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的类别

发布时间:2012-01-01 16:54: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类别:

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如油轮泄油事件)、不可恢复影响(如风景区改变为工业区)

按时间: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按空间:区域、国家、全球

环境影响评价(EIA):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

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

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

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

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导向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

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亚(1974年)、马来西亚(1974年)、德国(1976年)、菲律宾(1979年)、印度(1978年)、泰国(1979年)、中国(1979年)(10位)

至今,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甲级证书

乙级证书

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

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

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报告书编制阶段

管理程序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

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

(2) 评价大纲的审查

(3)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4)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

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结论与建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工艺流程,交通运输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保措施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国外环评发展历程

1969年,美国率先建立环评制度

1970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

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

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199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影响评价部长级会议

自然环评社会环评;污染环评生态环评;累积环评影响后评估;工程项目环评区域开发环评战略环评

中国环评发展历程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协作组成立――开始环评研究

1977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讨论会――大中城市环评

1979年,在南京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学术会上提出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

中国环评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年):法律规范、部门行政规章,1986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

19891226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81129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6年,开始实施“一票否决”制

1992年,开始对环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全国甲级证书单位264个,乙级证书单位455个,评价人员11000

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 提高阶段(1999~至今)

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稿)》首次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

中国环评制度的特点

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分类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部门行政规章

地方法规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

(1) 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企业和项目概况

工艺调查

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

生产布局调查

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发展规划调查

(2) 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

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3) 农业污染源调查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调查程序与方法

(1) 程序

A. 准备阶段

明确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计划

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

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

B. 调查阶段

生产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污染物危害调查

生产发展调查

C. 总结阶段

数据处理

建立档案

评价

文字报告

污染源分布图

(2) 方法

点面结合

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

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3)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A. 物料衡算法

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

B. 经验计算法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排污量。

QKW

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

W――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注:对于拟建工程的污染源进行排放量预测时,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进行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预测。

C. 实测法(仅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

QCL

式中,C――实测的污染物算术平均浓度;

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

工程分析

概述

工程分析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

工程分析的作用:

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体现政策性

具有针对性

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工程分析的方法

(1) 类比法

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2) 物料衡算法

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

ΣG排放ΣG投入ΣG回收ΣG处理ΣG转化ΣG产品

(3) 资料复用法

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 工程概况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法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3) 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

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

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4)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

(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6)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7) 补充措施与建议

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

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节约用地的建议

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

用水平衡和节水措施建议

废渣综合利用建议

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

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

其他建议

(8) 工程分析小结

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

最佳总图布置方案

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

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

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

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

其他重要建议


清洁生产评价

概述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历史

清洁生产思想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废物最小化”: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

1989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污染预防法”

1991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设立污染预防办公室;组建美国污染预防研究所;建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换中心;开创33/50项目等。

英国人称:清洁生产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波兰人称:这是一种时代思潮

欧洲最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国家是瑞典(1987年),随后,荷兰、丹麦、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199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了“全球范围创建发展中国家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计划”。目前,已在8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巴西、捷克、印度、墨西哥、斯洛伐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

19926月,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99210月,联合国环境署举行了清洁生产部长级会议和高级研讨会――巴黎清洁生产会议

199410月,召开了第三次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华沙清洁生产会议

中国清洁生产的发展

1993年开始执行清洁生产审计:削减废水10%~20%;削减污染物8%~15%;审核重点污染物削减2040%。

1994年底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现全国已成立17家行业和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

全国已举办大小清洁生产培训和讲座约140个,受训人员近1万。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B4子项目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我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国际合作项目,为清洁生产概念的引入、企业试点、政策制定和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美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在石化、电镀、医药三个行业推动清洁生产”;上海与英国海外开发署合作开展的上海环境支持项目等。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小规模工业污染源的失控和末端控制的失控

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区别: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污染产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预防污染的产生。

2. 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中的好处

减轻建设项目的末端处理负担

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可靠性

提高建设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降低建设项目的环境责任风险

3. 环评和清洁生产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界面

均追求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最终目标一致

环评中的工程分析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进行清洁生产分析

环评中对环保措施的分析可按清洁生产要求进一步延伸,实际上清洁生产措施也是一种环保措施。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 指标的选取原则

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如,棉制衬衫和化纤衬衫对环境的最大影响是熨烫过程中的能耗,因此使用化纤衬衫对环境影响较小。

体现污染预防思想

容易量化

数据易得

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1) 原材料指标

毒性

生态影响

可再生性

能源强度

可回收利用性

(2) 产品指标

销售

使用

寿命优化

报废

(3) 资源指标

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

单位产品的能耗

单位产品的物耗

(4) 污染物产生指标

废水产生指标

废气产生指标

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评价等级

(1) 定性评价等级

影响小 0.71.0

影响中等 0.30.7

影响大 0.00.3

(2) 定量评价等级

清洁 国际先进水平 0.81.0

较清洁 国内先进水平 0.60.8

一般 国内平均水平 0.40.6

较差 国内中下水平 0.20.4

很差 国内较差水平 0.00.2

注:原材料指标和产品指标――定性评价

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定量评价

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等级分值范围均定为01

评价方法

采用百分制。各项指标的权重值采用专家调查打分法确定,专家范围包括:清洁生产方法学专家,清洁生产行业专家,环评专家,清洁生产和环评政府管理官员。

总体评价分值:

清洁生产 >80

传统生产 7080

一般 5570

落后 4055

淘汰 <40

清洁生产指标权重值专家调查结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基本任务

搞清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

特点

空间范围大,具有较大的自然净化能力

流动性,具有复杂的运动规律,评价难度大。

技术工作程序(三三制)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评价等级、标准、因子、范围

评价等级:

三个等级:

判别参数:

式中,Pi──评价等级判别参数,亦即等标排放量,m3/h

Qi──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0i──i类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mg/m3

注:C0i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1小时平均值计算。

4-1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

*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

*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多于一种,则应按Pi值中最大者计算。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SO2TSP(总悬浮颗粒物), PM10(可吸入颗粒物),NOXNO2, CO, O3, Pb, B[a]P(苯并[a]芘),F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一级:不影响

二级:不伤害

三级:不中毒

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三类:

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评价因子

Pi较大的污染物

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

评价范围

决定于建设项目的级别。通常可将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作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南北向为主轴。

一级:边长1620km

二级:边长1014km

三级:边长46km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可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 收集地理地形图

(2) 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

(3) 社会环境调查

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区及名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

大气污染源调查

(1) 污染因子的筛选

原则:

Pi较大的污染物

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

例如,火力发电厂:烟尘,SO2NOXCO, B[a]P(苯并[a]芘)

(2) 调查对象

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

评价区内工业及民用污染源

(3) 调查方法

类比法

现场实测

物料衡算法

经验估计法

(4) 调查内容

污染流程图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统计点源和面源分布情况:一般将源高<30m、源强<0.04t/h的污染源均列为面源

点源调查

面源调查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1)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2)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A. 监测范围:评价范围

B. 监测项目:主要评价因子

C. 监测布点

a. 点数

一级, 10

二级, 6

三级,13

b. 布点原则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反映大气污染水平和规律。

监测点周围开阔,没有局地污染源,离建筑物高度2.5倍距离。

c. 布点方法

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配对布点法

功能分区布点法

敏感点布点法

D. 监测时间和频率

一级:每年两期(夏季、冬季),每期≥7天,每天≥6次(020710141619

二级:每年一期不利气象季节,每期≥5天,每天≥4次(02071419

三级:每年一期,每期≥5天,每天≥4次(02071419

E.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0年执行)

F. 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585

1h平均浓度

日均浓度

年日平均浓度

数据表达:算术平均值±95%置信区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未检出值按检出限的一半代之。

监测数据的统计: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指标,包括浓度范围、日均浓度、一次及日均值的超标率、最大污染时日等。

平均值:算术平均、几何平均

监测数据的分析: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性变化;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

G. 大气质量现状的初步评价

单因素指数法:Ii=Ci/C0i

综合指数法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污染气象要素

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部分气象要素。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指因沉积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用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

所需的污染气象资料

风向,风速,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分布,风向和风速的脉动,气流轨迹,气温,温度梯度,云,太阳照射,日照,降水,湿度,稳定性,湍流扩散参数。

地面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

(1) 气象台站现有常规资料:一级,三年;二、三级,一年。

(2)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

(3)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

设置一个临时性的气象中心站和若干气象观测点,观测周期为一年。

(4) 湍流扩散试验

平原地区的扩散参数已比较成熟,一般不需要再做扩散试验。因此,湍流扩散试验主要用于少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一、二级评价项目。

测量周期:一般只做一期,有效天数约20天。

测量方法:

示踪剂法(如SF6

平移球法(等容球和平衡球)

放烟照相法(平面或立体照相)

固定点测量法(脉动风速仪或风温仪)

遥感方法(如激光测烟雷达)

室内模拟试验(环境风洞)

(5) 特殊气象场观测

特殊气象场:指复杂地形条件下引起的局地环流和某些其他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场。如: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背风涡和下洗、熏烟、海岸线熏烟、海陆风环流等。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 预测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

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

(2) 预测程序

选择恰当的扩散模式

确定预测因子

确定预测范围

确定源参数和模式参数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最大地面浓度及位置、地面轴线浓度、熏烟浓度、小风和静风浓度

模式验证

预测结果整理

(3) 预测方法

经验法

数学法:统计理论,梯度理论,相似理论等。最常见的是正态模式(Gauss模式),即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评价指数

式中,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

C0i──环境质量标准。

Ii1,超标。

(2) 污染分担率(点状数据指标)

式中,Ci──i类污染因子在某接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

Cij──i类污染因子的第j类(或个)源在同一接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

(3) 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

污染源评价

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保护对策

(4) 评价要点

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和污染削减方案

提出清洁生产工艺备选方案

论证排气烟囱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大气扩散模式

大气扩散模式:对大气污染物散布过程的模式。

按污染源几何特征:点源、线源、面源

按污染源排放特征:正常排放模式、非正常排放模式

按假设条件:烟流扩散模式、烟团扩散模式

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

式中,──预测点的空间坐标和预测时的时间;

──烟团初始空间坐标和初始时间;

──烟团中心在期间的迁移距离,

uvw──烟团中心在xyz方向的速度分量;

C──预测点的烟团瞬时浓度;

Q──烟团的瞬时排放量;

──xyz方向标准差(扩散参数)。

点源烟羽扩散模式

(1) 基本模式

应用条件:Q=常值,u=常值,vw0,烟羽轴线与x轴一直保持重合,

m/s

(2) 高架点源扩散模式

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

取烟囱脚为坐标原点,下风向为x轴,z轴垂直向上,并考虑地面全反射,在气象条件恒定(指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不随时间变化)时,则下风向任一点的污染物浓度C(xyz)由下式确定:

式中,u──平均风速,p为风速高度指数,10m高度

的年均风速;

──烟囱有效高度,分别为烟囱的几何高度

和抬升高度。

简化常用公式:

A. 下风向地面处(z=0)浓度

B. 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

C. 最大地面浓度公式

式中, ──稀释系数

下风向距离:

注:扩散参数可由下述回归式表示:

式中,回归系数及回归指数的取值可查表。

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

小风:1.5m/s>0.5m/s

静风: <0.5m/s

假设:Q=常数,u=常数,vw0

,则污染物地面浓度为:

式中,

熏烟模式

海岸线熏烟模式

丘陵、山区扩散模式

干沉积(颗粒物)模式

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

线源、面源、体源模式

长期浓度和日均浓度计算公式

烟气抬升公式

(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A. >2100kJ/s >35K──强热源

式中,──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烟囱高度指数;

──烟气热释放率,kJ/s

──烟囱几何高度,m,若>240m,取H240m

──大气压力;

──实际排烟率,m3/s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烟气出口温度,K

──环境大气温度,K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B. 1700kJ/s<<2100kJ/s──中等强度热源

式中,──烟囱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烟囱出口直径,m

C.≤1700kJ/s,或<35K──弱热源

(2) 有风时,稳定条件

式中,──烟囱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

(3) 静风和小风(<1.5m/s

大气边界层(或混合层)高度

大气边界层:指对流层内贴近地面约11.5km厚的一层。

混合层:中性和不稳定时,由于动力或热力湍流的作用,边界层内上下层之间产生强烈的动量或热量交换,就称为混合层。

混合层顶上下两侧的污染物浓度可相差510倍,混合层厚度越小,这一差值就越大。

(1) 不稳定或中性时

(2) 稳定时

式中,──大气边界层高度,m

──10m高度处年均风速;

──边界层系数;

──地转参数;

──地转角速度,7.29×10-5rad/s

──地理纬度,deg

大气稳定度分类及扩散参数

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

帕斯奎尔(Pasquill)分类法:根据地面风速()、日照量、云量将大气稳定度分为6类,即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

扩散参数经验公式

PG法,查表可得。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总量控制

颗粒污染物防治措施

机械法除尘:重力除尘器、惯性除尘器、离心除尘器

湿法除尘:旋风水膜洗涤器、自激喷雾洗涤器、泡沫除尘器等

过滤法除尘:袋式除尘器、颗粒式除尘器等

静电法除尘:干式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

气态污染物防治措施

主要是物理化学方法:

吸收法:物理吸收、化学吸收(根据溶解度的不同)

吸附法: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炭、焦炭、沸石、硅胶、分子筛等

冷凝法:根据饱和蒸汽压的不同

催化转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还原法

生物净化法:生物吸收法、生物过滤法

燃烧法:直接燃烧法、焚烧法、催化燃烧法

膜分离法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改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气、液化气、电、风能、太阳能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行集中供热

清洁生产

加强绿化

行政监督、依法监管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容量: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总量控制:控制和调整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使其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量,这一约束该地区总排放量的办法,称之为总量控制法。

技术工作流程:准备工作模式校验和预测初步削减模式计算削减

给出最佳方案制定常规监控制度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概论

地面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明确项目的工程概况和性质

划分评价等级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水文调查、水质调查、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

建设项目工程污染分析:污染指标、污染量、生产工艺、确定污染负荷

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选择预测模式、预测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提出控制方案和环保措施

地面水水质模型使用原则

问题的合理概化

选择适当的模型维数: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稳态、非稳态

确定模型的有效性

合理的参数匹配

模型的验证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划分为三级。

划分依据

(1)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档次

>20000m3/d

10000-20000 m3/d

5000-10000m3/d

1000-5000 m3/d

200-1000 m3/d

(2)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

(3) 地面水域规模

A. 河流或河口

多年平均流量> 150m3/s,大河

多年平均流量15~150m3/s,中河

多年平均流量<15m3/s,小河

B. 湖泊和水库

平均水深10m时:大湖,>50k m2;中湖,5~50 k m2;小湖,<5 k m2

平均水深10>m时:大湖,>25k m2;中湖,2.5~25 k m2;小湖,<25 k m2

(4) 地面水质要求: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划分方法:

列表法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6

水域功能分类

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评价指标

(1)水温 (2)pH (3)硫酸盐(以SO42计) (4)氯化物 (以Cl计) (5)溶解性铁 (6)总锰 (7)总铜 (8)总锌 (9)硝酸盐(以N计) (10)亚硝酸盐(以N计)(11)非离子氨 (12)凯氏氮 (13)总磷(以P计) (14)高锰酸盐指数 (15)溶解氧 (16)化学需氧量(CODCr (17)生化需氧量(BOD5 (18)氟化物(以F计) (19)硒(四价) (20)总砷 (21)总汞 (22)总镉 (23)铬(六价) (24)总铅 (25)总氰化物 (26)挥发酚 (27)石油类(石油醚萃取) (2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9)总大肠菌群 (30)苯并[a]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原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为辅。

调查范围和时间

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调查时间:

(1) 河流

一级:丰、枯、平水期(水文年)

二级:枯、平水期

三级:枯水期

(2) 河口

一级:丰、枯、平水期(潮汐年)

二级:枯、平水期

三级:枯水期

(3) 湖泊

一级:丰、枯、平水期(水文年)

二级:枯、平水期

三级:枯水期

调查内容

(1) 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河流、河口、湖泊、水库、降雨

(2) 现有污染源调查

点源:排放特点、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废水处理状况

非点源:以资料收集为主,一般不进行实测

水质调查与监测

(1) 选择水质调查参数

常规水质参数:pHDOCODMnCODCrBOD5NH3-N、酚、氰化物、AsHgCr、总磷、水温等

特殊水质参数

其它方面参数

(2) 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与环境监测中所列一样

(3) 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

(4)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

(5) 现有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

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

单项参数评价:评价因子选择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

多项参数综合评价

可采用内梅罗平均值(Nemerow)来突出高值的影响:

式中,C-内梅罗平均值,mg/L

Cmax-水质参数的最大监测值,mg/L

-水质参数的平均监测值,mg/L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的基本原理

水体的自净作用

物理自净: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

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自净:微生物降解作用、水生生物吸收

预测方法

数学模式法

物理模型法

类比调查法

预测条件的确定

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阶段

确定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

确定预测时段: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水质模型的应用

零维水质模型

河流稀释模型

湖泊、水库的盒模型

(1) 模型应用条件:

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

不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2) 定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A. 点源,河水和污水稀释混合方程

式中,C——完全混合的水质浓度,mg/L

——上游来水设计水量,m3/s

——设计水质浓度,mg/L

——污水设计流量,m3/s

——污水设计排放浓度,mg/L

对于可概化为完全均匀混合类的排污情况,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水域的允许纳污量计算公式为:

() 单点源排放

式中,——水域允许纳污量,g/L

S——控制端面水质标准,mg/L

() 多点源排放

式中,——i个排污口污水设计排放流量,m3/s

n——排污口个数。

B. 非点源方程

式中,——沿程河段内(X=0X=Xs)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下游X距离处河段流量,m3/s

Qs——沿程河段内(X=0X=Xs)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m3/s

Xs——控制河段总长度,km

X——沿程距离,km

点源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水域的容许纳污量:

C. 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式中,C——溶解态浓度,mg/L

CT——总浓度,mg/L

SS——悬浮固体浓度,mg/L

KP——分配系数,L/mg

(3) 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概率稀释模型把定常稀释模型中的输入变量QPCPQECE等设定为独立的随机变量,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估算污水、河水混合浓度的概率分布,其基本表达式为:

(4) 湖泊、水库的盒模型

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往往可以把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的反应器。

基本方程:

式中,V——湖泊中水的体积,m3

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

CE——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 m3

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 m3

SC——如非点源一类的外部源和汇,m3

——水质组分在湖泊中的反应速率。

SC=0,则:

————一级反应动力学

,则:

当处于稳定状态时,dC/dt=0,则:

式中,t——停留时间,t=V/Q

点源一维水质模型

(1) 模型的应用条件

如果污染物进入水域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完全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外实现均匀混合,则不论水体属于江、河、湖、库的任一类,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

A. 若河段长度大于下式计算的结果时,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模拟:

(其中,

式中,L——混合过程段长度;

B——河流宽度;

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

——河流断面平均流速;

H——平均水深;

g——重力加速度;

J——河流坡度。

B. 强烈分层湖也符合一维模型

(2) 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求解

S-P模型(Streeter and Phelps 模型):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耦合模型。

基本假设: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在忽略离散作用时,河流的一维稳态混合衰减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x——沿程距离,m

K1——耗氧系数,1/d

C——沿程浓度,mg/L

代入上式,则:

——耗氧过程

积分解得:

式中,C0——初始时刻浓度;

t——两个断面之间的流动时间。

可见,非持久性污染物中需氧有机物生化降解的速率与此污染物的浓度成正比例,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无关(Phelps定律)。

复氧过程:大气中氧向水体中溶解的速度与水体的亏氧量成正比。因而可以获得下列耦合方程:

式中,DO——溶解氧浓度,mg/L

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K1——耗氧系数,1/d

K2——复氧系数,1/d

积分得:

其中,

式中,D——亏氧量即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DP——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L

DE——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

设:

则:

氧垂线方程(BOD-DO输入响应模型

(3) 河流一维输入响应模型

A. 单项污染物控制指标的一般污染物输入响应模型

() 不考虑离散作用

积分得:

式中,C——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

C0——x=0时的污染物浓度;

x(t)——输移距离;

u——河流平均流速;

K——综合衰减系数。

() 考虑离散作用

积分得:

B. CBODNBODDO耦合输入响应模型

式中,LCLN——分别为CBODNBOD的浓度;

KdKaKSKN——分别为CBOD耗氧系数,大气复氧系数,沉淀系数以及NBOD综合衰减系数;

OSO——分别为饱和溶解氧和溶解氧浓度。

(4) 河口一维混合衰减模型

式中,F——河口过水断面面积,m2

M1——断面纵向混合系数,m2/s

点源二维水质模型

污水进入水体后,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全断面浓度混合均匀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水面宽度>200m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确定总量控制因子

计算建设项目不同排污方案的允许排污量

分配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

水污染控制管理措施

削减污染负荷

进行污水处理

选择替代方案

编制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地下水:重要供水源——全国2/3城市和部分农田以此为水源。

地下水评价特点

水质、水量均需评价

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因素复杂众多

地下水所处的环境和介质多样

地下水运动及其污染是一个缓慢过程

地下水环评的基本任务

分析、确定污染物排放特征

估算污染物浓度增量的时空分布

评估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影响时段及影响程度

判断水质的优劣和水量的多少,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措施及建议

地下水环评的原则

根据排污和水文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并突出重点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

坚持评价与防治并重、短期与长期影响兼顾

充分利用现有有效资料

地下水环评的主要内容

(1) 环境状况调查: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和构造、地层分布及岩性、土壤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情况、气象特征

社会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交通以及区域发展规划

(2) 工程分析

(3)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 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5) 水资源调查

(6) 环境影响评价

(7) 防治对策及建议

地下水环评的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三个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工程特点

环境特征

法规、标准

所处地理位置

现状调查

调查目的

收集与评价有关的某些数据

查明污染途径

查明污染水化学条件

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

查明地下水及有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

调查原则

以收集现有有效资料为主

围绕评价大纲规定内容

突出重点

实施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调查内容

环境状况调查

污染源调查

污染现状调查

水资源量调查

调查范围和时间

范围:拟建项目所处的地质单元,上百年可能影响到的区域

时间:一般一次35

调查方法

收集现有有效资料:近3年资料

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地下水动态观测、遥感技术判读等。

试验测量:水文地质试验、弥散试验、实验室模拟试验、参数测量试验

类比调查

(1) 水文地质试验

抽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较浅)

注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较大)

渗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非饱和带松散岩层)

土壤水特征曲线测量: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变化

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等水位线法、仪器法、跟踪法

(2) 地下水动态观测:水位、水质、水温

(3) 弥散系数测量

现场测量:示踪剂、水槽模拟试验、土柱试验

分配系数测量

地下水水量估算模式

水均衡法

研究某一地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内(均衡期)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评价该区内水源地允许开采量的一种方法。

式中,Q1——地下水补给量

Q2——地下水消耗量

µ——平均给水度

F——含水系统面积

t——均衡期

H——t时段水位平均变幅

允许开采量Q为:

Q≤△Q1-Q2

式中,△Q1——供水期地下水补给的总增量

Q2——供水期内地下水排泄的总减量。

解析法

(1) 裘布依稳定井流公式:预测矿坑总涌水量或水源地总开采量。

承压井

无压井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

Q——抽井水流量;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H——含水层抽水前的原始水位;

h0——抽水井的水位;

R——井轴至补给边界的距离,称补给半径;

r——抽水井的半径

(2) 泰斯非稳定井流公式

承压井

无压井

式中,S——水位降深;

Rn——非稳定井流阻力系数。

数值法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计算

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

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灌溉水

连续入渗型:污水

越流型:天窗、钻孔

径流型:地下径流

污染物迁移机制

(1) 对流和弥散

对流通量:

弥散通量:

(2) 机械过滤

(3) 吸附和解吸

Henry线性吸附模式:

Frenndlich指数型吸附模式:

Langmuir渐近线型吸附模式:

(4) 化学反应

(5) 溶解与沉淀

(6) 降解与转化

(7) 放射性衰变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估算模式

(1) 基本方程

污染物在饱和和非饱和空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C——污染物在液相中的浓度;

θ——体积含水率;

qi——Xi方向的达西流速;

Vi——Xi方向的平均孔隙流速;

Dij——弥散系数张量;

C’——源或汇的污染物浓度;

W——单位体积的源或汇的体积流率;

Rk——N个不同反应中第k个反应的溶解污染物的产率;

Xi——笛卡尔坐标。

(2) 参数讨论

A. 弥散系数

式中,DTDL——横向和纵向弥散系数;

DmlDmT——纵向和横向分子扩散系数。

B. 反应项

无反应:

吸附解吸为主:

指数衰减反应:

(3) 求解方程和选择程序

解析解

半解析解

数值解: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1) 1982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 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海洋环境调查

(1) 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 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 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底栖生物

游泳生物

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

生物浓缩系数(CF)值的测定:

式中,Ci——生物体内某一污染物的含量;

Cwi ——环境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水质及底质调查

潮间带调查

评价区保护目标的认定

海洋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参数的选择

评价标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

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方法:

(1) 模拟实验法

数值模拟: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式、平流——扩散输送模式、拉格朗日余流模式。

环境模型实验

(2) 近似估算法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水质数值模型

(1) 流体动力型数值模型

指潮波的数值模拟,即对给定的海区或海湾用数值方法求解潮波动力学基本方程,从而掌握计算域内各点的潮位及潮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2) 近岸海域余流模型

(3) 平流扩散输送模型

(4) 悬沙输入物预测模型

(5) 温排水预测模型

(6) 溢油预报数值模型

电厂煤码头落海煤屑、煤尘预测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单因子评价法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1. 减少排污量

2. 充分利用海域自净能力,划定混合排放区

3. 提出最佳排污方式和时段

4. 提出合适的选址意见

5. 环保建议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固体废弃物

指人们在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活动中向环境排出的固体和泥状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损害环境美观(不适当堆置造成)

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扬尘——污染大气

淋滤水——污染水环境

固体废弃物分类及源项调查

分类

工业废弃物:矿山开采、选冶、电力工业、化学、石化

城市生活垃圾

农业废弃物:农用塑料薄膜、塑料制品

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废物)

一般废物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及排放数量

(1) 矿山开采

废石:2000~3000kg/每吨矿石

尾矿:3000kg/每吨铁矿

煤矸石:200kg/每吨煤

(2) 冶金工业

高炉渣:400~1000kg/每吨铁

钢渣:150~250kg/每吨钢

铁合金渣:1000~4000kg/每吨合金

含铁尘泥:25~35kg/每吨铁

(3) 有色金属工业

赤泥:800~2000kg/每吨氧化铝

炼铜渣:600~800kg/每吨铜

(4) 电力工业

粉煤灰及炉渣:100~300kg/每吨煤

(5) 化学及石化工业

硫铁矿渣:500kg/每吨产品

磷石膏:4000~5000kg/每吨产品

电石渣:2500~3000kg/每吨乙炔

(6) 机械工业:废型砂

(7) 建材工业:水泥窑灰,10%水泥产量

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

急性毒性 易燃性 腐蚀性 反应性 放射性 浸出毒性

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的释放和环境污染

有毒有害物的浸出和对水体的污染

淋滤液产生量一般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WSR——地面水径流量;

WP——降雨量;

WGW——地下水径流量;

WD——固体废弃物原有含水量;

——固体废弃物堆置过程中的失水量;

E——蒸发量。

淋滤液和浸出液的成分和浓度可以通过现场实测,也可以采用动态淋滤或静态浸出模拟试验来求得。

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

煤矸石中夹带的黄铁矿会缓慢氧化自燃发火,产生SO2

4FeS2+11O2→8SO2↑+2Fe2O3+

矸石中夹带的磷在黄铁矿自燃产生的热量诱发下,也会缓慢氧化自燃产生CO

2C+O2→2CO↑+

另外,红热的炭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C+H2O→CO+H2

3C+2SO2+2H2O→2H2S+3CO2

S+H2→H2S C+H2→CH4

1978年、19847月云岗矿矸石山雨后自爆引起人员伤亡即是这一原因。

(1) 矸石山释放源强估算: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2) 恶臭气体的挥发速率估算

式中,C——化学气体的蒸气压;

W——堆场或填埋物的宽度,cm

D——扩散率,cm2/s

L——堆场或填埋物的长度,cm

V——风速,cm/s

F——蒸汽压校正系数;

m——土壤中挥发性化合物的重量,kg

M——土壤与化合物的总重量,kg

Er——散发速率,cm3/s

注:最好以实测数据为准。

(3) 煤尘污染的起尘量计算:一般采用经验公式。

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

恶臭与致病源

景观影响

放射性危害

有毒有害物的扩散和迁移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

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

分类处置

一般堆存

围隔堆存

填埋

焚化

生物降解

固化

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置

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必须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

放射性废物应放置在具有一定工程屏障的设施中

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

有毒有害和发射性废物的处置场必须经过预选和评价

固体废弃物管理新概念

设立专门的废物管理机构

全过程管理

固体废弃物最小量化

实行废物交换

废物审计

建立废物信息和转移跟踪系统

对废弃物贮存、运输、加工处理、处置实行许可证制度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概述

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声音三要素:声源、介质、接受器

声源:点声源、线声源、面声源

机械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瞬态的、周期性起伏、脉冲、无规则

环境噪声

工厂生产噪声

交通噪声

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我国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T14623-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12348~1234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

GB12525-90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252312524-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96609661-88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及测量方法

GBJ112-88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

环境噪声评价基础

噪声的物理量

(1) 声压

瞬时声压:某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N/m2

有效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值,即通常所说声压,用P 表示。

(2) 声强:与声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声能量,用I表示,W/m2

(3) 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出的总声能,W

(4) 声压级:声压的比值(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

式中,P0——基准声压,为2×10-5Pa

(5) 声强级:声源声强与基准声强的对数比。

式中,I0——基准声强,为10-12W/m2

(6) 声功率级:声源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的对数比。

式中,LW——声功率级(dB);

W——声功率(W);

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7) A声级:“A计数网络”测得的噪声值。

(8) 等效连续A声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等效声级)dBA)。

式中,T——取样时间;

LA(t)=声音的瞬时A声级

(9) 统计噪声级:峰值,L10;中值,L50;背景值,L90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1) 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点声源衰减值: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线声源衰减值: l——线声源长度,m

面声源衰减值

(2) 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

式中,α0——空气吸声系数;

r——声波传播距离,m

r<200m时,近似为零。

(3) 墙壁屏障效应

总隔声量

噪声衰减值:

式中,LP1——室内混响噪声级;

LP2——室外1cm处的噪声级;

S——墙壁的阻挡面积;

A——受声室内吸声量。

(4) 户外建筑物的声屏障效应

(5) 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

(6) 阻挡物的反射效应

机械设备的噪声估算

(1) 电机噪声

式中,LW——电机的声功率级,dB

W——电机的额定功率,kW

N——电机的额定转速,R/min

KP——噪声功率系数;

Kn——噪声转速系数。

(2) 风机噪声

式中,Q——风量;

P——静风压;

KW——比声功率级。

(3) 压缩机噪声

式中,LA——A声级,dB

W——压缩机输入功率。

(4) 泵类噪声

式中,W——动力功率;

E——泵的效率。

(5) 发动机噪声

汽油发动机:

式中,N——发动机转速;

K——常数。

(6) 机床噪声

(7) 排放空气噪声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依据:噪声源种类、源强、声学环境功能

一级:环境噪声<4555dBA

二级:环境噪声<5560dBA

三级:无敏感目标

评价工作深度

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工矿企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 评价区范围:以本界区为标准,外延至100300m

(2) 基础资料的收集:工程概况、噪声源学数据、自然环境条件

(3) 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析

厂区噪声水平调查:点阵法——1050m划正方网格,网格交点即为测点,测量时间812时、1418时、226时。

厂界噪声水平调查:点阵法——测距50110m(中小项目)或100300m(大型项目)

生活居住区噪声水平调查:网格法——250×250m,测点位于网格中心

(4)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预测模式:

式中,LPn——n个受声点的声级,dBA

LWi——i个噪声源的声功率级,dBA

TL——厂房围护结构的隔声量,dBA

rni——i个噪声源到第n个受声点的距离,m

Q——声源指向性因数;

M——声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值,dBA/100m

(5)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铁路、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 评价区范围:线路两侧200m

(2) 环境现状调查

(3) 评价参数:等效连续A声级

(4) 铁路噪声影响预测方法

比例预测法

模式预测法

(5) 公路噪声影响预测方法

(6) 预测报告内容

飞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收集:工程概况、噪声源资料、自然环境条件、社会背景

(2) 现状调查与监测:网格布点1000500m

(3) 评价模式及评价参数选择

一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

评价范围:跑道两端1015km,两侧23km

预测模型: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概述

概念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又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

任务

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功能

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

确定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评价等级

划分为三级。

评价范围

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散距离:

一级:>8~30km

二级:>2~8km

三级:>1~2km

或:

直接作用区

间接作用区

对照区

原则:宜大不宜小

评价期限

生态影响评价

现状评价

预测评价:施工期影响;运营期影响

生态影响后评价

评价标准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环境规划

背景或本底标准

类比对象

生态影响阈值

工程调查分析

工程资料收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资料、工程平面图、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主、辅工艺分析、同类工程类比分析、施工期生态影响途径分析、运行期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影响因素识别:内容全面;全过程识别;识别全部作用方式

影响对象识别:区域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系统及其主导因子;主要自然资源

影响效应识别:

影响的性质:正或负、可逆或不可逆、长期或短期、累积性质或非累积性

影响的程度:发生的范围、持续时间、剧烈程度等

影响的可能性

重要生境识别:采用列表法筛选主要的评价因子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气候与气象:降水、蒸发、光照、气温、风、灾害气候

地理与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土地资源、耕地、地表水、地下水、地质构造、地质灾害

动植物分布:植物覆盖、动植物种群、利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2)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沙漠化

盐渍化

沙尘暴

地面沉降

泥石流

环境污染

(3) 生态环境特别保护目标与敏感区现状

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文物、古迹保护区

(4) 图件收集和编制

地形图

基础图片: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

卫片

生态现状评价

(1) 评价内容

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评价

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评价

(2) 评价方法

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如下九种方法:

图形叠置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类比法

列表清单法

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景观生态学方法

系统分析法

生产力评价法

数学评价法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评价内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或好转

自然资源的变化态势

污染的生态效应

评价因子

一级:所有重要因子和区域综合评价

二级:所有重要因子的单项预测

三级:关键因子(如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

生态影响

有利或不利

可逆或不可逆

近期或长期

累积和非累积

明显或潜在

局部或区域

年内

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行期

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

微观:影响因子分布

常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调查环境背景现状

调查动植物分布状况

对动植物进行群落和种属结构划分

识别出珍稀濒危物种

观测项目建成后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与对照区对比来预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等。

类比法

整体类比:根据已建成项目的生态影响来预测

单项类比(更为实用)

景观生态学方法

(1) 空间结构分析:优势度值的计算

(2)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生物恢复力分析

介质性分析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

景观的开放性分析

景观生态学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估中较先进的方法。

系统分析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综合排序法

系统动力学

灰色关联法

生产力评价法

(1) 生物生产力

指生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总量(t/hm2.a)。一般以绿色植物的生长量来代表生物的生产力:

式中,Pq——总生长量;

Pn——净生长量;

R——呼吸作用消耗量;

Bq——生长量;

L——枯枝落叶损失量;

G——被动物吃掉的损失量。

标定生长系数:

式中,Bmo——标定生物量。

(2) 生物量

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重量,以t/hm2表示。

标定相对生物量:

式中,Bm——生物量。

(3) 物种量

群落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

标定相对物种量:

式中,Bs——物种量;

Bso——标定物种量。

(4) 生产力评价综合指数

=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物种量+……

数学评价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

多元非线性回归

趋势面分析

多项式函数

傅里叶级数

各类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A. 水坝和水库建设

(1) 评价范围:

1级:库区和集水区域

23级:以库区为主

(2) 评价期限:施工期和运行期,1级评价还要做后评价

(3) 评价重点

施工期:

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迁移或灭绝

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

土地生产能力

自然和人文遗产

人群健康

运行期:

生物多样性

景观生态

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文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

河道断流

湿地变化

钉螺转移

(4) 保护与恢复措施

(5) 成果:

生态影响评价报告

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关键评价因子成果图(123级)

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2级)

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或土壤侵蚀分布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区域生境变化评价成果图和生境动态变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1级)

B. 跨流域调水:1级评价

(1) 评价范围:调出区、调入区、连结区

(2) 评价期限:施工期、运行期、生态影响后评价

(3) 评价重点:与水库和水坝相同,同时还有:

类比调查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受益区和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

(4) 保护与恢复措施

(5) 成果:3S技术一体化

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

(1) 评价范围

23级:矿区及周边5km范围

1级:从生态完整性角度出发,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

(2) 评价重点

油田开采:

钻进阶段:景观生态环境、动植物迁移、噪声影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

井下作业阶段:区域环境地质问题

开采、原油传输和储运阶段:物种、地表径流、土地生产能力

事故

固体矿产开采:

剥土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露采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

坑采引发地面沉降、塌陷

坑采引发地震

废石(含矸石)堆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移民问题

(3) 成果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线路类(路线、航线、管线)

场站类(车站、码头、飞机场)

(1) 评价范围

线路:

陆上线路:中轴线两侧300500m

水上线路:河流及沿岸陆地

海上线路:主舰线两侧500m

场站:机场周际外延5km,码头周际外延35km

(2) 评价重点

陆上线路类:

土地利用格局

生物多样性

水上线路类:

水生生物

沿江陆地野生动物生境

水土流失

场站类:

土地利用格局

绿地

生物种群

(3) 成果

土地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滩涂、草地、湿地、荒漠、农用耕地等。

(1) 评价范围:

被开发利用的土地区域

(2) 评价重点:

农田土地:生态经济价值

滩涂与湿地: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草地与荒漠:土地承载力

(3) 成果

森林开采

森林采伐

森林营造

(1) 评价范围:

开发区域

(2) 评价重点:

森林数量变化

区域空间结构或森林内部异质性变化

生物多样性

(3) 成果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自然风景资源

人文风景资源

(1) 评价范围:

资源所在区域及涉及区域

(2) 评价重点:

自然资源

土地利用

生态敏感性

(3) 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

(1) 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2) 要有明确目的性:从流域或区域生态功能的保护来考虑。

(3) 具有一定超前性

(4) 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5) 提高针对性和注重实效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

珍稀濒危物种

敏感区

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

区域绿化规划

(2) 生态影响的补偿与建设

就地补偿

异地补偿

其中植被补偿最重要。

(3) 替代方案

场址或线路走向的替代

施工方式的替代

工艺技术替代

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

(4) 生产技术选择与工程措施

尽量选用清洁和高效的生产技术。

生态工程措施

一般性工程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

概述

基本概念

20世纪80年代的两大环境污染事件:

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酯毒气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1) 环境风险评价(又称事故风险评价)

概率风险评价(PRA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

实时后果评价(Real-Time):在事故发生期间给出实时的有毒物质迁移轨迹及实时浓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决策,减少事故的危害。(我国于1989年~1992年开发了我国第一套核电厂事故应急实时剂量评价系统。)

事故后后果(Over-event or Past-Accident)评价: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90年代以后对一些重大的项目普遍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

(2) 风险(R

指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

(3) 风险的两个特征

危害事件

不确定性

(4) 环境风险的类别

化学性风险:有毒、易燃、易爆材料引起的风险

物理性风险:交通事故、大型机械设备故障、建筑物倒塌等

自然灾害性风险: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火灾等

(5) 在经济开发项目中关心的危害

对人、动物、植物有毒的化学物质

易燃易爆物质

危害生命财产的机械设备故障

构造物(例水坝)故障

生态危害(例富营养化、土壤侵蚀)

(6) 风险形成过程

有毒化学物质危害:贮量释放浓度照射剂量效应

易燃易爆物危害:贮量着火压力、热量、有毒产物照射效应

物理条件危害:活动事故(初始条件)事件(可能的事件链)效应

(7) 评价等级

微观风险评价

系统风险评价

全国风险评价(宏观风险评价)

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建设项目

(1) 杀虫剂、石化产品、合成有机物的制造、存储和运输的大型项目

(2)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和存储

(3) 大型水库和水坝

(4) 铁路

(5) 高速公路

(6) 炼油厂

(7) 有害废物的处理、存储和运输

(8) 基本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1) 源项分析:危害甄别和危害框定

(2) 环境后果分析:环境途径评价或照射量估算、剂量-效应评价

(3) 风险表征或风险评价:需作出风险曲线

环境风险评价(ERA)与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主要区别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源项分析

(1) 危害识别(危害筛选)

确定危险种类:有毒有害物短期大量释放?爆炸?火灾?

确定该系统的哪一部分是上述危险的来源:贮存罐?阀门?

规定研究的范围

(2) 事故源分析

故障树:用以系统地描述能导致工厂到达通常称为顶事件的某一特定危险状态的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

事件树:寻找事件引起的后果。

事故源项的实际调查:以确定事故的发生概率。

评价指标

(1) 个人风险

指在某一特定位置长期生活的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人员遭受特定危害的频率。通常此特定危害指死亡。个人风险一般用风险等值线图表征。

(2) 社会风险

描述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的人员受伤或致死数间的相互关系。与个人风险不同,描述社会风险需要人口分布资料。社会风险常用“余补累积分布函数”或“余补累积频率分布”来表示。

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对工厂性能了解的不完整

涉及事件发展的知识与数据的工程判断以及剂量-效应关系方面的不确定性

模式的不确定性

数据的不确定性

减少危害的措施与应急计划

减少危害的措施

设备

管理

应急计划

应急组织及其职责

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

应急通讯联络

事故后果评价

应急监测

应急安全、保卫

应急医学救援

应急撤离措施

应急报告

应急救援

应急演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区域开发活动

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的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仓储保税区、边贸开发区等。

开发区特征:

占地面积广、规模大:一般在1km2以上;

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

管理层次较多:每个开发项目均有独立的法人;

不确定因素多:具体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复合性强;

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 区域环评特点

广泛性和复杂性

战略性

不确定性

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2) 区域环评类型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3) 区域环评发展状况

国外:

日本最早进行——计划评价,滨海工业区环评较多。

美国80年代初开始,大西洋沿岸及阿拉斯加湾外大陆石油及天然气环评。

国内:80年代中期,提出区域环评概念

(4) 区域环评指标体系

社会生态指标体系理想体系

社会资源环境坐标体系实用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指标

污染控制与防治指标

(5) 区域环评原则

同一性原则:纳入环境规划中

整体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战略性原则:总量控制

实用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6) 区域环评的有关问题

评价时段:在区域开发的规划阶段或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评价历时:一般需一年半,至少一年。

工作方法和手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

程序

准备阶段

评价工作阶段

报告书编写阶段

注:在评价中间阶段提交阶段性报告。

内容

评价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规划及区域公用设施规划等对环境的影响。

(1) 区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阐述

(2)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区域主要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筛选:重点是那些直接的、长期的、不可恢复的环境影响

(4) 区域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5) 区域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区域环境战略对策

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区域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区域环评报告书

(1) 总论:

项目由来、项目特点、编制目的和要求

编制依据

编制经过、编制方法、工作组织和工作流程

(2) 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综合分析:

总体发展规划

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的描述

相关的基础设施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论

(4) 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筛选

(5) 环境制约因素分析及土地使用功能区划分: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

区域土地使用功能区划分析

(6) 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7) 环境保护综合对策分析

(8) 环境管理计划

(9) 结论

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 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 研究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3)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

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

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1) 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

A. 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或多目标半定性分析技术,如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环境质量评价法等

B. 分析过程:

环境敏感地的划设: 生态敏感地

文化景观敏感地

资源生产敏感地

天然灾害敏感地

确定土地使用类型 土地适宜性分析

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图

环境限制分析——环境限制图

(2) 生态适宜度分析:

指在城市生态登记的基础上寻求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

A. 分析方法:还不太成熟

B. 分析过程:

选择生态因子

单因子分级评分:5级或3级(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

生态适宜度分析:叠加法

综合适宜度分级

区域环境战略对策分析

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及资源需求分析

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人均资源消费法

分部门资源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

投入产出法

弹性系数法

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流分析

能流分析的基础:能流网络图

能流分析的基本内容:

能流过程分析

能流平衡分析

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水资源平衡与水流分析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分类

容量总量控制

目标总量控制

指令性总量控制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

技术路线

采用目标总量控制、技术经济总量控制和指令性总量控制结合的方法。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要点

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轨制

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

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的原则

经济技术可行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质量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相关性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

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投资强度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术

削减污染负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4aa371a417866fb84a8e69.html

《环境影响的类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