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与“应试教育”相比,孔子教育思想的几点优势

发布时间:2011-09-04 17:54: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谈与“应试教育”相比,孔子教育思想的几点优势

任艳芳

我国当代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缺乏对人,对人性的尊重。当代“应试教育”中人们关注的是把知识、能力、观念、价值观、信念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关注学生们对生命活动本身的认识。五四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孔子思想,儒家思想是宗教道统观念很强的,是非常守旧的。先秦以后发展起来的三纲的思想和制度,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宗法道统观念极强的主要证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曲解,他们认为的孔子思想是被统治者歪曲过的思想,而非它本身。实际上孔子是相当注重人的价值的,人的自我实现的。孔子的教育是立足于自身的,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完善自我。在儒家,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成熟,是建立在保障天赋自然的人性的基础之上的。

“应试教育”盛行多年,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道理,过去高校毕业生少,因此许多单位凭学历取人,导致大家把考入大学当作是出人投地的最好机会。因此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考试看得非常重要,一切为考试服务。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的人才却和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脱节了,单位不是单纯凭学历取人。因此学校是培养考试需要的人才还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就成为了矛盾,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的呼声也越喊越响。尽管“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应试教育”的事实却仍然存在。我国的教育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目前为止,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仍然是围绕着“考试”而展开的。“应试教育’利用考试的局限性将考试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升学率,初中的教学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考入好的高中,高中的目标是把学生送入更好的大学。家长凭借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优劣,衡量教师的好坏。学校用“应付考试”这一教学目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习策略的选择。

其次,在这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什么呢?

第一个观念就是“知识多多益善”。中国历来重视知识渊博者,古代读书人把“学富五车”做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还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现在,因为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们也认为知识越多越好,希望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个观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教育的成功”。成绩好就什么都好,“由于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忽视他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必然造成教育中的‘单面’人”。

第三个观念则是对“成才”理解的狭隘化,认为只有成绩好的人才可以成才,学习差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完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当下的教育观念就是只有能进入高校学习才算是成才。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不能取得高分而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家长和教师也会认为孩子不能取得高分就是“不聪明”,“愚笨”的表现。

在这种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科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让学生成绩提高上,没有时间去研究科学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时间去多方位的寻求学习方法。教师培养学生“拼搏”、“吃苦”的精神,单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大搞题海战术,不停补课,让学生熟悉考试的题目类型。完全依靠缩短学生的休息时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比而言,孔子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能从学生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更加体现了公平、民主以及对人的尊重。

首先,孔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他的教育是指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人不能像容器一样,只装一样东西,应当无所不通,孔子认为只要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应该去学。孔子是爱人的,爱人的表现是尊重人,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所以他认为学生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论语·子夏》有“学而优则仕”,学生学习好就可以做官了。我们强调学习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却不实诚。“学而优则仕”虽然有个人主义的倾向却告诉学生应当遵守自己内心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只有满足人基本需求,才可能为别人奉献。

其次,在这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孔子的教育理念也从人的自我完善出发。“孔子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用教育去唤醒人性,实现天下太平”。

第一,人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就是德育,它被放于首位,可见孔子认为人要学习,最要紧的是学做人。“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学做人要首先学会“孝顺”,后来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提倡忠孝节义,提倡的是愚忠愚孝,是对孔子思想的扭曲。孔子的孝是出自于人性的爱。《论语·为政》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也。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情。学做人还要学会真诚,要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诚信就像车马的关键部位那样重要。此外,孔子认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还需要勇敢,《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需要庄重、宽容、诚实、勤敏、慈惠,《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孔子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719)的人 ,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文·述而7.20的人。孔子活到五十岁,仍然不忘记学习《易经》,可见他的好学。孔子认为学习要像害怕只是会跑掉那样去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再者,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孔子的教学理念也非常人性化,从人的角度出发。

第一, 孔子强调要有教无类,要把教育的机会公平地给予学生,这从孔子的

学生观可以体现。

第二, 孔子强调乐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论语·学而》1.1)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提升自我的过程,人们为自己的成长而快乐,学习代表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实现。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把学习者分成三类,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人才是最好的学习者。

第三,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没有优劣之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6.23

再此基础上,孔子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对学生,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更加人性和科学。

第一,孔子强调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用不同的方法,(《论语·先进》11.22)中对待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因为子路争强好胜,所以孔子要压制他,不让他听到就去做,因为冉有做事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听到就去做。对待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论语·雍也》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待已有知识牢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把深奥的知识教给他,反之则不能教。

第二,孔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孔子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去灌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7.8)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明白,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习到的知识必须运到到生活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7.33)孔子认为书本上的学问和别人相同,自己可以做到,但在生活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运用于生活。

和“应试教育”相比,孔子的教育更人性化了,一个以分数为目标,一个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参考书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8012月第2 2009年北京第19次印刷

[2] 薛涌著 《论语》研究之一 学而实习之 新星出版社

[3] 刘维业著 《论语指要》 吉林大学出版社

[4] 主编/姜林祥/薛军度 副主编/修建军 《儒学与社会现代化》上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

[5] 主编/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 《教育参考》精选 解读中国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6] 陈鸿清编著 《百年民生》丛书 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问题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7] 牛国林 论教育人性化》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 2004年第26卷第2

[8] 郭江 陈维峰 《“尊贤”与“使民”,<论语>的人才观》 1004-0633200806-062-02

[9] 张涛《20世纪美国学术刊物上的孔子思想研究》 学术论坛2008 11 NO.11,2008

[10] 刘利新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山东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b21a86ec3a87c24028c4c6.html

《谈谈与“应试教育”相比,孔子教育思想的几点优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