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0-11-16 15:3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直尺。

学具:直尺、草稿纸、学具袋(长1㎝的吸管、约3㎝长的回形针、长5㎝的小棒、长10㎝,宽1㎝的彩色纸条、边长1㎝的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1、{

2、课前谈话。

请小朋友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用品,说一说你带来了什么

(数学课本、草稿纸、铅笔盒、尺子、学具袋)看看学具袋中有哪些材料

猜一猜,今天的数学课可能会学习什么数学知识(可能会学习测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小朋友猜得很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的确与测量有关。

那就请你从这些学习用品中,选择一件你认为合适的当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也可以同桌合作)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物品测量得到的数据。

|

3、交流汇报。说说你的课桌面究竟有多长

4、奇怪了,同样的课桌,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测量工具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

(要求学生都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

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是尺子。

三、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结果。预设:

(A)生:尺上有很多线

师:是啊,尺上的这些线有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少不了这些线。

(B)生:尺上有数

师:都有哪些数我们一起按顺序读一读。(生齐读:0、1、2、3……

师:想一想,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没有。

生2:表示起点。

师:对了,上的0表示起点,它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就叫它0刻度。一齐读一读:0刻度。

其他的数也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比如“1”,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1你还能读出尺子上的刻度几

(C)生:尺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厘米”就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厘米)

有的尺子上没有“厘米”两个字,而是“㎝”这两个字母。(点击课件,出示㎝)

(板书:㎝)这是国际单位符号,也就是全世界人民对“厘米”的表示方法。也读作“厘米”,跟着老师读一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这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段,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生:从1到2。

生:从2到3。……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真小呀!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

先从学具袋中找找,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合作,快速的把它们找出来摆在桌子上。

反馈找到了什么

(小吸管:是1厘米吗放到尺子上去验证一下。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记一记这1厘米。)

(小立方体:小立方体的哪里长1厘米可以怎样验证用尺子或小吸管。)

(彩色纸条:哪条边是1厘米呀指一指,再验证一下。)

学具袋里的1厘米可真不少,再找找我们身边的、身上的,有没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了

学生举例:手指的宽、指甲的长、纽扣的长、书本的厚、橡皮的厚……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1厘米长的物体,课后再去找找。

>

3、认识几厘米

认识了1厘米,你知道2厘米又有多长谁能上来指一指

还可能从哪里到哪里2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

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再用手指比划一下。你能比划出2厘米的长度吗用尺子检验一下。

那么5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0厘米呢

你的尺子一共有几厘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四、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1页用尺子量三件物品的图。

!

这是一把尺子在量三件物品,你能很快读出它们的长度吗

(羽毛:3㎝,钉子:5㎝,铅笔:7㎝)为了书写方便,可以用字母表示。

几个小朋友读得都很正确,读物体的长度有什么规律吗

小结: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断尺测量。

0刻度线的作用可真大。可是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尺子给弄断了,没有了0刻度线,这把尺子还能不能测量长度呢(课件出示)

你能看出这张纸长多少厘米吗(4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数一数,有4大格,就是4厘米。)

|

除了数,你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算一算:8-4=4㎝)

小结:看来没有了0刻度线的尺子还是可以用来度量的,不过总没有那么方便了。我们可要爱惜学习用品哦。

3、估计物体的长度。

小朋友能利用尺子看出物体的长度,你能不能不用尺子,来估计长度呢试一试。(课件出示)

(1)数学课本大约厚( )厘米。

哪里是指课本的厚呀谁来指一指。大约厚几厘米(1厘米)用尺子检验一下。

(2)回形针长约( )厘米。

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到尺子上去比一比。

]

(3)我的大拇指长约( )厘米。

你又是怎样估计的用尺子检验一下。

4、根据回形针的长度,计算各种笔分别有多长。(课件出示:课本第2题)

小朋友真能干,能借助各种方法,估计物体的长度。

你能根据回形针的长度,计算这三支笔分别有多长吗

还记得我们刚才估计回形针大约长多少厘米吗(3厘米)

在草稿纸上列式算一算这三支笔的长度。

五、总结、延伸。

|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有关长度单位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后与同桌合作想办法量出课桌面究竟长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大格 1厘米(1㎝)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的问题,但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接触较少,对1厘米有多长缺乏感性认识。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长度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首先通过用不同物体的测量让学生感受到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尺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重要信息:刻度线、数、厘米㎝。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明确尺子上1大格就是1厘米,再到自己的尺子上去看一看、指一指,然后尝试用手指比划,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再通过闭眼想象、记忆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在生活中找一找1厘米长的物体,更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感性认识。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学生建立起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又知道了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在接下去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估一估”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用尺子估计物体的长度。首先估计的是数学课本的厚度,在学生明确了“厚度”所指的位置后,让学生体会接近1厘米就可以说“大约”1厘米。然后估计的是回形针的长度,大部分学生是借助头脑中的1厘米长度来估摸回形针大约有2个1厘米长,也有部分学生利用刚才课本的厚度比划出回形针大约是3个厚度那么长。的确回形针的实际长度是厘米,学生的估计都有根有据,很有道理。最后要估计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大拇指长度,学生的估计方法就更多了,有用小指宽约1厘米去估的,有用边长1厘米的小立方体估的,有用课本厚度估的,也有用回形针去估的,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智慧的火花,课堂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小高潮。

这个环节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反思这节课,自觉还是有几个地方不尽如人意。如:用断尺测量这一练习题中,课件只呈现了一种测量方法,从刻度4到刻度8,学生得出纸条长4厘米,是用数大格的方法得到结果的。为了引出“末刻度-起始刻度”的计算方法,如果用课件适当增加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从刻度3到刻度5,从刻度5到刻度9等,让学生充分感知用算式计算的确比数格来得更方便,要得出这一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如,根据回形针的长度,计算三支笔分别有多长,这一练习题,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又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充分展开,练习效果不理想。

的确每一次的教研,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练,我从中体验着真正的教学乐趣。虽然,我的《认识厘米》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索却仍在继续……

上虞实验小学

杜伟娟

2009、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1b062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c8.html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