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

发布时间:2016-12-04 14:5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宫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大思想家辈出,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他们皆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因此,后世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子”是后人对各学派思想家的尊称。

  先秦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基本创作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尤其是后期的诸子散文,篇幅愈宏大,结构愈严谨。先秦诸子散文的流派很多,主要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等。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是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

  虽然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大都是人物传记,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每年的文言文阅读都会涉及先秦诸子散文,2009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高考语文天津卷的文言文选自《管子?小匡》。

  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考查内容依然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本思想内容,以及翻译文言句子等。下面笔者结合文言考点来说一下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实词、虚词

  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正确理解,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词类活用等基本常识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识记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在具体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某个词是此义而非彼义,最重要的方法是语境分析法,即通过对词语所处的语言片段的正确理解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如200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君有加惠于其臣”一句中的“加”确实有“增加”的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多,但在这里的语境中没有原有的基础,所以理解为“增加”是不妥的,再联系语境思,“加”是一个施事动词,可以解释为:施加。此外正确解答文言实词、虚词题,还要遵循以下步骤: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题文对照,定向阅读;确定词义,认真验证。

  二、信息筛选

  攻克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的技巧是善于识别和突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命题者把阅读材料划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由于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在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采用夸大其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来隐含错误,混淆学生的思维。所以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三、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通常讲究“信达雅”,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学生具体答题时除遵循对(按原文原有语序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换(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文言词语)、调(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增(为了文句通顺,要添加必要的词语)、删(如果照直译出来,反会觉得重复?,要进行删减)、留(名词术语,或者古今意义未有明显变化的词语可不译)“六字法”外,还得多留意命题者所提供的文言语句有何特点。因为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让学生翻译。学生只有先结合语境,审视好文言语句的特点,才能切中肯綮,准确翻译。

  

  【阅读训练一】

  天下有道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b.?而不辍(停止)

  c.而谁以易之(改变)

  d.丘不与易也(同、跟)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 敏于事而慎于言

  b.夫执舆者为谁 克己复礼为仁

  c是鲁孔丘与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d.问于桀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孔子路遇两位隐士的事,通过他们对孔子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政治主张的态度。

  b.文中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

  c.本文运用语言、行动、表情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表明了孔子理想的坚定;桀溺“?而不辍”既是对孔子的讽刺,又表现了他的傲慢冷漠;“怃然”的表情描写则浓缩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无限辛酸。

  d.本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仁者爱人”的孔子,赞扬了他在四处碰壁时却志向不改,走投无路时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劳心劳力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选自《孟子》)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滕君则诚贤君也(确实)

  b.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穿衣)

  c.不为厉陶冶(鼓励)

  d.是率天下而路也(导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废衅钟与

  b.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尽弃其学而学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b.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和其兄弟陈辛都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放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很赞许,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

  d.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诘句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达有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

  (2)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三】

  老 (节选)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选自《老子》)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贵难得之货(珍贵)

  b.故能成其私(自私)

  c.俨兮其若客(恭敬郑重)

  d.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巧饰)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贵难得之货

  之二虫又何知

  b.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蟹六跪而二螯

   c.故强为之容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混兮其若浊

  秦王恐其破璧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三章中,老子强调要尽可能地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就能达到无为而治。

  b.在七章中,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c.在十五章中,老子认为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d.在十九章中,老子认为应该抛弃聪明智巧、抛弃仁义、抛弃巧诈和利益,这样就能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这是一种倡导愚民的消极落后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

  

  阅读训练一:

  1.d(:参与、从事)

  2.b(b项均为动词,“是”。a项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c项前者为句末语气词,“吗”;后者为介词,“和”。d项前者为介词,“向”;后者为介词,“在”)

  3.(“本文运用语言、行动、表情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有误,没有“心理描写”)

  4.(1)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2)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他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政事了。”

  

  阅读训练二:

  1.c(:损害)

  2.d(d项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连词,“因为”。a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欤”b项均为顺承连词。c项均为兼词,“于之”)

  3.c(“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是陈相转述许行的话,不是他自己讲的)

  4.(1)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之君呢?(2)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的。(3)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之君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阅读训练三:

  1.b(:自己)

  2.d(d项均为代词,“他”。a项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这”。b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连词,表并列。c项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介词,“当”)

  3.d(在十九章中,老子认为抛弃那些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这并非一种倡导愚民的消极落后思想)

  4.(1)所以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2)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3)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三章

  不标榜贤名,可以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可以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所以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使人们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人不敢妄为。“无为”之治,顺应自然,则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十五章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淳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

  十九章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利益,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60696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c.html

《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