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21 01:08: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在绘画专业领域,人们对感性思维、感觉、悟性一类的感官思维用语推崇备至,听从感觉的召唤,相信感觉的力量,以感觉为媒介造就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一些艺术家有一种目空一切的优越感,陶醉于自身感觉中,因为感觉对于艺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少数人拥有的禀赋,因此感觉常常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人们在绘画时并不排斥大脑思维即理性思维的作用,绘画中的许多学习内容需要借助理性思维能力,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艺术中有太多的内容仅仅依靠理性思维是无法解决的,同样,艺术中也有太多的东西仅仅依靠感觉是不能完成的。罗曼?罗兰认为,“理性会妨碍艺术取得光辉成就的论断是错误的;任何真正美好的作品总是寓意深刻,甚至艺术家本人对此也深信无疑。”所谓寓意深刻就是理性作用的结果。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而坚定的信念就是理智本身。我们不能武断地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学习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有时单独作用,有时交替作用,笔者把两种思维的交替作用称为“心脑转换”。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师在处理时都感到很棘手。什么时候听从感觉?什么时候依据理性?教师如果对绘画的相关问题讲解、分析、归纳得过多,得出的概念不免有“形式解剖”的嫌疑。从来没有人按数学课、物理课的方法去上美术课,美术课应该怎么讲,讲什么?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的诸多问题中,这个问题解决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或误入歧途。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一书中把知觉与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把于心灵的思维活动称作“感知”“知觉”“意象”和“创造性思维”,与正常思维相区分,他所指的正常思维是理性思维。阿恩海姆认为,“在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这种意象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且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媒介,或者说,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自身的血肉之躯。以此而论,绘画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一种把感性形象和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为了方便论述,笔者把大脑思维称作理性思维,把心灵的思维称作感性思维,因为“形象思维”并不足以概括感性思维,所以作为区别,本文没有使用形象思维一词。

学习过程中需要凭借两种能力或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是用大脑学习,大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一种是用心灵学习,即感性思维,感知、感受、感应也是思维的形式。记忆、逻辑、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一般是由大脑完成的。大脑思维缜密、具体,大脑思维用证据、事实、数字说话,大脑思维不具有情绪性,具有“冷冰冰”的特点。理性思维相对于感性思维是“静态”的、“孤立”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往往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准确陈述。

通过体验、感觉、感受、感悟、想象等方式所获得的学习一般于心灵,是由内心活动直接完成的,或者说是内心活动的投射。感性思维的特征是断断续续和跳跃性的,是清晰而又模糊的,是变化和移动的。感性思维以视觉、听觉、嗅觉、环境、气氛等直接发生作用,感性思维具有明显的情绪的特征,相对于理性思维是“动态”的,感性思维的内容是同时呈现的,不需要证据证明,感性思维是个性化的,它对于思维者具有无比的真实性,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陈述。

在绘画专业中,后一种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感觉好的人在学习中常常会获得惊人的学习效果,有时候就是天才的代名词。有一些艺术大师给人的印象是生活行为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差,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这不等于他们缺乏大脑思维能力,而是他们更加偏爱、看重感觉。画家吴冠中有一次饿昏在巴黎地铁中,这次经历给他最大的记忆是:“饥饿中的人感觉异常敏锐”。他没有抱怨贫穷,反而因饥饿获得的洞见兴奋不已。许多艺术大师都有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由于选择的人生目标、专业的原因而主动放弃这方面的能力。在美术学习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两方面的能力都重要,而且互相补充,它们兼而有之协同工作。在美术学习中,有需要大脑完成的学习内容,也有需要心灵完成的学习内容,它们在需要时或在不自觉中的调整就是“心脑转换”。心脑转换的频率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学习深度而存在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一点使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

哪些学习活动(现象)属于大脑思维范畴,哪些学习活动(现象)属于心灵感知范畴?

一切现成的知识都能为艺术创作服务,利用现成的知识指导绘画的行为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在学习绘画的初级阶段,如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美术简史、人体解剖、绘画步骤等,应用这些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属于理性思维。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在绘画中,不是现实对象校正你的作品,而是你大脑中的绘画校正现实对象。贡布里希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旨在说明,人在做学问之前应该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标准。学习中国画要从临摹开始,学习中国书法要从临摹开始,其目的就是要在大脑中留下一个标准,学习者运用这个标准去指导实践、用这个标准去审视现实对象。无论这个标准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是它帮助学习者跨出第一步。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对于透视一直处理不好,为此他很苦恼,他留下来的好几幅作品是专门为了解决透视问题而做的练习,他用“透视架”解决绘画透视问题的行为属于理性思维。当代书画家范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式教育, __文化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忆力极好,《三字经》《道德经》《诗经》在学习几十年后可以倒背如流,他的逻辑思维、方法论系统而缜密,运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艺术服务,这也属于理性思维。教师在人像教学中,作业要求“形色统一”,要求在学生画人的时候清楚骨骼结构、肌肉的形状和作用,在画人像课程之前有专门的课程学习人体解剖问题,目的就是为画人像作业做准备,就是用大脑里面存储的具体真实的人体解剖知识指导绘画。笔者认为,人物习作课相对于静物课、风景课是以培养理性思维为主的。在人物习作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要用什么方法画老人、要怎样画青壮年、怎样画小孩、怎样通过对“手”的描绘去表现人的职业特征等,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多要借助于大脑的能力。笔者在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教学中,首先培养他们“如何看”的方法。比如,我们要画放在那里的一个物体,首先要确定那个物体是正方形的,是长方形的,还是半圆形的?放在那里的一组物体,它们呈三角形还是呈平行四边形?点与点之间的哪些呈水平线、哪些呈垂直线,点线之间还有哪些更多的关联?这些所有问题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是理性思维的问题,是智力问题,要依靠大脑功能进行分析归纳。在已有的教程中,把头像的外形通过汉字的国、由、甲、田、申进行归纳,也是一种理性方法。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把一个国字型的头画成横的,把一条向左倾斜的线画得向右倾斜,这一类的错误不在少数,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比较缺乏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头像作业中,学生一开始很少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是因为他们不会应用几何形划分和归纳,“三庭五眼”是前人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果,它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眼睛是什么形状,两眼外角与嘴唇的关系怎样,两眼外角与下巴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的划分在绘画中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是必要的。教师一开始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后面要学生自己完成更多的分析和划分,教师教学生的方法需要学生凭借大脑去理解,这属于智力问题。教师告诫学生要用重复、对称、运动、平衡、节奏组织绘画,学生接受并按照这个原理进行实践,这些统统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应用理性思维或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具有目标明确、收效快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0f3f95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b.html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