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部编版(安徽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I)卷

发布时间:2020-05-22 01:58: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版人教部编版(安徽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欣赏自然之美景

的故乡雨景

①我特别喜欢雨,特别喜欢雨时而温柔,时而急躁,时而忧郁的性格,更是喜欢家乡那如梦似幻的雨景。

②我坐在老屋的门槛儿上,看着天空的眉头皱在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疙瘩,脸色越发深沉,是谁欺负了这个可爱的孩子?看哪,他的小嘴嘟了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③于是雨便不知不觉地落了下来,大地最先感觉到它。我走出门外,穿着大雨鞋,站在小院儿里,看着雨蹦跳着从空中滑落,钻进我的头发里,停在我的衣服上,躺在我的雨鞋旁。我摘下东墙边葡萄架上的葡萄,放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这时雨看着眼馋了,便争先恐后地向葡萄架扑来,但又从光滑的葡萄皮上滑落到地上了。雨大了,老屋的楼檐下,雨滴好似排长队买棉花糖吃的小朋友,整齐地连成了串儿;又好象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排着队玩滑梯,一个接一个的   A 下来,   B  在地上,渐渐地把泥土  C  出了一个小水坑;又仿佛跳水运动员们在跳板上展开双臂起跳,在空中完成优美的动作后跳入水池,他们出色地表演着,接连不断,生怕有人打断他们。“扑通”,一颗成熟了的核桃从树上跳了下来,掉在树坑的积水里,又浮了起来,活像一个胖胖的小宝宝在澡盆里洗澡。旁边飘着几片核桃叶,上面的小虫犹如船长,正骄傲地把舵,准备扬帆远航。

④离开小院儿,向家乡的小山走去。小山在雨中羞羞答答地站着,绿色的衣服外面披上了一层隐约的白纱,显得晶莹可爱。走上前去,山里的树儿也一个个焕然一新,从上到下一尘不染。山路泥泞,我寸步难行。于是我便提上鞋,赤脚上山。雨水把泥土冲洗得软绵绵的,把石子冲刷得硌脚,地上凉凉的。在雨中,鸟儿们像是刚从网里逃出来,惊慌得边飞边叫,乱成一片。绿的,黄的叶子凌乱地落了一地,乱中隐隐含着些许动人之处。叶儿的脉络被雨水冲刷得那样清晰。整个小山宛若一位盛装赴舞会的少女,水灵灵的,动人极了。山下小溪的上方,也仿佛蒙上了一层水雾,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要不是听见雨点和溪水的合奏曲,我还以为是在梦境中呢!

⑤我接着又来到了通往远处的公路上,公路两旁田里庄稼满足地吮吸着雨水,微微摇晃着脑袋,风儿吹奏着摇篮曲哄他们入睡。静静的,它们睡熟了,风儿把一层薄被轻轻地给它们盖上,这是雨无私的给予。

⑥天渐渐地黑了,雨还是在下着,家乡更显得如梦似幻了。淡淡的黑色,淡淡的白色,淡淡的绿色,淡淡的色彩把家乡描绘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雅,清纯,如梦,似幻,朦胧,缥缈······

⑦雨中的家乡,真的好美,好美······

1 . 从文中选一个词填入标题的横线处,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是什么?

2 . 第③段A、B、C三处分别应该填入的词语是:(只填序号)

①落    ②砸    ③溜

3 . 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随着作者观察雨景的脚步,③④⑤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景。

4 .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修辞手法并举出例句。

5 . 本文对“故乡的雨景”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读完本文,你能否联想起一些与“雨”有关的古诗词,请默写一首当中的两句诗(要求写出作者、朝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孔爷爷

马海霞

①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现如今,饺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但小时候在一年中也吃不了几次饺子,母亲哪天要包饺子了会提前告诉我们,我和哥哥便跑到村委会的院子里找住在这里的老孔爷爷要叉子。

②老孔爷爷个不高、驼背,要是脑门再大些,活脱脱一个年画上的老寿星,村里的孩子都喜欢他。他会制作木偶玩具,还会把木头或竹片做成小叉子。馋娃都是急性子,多日不见饺子,未等饺子出锅先在炉火旁端碗候着。等饺子一出锅,用叉子一叉热饺子,放入冷水或醋里一泡,热气就减少了很多;不会用筷子的孩子,吃饺子时叉子勺子并用,省去了大人许多麻烦。

③只要哪家的孩子去问老孔爷爷要叉子,就是他家要包饺子了。我和哥哥每次跑去要叉子时,母亲都会叮咛:告诉你老孔爷爷,中午包饺子,让他和你二婶说别送饭了。老孔爷爷和二婶不是一家子,我那时候小,不明白为何二婶天天给老孔爷爷送饭。但只要我们家包饺子,定会给他送去一碗。

④有段时间,哥哥生病住院,让本来条件不好的家庭雪上加霜,别说吃饺子了,有煎饼咸菜吃就不错了。我去老孔爷爷那里,也不再要叉子,而是静静地看他雕刻木偶。那些木偶雕刻好后,涂上颜色,把它们固定在细木棍上,手脚还能活动。孩子们大多都喜欢孙悟空的木偶,做完一个抢一个,但老孔爷爷好几天才做一个孙悟空;不管有多少孩子排队等着,他也是自己做自己的,唐僧四师徒挨个做。为了早日拿到孙悟空,大家只好天天去等。

⑤有一天,老孔爷爷见孩子们都四散走开,便领我去屋子里,从壁橱里取出半碗饺子递给我说:“吃吧,那半碗留给你哥。”

⑥自从吃了这半碗饺子,我每天再去时心里开始惦记老孔爷爷家的壁橱,盼着老孔爷爷再变出半碗饺子来。

⑦那是冬天的一个清晨,爸爸一早出门,回来后听他对母亲讲:“孔大爷不行了,这几天他一直咳嗽,喉咙里有痰,可能夜里想起来吐痰,一头栽地上了……”

⑧听母亲说,老孔爷爷是大爷爷家的长工,一辈子在大爷爷家干活,没娶媳妇。因为为人忠厚,老了以后,村里把他留下,享受五保户待遇,让二婶专门给他做饭。老孔爷爷是个好人,虽然哪家包饺子都给他送一碗,但他很少自己吃,都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吃了。

⑨老孔爷爷去世后,大家从他床底下翻出来一箱子木偶玩具,孙悟空的木偶占了大半,村里的孩子每人分了一个。孩子们都疑惑:他有那么多悟空,咋说做不出来,让我们天天去排队等呢?

不管是饺子还是木偶,总得给孩子们留点念想,才会天天去他那里。长大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6 . 文章主要写了老孔爷爷的哪些事情?请分点概括回答。

7 . 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蕴含的丰富感情。

(1)但只要我们家包饺子,定会给老孔爷爷送去一碗。

(2)我每天再去时,心里开始惦记老孔爷爷的壁橱,盼着老孔爷爷再变出半碗饺子来。

8 . 老孔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 结尾写道:“长大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结合文章做阐释。

二、句子默写

10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天下同归而殊途,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多钱善贾。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_?

(7)唐诗重韵致,多情景交融,如杜牧的《泊秦淮》,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凄清氛围,并巧妙点题;宋诗重理趣,故议论精警,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富含哲理,表达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11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有仙则名      名:

⑵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⑶子欲居九夷    欲:

12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惟吾德馨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无丝竹之乱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可以调素琴     公亦以此自矜

13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或曰:“陋,如之何?”

14 .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5 . 从这两段文字,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四、名著阅读

16 . 《艾青诗选》阅读题。

(1)《艾青诗选》有着丰富的意象,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艾青诗选》的《向太阳》中,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B.《泰戈尔诗选》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分别是《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花园集》。

C.艾青的《太阳的话》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D.《唐诗三百首》中的“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体现了作者孤寂悲伤的情绪。

五、综合性学习

17 . 口语交际

课间,小尤和小王正在教室前走廊里交谈,小尤拿出两块口香糖,给了小王一块,然后自己边吃边将糖纸丢在地上。假设你就是小王,见此情景便主动劝告小尤要注意环保。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   ①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小见店铺,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视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视点,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所以,散点透视法也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18 . 两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扣人心弦( xuán )   揖( yī )让      ①瞻前顾后

B.扣人心弦( xián )   揖( jī )让      ①瞻前顾后

C.扣人心弦( xián )   揖( yī )让      ①左顾右盼

D.扣人心弦( xuán )   揖( jī )让      ①左顾右盼

19 . 根据(材料二),说说“散点透视法”的优势是什么?

20 .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具体说说“散点透视法”在这幅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的。

六、作文

21 . (写法借鉴)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个黄昏坐在窗前看小桃树的情景。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要不屈不挠,执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思想情感。

(片段仿写)请你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思念、悲伤、感激等)。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2、

二、句子默写

1、

三、对比阅读

1、

四、名著阅读

1、

五、综合性学习

1、

2、

六、作文

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9f81d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6.html

《2019版人教部编版(安徽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I)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