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语言暴力,给父母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4-28 08:0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大,父母心理分析,3招破解

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汪涵在一档节目中曾经说:“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伤害最深的人永远是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别人友善,对亲人苛刻,把挖苦、讽刺、谩骂,施加到孩子身上,从小被父母语言伤害过的人不在少数,往往长大后变得自卑,在遇到困难时自我否定。”对于他的这种说法,我很赞同。很多时候,家长会忽视自己的语言暴力在孩子身上会产生的效果。且看国内外的犯罪研究数据。在罪犯当中,小时候受过精神虐待和身体伤害的比例都比正常人要大许多。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36名性侵害者及连环杀人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他们中有74%的人在童年受过心理虐待,42%受过身体虐待,43%受过性虐待。这里要讲一下“心理虐待”,它不是直接地进行身体上的伤害,但是父母会通过语言暴力或者冷暴力(不说话、不理睬等)来伤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犯罪心理学界,已经有共识:童年的不好经历是造成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这里,我们也不多去讲所谓的犯罪行为,因为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些极端和个例。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家长的语言暴力对孩子的普遍影响。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家长的言语更是非常重要。

3种常见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 诋毁性语言给孩子造成负面心理暗示

“你是猪脑子吗?”“为什么你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怎么就没有一件事儿你能干好的?”

这些话是不是有点耳熟?很多家长都曾经跟孩子说过此类的语言。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之为“诋毁性语言”。像这种诋毁性的语言,常常没有让孩子往好处改变,反而给了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我就是这样的人。”2008年一份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家长从内心中就把孩子看成一个比自己差的弱者,于是从语言和行动上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表现出弱点时,家长对弱点的持续否定,会强化孩子的“失败者”形象。

2、恐吓式语言剥夺孩子的安全感

“滚,以后不要再回来了。”“我不要你了,你不是我的孩子。”“再哭我就打死你。”没有一个孩子不害怕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再也不要自己。这甚至比打他们一顿,更让孩子恐惧。

孩子对父母有一种天生的依恋,跟父母关系紧密的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而总是处于担心父母不爱自己,不要自己的孩子,安全感会被削减。孩子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可能会隐藏真实的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长大后还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

3、迁怒式语言让孩子自卑

“为了你,我连工作都辞了,全心全意照顾你,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就跟你爸一样,早晚把我气死!”“口出恶言”往往是因为家长自己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夫妻关系不好,工作上受了气,这时孩子做了一些令家长不满意的行为,家长就会把怒气迁怒于孩子,孩子就成了炮灰。常见的一个场景是:妈妈抱怨孩子不争气,哭诉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理解。这种迁怒式语言最喜欢伪装。它们喜欢披上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外衣。一个“总是辜负父母”的孩子,常常会陷入自我的怀疑当中,觉得自己能力差,觉得自己是累赘,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常常是自卑的,他们会觉得自己配不起美好的事物。

以上只是常见的三种语言暴力,但事实上,在孩子的身边还会出现很多变种的“语言暴力”,它们隐蔽,但是杀伤力并不小。举个例子,小的时候我长得很黑,哥哥长得很白,有一些好事者常常拿我打趣,说我不应该是个女孩,长大了以后嫁不出去,应该跟哥哥换换。这话听起来是调侃之言,但是在很多年里,都打击了我作为一个女孩该有的自信心。再比如,有一些人总是跟孩子讲,有了弟弟妹妹,你以后就不得宠了,爸爸妈妈就不会爱你了。这些“变种的”语言暴力常以玩笑的形式说出来,但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是不足的,一些“戏言”却常常成为孩子心头长久的恐惧。

为什么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弗洛伊德说: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它会以更加丑陋的形式出现。

1、家长负面情绪的转移

家长对着孩子“口出恶言”时,往往都是因为本身的情绪和状态没有梳理好,这与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积累有关系。弗洛伊德说,当负面情绪积累时,要么向内攻击,比如自己生病。要么就向外攻击,通过语言或者行为伤害别人。父母向孩子施行语言暴力,就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向外攻击。没有哪个孩子不淘气,不犯错误,并不是每个家长,也不是每次都会“恶语相向”。所以,当家长把恶毒的语言投向孩子时,只有一半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另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状态。

2、向孩子“攻击”是安全的

那为什么我们常常把负面的情绪,用恶毒的语言投向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是我们亲密的人,而且是“依附于”我们的。越小的孩子,家长越能够掌控,向孩子攻击是安全的。正如汪涵说的,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容易伤害他们。而对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弱小、没有力量、依恋我们,就算被我们伤害了,他们也没有别的地方可逃。所以,家长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3、原生家庭模式的传递

那我们又是从哪里学会了这种安全的攻击方式呢?很多人恰恰是从自己父母的身上学会的。如果家长的原生家庭中习惯进行打骂教育或语言暴力。那么很大概率上,这些家长也会延续自己父辈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原生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而且,传递这种模式,对父母自身从小积累的负面情绪也是一种释放。重演当初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场景,对有些人来讲,是一种“隐秘的快感”。在潜意识中,这样的父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但是又无法控制,仿佛上瘾的感觉。

杜绝“语言暴力”,给父母3个方法

1、家长要做好自己情绪的清理

为人母,已经11年。虽然自己学习运用心理学多年,但回想自己的育儿路,我也冲大宝实施过“语言暴力”。只不过在专业的训练下,我可能比一般的人更快地自省和反思,多一些方法进行调整。

正如前面分析的,当我们情绪状态好时,也能更平心静气地面对孩子的问题。情绪稳定,对父母而言非常重要。这里给家长们3个梳理情绪的方法。

能量消耗法有人是出去跑步,出一身汗。有人是洗一大堆的衣服,做大量的家务。总之,将自己身上的负能量通过劳动、运动等方法消耗掉。

②宣泄法有人是找好朋友诉一顿苦;有人是去KTV嚎两句;有人是大哭一场。此法就是将负面的情绪,通过正当的渠道发泄出来。

③升华法当有不好情绪时,有的人会把它写进日记。有的人会把它变成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还有的人能变成一篇文章、故事或小说。比如,豆妈上一次因为大宝上网课的事而生气,就写了一篇文章。当不好的事情被变成一个“作品”,在大脑和意识当中,其实就把这件事做了一遍梳理,负面情绪会得到释放,理性也会回归头脑。不论是哪种方法,重要的是不要将情绪长期压抑,我们要做好自己坏情绪和坏状态的“清理工”,避免因为自己的状态而将孩子变成炮灰。

2、话前三分想

就是我们在跟孩子说话之前,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要跟孩子交流之前,事先将自己要说的话,在脑中做一个梳理。家长要思考清楚三个问题:

这次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改正马虎的坏习惯。是让孩子以后不撒谎。而不是让他害怕你,让他长记性。

准备从哪几点去谈?孩子错在哪里;错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你让我失望了。

③想讲的这些话是真的有效解决问题的,还是单纯发泄情绪的?这就相当于用一点时间在心中先打一遍“演讲稿”。这个过程就“逼迫”我们自己要反思自己的状态、情绪和动机,也“逼迫”我们恰当地用词造句。

3、接纳真实的孩子

很多人在关系中的错位,就是不能够接纳真实。你爱一个人,却只能接受他的优点,不能接受他的缺点,于是痛苦就来了。你造了一个孩子出来,享受着他的可爱纯真,却无法容忍他的淘气捣乱,希望孩子就像一个听话的洋娃娃,老老实实地供你欣赏,供你玩。这真的是一个春秋大梦!真实的情况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别人家的家长也在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你不知道),你家的孩子就是这副“熊样子”。他会有贴心、逗你开心的时刻,也会有让你生气抓狂的时刻,你一天一天地陪着他,却总觉得他成长得那么缓慢,不知道自己啥时候能熬出头。这是真实的孩子,这也是真实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面对的状况。所以,也不要总去抱怨,不要总是嫌弃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总是摆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上。在我看来,为人父母都是“受害者”,自己选择了,就受着吧。哈哈,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纠结了。接纳你的“熊孩子”,接纳你现在为人父母的状况,接纳真实。不好高骛远,不拔苗助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c4804e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c.html

《杜绝语言暴力,给父母的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