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城市规划

发布时间:2017-12-14 20:17: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永安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1-3-2

  一、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现状

  ()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优势明显。永安地处闽江上游,域内溪流密布,主要分属沙溪和尤溪水系,均归入闽江水系,在全省和三明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一是气候条件优越。永安地处副热带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水资源总量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福建省的2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4.6万千瓦;有林地面积达2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3.2%,林木蓄积量为214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省有一定的位置,现已发现的矿种有41种,大中型矿24床处,无烟煤、石灰石、重晶石、粘土为优势矿种,且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开采条件好。此外,还有丰富的地热和矿泉水资源。三是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区域广。野生植物物种1561种,其中木本植物1394种,共有7个森林植被类型,205个群系,535个典型群丛;野生动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省的85%;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16种、野生动物31种。

  2、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一是林业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81万亩;永安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二是环境质量有进一步提升。到2005年底,全市所有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以上。

  3、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基础。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3%2005年生产总值达76.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33元。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3060人、社保人员2341人、医保人员762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51人,试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在18个村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市医疗防疫保健网络比较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4、领导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已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耕地保护等有关指标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并作为各级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十分拥护。

  ()存在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旱涝、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由于地处闽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体切割强烈,山高坡陡,加之天然林大面积采伐,相当部分成为低效天然次生林,造林树种单一,森林病虫害隐患较大。紫色页岩发育的紫色土抗物理风化能力差,往往造成表土冲刷、风化,加上个别地方矿产资源无序开发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造成局部地区水土流失。

  2、资源浪费与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工业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渐趋突出,养殖业、农药、化肥、化学洗涤剂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白色污染餐桌污染电子废弃产品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区位相对劣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就,但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和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原因,不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不如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相比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环保投入资金有限。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保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4、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还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执法尚不到位;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

  永安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永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和更大跨越。

  ()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2、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合理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生态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监督和运行有效的发展新机制。

  3、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既要明确生态市建设中长期目标,使之与全市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要突出近期工作重点,加强综合整治,优先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生态工程的建设,解决当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使生态建设在近期内能取得较明显成效。

  4、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在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指导下,制定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重点领域具体实施方案,形成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机制。

  ()建设目标

  永安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逐步产生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型经济形成规模,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变。

  ——生态效益型经济基本形成规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在全市重点乡镇农贸市场推广农畜水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基本消除所有餐桌污染。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基本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态效益型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白色污染得到治理,基本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95%的主要溪河水质达到功能分区水质标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人居环境初步达到优美舒适的要求。生态型社区和生态型村镇建设标志明显,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到2010年,建成一批园林式乡镇园林式村庄 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率达80%,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森林、土地、水、矿产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和合理保护,重点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下降到3.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化蓬勃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生态环境教育科研中心发挥较大作用,社会生态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评价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动态跟踪、综合考核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生态建设的进程,结合我市实际,从生态效益型经济、资源保障、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生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7项指标,构成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附表)

  三、生态市建设的任务和重点

  生态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体系来统筹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围绕六大体系,明确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遵循生态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模式的生态效益型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以基地生态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为目标。以农村沼气工程为依托,重点推广猪()—(果、菜、稻、菌、烟)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应用优质低耗清洁能源,保护森林和水地资源;搞好农田生态建设,计划改造低产田2.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大力推广稻田(轮、间、套作)粮经高优种植模式;扩大果园山地养鸡、竹山养羊、种草养兔、养牛等生态种养规模;合理开发库区、池塘、稻田水面水产生态养殖。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中心及生产、销售环节检查、检测、监管网络;加强畜禽、水产品疫病、农林检疫性病虫的检疫、防疫工作。十一五期间,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55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建立50个市级生态农业示范村;建立高山区绿色蔬菜基地三个(上坪、青水、贡川);建立生态果园3万亩,新型代用料栽培食用菌基地2个;无公害畜禽养殖生产企业4个,加工企业2个。利用库区水面、山、塘、稻田,发展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

  2、生态效益型工业

  (1)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各行业的主要任务是抓好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按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要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工作重点放在引进、吸收与推广国内外现有的高新技术成果;嫁接、发展短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具有永安特色的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重点抓好纺织、林产、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

  ——纺织工业。应用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全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生产环节的噪音和粉尘污染,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把我市建成全省工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

  ——林产工业。以培育速生丰产林基地为基础,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实施结构升级,实现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生产,达到资源加工一体化。同时关停淘汰一批消耗高、质量低劣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竹木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把我市建成全省林竹集成板生产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升企业管理和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从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向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相结合的管理转化,提高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充分利用我市拥有国家发改委汽车目录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这一重要资源,把我市建成全省载重货车及专用汽车生产制造基地。

  ——化学工业。大力推广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加工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节能和节水技术、环保技术等新型通用技术产业化的开发和应用。把我市建成化工及化纤生产基地。

  ——建材工业。遵循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压小、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抓好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调整,积极采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工艺,增加高标号旋窑水泥比重;探索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新型建材产品,发展水泥预制品,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综合利用,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统筹考虑资源配置的均衡,合理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开采后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以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以利于环境保护。鼓励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实现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把我市建成全省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基地。

  (2)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较有效地改变工业布局分散的现状,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污的原则,把工业园区建设同城乡建设和工业新布局结合起来。鼓励工业园区专题化,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到2010年实现工业相对集中,污染得到治理并全部达标排放。

  (3)建立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大力促进清洁生产,努力构建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循环经济建设要求的清洁生产技术咨询网络;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相结合,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到2010年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实行清洁生产。

  (4)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工业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能力。重点在化工、人造板、建材等高耗水、耗材、高污染行业加大三废的治理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一是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二是在水泥生产企业进行烟尘治理。三是以永林集团为主,重点发展中密度纤维板,加大以小径为原料生产人造板的发展力度,提升木材综合利用水平。

  (5)加速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坚决关、停一些小企业,重点解决建材行业小水泥机立窑;煤炭行业小煤矿;纺织行业的小漂。

  3、生态旅游

  着力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重点抓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不断开发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科普考察旅游产品、民俗民居旅游产品、商务会务旅游产品等。构筑以碧水丹山绿色生态为特色的永安旅游品牌,建设海峡西岸旅游休闲度假区。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旅游容量和客源调节、生态和文化保护、旅游市场维护管理等支持保障体系。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突出生态保护功能,保持原始风貌和环境。全市景区、景点推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环境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

  4、绿色消费

  (1)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鼓励全社会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增进反复利用意识和正确消费意识,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制定政府机构节约资源的工作方案,倡导办公用品的高利用率。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把节能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建立绿色社区。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创建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绿色社区。

  (2)治理白色污染。按属地管理原则,以交通干线、城市、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全面治理白色污染。严格控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农用薄膜等塑料制品。不得新建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项目。对已建的此类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生产产品符合国家和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从规定期限起禁止销售和经营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加强不可降解农用薄膜回收和综合利用。

  (3)治理餐桌污染。继续将其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要求,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工作,突出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标准与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和法制保障六大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即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加强建章立制、源头治理、市场准入、行政执法、企业自律、舆论宣传工作,逐步实现对食用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

  ()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1、森林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两个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竹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研究探索适宜在永安生长的速生树种和品种,优化种群结构,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为木材加工业提供充裕的资源。推广竹林丰产高效经营技术,实施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通过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使得农民增收,同时为笋竹加工企业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16e48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8.html

《永安城市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