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发布时间:2019-08-31 21:4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2.《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4.《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5.《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是: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5.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易错成语勤温习

55.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顺水推舟,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常讽刺不坚持原则。不能表示按规律办事。)

56.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意思用对了,但“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求全责备”。)

57.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不置可否,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后文有“听不进群众的批评”,说明态度明确。前后矛盾。)

58.有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细想起来,这也有点子虚乌有。猪八戒长的丑陋,但敢照镜子,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问答。用在这里,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意思。)

59.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洞若观火,形容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好象看火一样。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美与丑

经典素材:

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种种劣迹每一桩都少不了妲己。妲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妲己吟》中说她是“月儿灿灿,好一张女儿的脸;星儿闪闪,好一双迷人的眼;眉儿弯弯,扬一副销魂的剑;指儿尖尖,拨一曲断肠的弦;一身光华,一身曲线,专把那帝王的魂儿牵”。

有一次纣王正和妲己饮酒,看见一老一少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了河,老的在后面犹豫着。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令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两人的腿骨给妲己看,这条河从此就被叫做“折胫河”。

妲己喜欢看人受虐待的情景,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坐下再站起,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时新素材:

《福布斯》杂志排行榜上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是奥普拉•温芙蕾。该杂志编辑形容她的财富增长速度如“过山车般”飞驰电掣。在美国她不仅是脱口秀女王,而且还是头号“文化偶像”。2005年是她的知天命之年。她说:“20岁时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30岁时终于知道做什么,不过才开了个头;40岁时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忙晕了头;50岁时我们才能大步往前走。”这位体重超过90公斤的胖黑女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看不懂资产负债表、言辞有时甚至有几分粗俗,但她就像一团黑色的火焰烧向各个领域。

清词丽句背一点

1.真正的美丽源于生命里的学习、成长和热爱。这就是生命的艺术。你可以只听天由命, 慢慢地学,有时候或许会很痛苦。又或许你可以选择加速自己的成长,故意地挥霍生活及其提供的一切。你就是手握今日之刷描绘自己未来的艺术家,画出一幅杰作吧!

2.丑使我性格谦和,不与人争;丑使我没有束缚,生活自由;丑使我长于倾听,善于理解;丑使我乐于学习,充实内心。别再怨天尤人,空任年华老去,努力发现自己,就算不可能兴高采烈,至少,我们可以做得心平气和。

3.美貌可以花钱改变,善良体贴的心却怎么也换不到。内在的性情与内涵必须靠自我充实与学习来培养,因为真正的美丽是来自心灵与内在的。

4.一个专注于内在修养与学问研究之人,深切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此自然不会在意及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人生所要追逐的目标。

5.美丽,不一定非得有娇好的面庞,撩人的身资。自然、朴素、纯真,才是真正的美丽。年轻就是美丽的资本,你就是你自己,独一无二的美丽。美好的容貌,可能给你带来幸运,却不一定能带给你幸福。人,大可不必为容貌平平而沮丧。一位伟人不是说过“人,不因美丽而可爱,是因可爱而美丽”话吗?

☞技能再提高

文言虚词主要从词义、词性、关系、语气四个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词义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里实际是两个方面,一是“常见的”,一是“在文中的用法”,具体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译: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二代:再将其代入文段中的语句,看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不能讲通,则说明虚词意义不同

如:“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将第①句中的“其”的意思翻译出来,可译为“他的”,表第三人称;二代,将“他的”代入第②句,显然不成立,不能说成“而我也后悔‘他的’随着他们……”,证明两个“其”意义不同。

二、辨词性

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解析时,就要看它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有些虚词的意义相同,但或者词性不同,或者用法不同,或者词性用法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分析其词性和用法方面的不同。分析其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与这个虚词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看搭配。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两句中的“以”都可以翻译成“因为”。二看词性,第①句“以”后是名词“物”,由“以”引起,可见“以”在这里是一个介词;第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样一个分句,“以”的前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也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用“以”连接,所以这里的“以”是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的连词。可以辨析出两句中的“以”词性不同,一为介词,一为连词。

三、辨关系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中,常用的表连词且能表多种关系的虚词有“而”、“且”、“其”、“若”、“则”、“以”等6个。这里需要按照“删换替代”的顺序依次做三方面的工作:

1.一“删”定连词。当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两句中的虚词是否是连词,办法是将考查的虚词删去,若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则表示这个虚词在这里的词性是连词,因为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2.二“换”定并列选择即采用换位法,将连词两边的分句替换位置,若句意不变,则证明这个连词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因为只有表并列关系时,两边的分句才可以互调(若是疑问句,则表选择关系);

3.三“替”定其它关系,就是根据上下句的文意,将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或说,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去替代,看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表明这个连词表示的就是这个现代汉语所表示的这种关系。常用的表关系的替代关联词有:表承接――然后、于是、就。表递进――而且。表转折――但、却、可是。表假设――如果、假如表因果――因为、由于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到了……地地步。表修饰――……地

四、辨语气

区别同是表示某种语气的两个文言虚词,首先要分析其是做副词还是做助词。这主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是用来修饰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对动词和形容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而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是用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亦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连结句子中两个成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无论是助词还是副词,当其表达某种语气时,一般和现代汉语的某些助词或副词相对应,可以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其表示的是哪种语气。一般来说,其表达语气与其翻译成的现代汉语对应情况如下:表测试、商量语气――大概 还是:其皆出于此乎。表命令、判断语气――一定 就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表疑问语气――呢,吗: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语气――啊:虽鸡狗不得宁焉。表祈使语气――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表反问语气――难道……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陈述或舒缓语气――了,或不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句中提顿――一般用于句中,但不译: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凑足音节――一般用于句末,不译:顷之,烟炎张天

以上是对文言虚词进行辨析时的一般顺序,但在做具体的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讲求顺序,综合运用。

讲求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由于学生文言知识多少的差异,不可能对所有的文言虚词都能辨析地非常清楚,这时,就要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的区别最大――词义、词性方面的,哪一组的区别较小――关系方面、语气方面的。将自己认为区别大的作为“虚词有差异”的一项。综合运用: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只用一种方法就可将辨析清楚,有时需要按照从词义到词性到关系到语气的顺序来辨析,要看具体情况。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光韶,事亲以孝闻。初除奉朝请。光韶与弟光伯双生,操业相侔,特相友爱。遂经吏部尚书李冲,让官于光伯,辞色恳至。冲为奏闻,高祖嘉而许之。太和二十年,以光韶为司空行参军,复请让从叔和。出为济州辅国府司马,刺史高植甚知之,政事多委访焉。敕知州事。光韶清直明断,民吏畏爱之。入为司空从事中郎,以母老解官归养,赋诗展意,朝士属者数十人。光韶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至于兄弟议论,外闻谓为忿怒,然孔怀雍睦,人少逮之。

孝庄初,河间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万众,攻逼州郡。刺史元俊忧不自安,州人乞光韶为长史以镇之。时阳平路回寓居齐土,与杲潜相影响,引贼入郭。光韶临机处分,在难确然。贼退之后,刺史表光韶忠毅,朝廷嘉之,发使慰劳焉。寻为东道军司。及元颢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风靡。而刺史、广陵王欣集文武议所从。欣曰:“北海、长乐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敕。君意各何如?”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独抗言曰:“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资仇敌,贼臣乱子,旷代少俦!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齿,等朝眷,未敢仰从!”长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张烈咸云:“军司议是。”欣乃斩颢使。

俄迁廷尉卿。时秘书监祖莹以赃罪被劾,光韶必欲致之重法。太尉、阳城王徽,尚书令、临淮王彧,并势望当时,皆为莹求宽。光韶正色曰:“朝贤执事,于舜之功未闻有一,如何反为罪人言乎!”其执意不回如此。

永安末,扰乱之际,遂还乡里。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至于人伦名教得失之间,榷而论之,不以一毫假物。家足于财,而性俭吝,衣马瘦,食味粗薄。其家资产,皆光伯所营。光伯亡,悉焚其契。河间邢子才曾贷钱数万,后送还之。光韶曰:“此亡弟相贷,仆不知也。”竟不纳。

(节选自《魏书·崔光韶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不风靡 风靡:闻风而从 B.所宜切齿 切齿:非常痛恨

C.等朝眷 荷:担负 D.衣马瘦 敝:破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朝士属和数十人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B.发使慰劳 积土成山,风雨兴

C.刺史、广陵王欣集文武议所从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欣斩颢使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光韶友爱谦让。授予奉朝请职位时,他通过吏部尚书李冲,请求把官位让给同胞兄弟光伯。后又请求将司空行参军的职位让给堂叔崔和。

B.崔光韶忠诚刚毅。邢杲率十多万流民攻入外城,光韶临危受命,随机应变,镇定自若,贼兵退走后,受到朝廷嘉奖。他反对广陵王元欣接受元颢的敕命,大义凛然。

C.崔光韶刚正不阿。担任廷尉卿时,要求将犯贪赃罪的祖莹判处重刑,并严厉批评权贵阳城王元徽、临淮王元彧身居高位、孤陋寡闻,替罪人开脱。

D.崔光韶俭朴慷慨。他家中财产丰足,但饮食粗淡,用度节俭。家里的资产交付弟弟经营,弟弟死后,崔光韶烧掉借契,不接受别人的还款。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退之后,刺史表光韶忠毅,朝廷嘉之,发使慰劳焉。(3分)

(2)拔本塞源,以资仇敌,贼臣乱子,旷代少俦!(3分)

(3)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至于人伦名教得失之间,榷而论之,不以一毫假物。(4分)

【答案】

C

A

C

(1)贼兵退走后,刺史上表奏报光韶忠诚刚毅,朝廷嘉奖他,派使者慰劳他。

(2)拔除根本堵塞源流,资助仇敌,这样的贼臣乱子,历代少有同类!

(3)他博学善辩,尤其好据理争论,对于人伦关系及礼法间的得失,能准确地分析评论,一点也不借助其他经书典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焉:代词,他/兼词,于此。C.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D.乃:副词。表顺承,于是,就/表条件,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严厉批评权贵阳城王元徽、临淮王元彧身居高位、孤陋寡闻”错误,原文是批评他们掌管朝政,没有做成像舜那样的功业,却替罪人开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表”“嘉”“发”各1分。(2)“资”“俦”各1分,大意1分。(3)“理论”“榷”“假”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光韶,侍奉父母以孝敬闻名。起初被朝延授予奉朝请。光韶与弟弟光伯是双胞胎,两人的操行学业相媲美,相处特别友爱。于是光韶通过吏部尚书李冲,请求让官位给光伯,言辞态度很诚恳。李冲替他奏请,高祖(元宏)嘉赏此举而批准。太和二十年,任命光韶做司空行参军,光韶又请求将此职让给堂叔崔和。出任济州辅国府司马,刺史高植很信任他,政事大多向他请教或交他办理。敕令他代理州刺史。光韶清廉正直又明于决断,百姓吏员对他又敬畏又爱戴。入朝任司空从事中郎,因母亲年老解除官职回家奉养母亲,赋诗表达心意,朝官和诗的有数十人。光韶性情严肃刚毅,说话声音高亢激烈,与人谈话,常如发怒。甚至兄弟谈话,在外听到会认为是在气忿争吵,其实兄弟和睦,一般人很少能赶得上。

孝庄帝(元子攸)初年,河间人邢杲率河北流民十多万人,围攻州郡。刺史元俊忧虑不能保本州的安宁,州民乞求委任光韶为长史来镇抚州民。此时阳平人路回寓居住在齐地,与邢杲暗中相互呼应,引贼兵入外城。光韶面临危机,从容处置,在危难中镇定自若。贼兵退走后,刺史上表奏报光韶忠诚刚毅,朝廷嘉奖他,派使者慰劳他。随即任东道军司。到元颢攻入洛阳,自黄河以南,无不闻风顺从他。于是刺史、广陵王元欣召集文武属员讨论何去何从。元欣说:“北海王(元颢)和长乐王(元子攸,时在帝位)都是自家兄弟,现在(谁当皇帝)宗庙的神主都不会改变,我想接受元颢的敕命,君意见怎样?”在座的人无不变色,只有光韶大声说:“元颢受梁国操控,向自己的国家进攻,拔除根本堵塞源流,资助仇敌,这样的贼臣乱子,历代少有同类!岂止是大王家事,应切齿愤恨,我等一向受朝廷恩宠,也不敢依从元颢。”长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张烈都说:“军司的意见对。”元欣于是斩杀了元颢的使者。

随即升廷尉卿。当时秘书监祖莹因贪赃罪被弹劾,光韶一定要将他判重刑。太尉、阳城王元徽,尚书令、临淮王元彧,都是当时权重望高的人物,都替祖莹求情。光韶严肃地说:“各位朝中贤臣掌管政令,像舜那样的功业没听说你们做过一件,为什么反而替犯罪的人说话呢!”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大都如此。

永安末年,在政治混乱之际,光韶便回故乡。他博学善辩,尤其好据理争论,对于人伦关系及礼法间的得失,能准确地分析评论,一点也不借助其他经书典章。家中财产丰足,但生性俭朴吝啬,乘劣马穿旧衣,饮食粗淡。他家的资产,都交弟弟光伯经营。光伯死后,光韶把所有的借契都烧了。河间人邢子才曾借钱数万,后来送还给光韶,光韶说:“这是亡弟借给你的,我不知道。”竟然不肯接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令若去此子,而敢 生:养活

B.欲以所不知何人 遗:遗留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 厌:厌弃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 语:交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 击沛公于坐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 犹且从师而问

C.眇小丈夫耳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有不得还 纵一苇之所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 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③孟尝君将入秦 ④以为齐相,任政 ⑤乃如魏 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C.齐湣王曾经派遣孟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D.孟尝君与信陵君并列“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俩都是才华出众、心胸宽广,对待士人尊重礼让,对待百姓关爱同情,对待祖国忠贞不二。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分)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3分)

(3)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5分)

(4)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5分)

【答案】

C

C

C

C

(1)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举、刑、胜各1分,句意1分。)(2)像沛公这样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要诛杀有功劳的人,这是已经灭亡秦朝的后继者。(未、细说、续各1分,句意1分。)(3)田文说:“如果命运是由上天授予的(或者“如果是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命运”),您还担心什么呢?如果命运是由门户授予的(或者“如果是从门户那里接受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罢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必”“何忧”“高”“至”“休”(各1分)。(4)孟尝君在薛邑,很多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亡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也愿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或者“好好地对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都倾心向往。(“亡人有罪”,1分;“舍业”“厚遇”“以故”各1分,“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中,C项解释有误,“厌”,通“餍”,吃饱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题中,C项的“乃”都作副词,相当于“竟然”。A项的“因”,前句作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后句作副词,相当于“趁机”。B项的“焉”,前句作兼词,相当于“在那里”;后句作代词,指代“他”“老师”。D项的“如”,前句作连词,相当于“如果”;后句作动词,“往,到”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错误在于,田婴后来重用田文是因为他的才能,与庶出没有因果关系。B项错误在于,孟尝君对田婴是委婉进谏。 D项错误在于,通过选文可以看到,孟尝君屠杀赵国一县,联合其他国家攻打自己祖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举”是“全部”之意;“刑”活用作动词,处罚之意;“胜”作副词,“尽”。第(2)句中的“未”是“没有”之意;“细说”即“小人的话”;“续”是“继续、承继”之意。第(3)句中的“必”相当于“如果”;“何忧”翻译成“有什么可担心的”;“户”即“门户”,不能翻译成“窗户”;“至”即“长到”,不能翻译成“到达”;“休”,翻译成“算了”“停下”都可以,但不能翻译成“休息”“退下”。第(4)句中的“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译为“有罪的逃亡之人”;“舍业”即“舍弃家业”;“厚遇”即“很好地对待”;“以故”即“因此”;“倾”翻译为“倾倒”“使……归顺”都可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是靖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大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扔了这个孩子,你竟敢让他活了下来,这是为什么?”田文叩头大拜,接着问田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跟门户一样高时,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人这一生是从上天那里接受命运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还是从门户那里接受命运呢)?”田婴沉默不语。田文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如果是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命运),您还担心什么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如果是从门户那里接受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罢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威王、宣王、湣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随意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喜欢(继续)大量地囤积家财,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承上文“不能知”),却忘记了国家利益一天天受到损害。我私下感觉很奇怪。”从此以后,田婴开始礼待器重田文,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很多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亡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也愿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好好地对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都倾心向往。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君到齐国作人质,来请求拜见孟尝君。孟尝君就准备去秦国,而宾客们都不想让他去,规劝他,他不听从。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在一起谈话。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不知道你会被冲到什么地方去。’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恐怕会被土偶人嘲笑吧?”孟尝君就作罢了。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矮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跟他一起的那些宾客侍从跳下车来,一阵乱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齐湣王曾经派遣孟尝君去秦国差点遇害而感到内心不安。当孟尝君一回到齐国,齐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

后来,齐湣王灭掉了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恐惧,就跑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向西联合了秦国、赵国,帮助燕国攻打战败了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齐襄王即位,当时孟尝君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哪个君王。齐襄王由于刚刚即位,畏惧孟尝君,便与他和好,又与他亲近起来。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齐、魏两国又联合起来灭掉了薛邑。孟尝君因此绝嗣再也没有了后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文,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顷者游于渤海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恍四顾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无以托一日之命。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自丙辰至于丙寅,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曩昔之志。然而未敢必也。

【注】①埃壒之表:尘世之外。 ②枵然:空虚、空洞 ③盯畦:原意是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④丛簿:草木丛生之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 工:精美、精巧

B.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 耻:把……当作可耻

C.而谓可于斯文也者 与:参与,从事

D.以庶几稍曩昔之志 酬:实现(志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端 则或咎欲出者

B.徒雕饰为工 斧斤时入山林

C.是时积忧多愁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行入穷山之中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4分)

(2)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4分)

第一卷文言文《与刘言洁书》的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第二、三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强调这一观点的?(5分)

【答案】

A

D

1)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

2)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

第一段提出了为文之道“率其自然”的观点。(1分)第二段从内容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要独抒性灵;(2分)第三段从艺术表现方面强调要摒弃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虚浮粉饰之词,做到自然天成(2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副词,“将要”A.代词,“它的”/代词,“那些”;B.介词,“把”/介词,“按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仆”“虽”“尽” “蹉跎荏苒”“何”“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先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及论证的语句,然后用提炼性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例如,第一问,可从文章第一段“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中,提炼出“率其自然”即可。第二问,可从第二段“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和第三段的“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③,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中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言洁足下。我平时读书,考察文章的要旨,稍稍识得文章的主要精髓。我私下认为文章的作法,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的要旨没有其它的,就在于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抒发思想情感,到文章结束都是自然天成而不刻意雕琢,这从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以来,各家文章的要旨,没有与这不相同的。

文章的作法,是很难的了。文章的作法,没有不读书就能擅长的,然而我读书又能全都丢弃书,对所读之书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我的书本已读通,我文章当然就会精妙了。一心一意去思考,万般思索摒除杂念,让身体置于尘世之外,让思想遨游于空旷天地之间,让文章的内在精神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这样以后,就能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这就无法获取世俗之人的喜爱。所以文章的写作,没有不贵在独抒性灵,别出心裁的。

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世俗众人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世俗众人一样的人:君子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君子一样的人。所以君子把被世俗众人喜爱当作是可耻的事,就是因为这。那些世俗众人,模仿因袭,只是把雕饰词句作为擅长的事,看他们那文辞华美的文章,跟那考据编纂文章一样(自己的东西很少),这就是虽然在动笔时用其所有,唯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的原因。君子的文章,追求淡泊,摒弃那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那虚浮粉饰之词,无所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不有。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我就慢慢地摸索,害怕有半步的闪失。等到登上山顶欣赏,抬眼千里之外,云烟尽在脚下,天地一片苍茫,寥廓无际。一会儿就能遨游在渤海边上,看见那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波涛汹涌。四面一看,恍惚不再有人间。啊,这就是文章的自然天成呀!文章的作法像这样,难道还不难吗?

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有志于文章写作的事,然而那时我有诸多忧愁,精神沮丧,加上生计没有着落,无法让一天得以安生。只是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多年以来,我客游四方,遇见的读书人很多,却也没有遇见把文章写作的事作为志向的人,唯独你甚是勤奋好学,深得古人的为文要旨,见你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且说我可以从事文学之事,我又怎么敢当呢?偶尔整理翻检箱中的文章,从丙辰到丙寅,是这十年问所写的,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删去其中的十分之二三,汇成一集,用来请你指正。你认为可以保存就保存,不然就丢弃。我将进入山林之中,躬耕读书,大概略微可以实现我以前的志向。然而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实现。

☞能力捷进测

一、(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谁可而为之 B.午非子子邪

君知难也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D.伤人

无问津者 同予何人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答案】

9.①B ②C

10.A

11.B

12.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13.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 ——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14.(1)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2)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3)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比如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至”,因其在句中是修饰后面的“公”,“公”意思是“公正”,而“公正”是形容词,故“至”应解释为副词,这就可以排除其他三项。还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比如第二小问中的“忍”,如不看文章,似乎哪个词义都合适,但回归文本即可发现问题,腹 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故“忍”肯定不是“忍耐、容忍”的意思。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因其在句中不需要担当成分;第二个“其”放在句中,是代词,代指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这件事。B项两个“之”都是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是结构助词,的。C项两个“遂”都是放在动词的前面,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D项两个“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解释为“……的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A项中的“其”就可以从它在句中位置上进行区分。“其”放在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首,一般是语气词,表反问或表猜测;“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是语气词,一般表商量或者命令的语气,“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表命令,“一定”;“其”放在句中的其他位置,一般是代词。依据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其他几项,“之”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就相当于今天的“的”,“遂”放在动词的前面,自然是副词。

11.试题分析:本题借助选择的形式来考查翻译。这与直接要求翻译的做法差不多。首先浏览句子,找得分点,也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式,然后回归文本,利用上下文和个人的文言积累,看选项中对这些关键性的东西解释准不准。“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君问”“可”“非……也”;回归文本,先要找到“君问”的内容,可以发现前面“晋平公”是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南阳的县令,故此处的“可”应理解为“可以、适合”;“非……也”是否定判断句,意思是“不是问我的仇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的B项就属于曲解实词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一般为动词、固定短语、特殊句式。“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烛”“行”“焉”,“行其德”省略主语“日月四时”。其中“烛”名词做动词,照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的“烛”是名词做动词,“行其德”省略主语“日月四时”。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题干中说“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那么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者各自所做的事,然后就事情本身来概括人物的特点。晋平公在文中的表现有,一开始先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当祁黄羊给出建议并给出解释之后,他“遂用之”,这里就可以看出为君者的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的美德;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人才的时候,一开始推荐的是自己的仇人,他的解释是“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后来推荐自己的儿子,他的解释是“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从两次回答及其做法可以看出,他的推荐完全是出于公心;腹 ,当秦惠王念其年长又没有其他的儿子想要赦免其子死罪的时候,腹 的反应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最后是“而遂杀之”,这里可以体现出其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的美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现代文中的做法一致。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两大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侧面衬托就是借助环境和他人对主人公进行衬托。本题问的是三个人物在“处事为人”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求使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这就加大了难度。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个人所做的是事,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别人的评价是什么。比如祁黄羊,他做的事就是君王推荐人才,他推荐的依据就是“可”,国人和孔子分别给出评价,结合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其特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三句的意思,然后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三句话所在的语境,最后才能判断这三个“善”字所指向的对象。这三个“善”字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是孔子说的“善”,因其后面紧跟着就解释原因了;另外两个“善”就要仔细理解前后的句子,看前后语境中出现的对象有几人,他们的做法如何。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二、(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也。

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君、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世遂以全节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 能:做到

D.侯常三年 居:居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3分)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答案】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9分)

1)(3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3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3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3分)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解析】

9.试题分析:居:治理。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如本题D项中,“常三年”这个句子,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的是郭文麓郡侯治理常州的情况,下文则是说郭升任山东副使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居”解释为“居住”是不正确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所选词语皆是高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A项考查语境义,“归”字典义没有“称许”这个意项,但有“趋向”这个意项,如“众望所归”,再结合文本可判断A项为正确;B项C项则考查常用义,没有难度;D项“居”解释为“担任”,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居”解释为“担任”可给本题提供一定思路。

10.试题分析:A项,第二个句子是郭侯的话,表现郭侯性本澹泊;C项,第一个句子是郭侯的话,表现郭侯性本澹泊;D项,两个句子说的都是郭侯。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指向明确。与往年相比,命题形式略有变化,由原来的多句组合指向一类信息的形式,改为只有两句话分承两类信息的形式;所选句子在文中含义明确,考生易于判断,整体看,此题难度有所降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四个选项设置合理,B项C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D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与14年相比,A项增加了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这一点应引起16届考生的注意。

12.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苟”,如果;“捐”,舍弃;第一个“为”,成就;第二个“为”,构成;“锥刀”,锥刀尖般的微利;“算”,算计。(2)“奉”,供养;“身”,自身;“薄”,俭薄;“资”,依赖。(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知”,了解;“乌得”,怎么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解答的方法是,首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与往年相比,本题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但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与14年同题相比,此题难度稍有增加。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湖北卷断句题仍是选取与文言文阅读文本有一定关联的文本之外的小文段,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所选文段易于理解,难度适中,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一】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致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 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文麓郡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文麓郡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文麓郡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文麓郡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文麓郡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郭文麓郡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文麓郡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文麓郡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文麓郡侯的幕僚君、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文麓郡侯的赠序。郭文麓郡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文麓郡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文麓郡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文麓郡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参考译文二】

王慎中写文章,最初也主张效法秦和西汉,认为东汉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的。后来懂得了欧阳修、曾巩的做文之法,于是把他以前的作品全部烧毁,一心一意效法欧、曾,以他们为师,尤其受到曾巩的影响大。唐顺之开始不服他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同意慎中的意见,并跟随他学习。

三、【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也                 尚:推崇

C今又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欤                       韪:正确

【答案】A

【解析】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  造”是“造访”的意思,根据语境代入检验: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如果一个文言实词的解释是它最常见的现代汉语的组词,那么它十有八九是错误。这儿的造,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便是“建造”,再回归原文,“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建造房屋的是“孟祥”;而“相从而学问者甚夥”提示我们有很多人前来问孟祥学术上的事,故而此处“造”应为“拜访”之义。“”字属于陌生字,借助熟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可知“韪”翻译为“正确”是正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以”与“而”的用法作连词可以相通;“用在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选C项。以,表目的是对的。“二者( )患”最后一个是“之”,助词。前文是说太古人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在地下挖穴,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利的地方,所以就造屋来居住,希望免受上面两种情况的危害。结合上下文可知“二者”为“巢于木”“处于穴”,“患”为“危害”,全句翻译为“圣人建造房子来居住,只是希望避免在树上、在洞穴居住的危害而已。”由翻译反推,第一空应填表目的的虚词,排除B.C.D ;“免乎”等同于“免于……”,正确;“二者之患”翻译为“二者的危害”;故确定答案为C。本题考得灵活新颖丰富,一道虚词题考了9个文言虚词,是本卷的最大亮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D

【解析】看对称,“如”与“又如”对称呼应,两处都应断开,排除A 、B;再看主谓:“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结果,前后均做谓语,不应拆开,排除C项。最后确认:“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有建成房屋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所以选D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解析】(1)句中的“”“”“雨雪”“”共四个采分点;(2)句中的“缙绅”“…………”“”共三个采分点;(3)句中的“”“”“雨雪”“”共三个采分点。这些采分点要保证翻译到位。:正好;“雨”是动词。“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用为官的代称。统编教材《五人墓碑记》中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是定语后置句,翻译: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本句译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与之类似”有、召集、求、现象、出兵讨伐等多种意思,本句中翻译为“叫”或“要”都可以。木处而颠:住在树木上要跌下来。土处:住在洞穴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深冬的季节,天地之间聚积的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里之地都变成了白色,山林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看不见了,难道大地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淹没的雪中。所以冬至的节气,出现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会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十二月有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不会有生疹子的担忧。这时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有孕育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里面。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难道也是在表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座雪屋所能看到的雪的样子,就从各位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

四、(2016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不有死 靡:倒下

C.以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天地 侔:比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专务德化民 不赂者赂者丧

D.善人治国百年 厚,君之薄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答案】

(1)B

(2)D

(3)B

(4)D

(5)①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②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每句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结交。B项第一个“乃”,于是,就;第二个“乃”,才。C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因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的“以”,其用法如下:“以”后跟名词或代词的时候,“以”是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一般解释为“用、凭借、把”;如“以”后跟的是动词或句子,“以”就是连词,一般解释为“来、用来、因为”等;如与“为”连用,一般理解为“把……当作”“认为……是”。比如“之”,在句子末尾,一般做代词;主谓之间,无义,取独;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结构助词“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说孔子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于是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动词判定句读。也可以抓句中的句末语气词“也”“矣”,同时应关注名词,比如“汉”“德”。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看主语,“百金”“吾”;再看特殊句式,“百金中民十家之产”是判断句,“何以台为”,“何以……”是固定句式,意思是“还要……干什么呢”;最后对译重点词,“产”,产业;“奉”,承受;“羞”,使……蒙羞。第二句中,“得复供养于高庙”,被动句;重点词,“明”,贤明;“其奚哀悲之有”,宾语前置句,意思是“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

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五、(2016届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贼将史思明来寇郡,宁以摄东光令将兵御之。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初,宁佐采访使巡按,尝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禄山必叛。至是,真卿亦唱义,举郡兵以拒禄山。会间使持书遗真卿日:“夫子为君乎?”更无他词。真卿得书大喜,因奏署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宁以长子属母弟 曰:“惟尔所适,苟不乏嗣,吾无累矣。”因往平原,谓真卿日:“先人有嗣矣!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宁是也。愿佐公以定危难。”真卿深然之。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 失旨,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使。副元帅李光弼以饷运不继而愠,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光弼扬言欲杀宁。宁直抵徐州见光弼,喻以大义,不为挠折。光弼深重之,宁得行其职。广德初,加库部郎中。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选镇夏口者,诏以宁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与宁夹淮为理,惮宁威名,寇盗辄止。沔州别驾薛彦伟坐事忤旨,宁杖之致死。宁坐贬虔州司马, 重贬昭州平集尉。

宁强毅,不能事权贵。执政者以为不附已,且惮其难制,故处之散位。宁默默不得志,且曰:“时不我容,我不时殉,则非吾之进也,在于退乎!”辞病居家,请告 几十旬者数矣。亲友强之,复一朝请。上居奉天,宁诣行在,拜秘书少监。德宗还京师,宁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罢归东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五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    唱:倡导

B.贼将史思明来寇郡        寇:侵犯

C.惟尔所适,苟不乏嗣      适:适应

D.或恶宁者,诬谮于光弼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宁长子属母弟曰 日削月割,趋于亡

B.宁得行职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夜渡河南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宁杖致死 师道不传也久矣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日/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宁之父曾以文学著名,因撰《洪范外传》而受唐玄宗赏赐授官,穆宁则因考中明经科而被调任盐山县尉。

B.安史之乱时,穆宁以代理东光县令的身份率兵抵抗叛军;后与颜真卿并肩作战,因建议未全被采纳致功业未成。

C.穆宁深明大义,恪守传统,在前往平原郡辅佐颜真卿抵抗叛军之前,将自己的长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安顿照看。

D.穆宁经历坎坷,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但当德宗回到京师后,他又乐观地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思明遣使说诱,宁立斩之。郡惧贼怨深,恐后大兵至,夺宁兵及摄县。(5分)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分)

【答案】

(1)C

(2)B

(3)C

(4)D

(5)①史思明派遣使者劝说诱降,穆宁当即斩杀了使者。郡里的人害怕叛贼怨恨太深,恐怕再派大部队侵犯,就解除了穆宁的兵权和管理东光县的职务。(关键点:说诱,之,夺,摄)

②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关键点:苟,定语后置,下,故事,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把、将;连词,表因果B代词,他的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D代词,他,指薛彦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3)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句中的两个“之”。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 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 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 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错,由最后一段可知,“可以行吾志矣“应是实现退隐心愿”。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亲穆元休,在开元年间有名声,曾献书给天子,被提升为偃师丞,穆氏世代以儒学闻名。穆宁刚强正直,坚守气节。因考中明经科而调任盐山尉。安禄山叛乱,任命刘道玄为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卒杀死刘道玄,并散发檄文给州县以联合力量来抗击贼军。史思明侵犯盐山边境,郡守召穆宁暂时代理东光令抵御史思明。派遣使者劝说诱降,穆宁当即斩杀了使者。郡县的人害怕叛贼怨恨太深,恐怕再派大部队侵犯,就解除了穆宁的兵权即管理东光县的职务。起初,穆宁随行采访使到各地考查,曾经路过平原,与太守颜真卿私下交谈中估计安禄山会叛乱。到这时,颜真卿也倡导大义,发动平原郡士卒抵抗安禄山。正巧穆宁暗中派遣使者送书信给颜真卿说:“您是为了保卫国君吗?”再没有写别的话语。颜真卿接到书信后大喜,因而上奏委任他为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穆宁将长子托付给同母弟说:“任你带我这儿子到哪里去,只要不断绝后嗣就行。我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接着,来到平原对颜真卿说:“祖先已经有继嗣的人了!古人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者,我穆宁就是,希望帮助您平定危难。”颜真卿郑重地答应了他。在这以后,因穆宁有的谋划未能付诸实施,颜真卿迫于形势严峻,放弃平原郡城,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到达凤翔去见唐肃宗。肃宗皇帝询问抵抗叛贼在情况,颜真卿说:“因为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导致功业未能完成。”肃宗惊奇这句话,就派人来驿马快召穆宁入朝,打算委任他重要的职务,恰巧颜真卿因为直言上奏违背皇帝的旨意,委任穆宁的事就停了下来。

上元二年,穆宁多次升官,做到了殿中侍御史,辅佐盐铁输运使处理事务。副元帅李光弼正因军粮跟不上发愁,有憎恨穆宁的人在李光弼面前诬陷说这与穆宁有关,李光弼便扬言要杀掉穆宁。穆宁直接抵达徐州晋见李光弼,以大义来晓谕,始终也不屈服。李光弼很器重他,穆宁得以继续担任他的官职。广德初年加授户部郎中。此时,水路运输受到阻碍,运输粮饷要由汉水、沔水经商山再抵达京城。朝廷选择镇守夏口的人,下诏让穆宁担任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团练使。当时淮西节度李忠臣贪财横暴,不守法规,设置防守士卒来征收来往商人税钱,又放纵士卒抢劫掠夺,导致来往行人几乎断绝。李忠臣的辖地和穆宁只有一条淮河相隔,由于他害怕穆宁的威名,抢劫掠夺之事也就停止了。 沔州别驾薛彦伟因事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他便用杖责打薛彦伟而致死亡。穆宁因此获罪被贬职为虔州司马,再被贬职为昭州平集县尉。

穆宁性情刚毅,不能侍奉权贵,掌权的人认为他不能依附自己,而且害怕他难以制服,所以将他安置在闲散的官位上,穆宁因不得志而缄默不说话,他认为:“时世不容我,我也不能曲从时世,这不是我进取的时候,就此隐退了吧!”随后以有病为借口,居住在家中,请假好几次都是长达百余日,亲戚朋友强劝他,这才又参加了一次朝会。皇帝在奉天城,穆宁到皇帝所在的处所,被拜受为秘书少监。德宗返回京城,穆宁说:“可以满足我的心愿了。”于是上书称病,请求免去官职返回东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a020e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c8.html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