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

发布时间:2014-05-04 16:56: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2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1.2.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作业成本法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1.2.2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2]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但是,当时作业成本法却未能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MRPCADCAMMIS的广泛应用,以及MRPIIFMS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处处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遍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1988)(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

1.2.3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1.以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立作业中心,按作业中心建立制造费用成本库。
   最主要的特点
 2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由单标准改为多标准,提高了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项目的准确性。
  在作业成本法下,一个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细分为各个成本动因的费用,各个成本动因就按各自的标准进行分配。如质量检验费以送检数量和次数为标准分配;设备调整、维修费用按调整、维修的工时,设备耗用电费、机油等则按机器工时为标准分配。
 3.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并且在这种方法下,所有的成本均是变动的。
  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营销、产品设计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与特定产品相关就可通过有作业分配至有关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中,而不同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将其列为期间费用,一次性扣除。同时,某些原先被视为变动成本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的观点下,它们虽然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但却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均被视为变动成本
  4.根据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不同特点,在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时结合使用作业成本法。
  由于作业成本法仅仅是更准确的分配制造费用,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项目仍要按产品为对象归集。对于多步骤生产,仍要在全厂范围内采用其他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计算出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成本计算对象从全厂范围来讲,仍是最终的完工产品或半成品,只是制造费用分配的对象是作业中心。成本计算期和是否计算在产品成本、半成品成本也依所采用的全厂成本计算方法而定。

1.2.4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 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归集间接计入成本的成本库数量。成本库的增加,一方面使 成本归集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成本分配的精确。

2. 作业成本法改变了将间接计入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或产品线中去的标准。以
导致成本产生的成本动因作为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说是作业成本法区别于
现行方法的一大特点。

3. 作业成本法改变了许多间接计入费用的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业成本法
使间接计入费用直接化了,即通过一一对应的成本动因这种直接方式将某些原来意义
上的间接计入成本直接归属到产品中去,从而可免去成本再分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44f4a1172ded630b1cb6cb.html

《作业成本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