1气体1.2溶液1.3胶体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2.1一些常用术语2.2热力学第一定律2.3热力学
2.4热力学第二定律
2.5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6学时)3.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3.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4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5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6化学平衡
第四章解离平衡(6学时)
4.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和强电解质溶液4.2溶液的酸碱性4.3缓冲溶液4.4酸碱理论
4.5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40

··
4.6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6学时)5.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5.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5.3电极电势5.4电极电势应用5.5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第六章原子结构(6学时)
6.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6.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6.4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七章分子结构(6学时)
7.1离子键7.2共价键
7.3轨道杂化理论
7.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7.5分子轨道理论简介7.6金属键
7.7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7.8离子极化7.9氢键
7.10晶体的内部结构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6学时)
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8.2配位化合物类型和命名8.3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8.4配位解离平衡8.5螯合物的稳定性
8.6配合物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第九章S区元素(4学时)
9.1S区元素概述9.2单质的化学性质9.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9.4盐类
9.5锂、铍的特殊性质和对角线规则
第十章P区元素(4学时)
10.1卤素

41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10.2氧族10.3氮族10.4碳族10.5硼族
第十一章Ds区元素(4学时)
11.1Ds区元素概述
11.2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性质11.3Ds区元素单质的重要化合物
第十二章D区元素和F区元素(4时)
12.1D区元素概述12.212.3
12.4铬、钼、钨12.5
12.6铁系元素12.7F区元素
第十三章生命元素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学时)13.1生命元素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关系13.2生命元素
13.3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3.4铅、镉和汞的毒性第十四章绪论(1学时)
14.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4.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14.3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14.4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
第十五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学时)
15.1测量误差
15.1.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15.1.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15.1.3准确度和精密度
15.1.4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15.2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15.3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15.3.1有效数字15.3.2运算法则15.3.3数字修约规则15.4可疑数据的取舍

42

··
第十六章滴定分析法概论(4学时)
16.1滴定分析法
16.3.1滴定分析法及其有关术语16.3.2滴定分析法的特点与分类16.2滴定分析一般要求
16.2.1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16.2.2滴定方式
16.2.3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16.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6.3.1物质的量浓度16.3.2滴定度16.4滴定分析的计算
16.4.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16.4.2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第十七章酸碱滴定法(5学时)
17.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7.1.1质子论的酸碱概念17.1.2水的质子自递反应17.1.3酸碱的强度
17.1.4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17.2酸碱溶液中PH计算
17.2.1强酸强碱溶液PH计算17.2.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计算17.2.3多元酸碱溶液PH计算17.2.4两性物质溶液中PH计算17.2.5缓冲溶液17.3酸碱指示剂
17.3.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17.3.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7.3.3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17.4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7.4.1强酸强碱的滴定
17.4.2弱一元酸(碱)的滴定17.4.3多元酸(碱)的滴定17.5滴定终点误差
17.5.1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17.5.2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17.6应用与示例

43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17.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7.6.2应用与示例
第十八章沉淀滴定法(3学时)
18.1概述18.2银量法
18.2.1基本原理
18.2.2指示终点的方法
18.2.3标准溶液及基准物质18.3应用与示例
第十九章络合滴定法(6学时)
19.1概述
19.2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
19.2.1络合平衡19.2.2络合滴定曲线19.2.3金属指示剂19.2.4滴定终点误差19.3滴定条件的选择
19.3.1单一离子测定时滴定条件的选择19.3.2混合离子分布测定时滴定条件的选择19.4标准溶液
19.4.1标准溶液和指示剂的配制19.4.2标准溶液的标定19.5应用与示例
19.5.1滴定方式19.5.2应用示例
第二十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
20.1概述
20.2氧化还原反应
20.2.1条件电位
20.2.2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20.2.3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20.2.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20.3氧化还原滴定
20.3.1滴定曲线20.3.2指示剂
20.3.3滴定前的预处理20.4碘量法
20.4.1概述

44

··
20.4.2标准溶液20.4.3指示剂20.4.4标定
20.4.5应用与示例20.5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20.5.1概述
20.5.2标准溶液20.5.3指示剂20.5.4标定
20.5.5应用与示例20.6高锰酸钾法
20.6.1概述
20.6.2标准溶液20.6.3指示剂20.6.4标定
20.6.5应用与示例20.7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二十一章重量分析法(3学时)
21.1挥发法
21.1.1直接法21.1.2间接法21.1.3应用与示例21.2--液萃取法
21.2.1萃取分离基本原理21.2.2萃取类型21.3沉淀法
21.3.1沉淀形态与沉淀形成
21.3.2沉淀完全的程度与影响因素21.3.3沉淀纯净21.3.4沉淀条件
21.3.5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灼烧、恒重21.3.6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21.3.7沉淀法示例

【实验部分】
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
1.1食盐的提纯1.2产品纯度的检验

45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实验二弱酸电离常数的测定(4学时)
2.1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配制2.2PH值测定
实验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4学时)
3.1同离子效应3.2盐类的水解
3.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值测定3.4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实验四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4学时)
4.1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4.2水解性试验4.3氧化还原性试验
4.4锡、铅、锑、铋的硫化物4.5配合性实验
实验五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4学时)
5.1看录象,熟悉分析太平构造5.2零点的测定和调整
5.3递减法称量练习,称样记录
实验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
6.1容量瓶和移液管的准备和操作练习6.2确定滴定终点的练习6.3滴定管的准备和操作练习
实验七酸碱标准溶液配制、浓度比较与标定(4学时)
7.1配制演算标准溶液7.2配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7.3用硼砂标定盐酸标准溶液7.4用盐酸标定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实验八混合碱的分析及有机酸含量的测定(4学时)
8.1准确配制有机酸溶液
8.2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有机酸8.3计算有机酸摩尔质量
8.4用酚酞和甲基橙做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连续滴定混合碱
实验九EDTA标准溶液配制、标定与水总硬度的测定(4学时)
9.1配制0.01mol/lEDTA溶液9.2标定EDTA溶液9.3测定水样硬度
实验十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学时)
10.1配制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6

··
10.2标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实验十一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学时)
11.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11.2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十二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4学时)
12.1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2.2测定样品中氯的含量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1.《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分析化学》(上、下)孙毓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分析化学》应武林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4.《分析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丁绪亮、胡继岳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无机化学》章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用基础化学》吉林医科大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基础化学》孙发山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5.《无机化学》巫壁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7.《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化工系无机教研室编。8.《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
9.《基础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0.《分析化学实验》华中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7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医学检验64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A
临床医学60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B口腔医学60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16学时)代码(B中医中药96学时(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代码(C

1、适合医学检验、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2、预备知识: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是医学各专业其它基础课、专业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预防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的基础。目前,在医学领域中,新发展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学科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认识有机化学与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3、为后续基础课、专业课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ABC
1.1有机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2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1.3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烷烃(4学时C3学时AB
2.1烷烃的分子结构
烷烃分子的化学键,通式,同系列,碳原子的类型2.2烷烃的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2.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碳链异构,构象异构2.4烷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卤代反应、游离基的稳定性)2.5几种常用的烷烃混合物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8学时C4学时AB
3.1烯烃
乙烯结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命名法,诱导效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3.2二烯烃

48

··
二烯烃的结构类型,命名法,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3.3炔烃
结构特征,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第四章环烃(6学时C4学时AB
4.1脂环烃
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氢反应、加卤素和氢卤酸反应)
环烷烃的分子结构4.2芳香烃
苯型芳香烃的分类,苯的结构,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方法,单环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及定位效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稠环芳香烃(萘、蒽、菲)
第五章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4学时C,学时AB
5.1顺反异构
C=C化合物的顺反异构,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
5.2对映异构
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分子的手性,Fischer投影式,对映体的构型和RS命名法,含一个、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六章卤代烃(3学时ABC
6.1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6.2卤代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历程、消除反应、不饱和卤代烃的取
代反应、与金属镁的反应)6.3重要的卤代烃
第七章醇、酚、醚(4学时C3学时AB
7.1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O-H键的断裂反应,C-O键的断裂反应,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氧化反应、连二醇的特性),医学上常用的醇7.2
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弱酸性、氧化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与氯化铁的反应),医学上常用的酚7.3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醚键的开裂、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醚的应用,*冠醚

49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第八章醛和酮(4学时ABC
8.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8.2醛、酮的制备
醇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芳香烃的酰化反应。8.3醛、酮的物理性质8.4醛、酮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H的反应(醇醛缩和、卤仿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Cannizzaro反应8.5与医学有关的醛、酮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4学时C3学时AB
9.1羧酸
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伯醇和醛的氧化、芳烃侧链的氧化、氰的水解、由Grignard试剂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还原反应、脱羧反应、-H的卤代,二元酸受热时的特殊反应),重要的羧酸9.2羧酸衍生物
酯、酰卤、酸酐的命名和制备方法,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还原反应、
亲核反应),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十章取代羧酸(3学时C2学时AB
10.1羟基酸
醇酸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脱水反应、
氧化反应、分解反应),酚酸的命名、化学性质(酸性、脱羧反应)10.2酮酸
化学性质(-酮酸、-酮酸),重要的酮酸,异构现象10.3前列腺素
第十一章含氮和含磷有机化合物(5学时C4学时AB
11.1
分类,命名,结构,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碱性、酰化反
应、磺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重要的胺及衍生物11.2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反应(取代反应、偶联反应)11.3酰胺
命名,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酸碱性、水解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
重要的酰胺及衍生物11.4含硫化合物
硫醇、硫醚的结构,命名,性质及氧化作用第十二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C3学时AB
12.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2.2五元杂环化合物

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cb84c7960590c69fc37665.html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