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0-09-24 22:24: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徐洪兴 先生

这个题目叫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其实这个题目是没有答案的。中国人在一百多年以来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我们也面临着这样一种关系,一种紧张的关系。

今天我要讲的,首先是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然后再谈一下我们今天面对着什么样的问题。

在开讲之前,我先要理清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大家或许也有所了解,但如果细究起来,未必如此。比如说,什么是文化?或许同学们都觉得文化是什么大家都懂,但经过我解释后,你们会发现很难表述清楚。事实上不只是你们,即使中外学者对此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先不管他是否有统一的定义,我们先来谈一谈中国古代人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文化”二字是后来合在一起的,本来叫“人文化成”,这句话处于易经。《易经》上有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人文”与“天文”是相对的,“人文”是可以对人产生作用的,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使用“文化”这个词。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我们讲的“文化”。后来这个词词义又扩大了,有教化之意,比如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蛮夷之人首先要“以文化之”,“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就是说先使用文化的手段,如果文化改不了,就要动武了。一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理解的“文化”大体有以下几层含义。一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礼仪风俗,礼仪风俗可以对人产生作用,可以“化庶人”。二 、“教化”也可以称为“文治教化”,与“文治”相对应的就是“武功”。以前称颂一个皇帝时都说其“文治武功”。比如说康熙皇帝,他的“文治”体现在哪里呢?他编了一本《康熙字典》,收了三万五千个汉字,这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这是文治。“武功”大家看过许多书,记载很多,内外武功都有,像收复台湾了,平三藩,打败葛尔丹,粉碎沙俄入侵,定下《尼布楚条约》,这有很多。三 、典章制度,包括书籍,这都是文化。在了解了古人如何理解文化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并不奇怪,“文化”二字其实是外来语,是从日本转引而来。日本在翻译西方的culture这个词时,用了两个汉字:文化,所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更多的是这个层面的概念,传统的文化这个概念反倒不多。西方是如何产生这个概念的呢?

在十九世纪,西方产生了许多的新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等等,这些学科主要研究的就是“文化”。这个文化是作为某些学科的主要术语引进来的。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我们作过统计,文化这个词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就是指精神思想。包括世界观、认知能力等等,都属于人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广义的包括许多物质上的东西,所以后来人们作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文化种类之分。西方的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中来的,拉丁语的“文化”与英文中的“文化”是一样的,只把culture末尾的e改成a就行啦:cultura。西方的文化本意是“人工的东西”,比如说“农业”为什么叫“农业”,因为野地里的麦子不是农业。在考古学上,我们说有“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这里都是因为他们是人工的东西。一块天然的石头是不属于文化的,但你敲打它以后就成文化了,经过人加工的东西,这是西语“文化”的本意,后来则扩大到“教化”之类的语义,形成了今天我们理解的这个含义。

我们再来看学术界今天如何理解这个词。学术界对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80年代美国有两个文化人类学家,一个叫麦克阿洪,他和他的助手收集了当时所出现的所有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一百六十多个,各种各样的,他们把它们分成六大类:有描述类的、义理结构类的等等,而没有对文化的标准答案。

八十年代中国有一次文化大讨论,后来许多学者认为,既然文化没有统一的概念,那么只有大概划一个范围,分分层次,很多学者同意这种提议。文化有很多层次,最表层的指物化了的东西,像书是文化的载体,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中间的层次是它形成了一套体制性的东西,我们可称之为生活方式,就是说在特定文化范围内的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所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像我们的礼仪、风俗之类的。再说核心部分,就是精神,就是人的思想,包括群体心理、价值系统、宗教情感之类的也称为“文化精神”。

我们现在讲什么叫“传统文化”。文化最核心的是精神、思想,物质的东西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精神不会,可以流传下来的。所以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传统文化”都是过去的东西,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什么叫传统?它至少是跨越两个时间跨度的东西。时间是三段的:过去、现在、未来。许多过去出现了的但没有发展下去。还存在一种东西,过去就存在了,还传到现在。还有一种过去就存在了,传到了现在,还要传到未来,在未来发展。后者才是传统,传下来还要统,传统就是现在,不是过去,传统就是过去产生的,发展到现在,并且在将来还有发展的可能的东西。这才是传统。那些出现在过去,在今天却死了的东西,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传统,它要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样的传统还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人一向是以世界中心自居的,天朝上国,而历史上,真正使中国人改变的只有两种文化。一是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二是近代西方思想。

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被改变了很多,而在今天中国人依然在被西方文化所改变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而产生的思考。费正清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即“挑战——应战型”。因为中国文化的规模实在是太宏大了,一般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其中,大都被同化掉了。看魏晋南北朝时,那些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不是都被同化了吗?所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是受西方文化的强大挑战而产生的反思,开始时鸦片战争我们被打败了,中国人认为是技术问题,技术不如人,但在道德文化上我们是优于西方的。于是要学技术,第一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就着眼于此的。最著名的就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也就是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技术、经济水平,但洋务运动却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失败了。这也促使了中国人的觉醒,为什么我们在技术装备很多方面都不比日本弱,而我们却输给日本了呢?问题出现在制度上,日本引进西方制度优于中国。于是大量的西方民主制度传到中国,在康梁时达到高潮,但他们采取的是温和的改良手段,这遭到了反动派的血腥反扑,失败了。于是革命派,既主张用武力的一派占了上风,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就君主制度,变了制度但中国还是不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人开始进一步反思“教”,不是宗教之“教”,是文化之义,于是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要从文化根源着手,医治中国。像鲁迅他猛烈地批判了中国的民族性,批判了传统文化,都是着眼于此。

在这一运动中,很多人意见不统一,形成了几个占上风的主流观点。一是中体西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体是好的,只是在用上,在末节上有问题。这一观点也是康梁等人一直主张的,但严复当时就批判,体用是不能分的,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条路走不通。二,全盘西化。胡适当时就这样主张,但这行不行呢?中国人就是中国人,能被全盘吗?事实上,这也走不通。到了七、八十年代有个哲学家李泽厚又主张“西体中用”这也与全盘西化没根本区别。可以说中国人在寻找现代化的道路上历尽坎坷,九死一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进行了很多更深层次的探索,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反传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还是如此。

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人一直在思考,不过一直都是很狭隘的理解,都将它只看成了一种传统小农经济瓦解作用的经济层面的东西。但这是很片面的,它更多的应该是着眼于人,人的变化。当然对现代化有很多的争论,在世界上,从二战以前,很多观点都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将文化作为一种单线型进化模式。认为人类文化也像生物一样,从低级到高级进化,从简单到复杂进化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西方文化,这导致了文化人种理论,也就是西方中心论。西方的都是最好的,有了纯粹的种族变化政策,这是很恶劣的后果。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另一种思想,那就是文化多线性进化理论。认为文化是有多元性的,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同文化在很多方面是不可比较的,就像现在学术界说的“价值相对性”。其实中国人的现代化也是以西方为标准的。

我们再看现在中国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之中,世界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之中。实际上,中国处于这样一种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我们已经很难概括出中国文化的特性了。过去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已经陨落了,草根文化还在大众文化中生存。当然精英文化是草根文化的导向,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就是这个意思,现在这个导向已经没有了。我们看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事实上真正成功且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种,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它们传入时也面临和当年佛教传入时一样的问题——中国化问题。现在讲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中国化的问题。近二十年来说中国人的思想状况是怎样的,是马赛克形状的,就是说各有各的一套,零散的。

再看世界形势就更严峻了。现在有各种理论,像后现代主义与结构理论。像有个法国人提出了话语霸权问题,又有一个叫萨义德的提出了成名时代的问题,来描述现代世界的状态。所谓话语霸权,指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声音说话有效,具有霸权地位,像美国一样,它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别人必须遵行。当今的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亨廷顿,它是美国国务院的高参,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提出从东欧、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了,意识形态斗争淡化了,接下来的就是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西方的与非西方的相对抗。他把世界文明分为三个文明状态:一个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包括俄罗斯在内;二是儒家文明(既东亚文明);三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从单个上来讲没有一个可以与西方文明相对抗。最值得警惕的是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相携手,儒家文明的智慧与人口加上阿拉伯文明的资源就是西方文明的对手了。所以美国以后的战略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挑起矛盾,防止两者合作,这就是《文明的冲突》的大致思路。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化浪潮,经济与科技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地球成了地球村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在兴起,引起了很多冲突,民族冲突也是文化冲突。这给中国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一句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特色,你才有世界意义,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东西,不能放弃而去学别人,现在人们很向往美国,但中国人永远学不会美国人那一套。中国的东西在我们的骨髓里是很难改变的。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怎么走,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难以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一定要从中国文化的根基处生长出来。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用体和用来分的,体会变的,用也会变的。从鸦片战争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变,只是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消化不够,就像消化佛教要一千年,现在消化西方文化虽不需一千年,但也要很长时间,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

每个文化都有弱点和长处,就像我说过的西方文化中制度性的东西是中国缺乏的,是很有意义的,但太拘泥于制度也是很有问题的。我们说“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是可怕的”,反过来一个只有法制的国家更可怕。民族的东西很多都是好的,有长处的东西。现代化也不都是好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近二十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迅速淡漠。过去的那种亲情友情都被淡化了,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什么都可以被还原为市场中的利益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基点,人的感情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有归属感,有多少个真正的朋友。

现代化本身带来很多的副作用,就像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对等的,现在我们过多的关注的是它们的正向作用力,而它的反作用力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些都是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242e68a98271fe910ef92a.html

《徐洪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