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心理

发布时间:2018-07-02 11:2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私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甚至铤而走险。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便可能采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前谋私,搞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有极度的依赖性和索取欲望。

凡自私的人,大都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谁不吃是白痴”。这种心态逐渐成了流行的畸形心态。

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是违法违纪的根源,所以,必须克服这种病态心理。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节,具体方法如下:

1.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的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是内省法的重要内容。

2.多做利他之事: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利他之事。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自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以从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凡是下决心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了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地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68597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c.html

《自私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