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阅读

发布时间:2017-11-26 19:1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学经典阅读

  “经”指什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儒家经典,往小了说有五经四书,往大了说有十三经。但是光读经书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古人自己都知道,因此不仅尊奉儒家经典,也提倡兼综四部,所以我们今天再谈这个“经”,至少应该在范围上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儒家经典,也应该有先秦诸子、几部史书和一些诗文集。

“经”是否要尽读?就拿儒家的经典来说:“礼”在传统上有“三礼”之说,《礼记》中的部分篇目还好,《仪礼》《周礼》多少专业人士都大呼难度,这样的书也要孩子们通读?《春秋》有所谓“三传”,是读记事详备的《左传》还是读阐述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是不是也要有所选择?即使五经中最好读的《诗经》,“雅”“颂”也比“国风”难得多,是不是也应该有所选择?即使对于广义的“经典”,《史记》《汉书》里的“表”“书(志)”部分,《墨子》里的“守城”与“墨经”部分,《管子》的《轻重篇》,专门,李杜的诗,韩柳的文,也非篇篇都好,不是专业人士或有特殊兴趣的人,并无通读的必要。

读经如何纳入现有的教学体系?旧式教育,经典训练是唯一的项目,而在新式教育的体系下,孩子们的压力已然不小,新增一门科目的空间并不大。时间总是有限的,读经教育又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其他科目势必需要调整,那么调谁不调谁就是一个问题:压缩数理化的课时?还是从此取消英语和计算机?或是今后不看外国书了只看中国书?恐怕都不现实。因此,我觉得,即便要开展,也只能先在小范围内试行,而不宜大范围推广。比较稳妥的办法,依然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更多地强调经典训练。

如果要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为经典训练找到一个依托的话,语文课是当仁不让的。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之类的话,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实在民国以来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大抵都有类似的表述,这说明语文课应该、同时也能够承担经典训练的任务。

尽管语文课长期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我们仍然无法否认语文教育在经典训练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我们也能够看出教育工作者们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首先,从教材来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例,必修课本五册,按目录上说是65课,古典诗歌12课(总篇目是22首),文言文17课,共计29课,比例达到44.6%,(古代白话小说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都没有计入)。从选文范围上看,经部有《诗经》《孟子》《左传》,史部有《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子部有《荀子》《庄子》和贾谊,集部则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等。不仅如此,像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这些课文,以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中的部分内容,都与经典训练相关。而在选修教材方面,则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等等,其中前两本是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们学习的,从中亦可看出现在的教育对于经典训练的重视。

其次,从高考来看。古诗文阅读在高考150分中所占的分值已经达到了42分左右(包括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断句、默写这几部分),即28%,高于基础知识(10%)和现代文阅读(22%),仅次于作文(40%)。这只是账面上的内容,事实上,基础知识部分里的成语和文学常识都与经典训练脱不开干系,而现代文阅读里的社科文阅读,就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讨论传统文化的篇目明显增多。此外,一些省份如江苏、福建、浙江等,把名著阅读和文化经典阅读列为高考必考的项目,前者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后者则集中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儒家经典上。由此也能看出高考对于传统文化与经典训练的关注。

当然,现在的语文教育,仅仅依靠学校里老师的课堂讲授,那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文:“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既然教材与高考都非常重视传统经典,那么经典训练也理当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那么具体说来,我们进行经典训练,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呢?其实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第一,理想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是选本、节本──首先应该尽可能采用前人对经典校勘和训诂的结论,其次要有分段、标点和简要的白话注释,此外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第二,理想的经典读本有时并不容易出现,因为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并非一人一时所能成就,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导读性质的著作,比如顾颉刚先生的《汉代学术史略》之类。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时至今日,我们的经典训练大致还是遵循这两个路子。前者,大量打着“国学”旗号的丛书摆进了书店,可惜或是深入不够,或是浅出不了,大都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标准。后者,新近出版的经典导读性质的著作中,似乎还真没有哪本能超越《经典常谈》。可见,理想的经典训练依然任重道远。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样的读本就可以取代经典,但它确实可以充当通向经典的桥梁。经典训练固然重要,但它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应该通过兴趣的启发和引导,使青少年自觉走上阅读经典的道路上来,以达到经典训练的目的。这套书固然不能尽善尽美,但它无疑是为了让青少年亲近经典所做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或者说,提供了一种经典通俗化的范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61a555a0116c175e0e4896.html

《国学经典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