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4多用途性(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合适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用时指出各种方案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
第三章:
1.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情况。
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值也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
劳动力多,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则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1人口身体素质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主要指标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区域人口素质分析的重点①文化人口比重:反映了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
②文化程度:既反映了区域人口的文化水平,又反映了区域“文化人口”的内部结构③教育普及程度


(3人口的思想素质最重要、最难评价分析的一个方面,社会风气、治安环

3.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不损害该地区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的最高人口数。
第四章:
1.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步与革命。西方经济学中,技术进步又叫技术变化,原意是指技术变革在现实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2.技术进步的类型
学术界对技术进步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技术进步只是指工程技术即所谓的“硬技术”发展与提高。主要包括:①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②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③采用新能源和新材;④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⑤降低各种生产消耗;⑥提高劳动者技能。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包括:①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②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③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④提高规模经济;⑤政策的影响;⑥管理水平的提高;⑦提高资金利用率。
3.技术进步的测算(p111
索洛余值法:在假定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估算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可以综合反映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4.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力。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一方面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使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和扩大。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收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第五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绿色GDP
2.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等3.相对指标: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反映工业化程度:霍夫曼指数反映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基尼系数
4.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5.库兹涅茨理论(p159

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从国名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入手,把三次产业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经济增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1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7.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阶段6时期
钱纳里认为,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时期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时期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时期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时期是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时期是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时期是现代化社会阶段8.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比例是5(±1;
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霍夫曼比例下降到2.5(±1;
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状况,霍夫曼比例为1(±0.5;
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下降到1以下。
第七章:
1.产业的划分: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如下特点: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②技术先进适用;③内部协调;④应变能力强;⑤经济效益高。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①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②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③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④区域产业机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3.配第-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关系密切。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这个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
4.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p217

5.主导产业的概念: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6.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①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经济部门;②后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

作用;③旁侧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7.主导产业的意义
(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8.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①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
②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并有较高资源利用水平的产业③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较高的产业④增加价值:经济效果较高的产业部门
⑤出口潜力(市场潜力):不一定是出口潜力最大的产业,但应该是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
⑥环境影响: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小,治理该产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成本低(2竞争能力
①先进技术水平;②产品质量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市场占有率;⑤利税效
第八章:
1.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2.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
①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②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
③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的、多目标的、对方案比选的结果④区域规划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
①规划时间跨度长
②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的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③规划指标具有较大弹性
④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3地域性①地方特色
②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3.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4.区域规划的方法(p251
(1系统法(2传统综合方法(3比较法(4数学模拟法
第九章: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战略重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3.创新活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4.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1总体环境
“总体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各种“大环境”举凡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政治、法律、风俗都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所面对的总体环境是等同的。
总体环境的分析评价,从大到小层次进行:
①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才能驾驭时代风云

②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更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③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去,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2产业环境
一般以区域已有的或预定的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来研究外部环境,分析这些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张爱情。
产业结构分析:探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动力,以及影响这些动力的决定性因素
②生产状况分析:如生产类型去、原材料来源、生产成本、生产的附加价值、规模经济效益等
③产品状况分析:如产品类型、替代品等
④产品市场状况分析:如产业的成熟度、销售对象、销售范围、进出口状况等⑤产品生产环境分析: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状况等(3企业或公司环境(微观环境)
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与产业环境似乎相当接近,但也有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是从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单一单独的企业或公司对区域产业或许有可能发挥影响力,尤其是具有垄断性的公司去,但个别的企业或公司毕竟只是产业中的一小部分,产业通常是由许多不同的公司和企业组成的。
5.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自主发展战略2)高速度增长战略
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十章:
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
2.增长极理论(p298增长极的概念;在城市区配置不断壮大的工业综合体,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一)负效果:极化作用的结果,也称极化效果、回流效应。增长极主导产业的
发展,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发展差距扩大。
1)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2)使周围地区的一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失去地方市场3)导致周围地区人才和资金向增长极集聚(二)正效果:是扩散效应的结果,又称波及效果或涓滴效应。核心地区的快速
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也产生促进、带动作用,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1)对周围地区原料生产部门的推动作用2)促使周围地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3)提高劳动生产率4)解决周围一些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核心边缘理论(p309: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1前工业化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成熟阶段(4空间相对均衡阶
6.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7.-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8.-轴开发模式;-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9.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重点发展的

城镇应是地位重要,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大,吸引范围广的城镇。(2城镇发展规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采取网络开发模式,城市规模大,吸引范围广,辐射能力强,往往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地区,往往会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作为发展的重点。(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乡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
10-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
第十二章:
1.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
1)研究与开发:研究为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是企业通过设计
与实验来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的过程;
2)生产与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3)销售与服务
2.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1)经济社会因素: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结果;经济和政策的扶持2)科学技术因素:科技密集区是基础
开发能力:转化所需的新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具有科研与开发相结合的理工科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相结合共同组成的科研人才)
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生产环境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信息传输
生活环境:科学文化氛围,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

在区域规划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区域应做具体分析。3.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
(1智力密集程度(2开发性技术条件(3信息资源条件(4基础设施条件(5产和生活环境第十四章:
1.城镇体系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等级层次性、动态性、关联性、开放性
3.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围区域、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农业基地、道路交通、物流中心等的空间关系4.城镇化质量: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p4875.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内容:(1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内容
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④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⑥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⑧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⑩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2根据发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内容
①确定区域开发管治区域②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③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6.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1)低水平发展阶段2)极核发展阶段3)集聚-扩散阶段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b96d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e.html

《区域分析与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