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城邦影响
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梭伦改革(奠基)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顶峰)
选区
以血缘为基础的4个部落
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

五百人会议对全体公民开放


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 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担任各级官职; 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享有津贴
解负令
公民权力 划分4个等级,以财产来分配官职
常设机构 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五百人会议,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轮值主席
四百人会议 组成五百人会议 司法机构 军事机构 监督机制
陪审法庭


陪审法庭 十将军委员会 陶片放逐法
陪审法庭,用抽签方式选出 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统率军队
陶片放逐法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 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 —— 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影响:①改革未能彻底化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②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①用地域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 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对一些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影响:①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②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鼓励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发放津贴。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

4、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利相互制约。
(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由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三权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
局限性:
①从范围上:只对一部分人即成年男性开放,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②从性质上: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方式上: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后果上: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
意义:
①希腊:促进了雅典的繁荣,成为全希腊的学校;铸就了希腊人的民主性格;辉煌文化成就的取得。
②世界: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率先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二、罗马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法的概念: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目的: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2、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 颁布:公元前44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
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评价:
局限性: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和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进步性:①它是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②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1、公民法
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特点:

①范围: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②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③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 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意义: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广大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背景:①对外扩张导致疆域扩大,人口增多,新矛盾凸显,需要给外邦人以司法保护。
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万民法体系。
概念: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特点:①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地位: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意义: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 1、自然法
①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抽象的法律观念,是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②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精神。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③代表人物: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④核心思想: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罗马法的作用和意义
1 变化特点: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成文法到自然法。 2 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局限) 3 作用:
维系帝国(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①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积极性。
②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④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商业利益。
⑤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缓解社会矛盾。 泽被后世(对后世而言)

①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

②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二章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的启蒙——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期 1、产生背景:
①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哲学家们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④公民的基本素养人才、思想基础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3、作用
积极作用: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促进了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促进了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称为西方哲学的源头) ⑴背景: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雅典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⑵主张: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 “美德即知识”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 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④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⑶作用:他对人性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
①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 向“人本”。
②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
①对知识看法的区别:智者学派需要学习知识。而苏格拉底强调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
②哲学观点: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自我主义和怀疑主义,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三章 古代西方历史人物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北方小驹
1、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身于 希腊 17岁时,他到雅典的 阿卡德米学院 学习,师从 柏拉图 被称为“学园的头脑或灵魂”
2、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尊敬,但不盲从。中国学者把这种师生关系译作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3、柏拉图认为客观世界是 不存在的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 真实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已经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博学家
4、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涉及的领域有 哲学
生物学 、物理学 逻辑学、 伦理学 政治学 等,其中 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教师生涯 5公元前335年,马其顿征服希腊。 亚历山大 登基的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 园。被称为“ 散步 的哲学家”或“ 逍遥 学派”。在这里他向人们讲述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看来 中庸之 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 人生境界

孔子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的比较:
同: ①德性的一致:孔子把“中庸”和亚里士多德把“中道”,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理性的一致: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均主张适度原则,不走极端。 ③知性的一致: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都共同反对折中主义,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异:①前提不同:中庸(孔)以礼以及个人服从传统社会道德为前提,而中道则是以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的。 ②标准不同:中庸的标准是,而中道的标准是“正确的理性”。
③归宿不同:中庸寻求的是“致中和”,要求将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而中道寻求的则是公正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①建立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②提供科学的方法论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近代世界
第一章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进和变化
①第一次: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神灵和自然的控制 ②第二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4——17世纪)————基督教神学束缚 ③第三次:启蒙运动(1718世纪)————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1417世纪) 1、兴起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束缚了人和人性
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乐趣。
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障碍,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
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2、成就:
⑴“文学三杰”
①但丁:代表作《神曲》,他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最初的一位诗人。 ②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⑵“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大卫》《摩西》
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其最杰出作品。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3、意义:
①文艺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16世纪)
1、背景:①文艺复兴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基础。
②教会在德国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2、马丁•路德主张 ①主张“信仰得救”。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得救,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圣经》代表理性和思想自由。每个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也促进了西欧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简化宗教仪式,提倡勤奋节俭,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 ④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3、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影响: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把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中解放出来。
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③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④创建新教,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

二、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②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③政治: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启蒙运动的概况 时间:1718世纪
时代精神: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理性)——人文精神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人人都有理性,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而不承认神的意志。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范围:17世纪首先发源于英国,18世纪中心在法国,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国。 重要学说:“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学说、法制学说、三权分立学说。

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伏尔泰(法国,16941778
A.主张:①提倡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但他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
②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赞成实行“开明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B.代表作:《哲学通信》 孟德斯鸠(法国,16891755
A.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三者相互独立,相互监督。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影响:①他的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②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个实践)
C.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法国,1712——1788
A.主张:①人生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和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开战。
②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认为应平均分配财产。
B.影响:①“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
②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C.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国,17241804 A.思想:对启蒙做出了回答:
①思想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B.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A.主张:人人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契约组成国家。 B.影响: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C.著作《百科全书》 思想的共性:
①反对专制、教权和特权。
②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追求权利平等。 ③倡导个人自由(人身、思想)
④追求政治民主和实行法治(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①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②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 思想武器 ③对人的彻底解放:人身解放、思想解放 ④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4、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人身解放和思想解放。 ②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对世界的影响:
①为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在亚洲鼓舞中国和日本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③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时间
根本原因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相同点

内容 进程 影响
与自科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结果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反对神学束以“理性主义”旗帜,反对教会和封建制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主张缚,强调追求现世幸福(矛头、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矛头、核心 和观点 核心
意大利到欧洲,中心在意大利 英法到世界,中心在法国 一国兴起迅速波及其他国家 的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自然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影响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更大。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 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着直接冲击封建制度,为资革作了舆论准备,启导了都促进思想解放,性质


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三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1、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和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①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自由和幸福。
②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提出符合
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理论。
③启蒙运动: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批判
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共同影响: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第二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黄金、白银需求量日增。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掀起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欧洲人需要开辟一条直达东方,少危险、多赚钱的新航路。
④国家因素: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精神动力: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条件:可能性
①物质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提供了航海需要的资金、人力和装备。 ②技术条件: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③知识条件: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先进。 ④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3、经过
迪亚士:14871488年,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
哥伦布:14921493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麦哲伦: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回到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4、影响:
引起“商业革命”
①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的市场上,市场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②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引起“价格革命”

①贵重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②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西、葡王室将掠夺所得用于购买奢侈品,没有转化为资本积累,丧失了发展机遇,资本主义没有因此发展起来)
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教会威信。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1、葡萄牙(15世纪—16世纪) 西班牙(15世纪—16世纪) 15世纪初——占非洲西海岸 1492年巴哈马群岛。
新航路开辟后——印度(亚洲) 16世纪中叶,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最大殖民帝国。 16世纪中叶——巴西(美洲) 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荷打败。 2、海上马车夫---荷兰(16世纪末—17世纪中期)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 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亚洲:在印度建立沿海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度尼西亚,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3、英法争霸(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中期) 4、英国(18世纪中期,“日不落”大帝国)

“日不落帝国”——英国 1、崛起原因:
①地理条件: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位置。
②经济条件:手工业实力雄厚;推行“重商主义”,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圈地运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③制度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④军事条件: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打败无敌舰队)

2、表现: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组织垄断性贸易公司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之间的贸易。
拓展殖民地:
1607年取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后来陆续在北美占领13块殖民地,在东方则逐渐侵占印度。 17世纪中叶:A、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
B、纽芬兰湾的渔业和北美的农业 C、北爱尔兰 争夺殖民霸权: ①三次英荷战争: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矛头指向荷兰。荷兰战败,失去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 ②英法殖民战争:
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叶,同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以17561763年发生的“七年战争”最为重要。这是一场以英法为交战双方、欧洲许多国家都卷入的混战,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

3、结果: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夺取许多殖民地,形成“日不落”大帝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殖民扩张
1、殖民主义的罪恶
①野蛮掠夺:17571766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夺取了600万英镑的财富。
②种族灭绝:以墨西哥为例,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约一个世纪多一点时间里,印第安人口就减少了90% ③贩卖黑奴:约四百年间,非洲丧失的精壮人口不下一亿。 ④不平等贸易:特权公司(垄断贸易、诈骗贸易。

2、殖民扩张影响
对殖民国家来说:

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②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对殖民地来说:
①破坏性: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
②建设性: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对世界来说:
①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3、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三、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和条件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②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③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 ④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国内市场。
⑤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 ①纺织机器的发明:
1733年,织布工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使棉纱供不应求;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②动力机械的改进: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交通工具的发明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主要的工业部门,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③工厂制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④完成标志:用机器制造机器。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积极: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成为“世界工厂” 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③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如三次议会改革。 ④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⑤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分离,转入工业生产,然后,又被机器排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
⑦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促进了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 ⑧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消极:①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被过渡开发;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 5、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①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③影响:
A.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B. 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④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1、前提和条件
①前提: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②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如电磁感应理论),成为直接推动力。 ③资本的积累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保证。
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⑤城市化及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2、重大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后来,出现实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发明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柴油机相继问世。
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发明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从煤和石油中提取原料制成染料、化肥、塑料、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工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④电信事业的发展: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3、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促进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 ③出现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世界各的联系。 ④无产阶级力量增强,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⑤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
⑥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⑧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①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②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工厂制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产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③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轻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如钢铁、电力、化工、汽车、石油工业。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出现。
③广度和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几个国家展开,规模大发展快。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2客观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2、世界一体化的表现:
(1基础(框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手段(途径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3主要内容:物资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影响:
积极:世界一体化进程客观上是历史上的进步。
①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大规模的流动与融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消极: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导致列强之间矛盾的加剧。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认识
演变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雏形,新航路开辟起了决定作用。通过新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 ②第二阶段: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起了决定作用。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性扩张,把世界落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③第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了决定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演变原因: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②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③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
评价和认识
①生产力发展角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②文明演进的角度: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③道德角度: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④国际政治的角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引发军备竞赛和战争;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三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美国国父——华盛顿 1、维农山庄的主人:
1)出生:1732年,出生于 弗吉尼亚 的一个 大种植园主 家庭;
2)童年:母亲严格要求,养成 诚实 勇敢 理性 善于冒险 品质; 3)少年:掌握多项技术,学会本领;
4)青年:继承 维农 山庄,参加 七年 战争积累作战经验和领导才能
2、领导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
背景:英国加重 对北美人民的剥削 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1773年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原因)17754月, 来克星顿的 枪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e88634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7.html

《高中历史 世界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