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2-11-27 12:54: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1月至2003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经济大恐慌。美国的借贷过盛,银行反应不及时为根本原因。但是其前提是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与美国都有扩大消费的倾向,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

现在的经济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国会从上世纪80年代初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1999年又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等,金融风险在新的混业经营模式中不断孕育。平均超过30倍的金融机构杠杆比例更是为信用扩张、负债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不负责任、不受监管地随意评级,股权激励机制等导致金融企业高管片面追求高薪、短期赢利和高股价。所有这些都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发展。

()两次危机成因的相通之处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各具不同的特点,导致危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商品生产的盲目扩大严重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结果,是实体经济内部不均衡发展的外在表现;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样表现为生产过剩”——资本证券化规模盲目扩大而导致的虚拟资本过剩,虽然金融业不生产实体产品,过剩比较隐蔽,但如果虚拟资本发行量盲目扩大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则会形成经济泡沫引发危机。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的生产过剩,都是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结果,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在运动中无限增殖。在实体经济中它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而在虚拟经济中则表现为虚拟资本的无限量发行,二者的发展都为资本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使其跨越了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界限无限扩张,最终实体资本或虚拟资本的过剩必然导致危机的爆发。

从危机发生的状况看

()两次危机产生的状况不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1024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70%,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爆发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市场经历了价格的暴跌,大量的农畜产品被废弃,众多的贫农、中农走向破产,美国农业生产者的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业人数达1300多万,至少14万家企业倒闭。实体经济出现危机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美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人数达到5 000万左右。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为前导。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剧烈下挫,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倒闭。2008915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危机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美国国内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金融业务相互交织、债务关系相互关联、链条不断扩大延展、风险交叉传递,一旦债务链断裂,就会不断出现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形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二是由于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金融业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又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两次危机产生的状况的相同之处

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有相异之处,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机的传导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二是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三是危机的破坏性较大,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四是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从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措施看:

()两次危机产生后采取的措施不同

大萧条爆发时,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还没有诞生,各国政府最初应对危机的主导思想仍是自由经济理念。美国胡佛政府错误的政策理念和经济政策失误导致大萧条,直到1932年罗斯福新政出台后局面才逐渐得到扭转。当时,各国应对危机缺少必要的国际合作,狭隘自私的“本国利益至上”情绪在各个国家间不断膨胀。他们为扭转经济困境操纵汇率、高筑关税壁垒、恶性争夺海外市场,千方百计转嫁危机于他国。这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极度混乱,国际贸易发展严重倒退,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甚至出现世纪性大危机。

此次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立即采取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运行,针对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纷纷动用几近全部经济手段联手救市、稳定金融、挽救经济。力量之大,反应之迅速,是大萧条期间各国政府所不及的。因此,虽然本次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低迷和发达经济体衰退不可避免,但是金融体系还不至于像1929年那样全盘崩溃,世界经济“U”型反弹在未来一年尚可预期。面对危机,世界各国大体上能够相互协调、相互磋商以共同应对危机。合作共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G20峰会的开启,各种国际经济论坛的召开,SED机制的逐步推广,使各国可以在多边和双边框架下进行频繁和及时的沟通,灵活务实地应对危机。

()两次危机产生后采取的措施的相同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后,各国反应的时效和国际环境不同,但是在应对两次危机的政策理念和措施有着共同特征。罗斯福于1932年推出新政,力求通过国家干预的措施挽救美国经济。采取的措施首先是挽救、盘活金融业,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政府在负债情况下,不再追求平衡预算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扶持工商业发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终使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萧条。现在,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初现端倪的时候便秉承国家干预的理念,联合向金融系统注资来增强流动性。随着危机的深化,各国一方面纷纷采取担保、接管、改制等方式挽救本国金融企业,稳定金融系统;另一方面不惜巨额财政赤字推出积极财政政策和一系列振兴产业措施来挽救本国经济,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的建设。

总的来看,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两次危机的爆发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运动。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其运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e21e0a0740be1e650e9aee.html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