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检测试题(有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21 13:1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12)题。(5分)

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 起笔、转折和收笔都有简化倾向,信笔而成,不作停顿和回锋,有力大气沉之势。

B. 体式变化多端,章法上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显出天然之美。

C. 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布局严谨,工整,有韵味,有意境,有视觉冲击力,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D. 笔法多劲利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即使细笔也是在飘逸中显出笔力的沉着,像深嵌纸中。

用正楷或行楷将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2分)

A.程颐(yí) 烟囱(cng 懦夫(nuò) 求神拜佛(

B.譬如(pì) 家谱 (p) 停滞(zhì) 锲而不舍(qì

C.倘若(tng 樵夫(qiáo 大儒(rú) 前仆后继(p

D.中伤(zhng 豢养(huàn)遁词(dùn 孜孜不倦(z

解析:A选项里求神拜佛 ”的 ”正确的读音是 ”;B选项里 锲而不舍 正确的读音是 ”;D 选项里中伤 ”的 正确的读音是zhòng. 故选C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2分)

A.慨叹 繁殖 不攻自破 根深谛固

B.框骗 灌溉 腐草为萤 自暴自弃

C.笼罩 鲁钝 辫伪去妄 众叛亲离

D. 汲取 屋檐 画龙点睛 走投无路

解析:A选项里根深谛固正确的写法是B选项里框骗正确的写法是C选项里辫伪去妄正确的写法是 ..故选D

4.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2)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 自己细小的想法。

3)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 创造之森林。

4)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借古讽今 注意 繁荣 不仅......还是

B.怀古伤今 留意 繁殖 不仅......也是

C.怀古伤今 关注 生长 不仅......但是

D..借古讽今 注意 繁荣 不仅......而且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2分)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于,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解析:A项:缺少主语,把随着使去掉一个。B项正确。C项:重复,把国家去掉。D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可去掉。

6.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是土地神,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宫中,汗青代指史册。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C.《怀疑与学问》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创造宣言》出自《陶行知全集》。

解析:A选项里庙堂代指朝廷。

7.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内容与理解,表述有误的两项是(B )( D )(4分)

A.《水浒传》中杨志因杀死泼皮牛二,被打入死囚牢,后刺配充军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因押送生辰纲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B.《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武松、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C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直甚么,要哥哥还!遂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文中的洒家指的是鲁智深(鲁达、鲁提辖、花和尚),指的是史进(九纹龙)

D.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文中兄弟到了沧州,未能立足,最终上了梁山,其原因是因为高太尉要两个差人在途中杀死鲁提辖。

解析:B选项足智多谋的吴用;D选项其原因是因为高太尉要两个差人在途中杀死林冲。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琴与诗歌密不可分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

ABCD

解析:句中没有肆意的宣泄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独树一帜紧密相承,中都讲求韵味紧承句,因此答案为A。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9.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3分)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多,我们的厚爱.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尝到美味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们没有种花浇水,却能闻到丝丝花香。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不满与牢骚

10.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愁”“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B.“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C.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D.“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展现出一片惨淡狭小的境界。

解析:D选项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12.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2分)

涉世之初,我们懵懂,我们彷徨。但我们志存高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儿童少年还处在这个阶段。他们阅历有限,但是潮气蓬勃。

补充材料: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

13. 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 近以示弓工 问以民间疾苦

B.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数延见 扶苏以数谏故

D朕问其故 其真知马矣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

2)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16. 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

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3)

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10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7.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2分)

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解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18.阅读第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2分)

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答题内容的全面。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9.第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_,论证了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_的观点。(2分)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引用论证: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列举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的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分析作答。

20.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2分)

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解析:考查对题目的理解。本文的题目是运用了比喻的说法。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这里用来喻指阅读给人带来的各种各样改变。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即可作答。

21.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2分)

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主观性试题。根据文章所阐述的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选择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或哲理的事例即可。答案不唯一, 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2—26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志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于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1“没事、被了=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1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速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36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37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38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39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40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41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9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2.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十四岁的儿子过于贪玩,父子两人在森林中迷路,后来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了森林。二是若干年后,儿子无力偿还贷款,父亲毅然卖房帮助他走出了困境。

2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2分)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2分)

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阅读句(1),这句话是对当时父子二个所处的环境描写,微弱的月光”*只能隐约看出两只手*漆黑都表现了森林的黑暗,以此来渲染恐怖的气氛,表现儿子内心的恐惧。(2) 句,长舒了一口气是对父亲的一一个动作描写,脸上满是汗珠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在带儿子走出森林后轻松无比。

24.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2分)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中的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着,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还有父亲在走进那个陌生人家后长舒一口气的表现,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看到灯光,他之所以说谎,是想给儿子以安慰,平复他慌乱、恐惧的心。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示例: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的父子二人在森林中迷路了,儿子无比的恐慌,但是父亲却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从迷路后,父亲用他看见灯光的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表现了他是一个聪明的父亲,并且无比的爱自己的儿子。

2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2分)

*]

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的标题父亲是一盏灯,将父亲比作明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此来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四、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夏日傍晚,沉寂多时的蛙声突然在你耳边响起;售书现场,敬仰已久的作家终于在你面前出现;语文课堂,默默无闻的你因一次精彩的展示而获得掌声;潜心沉思,绞尽脑汁的你因一个偶然的契机而豁然开朗……那一刻,相信你的心会像小鸟一样跳跃不止。这些景、人、事给我们快乐,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以我心雀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2)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我心雀跃为题,雀跃的意思是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非常兴奋,像麻雀一样不停跳跃,也形容非常高兴,所以应该写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注意运用心理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可以议论抒情,升华-下文章的主题。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满分作文】

我心雀跃

稻穗翻滚,金浪滔滔,丝丝的藕香齿颊留芳,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我的心开始雀跃,因为温暖美好的回忆里一直有您相伴。

秋高气爽,红枫似火,漫山遍野灼灼燃烧,荷花调谢了了,藕也成熟了。每当此时,奶奶总会带着些许溺爱问我:囡囡,吃素心饼吗?”那是藕夹,我童年的最爱,奶奶管它叫素心饼。

记忆中的奶奶,满头青丝,笑意盈盈,动作麻利,身姿轻盈。

奶奶手仿佛穿花的蝴蝶,取一段洁白的藕,去皮,切片,一片片匀称的藕片如无瑕的美玉绽放在台面上,仿佛精致的工艺品,藕的清香萦绕在鼻翼。奶奶在两片藕之间夹上鲜肉,按平,肉调皮地钻到藕洞里去了,然后把藕片在面糊里一滚就下油锅。锅里的素油滋滋作响,藕片下过便泛起阵阵油花,烟雾缭绕,蒸汽氤氲,袅袅上升。小小的灶房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我垂涎欲滴,满心期待。

素心饼出锅了!一片片金黄色的美味,闪烁着点点油花,散发着诱人香气,那是庄稼成熟的颜色,农民丰收的喜悦,更是奶奶慈爱的味道!我不管不顾,就抓了一片,奶奶赶紧提醒我:!”我感觉手上像火烧一样,赶紧扔下来,奶奶一边笑着嗔怪我,以便递给我一双筷子。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来,放在嘴边马虎地吹两下,就一口咬下去。嗨!真香啊!尽管我被烫得直伸舌头。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用手轻轻地摸了摸我得头。

吃完了素心饼,奶奶领我来到老屋前,给我讲老屋的故事。晚霞明艳,金风飒飒,空气清新,池塘泛起涟漪,稻香扑面而来,奶奶为我轻声哼唱起质朴得歌谣,我得视线追逐着黯淡天色中偶尔飞过得萤火虫,偎依在奶奶得怀里闭上了眼睛。

现在我在喧闹的城市里奋斗,奶奶生活在乡下。每当我想起农村的老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枫树、萤火虫、晚霞和奶奶的素心饼。宁静美丽的乡村、美味可口得藕夹,质朴慈祥的奶奶,是我心里最珍贵的收藏,每次想起,倍觉温馨,满心雀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cb5c9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4.html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检测试题(有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