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发布时间:2020-08-18 10:34: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政策背景及实施的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耕地质量,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4〕48号),并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实施。

2017年,原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通知 》(鲁农财字〔2017〕2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的通知》(鲁农财字〔2017〕24号),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1.项目内容。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包括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两个子项目,其中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包括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六项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包括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清洁地膜推广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功能拓展示范等建设内容。

2.预算支出。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投资资金主要是以省级补助资金和项目实施主体自筹资金为主。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4400万元,其中,耕地质量提升项目7000万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7400万元。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省里要求各项目县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至少安排20%用于支持贫困人口脱贫(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除外),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省级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可适当提高。

(三)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1)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总体目标

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以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针对当前影响我省部分地区耕地地力退化、农药残留污染、地膜残留污染、秸秆未有效利用、蓄禽粪便污染、重金属污染六大问题,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蓄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六项工程,着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控害、国家新标准(GB13715-2017)地膜、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秸秆肥料化利用、养殖场沼气工程、重金属化学钝化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技术创新,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

(2)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总体目标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选择有一定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发展思路清晰、循环模式相对成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良好的生态农业基地,通过集成推广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促进基地内乃至周围区域农业资源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农牧结合互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改善。

2.项目2017年度绩效目标

(1)耕地质量提升项目2017年度绩效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技术集成模式更加科学完善,服务运行机制更加切合实际。项目区在建设任务完成后,应实现以下对应目标:

建设内容

绩效目标

土壤改良修复

化肥使用量减少15%以上;酸化土壤pH值提高0.3个单位以上,设施菜地退化土壤面积减少15%以上。

农药残留治理

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利用技术模式得到推广,秸秆收储体系进一步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地膜污染防治

建立标准加厚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建立可降解地膜示范区,在花生、棉花、马铃薯、大蒜等主要作物上开展可降解地膜示范。

畜禽粪便治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0%以上,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比率达到75%以上。

重金属污染修复

示范区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降低15%以上,试验探索优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新技术、新模式。

(2)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017年绩效目标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项目任务完成后,应实现以下对应目标:

建设内容

绩效目标

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重点打造的原则,每个基地不超过2片,可由1-2个实施主体进行建设(用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和贫困户项目建设除外),规模应达到以下标准:种植单一品种,依类别应分别达到以下规模:粮食基地10000亩以上,果品基地2000亩以上,设施瓜菜、茶叶及其它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应达到600亩以上。两种农作物品种组合的基地,每种规模应不低于该类作物上述规模要求的1/2种植多种农作物品种、成方连片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规模应在2000亩以上。省级贫困村实施项目,基地面积可降低到200亩以上。

化肥农药有效利用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零增长;区域内有机肥得到普遍利用,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畜禽粪便、秸秆、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沼渣沼液得到有效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

项目区构建起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推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项目评价范围包括15个地级市,共有61个县(市、区),其中33个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县(市、区)和28个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县(市、区)。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项目立项、管理、完成、绩效、违规违纪情况的逐项分析,全面评价各地市及县(区)该项目实现情况,查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以推动项目效益的持续提升,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评价依据

(1)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

(2)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4)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鲁财绩〔2018〕7号);

(5)原山东省农业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储备项目的通知》(鲁农财字〔2016〕56号

(6)原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对2017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备案的通知》(鲁农生态字〔2017〕11号)

(7)原山东省农业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储备项目的通知》(鲁农财字〔2016〕57号)

(8)其他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财务管理办法

(三)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我省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结合该项目特点,确定了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绩效评价指标总标准分值为100分,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一级指标,项目立项、资金落实、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果,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和34个四级指标。

(四)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评价内容,本次绩效评价分别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评价方法,书面评价和现场评价相结合,对每个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三、评价结论情况

(一)综合评价结论

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86.82分,其中,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综合得分87.24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综合得分86.18分,综合评价绩效级别为良。

(二)绩效分析

1.投入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7.66分。其中:项目立项指标分值12分,得11.86分,部分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不够合理;资金落实指标分值8分,得5.8分,部分项目资金到位不够及时。

2.过程管理指标分值30分,评价得分26分。其中:业务管理指标分值15分,得12.13分,项目执行有效性及项目质量可控性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指标分值15分,评价得分13.87分,项目资金使用整体比较规范。

3.产出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6.92分。截止当评价基准日项目实施进度有些迟缓。

4.效果指标分值30分,评价得分26.24分。项目实施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和可持续影响效果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三)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耕地质量提升,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投入降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主体综合实力增强,种养规模、农产品转化和深加工规模扩大,增加了社会就业,使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改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减少了项目区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项目的生态效益显著。

4.项目可持续影响和社会满意度。通过项目实施,部分地区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实施主体自愿增加资金投入用以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成环境。农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整个项目受益群体满意度较高。对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对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进度有待加快。本项目原设定实施周期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但大部分地区项目建设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截至绩效评价日,大部分项目县项目建设已经完成或进入验收阶段,但由于项目实施主体更换、检测数据反馈偏晚、项目补助资金到位不及时等原因,部分项目县项目建设、验收滞后。

2.项目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直接经济效益低的特点,项目县对项目政策宣传不够、舆论导向不强,导致项目实施主体自筹资金提升耕地质量意愿普遍不强。由于对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生态循环农业实施主体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前期了解不足。

3.部分项目建设目标设定科学性有待提升。部分项目实施方式及建设目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比如,土壤重金属修复项目属试验探索阶段,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绩效目标设定偏高。钝化剂产品缺乏国家标准,有些修复措施效果不稳定。 4.项目档案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个别项目实施单位忽视档案资料的整理留存。档案材料整理归档不规范、不及时,有待健全和完善。

四、意见建议

1.加强对项目服务与监管。对全省该项目进行再梳理,做好项目建设技术服务与监管,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及时,项目调整合规,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大项目的建设成效。

2.加强宣传,强化舆论导向。针对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投入大,见效缓慢,直接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的特点,一方面各级政府持续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需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强化舆论导向,加强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民对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大农业的角度,不断创新机制,加快农业成熟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项目立项应将科学论证、调查研究落到实处,结合地方实践经验,设定合理的项目建设目标,使预期产出和效益更加符合正常的生产水平。

4.加强项目后续管理。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当及时进行验收,对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应当理清产权归属,明确运维责任,及时整理归档项目档案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567b2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2b.html

《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绩效评价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